Ⅰ 赤峰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工作回顧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形勢,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各族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績。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完成877億元,增長14%;地方財政總收入82.3億元,增長1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5億元,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5億元,增長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0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685元,均增長10.5%。
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政策,下大力促使停產半停產企業啟動和恢復生產,安排企業發展基金8000餘萬元,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緩繳困難企業社會保險費3.6億元,因金融危機停產的168戶規模以上企業全部恢復生產。千方百計擴大投資,實施3000萬元以上項目374個,完成投資438億元,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投資35億元,實施大型商貿項目37個;家電下鄉產品銷售量、銷售額占自治區的四分之一,為農牧民兌付補貼1895萬元。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比重和家畜良改率分別達到70%和97%,農區畜牧業比重提高到74%,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新增設施農業10萬畝,總面積達到56萬畝;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大災之年糧食產量達到59.2億斤,牧業年度家畜存欄1769萬頭只,畜群畜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大力培育新興產業,總投資257億元的大唐克旗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開工建設,國電元寶山煤制尿素、中電投右旗煤制甲醇進展順利,煤化工產業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紅山物流園區擴大到5100畝,完成交易額55億元,帶動就業1萬人。
加強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
投資10.5億元,推進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完成營造林244萬畝,綠化公路397公里;落實封育禁牧等保護措施,加強水、大氣污染防治,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投資40.5億元,繼續加快新城區建設,完成306國道立交橋等道路和主要街路景觀綠化工程。老城區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基礎建設和亮化、綠化、美化又上新水平。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1.5%,提高3.2個百分點。公路建設投資23.7億元,鋪築油路1570公里,全市116個蘇木鄉鎮實現了鄉鄉通油路。
深化改革開放
政府機構改革扎實推進,調整規范撤並工作部門和辦事議事機構13個。事業單位改革邁出新步伐,赤峰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合並,赤峰報業集團成立,新組建了赤峰農牧科學研究院。企業改革繼續推進,金峰銅業、紅嶺鉛鋅礦等企業戰略重組取得重要進展。農村牧區綜合改革不斷深化,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全面推開,財政資金補貼「一卡通」發放工作進展順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鋪開,已有45%的蘇木鄉鎮完成產權明晰和林權證發放工作。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全年引進資金367億元,增長31.7%。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
元寶山區進入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行列;內蒙古第七屆農博會暨赤峰市第九屆農交會完成現場交易額6970萬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翁旗被自治區評為「兩基」鞏固提高先進旗;全市高考本科上線率55.6%,高出全區平均水平4.2個百分點;職業教育實現突破,職普比例達到4∶6;啟動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和新建校舍51萬平方米。28個蘇木鄉鎮綜合文化站、7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190個草原書屋投入使用。投資7000多萬元,完成體育中心一期工程,實施農牧民健身工程131處。投資2.2億元,新建改造醫療衛生機構212所。
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
投入資金34.6億元,市政府承諾的十件惠民實事全部完成。城鎮累計新就業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參合率提高到95.4%。敖漢旗進入國家首批新農保試點地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5萬,徹底解決了3.5萬國有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險參保問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月提高125元。城鄉人均月低保標准分別提高30元和15元。發放助學貸款、助學金1.2億元,惠及6.3萬名學生。新建廉租住房13.4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32.9萬平方米,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落實扶貧資金2.3億元,扶持6.3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
以「迎國慶、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為載體,推進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鄉村建設,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穩步提升。開展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政府工作人員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扎實推進「五五」普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鞏固民族團結大好局面。加大重點領域和專項資金審計監察力度,加強廉政風險防範管理,對小金庫和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治理,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實行領導幹部輪流接訪制度,及時有效處置信訪突出問題和群體性事件。
Ⅱ 誰是中國彪炳千秋,功高蓋世,功勛卓著的軍事
溫泉旅遊發展歷史、現狀與問題溫泉旅遊是旅遊者以體驗溫泉,感悟溫泉沐浴文化為主題,達到溫泉養生、休閑、度假為目的的旅遊。旅遊者通過親身體驗溫泉水,得到的一種感覺,一種精神的、生理的、體能的享受,是心、身、魂的升華。溫泉旅遊的核心是溫泉沐浴文化、養生文化、休閑文化、度假文化。溫泉旅遊集旅遊、休閑、健身於一體,正在成為休閑度假旅遊的一大熱點,溫泉經濟更是被稱為朝陽產業中的朝陽。在北京、廣東、福建、東北、四川、雲南等溫泉資源豐富的省份,近年來溫泉已經成為各大旅行社省內游增長最快的板塊。一、溫泉旅遊的發展歷史我國是世界上溫泉最多的國家之一,又是溫泉利用最多的國家之一,溫泉文化燦爛輝煌,五千多年的溫泉文化史從未斷裂過,這是中國溫泉溫泉文化有別於外國溫泉文化最為顯著的特點。中國溫泉文化的起源,遠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浮丘與軒帝」的時代,在北宋唐佐所寫的《黃山湯泉》記載了軒轅黃帝曾在黃山湯泉浸泉七日、皺紋消除、返老還童的傳說。從正史來看,西漢司馬遷《史記》,中國溫泉利用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農」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房山縣的人民群眾已譜寫利用溫泉洗浴、灌溉的歷史了。到了秦始皇時,開始修建離宮別墅,名「驪山湯」,西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東漢張衡寫下了《溫泉賦》贊美溫泉的「六氣淫錯,有疾病兮」。唐朝溫泉大規模的利用,唐太宗、唐玄宗等酷愛溫泉,宋代是溫泉文化的又一個發展時期,元代,內蒙古的敖漢溫泉、克什克騰旗溫泉已經開發利用,明清時期是中國溫泉的有一個的發展時代,有「天下第一泉」之稱的雲南安寧溫泉、騰沖熱海溫泉都是這個時期由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和大學者楊慎親自實地考察發現的。中國溫泉經歷了古代帝王將相享樂天堂、民間的輔助治療疾病的階段之後,在近、當代得到了迅猛發展。建國初期,在葉劍英、方方等倡導策劃下,在從化建立了廣東省政府第二招待所(現廣東溫泉賓館)專為接待毛主席,這是我國最早期的元首接待、冬休療養基地之一,從此從化溫泉享譽天下。到了20世紀90年代,廣東溫泉又從賓館形式發展到了大型露天溫泉形式,賓館變成了溫泉的配套,以廣東清新溫泉、金山溫泉、御溫泉等為代表的廣東溫泉開創了全新的中國溫泉旅遊時代。綜上所述,中國溫泉文化彪炳千秋、從未間斷、世界嘆然。二、溫泉旅遊的發展現狀與問題中國是個多溫泉的國度,已探明的有2600多處。全世界已經發現的溫泉共有6000多處,中國佔了2/5,居世界首位;而且分布較廣,幾乎每個省都有溫泉,尤以雲南、西藏、廣東、海南、福建、台灣、江西等省為溫泉密集區,其中組多的是雲南,有400多處。開發數量最多的是廣東,現已發現的有311處,以開發的達到100多處。此外,北京、南京、福建、江西等省溫泉開發如火如荼,中國溫泉呈現出「百泉齊涌、百泉齊鳴」的可喜局面,僅廣東溫泉旅遊年接待人數就達600多萬人次,直接銷售超過10億元人民幣。溫泉已經成為了旅遊度假休閑產業中的生力軍,成為經濟發達地區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的部分,成為了人們傳達情意、溝通交流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平台。同時,溫泉也為所在地方政府增加稅收收入、解決勞動就業、改善投資環境、完善旅遊經濟圈等諸多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溫泉旅遊最常見的開發模式是溫泉與運動游樂的結合,其核心是在溫泉泡浴的基礎上,通過發展滿足旅遊者體驗性、參與性需求的運動游樂項目,有力提升溫泉度假村的整體吸引力,延長遊客停留時間甚至改善溫泉度假村的淡季經營問題,提高人均消費水平,從實現整體開發經營的突破。以下主要介紹四個典型:溫泉+水游樂,溫泉+高爾夫,溫泉+滑雪場,溫泉+綜合游樂。縱觀我國溫泉旅遊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發到90年代年末的大規模商業運作,競爭日益激烈,至今,各種形式、各種規模的溫泉旅遊企業遍布全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國溫泉產業發展的形勢、趨勢和主流是好的。但是,我們要從溫泉大國強國走向世界級品牌的標准要求,還普遍存在盲目開發、自建自營、文化內涵不足、同質同構現象嚴重、產品雷同、管理混亂、缺乏規范、缺乏熱色、缺乏品牌、服務質量不過硬、人才良莠不齊等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積極招商,卻保護開發不足。國人向來就有「一窩蜂」盲目跟隨的習慣,由於相關部門還沒有做好走狗的准備、在項目立項、審批、監管、保護資源等方面還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為了招商引資,一個溫泉開發區允許多家溫泉企業同時開發,池底面積過大、用水量也大就過量抽取溫泉水,造成了無序過度開發。二、競相開發,卻創新發展不夠。「中國溫泉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在普遍認同溫泉開發的回報後,為了規避風險、坐享其成,後來的溫泉投資者和經營者從規劃、定位到建設都存在克隆現象。三、重視宣傳,卻品牌意識不強。現在溫泉在品牌建設和營銷中選擇一些媒體、活動等進行炒作,不注意從質量和服務方面去提高。四、追求豪華,卻文化內涵不深。現在的溫泉出物價因素、人力成本上升以外,都在追求豪華的設施、設備,但仍然沒有挖掘溫泉文化。五、關注服務,卻個性化不突出。我國溫泉服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是還停留在「鞠躬敬禮、擺拖鞋、送飲料、披毛巾」等初級階段,服務員不懂溫泉文化和知識,不能審時度勢無法給不同遊客的不同需要提供體貼入微的服務。所以,溫泉服務應該是不拘一格的超前服務,在客人示意之前想客人所想,給客人所需,凸顯和彰顯自己獨有的個性化服務。要解決以上溫泉所存在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樹立科學發展觀、保護開發有限的溫泉資源,注重文明傳承、因地制宜地開發主題溫泉,突出個性宣揚、恰如其分的樹立品牌溫泉,重視營造歡樂、有聲有色地開展溫泉節慶活動,注意承前啟後,做好溫泉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力求彰顯華彩、打造世界溫泉之都。中國溫泉旅遊產業發展現狀思考我國溫泉歷史文化悠久,溫泉資源豐富。縱觀我國溫泉旅遊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初步開發,到90年代末的大規模商業運作,至今,各種形式、各種規模的溫泉旅遊企業遍布全國。據了解,被稱為溫泉大省的廣東省去年開發溫泉約130多處,到今年已升到200多處,競爭日益激烈,呈現「白熱化」態勢。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的溫泉旅遊市場已經基本趨於飽和了呢?據相關部門統計,廣東省2006年溫泉遊客接待總人數僅600多萬人次,不到廣東省總人口的10%。在這樣一個占據全國約1/3溫泉企業數量的高密度開發省份,本地溫泉旅遊市場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全國乃至世界性市場,應該具有更大的可開拓空間。中國溫泉旅遊產業方興未艾,如何避免「白熱化」態勢的蔓延,促使溫泉旅遊產業持續穩定發展,需要業內付諸積極的思考與努力。第一,溫泉旅遊產業症結凸顯,市場呼籲個性化溫泉旅遊。我國的溫泉旅遊產業經歷了一個極其短暫的擴張過程。從「葯療」的認識階段過度到溫泉休閑旅遊的全國走紅,只有短短數十年。1998年,廣東省珠海御溫泉度假村正式成立,宣告了中國溫泉旅遊產業的產生。溫泉旅遊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產物,這個新興的產業很快就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得到眾多開發商的青睞。至本世紀初,上規模的溫泉企業僅廣東省就有百餘家,其驚人的發展速度可想而知。我國豐富的資源蘊藏量為溫泉旅遊全國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在廣東省形成的良好市場反應帶動了全國性的開發投資熱潮。開發商們都認准了這個市場的香餑餑,竭盡全力尋求溫泉資源進行開發。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溫泉旅遊已經出現了中部溫泉、西部溫泉、東部溫泉、北部溫泉和南部溫泉等板塊。溫泉旅遊產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國民提供了新的休閑養生方式,其不尋常的發展速度是值得欣慰的,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隱患也不能被忽視。一是溫泉企業符合規范的程度不高。相當數量的溫泉旅遊企業存在著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欺騙、隱瞞現象,導致消費者對整個產業的質疑。二是產品的同質化。某些開發商開發溫泉心切,沒有做好足夠的准備工作,造訪幾個溫泉企業或找來一兩個有過幾年行業工作經驗就自詡為專家的人後就開始大興土木,結果往往是消耗大量的資金開發出一些只有其表而無其里,毫無特色與內涵可言的產品。更有甚者,企業經營無從下手,高額的開發資金打了水漂。產業弊病如得不到及時治理,不可避免地,產業的競爭就會衍變為價格的比拼、規模的較量。同業間的無序競爭、惡性循環,不僅使企業疲於應付、效益下滑,而且嚴重損毀著整個產業的品牌形象。如何規避企業間的「自殘」?一方面要加強規范產業秩序,制定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另一方面,要以差異化的競爭戰略樹立個性鮮明的品牌,以競爭對手為導向,從產品、服務、品牌形象等方面積極尋找空白點、不同點,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新功能,或賦予品牌新的附加值、新價值、遞增價值等等,從而建立起具有獨特優勢的個性品牌。第二,溫泉旅遊產品多自產自銷,以國內遊客為主。相對於歐洲、日本等地的溫泉產業,我國的溫泉旅遊興起較晚。加上特殊的溫泉歷史文化,直到今天,仍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不能正確認識溫泉資源的價值。因此,一方面要引導消費認知。消費者對溫泉的認知參差不齊,而任何企業要求得生存發展就必須以消費者為依據。針對我國復雜的消費群體,企業是兼顧還是只對特定人群;是全面性消費引導,還是針對性消費引導……等等問題都為溫泉企業的發展增加了困難。另一方面,產業規范不完善,產業道路靠摸索。這是一個年輕的產業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國溫泉旅遊無前車可鑒,靠的就是業內的共同努力。可喜的是從1998年到2008年的十多年發展時間里,也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溫泉企業,他們在發展過程中敢於探索和創新,同時以自身的發展引領著整個行業的發展。同質化、跟風現象引起另一個突出狀況就是企業本土文化的匱乏,溫泉產品國外遊客吸引力弱,只能是自產自銷。日本溫泉、瑞士溫泉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他們都有著自己成功的文化內涵,而這些文化全都出自本國度的濃厚文化。中國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歷史文化悠久:嶺南文化、湘楚文化、吳越文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背景文化和元素,不同的歷史時段有不同的文化體現。只有以文化為基礎賦於產品不同的個性,才能創造出別人無法復制的產品價值和吸引力。第三,以文化經營為主導,引領溫泉產業走向世界。御溫泉是國內依託文化經營取得良好發展的溫泉企業之一。成立初期,御溫泉就明確了以「御」為核心的品牌文化,「御」代表的是御溫泉核心的文化力,「御」標志著尊貴獨有。御溫泉具有鮮明的品牌個性,即:盛唐新風、尊貴獨有。御溫泉穩扎穩打,踏踏實實地做品牌,企業文化從各個層面彰顯出來。譬如以「情」、「和」為中心的東方服務。從中可以看出,御溫泉之「御」,不僅只是中國「皇帝」的概念,還隱含了東方「御」字中的「尊重」、「敬意」和「自謙」的內涵,在御溫泉人人都能享受到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服務。「御」文化體現在產品上,就是一種十分苛刻的精緻,這種精緻表露在每一個細微之處,不管是裝飾物還是點綴品,都力求完美。品牌文化決定品牌的生命力,御溫泉在大陸開發建設了陝西華山御溫泉、陝西太白山御溫泉、石家莊國大御溫泉等。御溫泉加快了品牌輸出步伐,把其卓越的品牌、管理、服務推向全國。御溫泉只是一個特例,目前,在業內能堅持做自己品牌並擁有深厚品牌文化的溫泉企業為數不多。絕大部分企業經營者已經意識到企業文化對品牌發展的重要,但行動不夠迅速。文化是企業最根本的核心競爭力。以文化經營為主導,就必須加強溫泉旅遊縱橫創新,打造出個性化的溫泉品牌。縱向創新是指企業文化的創新。企業文化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工作,而是須依時代與發展所需,不斷創新的過程。所謂企業文化創新是企業在繼承原有優秀文化元素的基礎上,不斷吸收與借鑒外部新文化、新知識和新思想中的符合自身企業發展所需的優質文化養分及不斷挖掘、提煉與總結企業在發展歷程里所沉澱的優秀文化元素,去充實現有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文化在執行中充實、在充實中提升。橫向創新是指產品、服務等的創新。產品是做大做強的載體,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必須樹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觀,開發有企業特色、地域特色的個性化產品,並以差異化的服務創新,不斷滿足市場對溫泉旅遊產業的需求。一味效仿的方式不能帶來具有本土氣息的濃厚企業文化,急功近利的經營原則也不能創造出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強勢品牌。文化不能架空,市場的反應就是最好的驗證。企業應放足長遠,以文化為引導,根據實際情況,扎扎實實經營,引領中國溫泉旅遊產業走向世界希望對你有用!
Ⅲ 武術器械的風格特點
百兵之膽——刀
刀的歷史可追溯到很遠很遠,相傳「黃帝采首山之金,始鑄為刀」(《初學記》)。據考古學者對出土的石器測定,確認在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製作和使用石刀了(如圖:原古石刀)。從出土的原始社會名類石刀看,它們大小不同、長短不一、形狀各異。有長方形、半月形、扁平形、采形、鉞形的,有無孔、單孔、雙孔以及3孔、5孔和7孔等到多孔的。原始人在製作石刀的同時又製作了陶刀、蚌刀、骨刀等。這些刀除了原始人利用現成的銳利的石片、蚌片、碎陶器及獸骨等到來作為刀之外,大量的都是經原始人辛勤勞動,用打、撞、敲、磨等方法製造而成的。原始人利用這些刀防禦猛獸襲擊,利用這些刀來世、砍、劃、刮、割動物之皮,還利用這些刀與野獸搏鬥和與鄰邦族爭生存。可見,刀在原始社會既然是勞動的工具,又是自衛防身的武器。
夏代鑄銅工藝已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那時鑄造的青銅刀大都是仿照石刀、骨刀等製成。如,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總寨出土的骨柄銅刀、骨刀等製成。如,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總寨出土的骨柄銅刀,雙面開刃,成片狀,一端還鑲在獸骨制的柄內。夏代銅刀雖未脫離石刀、骨刀等形狀,但與砂始社會時期限的石刀、陶刀、骨刀、蚌刀等相比,質地硬、刃部鋒利。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商代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純熟的程度,當時人們已基本掌握了青銅合金的特點和性質,能按一定的比便來製造銅錫合金青銅刀。商代的青銅刀較普及,樣子也較多,從河南、湖北、北京、山西、山東等地出土的文物看,有長條形刀、環首刀、獸頭刀、大刀、扉刀(如圖:商代的扉刀)等。這些刀除為生活用刀之外,還有可能用於狩獵及戰斗。此時的刀,短的不及20厘米,可佩系身上用於自衛;長的可綁在木柄上用作大型戰刀。
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式樣較前期更多,除一般的長條刀、環首刀、動物紋柄刀、柄端穿孔刀外;在四川喜德拉克四合、廣東德慶戰國墓、內蒙古敖漢旗周家地還出土雙柄銅刀、銅靴形刀、凸齒柄刀等;在繪畫中也出現了一些以刀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如圖:春秋後期出土的銅壺畫像中的磨刀圖)。此期,人們對冶煉刀的銅、錫比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鑄造技術更趨精湛。相傳當時能製造出切玉如泥的「昆吾割玉刀」,以及削鐵如泥的青銅刀。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業的發展出現了鐵刀(圖22)。鐵刀的出現,無疑是制刀技術史上的又一次大的飛躍。
到了漢代,刀逐漸代替劍成為戰場上兩軍拼殺的重要武器。在山東沂南挖掘的沒代畫像石英鍾墓門上,刻有一幅畫,交戰雙方,不論步兵還是騎兵,都是一手持盾、一手揮刀(如圖:沂南畫像石持刀、盾的騎兵和步兵),生動的表現了刀已是漢代軍隊中的主要兵器之一。那麼,刀又是怎樣從戰場上把長劍排擠出去,成為軍隊中的重要武器的?其原因是漢代騎兵勃興,戰場上要想殺傷敵人,不是用劍向前推刺,而主要靠揮臂劈砍。同時,由於擊打格鬥技術提高,需要有格架防守性能強的器械。對於此,就當時而言,只有刀才合適。漢代,較為流行的刀是一種用於劈砍的短柄長刀,這種刀一側是鋒利的刃口,另一側是厚實的刀脊,直脊直刃,刀柄和刀身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刀柄首端有扁國的環,人們常稱它為「環柄刀」或「環首刀」。
漢人,尤其是帝王公卿中,形成了一種由以往平時佩劍改為佩刀的風氣。例如,《漢書•蘇武傳》載,漢王朝派蘇武出使匈奴,當匈奴逼蘇武投降時,「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漢代制刀技藝高超,先後製造出30棟、50棟乃至「百煉」的鋼刀。1974年山東蒼山縣出土的東漢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的鋼刀,經北京鋼鐵學院測定,證明它是由含碳0.6%~0.7%的炒鋼反復疊折鍛打而成。這種刀放在100倍顯微鏡下觀察,能看出它有30層左右。
三國時期,戰爭頻繁,刀仍是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制刀技術也更為精湛。據《諸葛高別傳》載:蒲元「為諸葛亮造刀三千口……刀成,以竹簡密納鐵珠滿中,舉刀斷之,應手虛落,若雉水芻,稱絕當世,因曰神刀」。當時刀的生產量非常大,除上述蒲元為諸葛亮造刀3000口一例外,陶弘景《刀劍錄》中也談到孫權在「黃武五年采武昌山銅鐵作十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鋼越炭作之,上有大吳篆字」。
兩晉南北朝時期,冶煉技術不斷高,出現了用生鐵與熟鐵合煉而成的橫法鋼、灌鋼等。用這些鋼製造的刀,鋒利非凡。據說齊綦母懷文用灌鋼製造宿鐵刀,能斬甲過30扎,切鐵如泥。今人在湖南、江蘇和廣西等地曾出土了這一時期的刀及持刀武士俑。
到了唐代,刀漸改為無環的裝柄刀,在軍事上的應用已超過了劍。李簽在《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器械篇》中講,一軍12500名士兵中,裝備有佩刀8分,1萬口;陌刀2分,2500口,也就是平均每人裝備1把刀。唐代的刀,分為儀刀、鄣刀、橫刀和陌刀。
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武器,它在晉代稱御刀,後魏叫長刀,隋代定名為儀刀;鄣刀即障身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的武器;橫刀為兵士所佩,刀名起於隋代,當時又稱佩刀;陌刀屬長刀類,步兵所持。五代亦有名種名稱及式樣的刀,今人在蘇州七子山五代墓中出土了一把鎏金漆鞘鐵刀。
宋元時期的刀,形狀有了改進,從狹直的長條形方刀頭,改成前銳後斜的形狀,有護手,並且去掉了些扁圓形的大環和鳥獸飾物。從出土文物和古籍中看,宋代的手刀及元代的大刀等短柄刀數量較少(如圖:宋代手刀),而各種長柄鐵刀則較多。據《武經總要》記載,有屈刀、掉刀、鑵耳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圖32)。這些長柄鐵刀適宜實戰,軍中善使者不少,如較為著名的濟南「大刀關勝」。
元代以後,長柄刀在軍隊中逐漸少用。明代雖還有偃月刀和鉤鐮刀等長柄刀(如圖:鉤鐮刀),但偃月刀只是「以之操之示雄,實不可施於陣地」,即作為教練用刀;用於作戰的只有鉤鐮刀一種。明代多見為短柄刀,尤其是短柄長刀(如圖:短柄長刀)。在戚繼江的軍隊中還流行著一種刃長,柄較一般短刀長,便於雙手握持的腰刀。這種刀和日本的倭刀相似,是明軍在抗倭戰斗中吸收了倭刀的優點而製成的。它的造法是「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時匠役將刃打厚,不肯用工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此當辨之」(《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
明代是我國武術發展的盛期,在這一時期人們對刀術的探索、研究也進而加深,出現了一些專門介紹刀法的著作。如程宗猷的《耕余剩技•單刀法選》、戚繼光的《辛酉刀法》等(如圖:戚繼光《辛酉刀法》中的演練圖)。
清代軍隊中流行著長柄長和短柄長刀2種。長柄刀大體有:綠營繚風刀、綠營虎牙刀、藤牌營挑刀、綠營片刀、綠營寬刃大刀等;短柄長刀有:朴刀、腰刀、順刀、長刀、船尾刀、各種佩刀和窩刀等。
清代刀制,較前各代繁雜而豐富。除軍隊中流行的一些刀外,在民間和反帝、反清的起義隊伍中也流行著各種刀,涌現出不少善使刀的人士。據《太平天國野史》載:女將楊二姑,每逢戰斗「輒以黃巾裹頭,大紅戰裙,與其夫並轡而出,沖鋒陷陣,人莫能敵」,其「刀長七寸(約今22.4厘米),鋒利無比,每臨陣,胸前垂一革囊,囊中累累者,皆利刃也。自稱飛刀神手。」
近、現代國內流行的武術用刀(如圖:近代的刀),種類很多,有大刀、單刀、雙刀、柳葉刀、九環刀、雲頭刀、雁翅刀、子母刀、麟角刀、戟刀、砍刀、苗刀、朴刀、日月刀等等(圖39)刀盡管名稱不一,但在構造上,大體都包括刃、背、尖、盤、柄5個部分。這些刀的和形狀和種類不同,在用法和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各有各的特點和規律。例如,屬長器械的大刀,在動作上要背(刀背)刃(刀刃)分明:首先,「大刀看刃」,是劈、是抹、是撩、是斬都要清清楚楚;其次,「手不離盤」,即右手不能離開刀盤下邊的「定手」處(定手即刀盤下邊包有一塊銅皮或鐵皮的地方),但練「撇刀」的除外。大刀的主要刀法是:劈、抹、撩、斬、刺、壓、掛、格、挑等。屬短器械的單刀和雙刀,其運動規律的要求是:「 單刀看刀,雙刀看走」。練單刀時一手持刀,另一手要配合好,要有一定的位置和一定的路線。俗話說單刀為「百兵之膽」,又說「刀如猛虎」,所以練單刀要勇猛有力,靈活便利,並有「四要」之說:一要剛毅勇猛,二要快似流星,三要干凈利落,四要楊柳臨風。單刀的主要刀法有:劈、砍、撩、扎、掛、斬、刺、掃、架、截、攔、抹、腕花、背花等。「雙刀看走」是說練雙刀時刀法要與身法、步法相協調,特別強調步法要走得清楚、利落。雙刀的尺寸與單刀同,其用法與單刀也基本相同,只多叉架而已。雙刀的套路多以舞花為主,舞到疾處刀光耀目。舞動時兩臂要靈活,用力要平均。
百刃之君——劍
劍,屬雙刃短兵,素有「百刃之君」之美稱。劍的最早出現在殷商以前。春秋戰國時,斗劍、佩劍之風盛行,劍術理論也相應得到發展。漢朝,擊劍更是朝野風行,不少人以劍術顯名於天下。隋唐時,劍形十分精緻華麗,給後世影響很 大,故有「鼻劍」之稱。宋代以後,擊劍之風逐漸為劍舞所代替。劍在古代,除了作為格殺的兵器,鍛煉武藝的器械外,還有多種用途。
其一,劍被作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例如皇帝授給親信大臣的「尚方劍」,具有「先斬後奏」的生殺大權。
其二,劍被僧、道作為法器,說劍能「隱身」、「降妖」、 「殺魔」、「於千里外取人首級」。
其三,劍被作為禮儀中顯示地位等級的標志。古籍中記有嚴格的佩劍制度,如佩劍人的年齡不同,地位不同,裝飾的金屬或玉石等也有所不同。
其四,劍被作為一種風雅佩飾,文人學土佩之以示高雅不俗。
劍的結構,一般分為劍身、劍柄兩大部分。劍身由劍刃、劍尖、劍鋒、劍脊組成;劍柄由劍格(護手)、握柄、到鐔(劍墩,又稱劍首)組成。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物。劍的長度,古今差異很大。現出土文物中,短劍約40厘米,類似匕首,可近身搏鬥,亦可投擲遙擊;長劍達140厘米,可用雙手握柄。現代武術運動中的劍的長度,按《武術競賽規則》規定,以運動員反手直臂持劍,劍尖達於耳垂為准。
武術種類很多,各派劍術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但基本的劍法特點還是比較一致的。
基本劍法特點:劍勢造型優美,招勢迭逞;動作輕盈灑脫,韻度自如;步伐輕靈穩健,敏捷多變;劍法規整清晰,身劍協調。故武諺有「劍如飛鳳」、「劍走美式」、「劍似游龍」之 稱。劍術演練起來,動靜、緩疾、升伏、進退、剛柔、輕重、伸縮,起落,以及移步換勢等動作輕靈飄逸,似飛鳳翱翔;劍勢變化吞吐自如、千姿百態。
劍術的演練形式有個人單練、雙人對練和集體演練三種。按劍術的練習內容可分為單劍、雙手劍、穗劍(有長穗劍與短穗劍之分)、雙劍等類。按劍勢風格可分為勢劍、行劍、綿劍、醉劍。
上述各種劍術的演練,必須做到內外相應,神形融合,意勢合一,劍身如一;劍法輕盈瀟灑,清晰明快,靜如處子,動似游龍,舞似飛鳳。由於劍為雙刃、故不能做纏頭裹腦,纏背繞腰等動作。不持劍之手,可握為劍指(即食指, 中指並攏伸直,其餘三指屈握,拇指屈壓於無名指甲上), 與劍法、身法密切配合。
常見的劍術套路有:太極劍、太乙劍、武當劍、昆侖劍、昆吾劍、峨眉劍、三才劍、三合劍,七星劍、八仙劍、 八卦劍、十三劍、達摩劍、通背劍、綈袍劍、純陽劍。金鋼劍、青龍劍、青萍劍、青虹劍、飛虹劍、龍形劍、龍鳳劍、 蟠龍劍、螳螂劍等。
百兵之王——矛、槍
矛與槍名稱雖異,但兩者都是古代戰場上一種直而尖形的刺殺兵器。槍由矛演變而來。
矛,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工具。最初原始人用尖形的石塊或骨角等作矛頭,綁在竹木竿上,用以錐刺。進入新石器時期,人們已能反石頭或骨、木等材料經過精心磨製,裝上長柄,用來刺殺野獸等。根據這一時期出土的石矛、骨矛、木矛等看,較之前期不僅制工精細,而且刃部鋒利。
矛在原始社會並無定形,到了商代出現了青銅矛,矛的形式才較為一致。從河南、湖北、浙江、山西、山東等地出土的大量青銅矛看,矛形體寬大,刃部具有雙鋒,不少矛銎部的兩側有環或孔,用以系纓。有的矛在當時既是實戰的兵器,又是藝術的珍口,它們的製作技術和雕飾已相當精良美觀。
到了西周時期,矛的形體向細長演變,由過去的銎比刃長,演變至此時的刃比銎長;刃部由原來的雙隅(刃部隆起的脊角)到此時有3隅和4隅等數種。成為當時戰場上的主要武器,列為五兵之一。《周禮•夏官•司右》鄭玄註:「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稱其為「車之五兵」,「步卒之五則無夷矛而有弓矢」。可見當時的矛,按用途分為酋矛和夷矛兩種。據《周禮•考工記》說:「酋矛常有四尺(古代8尺為尋,倍尋曰常。故『常有四尺』即2丈。根據戰國銅尺,1尺等於現在的0.23米,這樣2丈便等於今天的4.6米)」,多用於步戰:而夷矛柄長2丈4尺,則多用於車戰。
春秋戰國時期,矛的形制、數量、質量等方面都有提高和改進,從浙江、江蘇、山東、四川、廣東、廣西、河北、湖南等地出土的矛來看,製造精湛,鋒部越來越厚實,殺傷力強(如圖:山西靈石出土的槍)。戰國時期鐵制兵器廣泛應用於戰爭,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能製造具有較大殺傷力的鐵矛。《荀子•議兵》篇中記載,楚國南陽的鐵矛「慘如蜂蛋」。河北易縣燕下都44號墓和長沙等地都出土過這個時期十分鋒利的鐵矛。這一時期,我國鐵矛、青銅矛製造雖然達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但是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不平衡,銅、鐵制的矛並沒有完全取代石矛,在一些地區鐵、銅、石制的矛同時並存。
秦漢時期戰爭中基本上用不再用戈,而矛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司馬遷在《史記•禮書》中曰:「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後漢書•公孫瓚傳》說,公孫瓚「嘗從數十騎出行塞下,卒逢鮮卑數百騎。瓚乃退人空亭,約其從者曰:『今不奔之,則死盡矣。』乃自持兩刃矛,馳出沖賊,殺傷數十人,瓚左右亦亡其半,遂得免」。《資治通鑒•漢紀》中也談到: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19年)孫策進攻黃祖,孫軍抵沙羨(今湖北武昌縣西南),劉表派他的侄子劉虎和韓浠變長矛兵五千去援助黃祖。由於矛的廣泛使用,它的形體發生了變化,長度縮短、重量減輕、前鋒由圓鈍變得銳利,品種繁多。如《魏書•公孫鑽傳》載:」鑽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數十人」。
三國時期,從出土的矛來看,雖數量不多,但形制和秦漢時期相似。另據一些史籍記載,當時的矛,以長矛為主,多用於馬戰。如《三國志•蜀志》雲:「先主奔江南,遭公追之……使張飛將二十餘騎距後,飛據水斷橋,真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皆無敢進者」。這里張飛所用的矛則是「長矛,長丈八尺」。
兩晉南北朝時期,矛雖然開始向槍演變,但從出土的麥積山麥察第127號窟北魏壁畫中的持矛騎士和敦煌285窟西魏壁畫等看,矛仍是當時步、騎戰的重要武器。這從當時的古籍記載也可以得到印證,如東晉明帝時的武將將陳安善用長矛,他揮舞丈八(約今4.4米)蛇矛,所向披靡,有歌贊曰:「丈八蛇矛左右盤,十盪十決無當前」。又據《南史•王茂傳》記載:一次「東昏遣大將王珍國盛兵朱雀門。眾號二十萬。及戰,梁武軍引卻,茂下馬單刀直前,外甥韋欣慶,勇力絕人,執鐵纏肖翼茂而進,故大敗之」;《北史•於粟單傳》也載有,後魏於粟單好持黑肖,武藝過人,被人們稱為「黑肖將軍」。
槍,亦稱長槍,被譽為「百兵之王」,是一種在木柄或竹柄上安有銳尖金屬,用以刺擊的兵器。形制與矛相似。
槍起源於原始社會,歷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形制屢有變革。據《古今事物考》記載,後漢時諸葛亮製造了2丈(約今4.75米)長的木柄槍和2丈5尺(約今5.94米)長的竹柄槍,槍頭都系鐵制。周緯在《中國兵器史稿》中也說:「後漢已廣用槍,但其刃銳長,尚未脫柔頭形也」。晉代出現了銅槍,體制較先代為小,槍頭改進為短而尖的形式,比柔輕便而鋒利,並在軍事上廣泛應用。
晉代以後,槍廣泛使用於軍中。隋唐五代時,槍成為軍隊中主要的武器,戰場上用槍作戰已屢見不鮮,善槍者甚多。如,《舊唐書•哥舒翰傳》曰:哥舒翰「善使槍,追賊及之,以槍搭其肩喝之,賊驚顧,翰從而刺其喉……無不死者」。又如《舊五代史•王敬蕘傳》記載:王敬蕘「魁傑沉勇,多力善戰,所用槍矢皆以純鐵鍛煉就,槍重三十餘斤,摧鋒突陣,率以此勝」。唐代的槍分為漆槍、木槍、白頭槍、撲頭槍4種。據說,白頭槍、撲頭槍為皇朝禁衛軍所用,木槍比漆槍長,多用於步戰:漆槍是騎兵的武器裝備。
宋代的兵制沿襲隋唐,在軍隊中槍亦作為近戰的主要武器。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敢善戰,傳說他一貫使用瀝泉槍,所向無敵,簡直和關公的青龍偃月刀一樣使人神往。宋史中還記載了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全「以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其妻楊妙真善騎射,槍術,「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為後世軍事家所推崇。宋代槍的形制種類較多,據《武經總要》載,主要有:搗馬突槍、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錐槍、梭槍、槌槍、太寧筆槍、短刃槍、短錐槍、抓槍、蒺藜槍、拐槍、拐突槍、拐刃槍等。一般來說,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錐槍、太寧筆槍是步騎兵用的,短刃槍、短錐槍、抓槍、蒺藜槍、拐槍,專用於攻城;拐突槍、抓槍、拐刃槍等,則用來守城。
元代標槍有「巴爾恰」長標槍,「欺胡大」長標槍和尾短標槍等。
明代,槍不論作為傳統的作戰利器,還是作為習武健身活動中的器械得到了發展。此期槍法流派繁多,有楊家槍、沙家竿子、河南李克復長槍、顯神槍、李家短槍、同家槍、少林槍、峨嵋槍、金家槍、六合槍、石敬岩槍、程宗猷槍等等。它們各有訣竅,各具特色。如李家短槍以短制長,銳進不可擋,速退不能及;馬家槍身重而短,腰勁頭輕,其勢緊密而迅疾;沙家竿子,腰軟頭重,其勢闊大而疏遲……其中最著名的得推楊家槍。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槍法之傳,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後世鮮有得其奧者」。何良臣在《陣紀》也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而天下無敵者,惟楊家梨花槍法也」。(如圖:戚繼光《紀效新書》中的練槍圖)
明代槍的形制較宋代為簡化。(圖:明代架火戰車中的長槍)如鐵鉤槍的鐵刃連鉤長1尺(約今30.1厘米),便於隨挨牌進攻;龍刀槍有旁刃,可砍可叉:長槍全長為1丈2尺左右(約今3.72米),其中槍頭長度一般為3寸至7寸(約今9.33至21.8厘米),重量不超過4兩,以木或竹為桿。用槍技術明顯提高,槍術理論更為完整。何良臣《陣紀》說:「凡學槍先以進退、身法、步法、與大小門圈之串手法,演練,繼以六真八母二十四勢的廝殺,使手能熟,心能靜,心手與槍法混而化溶,動則裕如,變不可測。」又如程宗猷在《長槍法選》中說:「中平槍,槍中王,高低遠近都不防;高不攔,低不怒,當中一點難遮架;去如箭,來入線,指人頭,答人面;圈裡搭,圈外看,圈外搭,圈裡看,高低遠近都要見。你槍發,我槍怒,你槍不動我槍答。」在文中,程宗猷還對中平槍在使用過程中易出現的錯誤作了分析。如文中曰:「槍有三大病:一身法不正,是一大病;當答不答,是二大病;三尖不照,是三大病,上照鼻尖,中照槍尖,下照腳尖」。
到了清代,槍的種類繁多,有長槍、鉤槍、錢槍、鉤鐮槍、雙鉤鐮槍、十字鐮槍、蛇鐮槍、釘槍、火焰槍、雁翎槍、虎牙槍、三眼槍等(如圖:西雙版納壁畫中的舞槍動作)。這此槍是八旗、綠營的常規武器。其中長槍使用最為普遍,鉤鐮槍隨挨牌使用,釘槍用在戰船上。當時學槍法,研究槍法者很多,流傳不少有關槍法的專著。如《手臂錄》、《萬寶全書》、《陰符槍譜》、《萇氏武技書》等。其中吳殳的《手臂錄》以精解槍法而著稱,書中毫無保留地傳授了槍法的秘訣,講解、評述了石家槍、馬家槍、沙家槍、峨嵋槍、楊家槍、夢綠堂槍和程宗猷槍等,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著作。
進人近、現代,軍隊裝備了完善的步槍以的後,槍才被淘汰。然而作為武術器械,槍卻得到了新的發展。目前在國內流行的槍有:雙頭槍、尖槍、單頭雙槍、花槍、鉤鐮槍等。它們大多採用白蠟桿,鋼制梭形頭,頭和桿相接處系扎紅纓。比賽中用的槍,其長度一般等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上舉後的高度,槍桿的粗細根據使用者年齡、性別不同而異。
槍法以攔、拿、扎為主。扎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扎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攔、拿槍法,是擋撥防禦之法,動作之圈不宜大,以防對方兵器乘虛而入。此外,崩、點、穿、劈、圈、挑、撥俱為槍術常用方法,要求纏繞圓轉,勁力適當,動作正確。練槍時身法要求靈活多變,活動范圍大。步法要輕靈、快速、穩健,故有「開步如風,偷步如釘」之說。腰腿、臂腕之力與槍要合為一體,並要勁透槍尖。槍術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練,俗語說,「年拳、月棍、久練槍」。
百兵之首——棍
我國北方多稱棍為「棒」或「白棒」;南方則稱「棍」,而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
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於戰爭中的武器之一 。戰國時,孟子曾對魏惠王說:「王如施仁政於民…… 可使制挺,以撻秦楚之堅甲和兵矣。」而俞大猷所著《劍經》,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
我國古代棍術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張家棍、青田棍、趙太祖騰蛇棍、賀屠鉤桿、牛家棒、孫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幾種著名棍法。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將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訪少林寺。觀少林棍法後,俞認為「已失古人真傳」,眾憎「願受指教」,並推宗擎、普從二人入俞軍中學習。三年後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馳名海內。明萬曆年間,安徽休寧縣著名武術家程沖斗曾投師少林寺學藝,並將所學少林棍法依勢繪圖並附文字說明公布於世,這就是《少林棍法闡宗》一書,此書為研來古代棍法的演變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棍的種類很多,有大棍、齊眉棍、三節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大棍長八尺有餘,舞動時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勁和臂力,實戰時往往以其長、大、重先制於人。齊眉棍立棍於地,棍高以眉為度 (現在武術競賽規定用棍與頭齊)。舞動時可大蹦大跳,倭、劈、掃、舞,靈活多變,棍聲呼嘯,氣勢極為更猛,很適用於「武舞」棍法練用。三節餛是三節短木棍, 中間有鐵環相連接,攜帶方便,舞動時可長可短,可伸可縮,出入難防,棍法靈活多變,有一定實用價值。大消子棍是一根長棍和一根短棍中間用鐵環連結起來,《武經總要》 中提到的宋代「鐵鏈夾棒」與其形近。手梢子棍是一種較為短小的梢子棍,多為雙手各執持一棍演練。
近百年來,各武術派別創造不同類型的棍術套路很多, 數目難以確切統計。各派雖各有異同,但練用起來,都離不開劈、崩、纏,繞、點、撥、攔、封、撩、掃等棍法。其形式有單人練、集體練等。各家棍術雖有不同,但在要求上仍 有共同性。例如:「練棍要手臂圓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風聲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雙手執棍,開合, 旋轉要圓熟自如。拳諺說:「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棍譜說:「棍起空靈多變化」。
棍術就其內容特點不同,又可分為兩類:
(1)側重技擊性棍法,大都採用二人對劈的基本功夫,也有帶護具進行互相劈、打、攔、刺等訓練,雖然棍法不多,但實戰性較強。
(2)側重藝術性棍法,大都發展難度動作,講究姿勢優美,是一種不求實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滿片花 草」。小說《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舞棍「使得風車兒似轉」,就屬於這類「武舞」棍法。兩類棍法都有很高的體育價值。舞棍時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合一,有利於提高身體的力量、速度、耐力,培養勇敢頑強的精神。
Ⅳ 赤峰周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推薦
赤峰市的旅遊:
赤峰市植物園 植物園佔地四百畝,有植物五百多種,分為花卉觀賞區、樹木專類區、珍稀植物區、水上樂園區、森林功能區、盆景觀賞區、別有洞天區等多個景觀區。
位置:赤峰市紅山區紅山麓,距市中心3千米。
巴林奇石館 始建於l995年,是內蒙古唯一的奇石館,內設三個展廳和一個銷售廳。館內收藏有上萬件本地盛產的名石及圖章、工藝品和名人字畫等。「世界雞血石之王」是這里的鎮館藏品。
位置:巴林右旗大板鎮,北距赤峰180千米。可從赤峰乘汽車前往。
青山岩臼旅遊區 1998年開發為冰臼地質公園,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景區由冰臼群和青山峰林組成,青山頂峰就是世界奇觀——冰臼群。這種大型冰臼群與以奇險著稱的花崗岩峰林融於一體的地質奇觀,在國內外尚屬首見,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和觀光價值。
位置:克什克騰旗新井鄉。從經棚鎮有專線旅遊車通達,車程不足1小時。電話:5226464。
紅山公園◆ 總面積約32公頃,是市區面積最大的公園。園內有月牙湖、五盤湖、姊妹橋等景點,並有敕勒園一座,內有數座蒙古包。
位置:赤峰城紅山區濱河路東段,市區東北2千米處。
紅山國家森林公園 公園中主要景區為紅山,山石皆呈紅色,怪石嶙峋,赤壁似火,綠樹繞紅山,巍偉壯觀。紅山既是赤峰的象徵,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位置:赤峰市紅山區英金河畔,距市區3千米。
洞山石窟寺 原名靈峰院千佛洞。石窟寺在洞山山腰鑿洞而建,距山頂約50米,由主洞和環洞組成,內有石刻佛像與小佛龕。
位置:赤峰市松山區城子鄉洞山村。
遼中京城遺址·大明塔 遼中京城規模宏大,城周長達15千米,由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城牆及城內建築大多被毀,現僅存磚塔三座,其中以大明塔最為著名。大明塔是我國現存遼塔中最大的一座,高80米,塔面有精美的菩薩浮雕。塔共13層,每層塔檐椽頭均掛有銅鈴,計1350隻,微風吹拂,千鈴共鳴。塔身第一層南面存有清咸豐四年重修時的蒙古文題記。
位置:寧城縣大明鄉。
特布日敦沙漠旅遊區◆ 以沙湖自然景觀和蒙古族風情為主要特色的旅遊區,聞名中外的「中華第一龍」就在這里出土。旅遊區內有草原5萬畝,與科爾沁沙地相連。沙漠中有一面積達1.4萬畝的湖泊,湖中又有十多座沙島,形成沙中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草、草中有鳥的奇特沙湖景觀。
位置: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布日墩嘎查境內。從赤峰坐中巴至烏丹鎮,再包車前往。
特勃隆克沙漠旅遊區 以觀賞自然景觀和體驗蒙古族風情為主。白色沙海為底色,點綴千姿百態的怪石山峰、萬頃湖泊和碧綠草原。有賽馬、射箭、滑沙、快艇、游泳、垂釣、沙漠駝隊探險等娛樂項目。
位置:翁牛特旗烏丹鎮,距赤峰市118千米。開放時間:8:30-17:30。
巴林蒙古部落 赤峰市旅遊局示範景區,設有數十頂古樸傳統的蒙古包。可盡情享受巴林草原的自然風光,感覺純朴的蒙古族民俗風情和傳統的蒙古族文化。
位置:巴林右旗大板鎮。
喀喇沁親王府◆ 內蒙古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蒙古族親王府。現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喀喇沁旗王爺鎮,赤峰市區西南70千米處。
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園區◆ 阿斯哈圖蒙語意為「峻峭的岩石」。由冰川融水沖蝕形成,為罕見的花崗岩石林景觀。
位置:克什克騰旗巴彥高勒蘇木北大山上。
門票:50元。
達里諾爾湖 內蒙古第二大湖,與鄱陽湖和巴音布魯克湖並列為中國三大天鵝湖。湖域遼闊,水產豐富,鳥類眾多。湖區盛產鯽魚和當地俗稱「滑子魚」的瓦氏雅羅魚。湖四周有砧子山下岩畫群、元應昌路遺址和金界壕遺跡等歷史文化古跡。
位置:克什克騰旗達來諾日鎮。從赤峰乘長途汽車約6個小時可達。
貢格爾草原 草豐水美,野生動植物繁多。有堪稱「活化石」的紅皮雲杉林3.6萬畝,查干突河、貢格爾河繞林而過。雲杉林中的白音敖包山是蒙古族人民傳統的宗教活動祭敖包的聖地,民族風情濃郁古樸。
位置:克什克騰旗達來諾日鎮。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最高點為敖包山,海拔1498米,在山頂可俯瞰保護區沙地雲杉林的全貌。貢格爾河橫貫保護區北側,敖包河由南緣悠然而去,尤如兩條白絲帶,構成了森林、草原、河流和諧共處的美麗圖畫。
位置:克什克騰旗達來諾日鎮。
巴林左旗召廟 遼代石窟寺。石窟開鑿在谷內南向的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內存有釋迦牟尼、菩薩等佛像,均較完整。
位置:巴林左旗楊家營子鎮,縣城西南25千米的峽谷中。可從林東鎮包車前往。
遼上京遺址◆ 遼上京建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的第三年(918年),是契丹族開國之初建立的都城。一直到元代,這里一直是北方草原地區規模較大的一座城池,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遼金遺址。遺址周長約6400米,由皇城遺址和漢城遺址兩部分組成。皇城在北,略呈方形,現存3座城門,內原有大內、官署、府第、廟宇、作坊區和窯址。漢城在南,是工匠居住之地。如今城內遺跡大多被白音戈洛河沖毀。
位置:巴林左旗林東鎮沙里河畔。
曼坨山莊 被譽為塞北第一庄,以古樸秀麗的塞外風光和濃郁的歷史人文古跡奇觀聞名。兼具現代派和塞北草原民族風情,是集吃、住、行、游樂、購物、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旅遊度假樂園。
位置:克什克騰旗達日罕烏拉蘇木,達里諾爾湖南岸。
紅山湖 原名紅山水庫,是遼河水系的國家大型水利樞紐。現已開辟為融餐飲、客房、康體健身、休閑旅遊、商務會議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區。
位置: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
克什克騰溫泉◆ 俗稱「熱水湯」,是赤峰三大溫泉之一,有「東方神泉聖水」之稱。
位置:克什克騰旗熱水塘鎮。
遼祖州城遺址 遼祖州城曾是遼初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祖州城依山而築,呈不規則的五角形。城牆全為夯土築,牆寬8米,高近3米。城中後半部築有內城,內城後面有兩大殿址。
位置:巴林左旗哈達英格蘇木石房子村。
遼慶陵 聖宗永慶陵、興宗永興陵、道宗永福陵由東向西排列組成陵園建築群,又被稱為東陵、中陵、西陵,規模宏大,陵墓內隨葬物品豐富。
位置: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北15千米的瓦林烏拉山谷中。
薈福寺 俗稱東大廟。清康熙帝次女榮憲公主主持興建。今仍保持原有規模,有大門、前殿、後殿、東西配殿及後東側室等,殿內佛像壁畫俱存。
位置:巴林右旗大板鎮。
馬鞍山森林公園 總面積3萬余畝,因山形近似馬鞍而得名。公園環境幽雅,森林茂密,山內古松、奇峰、雲海、清泉堪稱四絕,有「塞北小黃山」之美稱。馬鞍山水庫位於森林公園附近,可供遊人垂釣劃船,還可品嘗漁家風味餐。
位置:喀喇沁旗錦山鎮東南5千米。
響水玉瀑 老哈河流經此地,直沖崢嶸的石山,然後急瀉入深谷,順著寬約50米、深約30米、長達700多米的山峽奔騰而下,發出擂擊萬張鼙鼓般的響聲,形成「響水玉瀑」的奇觀。清乾隆皇帝曾兩次揮毫題詩於此。
位置:敖漢旗敖洞蘇莫蘇木。
打虎石水庫 打虎石塞外度假旅遊區的中心。水庫南岩山下有一巨石,相傳唐名將李存孝曾在此打死猛虎,至今石頭上的四個虎爪印清晰可見,因此得名。攔河大壩建於兩山之間,約千米長,大壩兩端用白色石條鋪砌級台階供遊人攀援。庫區設有游泳場和釣魚台。
位置:寧城縣西泉鄉。
釋迦佛舍利塔 通稱遼慶州白塔,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約高70米。塔外表嵌有佛、菩薩等像及樂舞、宴飲等畫面。塔上鑲嵌有銅鏡數百面,日光下燦爛奪目,與白堊土粉飾的塔身相輝映。塔內存有遼代小塔、經卷及建塔石碑等重要文物。
位置: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遼慶州城遺址內西北角。
耶律羽之墓群 規模宏大的遼代前期墓葬,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位置: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朝格圖山南麓。
赤峰市應該算是旅遊的大市吧,不知道是根據什麼標准了,可以肯定的是赤峰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Ⅳ 赤峰五六天旅遊攻略
赤峰市的旅遊:
赤峰市植物園 植物園佔地四百畝,有植物五百多種,分為花卉觀賞區、樹木專類區、珍稀植物區、水上樂園區、森林功能區、盆景觀賞區、別有洞天區等多個景觀區。
位置:赤峰市紅山區紅山麓,距市中心3千米。
巴林奇石館 始建於l995年,是內蒙古唯一的奇石館,內設三個展廳和一個銷售廳。館內收藏有上萬件本地盛產的名石及圖章、工藝品和名人字畫等。「世界雞血石之王」是這里的鎮館藏品。
位置:巴林右旗大板鎮,北距赤峰180千米。可從赤峰乘汽車前往。
青山岩臼旅遊區 1998年開發為冰臼地質公園,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景區由冰臼群和青山峰林組成,青山頂峰就是世界奇觀——冰臼群。這種大型冰臼群與以奇險著稱的花崗岩峰林融於一體的地質奇觀,在國內外尚屬首見,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和觀光價值。
位置:克什克騰旗新井鄉。從經棚鎮有專線旅遊車通達,車程不足1小時。電話:5226464。
紅山公園◆ 總面積約32公頃,是市區面積最大的公園。園內有月牙湖、五盤湖、姊妹橋等景點,並有敕勒園一座,內有數座蒙古包。
位置:赤峰城紅山區濱河路東段,市區東北2千米處。
紅山國家森林公園 公園中主要景區為紅山,山石皆呈紅色,怪石嶙峋,赤壁似火,綠樹繞紅山,巍偉壯觀。紅山既是赤峰的象徵,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位置:赤峰市紅山區英金河畔,距市區3千米。
洞山石窟寺 原名靈峰院千佛洞。石窟寺在洞山山腰鑿洞而建,距山頂約50米,由主洞和環洞組成,內有石刻佛像與小佛龕。
位置:赤峰市松山區城子鄉洞山村。
遼中京城遺址·大明塔 遼中京城規模宏大,城周長達15千米,由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城牆及城內建築大多被毀,現僅存磚塔三座,其中以大明塔最為著名。大明塔是我國現存遼塔中最大的一座,高80米,塔面有精美的菩薩浮雕。塔共13層,每層塔檐椽頭均掛有銅鈴,計1350隻,微風吹拂,千鈴共鳴。塔身第一層南面存有清咸豐四年重修時的蒙古文題記。
位置:寧城縣大明鄉。
特布日敦沙漠旅遊區◆ 以沙湖自然景觀和蒙古族風情為主要特色的旅遊區,聞名中外的「中華第一龍」就在這里出土。旅遊區內有草原5萬畝,與科爾沁沙地相連。沙漠中有一面積達1.4萬畝的湖泊,湖中又有十多座沙島,形成沙中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草、草中有鳥的奇特沙湖景觀。
位置: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布日墩嘎查境內。從赤峰坐中巴至烏丹鎮,再包車前往。
特勃隆克沙漠旅遊區 以觀賞自然景觀和體驗蒙古族風情為主。白色沙海為底色,點綴千姿百態的怪石山峰、萬頃湖泊和碧綠草原。有賽馬、射箭、滑沙、快艇、游泳、垂釣、沙漠駝隊探險等娛樂項目。
位置:翁牛特旗烏丹鎮,距赤峰市118千米。開放時間:8:30-17:30。
巴林蒙古部落 赤峰市旅遊局示範景區,設有數十頂古樸傳統的蒙古包。可盡情享受巴林草原的自然風光,感覺純朴的蒙古族民俗風情和傳統的蒙古族文化。
位置:巴林右旗大板鎮。
喀喇沁親王府◆ 內蒙古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蒙古族親王府。現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喀喇沁旗王爺鎮,赤峰市區西南70千米處。
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園區◆ 阿斯哈圖蒙語意為「峻峭的岩石」。由冰川融水沖蝕形成,為罕見的花崗岩石林景觀。
位置:克什克騰旗巴彥高勒蘇木北大山上。
門票:50元。
達里諾爾湖 內蒙古第二大湖,與鄱陽湖和巴音布魯克湖並列為中國三大天鵝湖。湖域遼闊,水產豐富,鳥類眾多。湖區盛產鯽魚和當地俗稱「滑子魚」的瓦氏雅羅魚。湖四周有砧子山下岩畫群、元應昌路遺址和金界壕遺跡等歷史文化古跡。
位置:克什克騰旗達來諾日鎮。從赤峰乘長途汽車約6個小時可達。
貢格爾草原 草豐水美,野生動植物繁多。有堪稱「活化石」的紅皮雲杉林3.6萬畝,查干突河、貢格爾河繞林而過。雲杉林中的白音敖包山是蒙古族人民傳統的宗教活動祭敖包的聖地,民族風情濃郁古樸。
位置:克什克騰旗達來諾日鎮。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最高點為敖包山,海拔1498米,在山頂可俯瞰保護區沙地雲杉林的全貌。貢格爾河橫貫保護區北側,敖包河由南緣悠然而去,尤如兩條白絲帶,構成了森林、草原、河流和諧共處的美麗圖畫。
位置:克什克騰旗達來諾日鎮。
巴林左旗召廟 遼代石窟寺。石窟開鑿在谷內南向的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內存有釋迦牟尼、菩薩等佛像,均較完整。
位置:巴林左旗楊家營子鎮,縣城西南25千米的峽谷中。可從林東鎮包車前往。
遼上京遺址◆ 遼上京建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的第三年(918年),是契丹族開國之初建立的都城。一直到元代,這里一直是北方草原地區規模較大的一座城池,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遼金遺址。遺址周長約6400米,由皇城遺址和漢城遺址兩部分組成。皇城在北,略呈方形,現存3座城門,內原有大內、官署、府第、廟宇、作坊區和窯址。漢城在南,是工匠居住之地。如今城內遺跡大多被白音戈洛河沖毀。
位置:巴林左旗林東鎮沙里河畔。
曼坨山莊 被譽為塞北第一庄,以古樸秀麗的塞外風光和濃郁的歷史人文古跡奇觀聞名。兼具現代派和塞北草原民族風情,是集吃、住、行、游樂、購物、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旅遊度假樂園。
位置:克什克騰旗達日罕烏拉蘇木,達里諾爾湖南岸。
紅山湖 原名紅山水庫,是遼河水系的國家大型水利樞紐。現已開辟為融餐飲、客房、康體健身、休閑旅遊、商務會議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區。
位置: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
克什克騰溫泉◆ 俗稱「熱水湯」,是赤峰三大溫泉之一,有「東方神泉聖水」之稱。
位置:克什克騰旗熱水塘鎮。
遼祖州城遺址 遼祖州城曾是遼初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祖州城依山而築,呈不規則的五角形。城牆全為夯土築,牆寬8米,高近3米。城中後半部築有內城,內城後面有兩大殿址。
位置:巴林左旗哈達英格蘇木石房子村。
遼慶陵 聖宗永慶陵、興宗永興陵、道宗永福陵由東向西排列組成陵園建築群,又被稱為東陵、中陵、西陵,規模宏大,陵墓內隨葬物品豐富。
位置: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北15千米的瓦林烏拉山谷中。
薈福寺 俗稱東大廟。清康熙帝次女榮憲公主主持興建。今仍保持原有規模,有大門、前殿、後殿、東西配殿及後東側室等,殿內佛像壁畫俱存。
位置:巴林右旗大板鎮。
馬鞍山森林公園 總面積3萬余畝,因山形近似馬鞍而得名。公園環境幽雅,森林茂密,山內古松、奇峰、雲海、清泉堪稱四絕,有「塞北小黃山」之美稱。馬鞍山水庫位於森林公園附近,可供遊人垂釣劃船,還可品嘗漁家風味餐。
位置:喀喇沁旗錦山鎮東南5千米。
響水玉瀑 老哈河流經此地,直沖崢嶸的石山,然後急瀉入深谷,順著寬約50米、深約30米、長達700多米的山峽奔騰而下,發出擂擊萬張鼙鼓般的響聲,形成「響水玉瀑」的奇觀。清乾隆皇帝曾兩次揮毫題詩於此。
位置:敖漢旗敖洞蘇莫蘇木。
打虎石水庫 打虎石塞外度假旅遊區的中心。水庫南岩山下有一巨石,相傳唐名將李存孝曾在此打死猛虎,至今石頭上的四個虎爪印清晰可見,因此得名。攔河大壩建於兩山之間,約千米長,大壩兩端用白色石條鋪砌級台階供遊人攀援。庫區設有游泳場和釣魚台。
位置:寧城縣西泉鄉。
釋迦佛舍利塔 通稱遼慶州白塔,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約高70米。塔外表嵌有佛、菩薩等像及樂舞、宴飲等畫面。塔上鑲嵌有銅鏡數百面,日光下燦爛奪目,與白堊土粉飾的塔身相輝映。塔內存有遼代小塔、經卷及建塔石碑等重要文物。
位置: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遼慶州城遺址內西北角。
耶律羽之墓群 規模宏大的遼代前期墓葬,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位置: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朝格圖山南麓。
赤峰市應該算是旅遊的大市吧,不知道是根據什麼標准了,可以肯定的是赤峰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