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放飛風箏健身心的機理是什麼
放風箏有利於促進血循環,強健筋骨。放風箏時要手牽引線,還要前後奔跑,有張有弛,使全專身得到活動,屬促進血液循環。放風箏時,須雙臂用力,猶似拔河,使臂力和腿部的肌肉得到鍛煉。
風箏在高空中受到氣流影響,會上下翻飛不定,左右搖曳。為使風箏保持穩定,人腦必須反應靈敏,隨時對空中的風箏與風力作出正確的判斷,對手中的牽線作出必要的調整。此時此刻,什麼煩惱、憂傷,一概隨風飄走。而當你全神注視風箏,又使大腦得到了休息。
放風箏也能清眼明目。因放風箏時必定仰望藍天,極目遠視,而且隨風箏的遠近高低,視力也得到較好的調節,當然對保護眼睛有不少好處。
② 運動風箏
您好,運動風箏和滑翔翼形,以玻璃鋼或碳鋼棒或樹脂棒為骨架,使用降落傘材質的布料或者是尼龍布或格子布縫制而成,色彩鮮艷奪目。
風箏種類
除了比較容易操控的雙線風箏外,還有四線、多線等運動風箏。按功能分,還有競技型、芭蕾型、翻浪型、多向型等各種運動風箏。
運動風箏在我國是新近興起的運動項目,又稱雙線風箏或復線風箏,即用兩條或多條拉線控制風箏,雙手操控,左旋、右旋、升降等各種特技動作全靠手腕和手臂的技巧來完成。運動風箏飛行時速最高可達150公里/小時,既可單人玩也可做團隊特技表演,放飛者有駕馭風的感受。
中國雖然是風箏的起源國家,但運動風箏卻是興起於歐美,直至1992年才傳入中國。運動風箏能夠強化鍛煉人的頭頸功能、上肢力量和身體協調,比傳統的風箏放飛運動具有更加明顯的健身效果。粗略估計全國的運動風箏愛好者有一千多人。在上海街頭有時還能見到老人家在玩運動風箏,這是眼下的時髦玩意兒。
我們所玩的其實應該是復線風箏,也叫國際運動風箏,復線顧名思義就是多根線,2根,3根,4根。一般來說主要以雙線和四線為主。三線的屬於另類的,不再主流范疇內,也很少。大家一般以雙線開始玩起。
雙線一般分為三種:
1:特技(這種一般是入門起步的可以作所有的幾何圖形,比如:圓形,方塊,三角,8字,等)
2:芭蕾編隊(編隊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幾只風箏作一些集體動作,這樣在特技的基礎上編隊風箏走位更為精準,更好控制,速度也是適中不會很快,而且還可以做一些基本的翻滾動作,簡單翻滾動作例如:軸翻滾,半翻滾,垂直降落,突停,懸空等,芭蕾機是編隊飛行必選的風箏!特技)
3:花式翻滾(好些人不明白什麼叫翻滾,特技風箏一般來說只可以做一些平面圖形,但是翻滾風箏可以通過風箏的失控在規定的手法上來做一些非平面的動作,就像體操運動員什麼側翻360度啊 連續翻720什麼的。但Precision(精確操控)沒有芭蕾好)
四線風箏,就一種沒有什麼種類之分。四線風箏一般也是走平面的幾何圖形,但是它可以固定不動,前進,倒退,有點直升飛機的味道。
③ 風箏對健康有什麼好處
冬去春來, 雪融花開,一款款風箏競相放飛。而此刻放風箏的人們,放線收線,前俯後仰,時跑時行,時緩時急,張弛相間,有動有靜,手、腦、眼三者協調並用,讓旁人好不羨慕。 醫學專家告訴記者,別小看了放風箏,那可是一項健身娛樂相結合的運動。放風箏時需要動用手、腕、肘、臂、腰、腿等各個部位,使全身得到鍛煉。從引飛風箏開始,人體肌體各部位都在不停地運動著。當風箏上升或傾斜時,你就需要奔跑、拉線、左右擺動……這些運動都能使身體的相關部位得到充分的舒展。
很多健身專家也認為:由於冬天人們久居室內而氣血積郁,所以春天來時人們應多進行戶外運動,可使氣血循環加快,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有利於健康。
據悉,在國外還發展了「風箏康復療法」,這種療法在治療神經衰弱、精神抑鬱、心緒煩亂、失眠健忘、食慾不振、高血脂、高血壓、少兒發育不良和智力低下等多種疾病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康復效果。同時對調節視力,消除眼肌疲勞,改善近視也有較好的療效。
它還是一項健腦運動,僅處理好放風箏和風向風速的關系,就得讓放飛者動一番腦筋。
放風箏前要先知道風的方向和速度強弱。如果附近有旗幟和炊煙,看它漂浮的方向就能知道,也可拾起枯草或一些小紙片向空中拋去,測出風的正確方向。
在風力十足的時候,拿起風箏的提線逆風向前跑,直到感覺風箏線有拉力、風箏向上爬升時,再停下來慢慢放線。
當風力不夠時,快速向後收線。若風箏有下降的趨勢,須迅速收回一部分風箏線,直到風箏能在天空挺住不下墜。
風箏飛翔穩定時,可把風箏線系在樹干或物體上,任其飄浮。而在風向及風力不穩定的情況下,則必須隨手操縱。
當風力突然轉強,風箏搖擺而傾斜度過大時,將有翻轉栽落的危險,這時有兩種控制方法:一是迅速放線,二是迅速向前奔跑數步,均可緩和其擺動的強度。有時風力停頓,風箏向下墜落,要將風箏輕抖數下或迅速向後奔跑,如果後退無路,迅速收線也可。收回風箏時,盡量遠離有高大樹木的地方,以免風箏落下時掛在樹上。
安全提示
機場旁、電線桿附近、火車道旁、高樓頂或閃電時,絕對不可以放風箏。如果風箏線因某種原因斷掉的話,要將斷線全部回收,否則斷線很可能會成為別人行走或是騎車時的傷人利器。最後,別忘了戴上一副時髦的太陽鏡!
④ 放風箏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每逢春季來臨,草長鶯飛,在郊外總有不少人放風箏。放風箏是一項有益於版身心健康的運權動,它既能鍛煉身體,又是一種極佳的養生之道。
將放風箏作為一種康復療法,古已有之,史書《續博物志》上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之說。人們踏青放風箏,沐浴明媚的春光,舒展筋骨.
讓身體隨放飛的風箏不停地移動以活動四肢百骸,使冬天久居室內氣血積郁、內熱較大的人,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吐故納新,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可獲得消除積熱、祛病健身的功效。
同時,放風箏時,雙眼極目藍天,遠望風箏千姿百態的飛行動作,還可調節視力,消除眼肌疲勞,對改善視力、預防近視有較好的效果。
放風箏時,要動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體各個部位,使全身都能夠得到鍛煉,譬如當風箏上升、傾斜時,就需要奔跑、拉線、左右擺動等肢體活動。
此外,放風箏還有助於人的心理健康。當放飛者全神貫注地放風箏時,大腦高度集中,心無雜念,胸中的種種憂愁自然也會消散於萬里晴空中。
據報載,近年來國外有些醫院、療養院採用「風箏療法」治療抑鬱症、神經衰弱、過度疲勞、視力減退、健忘失眠等症,均收到了良好的功效。
⑤ 放風箏對身體有好處嗎
放風箏的三大好處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快趁東風放紙鳶。」(《村居》清·高鼎)紙鳶就是風箏,陽氣升發的春季正是放風箏的最好時光。人們手拉線繩,將風箏送入晴空,那飄飄的風箏扶搖直上,宛如輕盈的彩蝶,活潑的飛鳥,時而飄搖迴旋,時而直上藍天,娛樂健身,別有一番情趣。總結起來,就是放風箏有「祛病強身、健腦益智、怡情養性」這三大好處。
一、祛病強身 人們冬天久居室內,氣血郁積,內熱增加,容易引起體熱平衡失調,導致某些疾病。當陽春萬物復甦之時,到郊外放風箏,登高望遠,風和日麗,草木競秀,盡情呼吸新鮮空氣,曬曬陽光,舒展筋骨,可以促進人體的細胞代謝,改善血循狀態,消除體內積熱,起到祛病強身的效果。
放風箏這項活動的健身與醫療功效,很早以前就受到人們重視,宋代李石在《續博物志》中說,放風箏「張口而視,可泄內熱」。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說:「放之(風箏)空中,最能清目」,的確,放風箏時,極目碧空,看風箏隨風飄逸,在藍天白雲間搖曳翻騰,可調節視力,消除眼肌疲勞,預防近視。隨著科技進步和人們對放風箏可以健身的認識,國外諸如「風箏療養所」也應運而生,醫學專家認為,「風箏療法」對神經衰弱、視力減退等病有療效。
二、健腦益智 放風箏也是一項健腦運動。處理好放風箏和風向風速的關系,會讓放飛者大動一番腦筋。現代人放風箏已發展到高低變幻、聲光俱全的高超技藝階段,需要動腦筋的地方就更多了。如放飛人物類風箏要「摸爬滾打」,才逼真有趣;放飛蜈蚣、巨龍風箏要蜿蜒變化,才趣味盎然;放飛蜻蜓、金魚風箏,其眼珠要活靈活現,方顯生動;「百鳥朝鳳」能發出和諧悅耳鳴叫,才動人心弦。放風箏牽一線而動全身,手腦協調配合,動靜有致,張弛相間,對健腦益智大有裨益。
三、怡情養性 郊野空氣新鮮,負離子含量遠遠高於市區和室內,郊野放飛風箏,在運動中呼吸清新的空氣,還會令人精神振奮、心曠神怡,什麼煩悶,什麼悵惘,都一古腦兒隨著風箏帶入雲際,消散於萬里晴空,使人在心理上獲得愉悅的調節。
風和日麗的陽春之日,又是放飛風箏的絕好時節,你不妨抓住這有利的時機,走出戶外,在藍藍的天空下放飛你的風箏。
⑥ 風箏的風箏運動
操作原理
眾所周知,風箏上天有兩個必要的條件:
(1)風箏要在有風的天氣下,風箏才能放飛,但是盤鷹風箏除外。
(2)風箏都需要有提線的牽引,「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後必定會掉下來。
揚力作用
揚力的產生:風箏在空中受風,空氣會分成上下流層。通過風箏下層的空氣受風箏面的阻塞,空氣的流速減低,氣壓升高;上層的空氣流通舒暢,流速增強,致使氣壓減低;揚力即是由這種氣壓之差而產生的,這正是風箏能夠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揚力的產生有2個要素:(1)風力;(2)牽引力;這就解釋了開頭提出的問題。在風力、牽引力和由此產生的揚力三個力的作用下,風箏在空中基本上是達到受力平衡的。
風箏在空中的受力:風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風箏受風的角度和上揚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線方便地控制。幾次練習後放風箏者會很快掌握控制風箏的技巧:放風箏的時候,一般是一抽一放。
抽的時候,因為風箏提線一般放在風箏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牽引力可以控制風箏角度變小,上揚力增加,風箏穩步上升;放的時候,即平衡的風箏牽引力變小,在風力和揚力的合力作用下,風箏會飛高飛遠,但是必須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風箏的角度穩定。
風力正盛的時候可以多放線,當風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線。
對健康的好處
春天放風箏,對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益處的。傳統中醫認為,放風箏者沐浴和煦的陽光和春風,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史書《續博物志》也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之說。現代保健醫學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風箏,可以舒展筋骨,讓身體隨著放飛的風箏而不停地移動,從而活動四肢百骸;同時,由於盡情呼吸著新鮮空氣,吐故納新,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從而獲得消除冬日氣積郁、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風箏時,雙眼面對藍天,飛行的風箏千姿百態,可以消除眼肌疲勞,調節和改善視力,預防近視和弱視。
近年來,國內外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採用「風箏療法」治療精神抑鬱、神經衰弱、小兒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神奇的療效。
放風箏也是一項健腦運動,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僅僅處理好放風箏和風向風速的關系,就得讓放飛者動一番腦筋:風箏飛起來的必要條件是地面有風,但風速過大也不好放飛,因為這時空氣水平方向力量過大,風箏不易「抬」上來,也很難控制;放風箏最怕的是風向不定,因為此時風箏最容易「栽」下來。古人認為放風箏的較高境界是:放時相牽,一線相連,未放之時,如馬卧槽,放飛後如同進了賽馬場,要精神抖擻,把線看作韁繩緊拉,如同馴馬一般,然後望天入靜,隨飄移而前後奔走。
放風箏能使人情緒開朗、心境愉悅。放飛時,大腦高度集中,無疑會消除人的內心雜念;放飛者極目藍天,其心胸也會感到開闊;此外,春季草長鶯飛,觸目皆景,放飛風箏,是一次人與自然的美好對話。
放風箏時間
人們說春天最適合放風箏,因為放風箏需要不大不小的風,然而春天的風不大也不小,而且天氣不會很冷也不會很熱,所以在春天放風箏最好。在放風箏的時候,盡量不要選擇陰天或雨天,因為光線太暗和視覺的集中會導致近視。
⑦ 放風箏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放風箏對來身體多方面都有好處:自
1、放風箏是一種全身運動,上肢、下肢、腰腹、頭頸等部位都會得到鍛煉 ;
2、放風箏都是在比較空曠的地方講風箏放飛至高空,因此對視力也有好處;
3、放風箏的地方一般空氣都比較新鮮,對呼吸系統也有很大好處;
4、放風箏的原理是利用動力學,因此能放好風箏,對空氣動力學知識的提高是很有好處的。
⑧ 放風箏健身應該怎樣的風箏
風力大小與放風箏有很大的關系,2~3級風的天氣,一般可以放面積在0.1~0.5平方米的版小型風箏,如軟翅鷹、小權燕、蝴蝶、蜻蜓和硬翅人物風箏。3~4級風的天氣,適合放面積在1平方米左右的中型風箏,如人物、七星八卦、立體筒形、飛機以及龍類串式風箏等。5級風的大氣不宜放一般的軟翅風箏,如果要放那就需要添加尾巴,5級風時只能放2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硬翅風箏等。裝有硬翅的筒子類風箏、企鵝串式風箏、八角形風箏等。6級以上的風力,不宜放一般風箏。
⑨ 放風箏健身應該怎樣選擇場地
有電線,特別是有抄高壓線襲及電視塔的地方嚴禁放風箏;在街道、公路與鐵路旁不能放風箏;有大樹及高層建築物的地方不能放風箏;飛機場附近嚴禁放風箏;有霧、有雨,特別是雷雨天,均不能放風箏,更不能用帶有金屬的線放風箏。放風箏應選擇空曠而無障礙物的場所,如運動場、河灘、海濱、公園等。因此,平坦而開闊的地方風速風向較穩定,而且,風箏出毛病時,也不會因掛在障礙物上而受到損失。
⑩ 風箏與體育
【風箏介紹】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的歷史】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 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朝-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煉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的起源】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厲,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各國風箏的特點及風俗】
雖然對於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風箏的起源在中國,大約在8世紀時傳播到世界各國。
一般而言,由於亞洲地區盛產竹材,適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結構設計,並且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個人色彩;而西方國家因為缺少竹材而以玻纖或碳纖為材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
不過由於材料、氣候和民俗習慣的差異,而演化出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風箏,例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就轉化成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各型月箏;而硬拍和米字結構傳到韓國發展成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則以浮世繪風格傳揚於世。至於傳到歐美地區的風箏以風箱、傘翼及十字結構為主,因此以各種立體造型及三角翼等幾何圖案為設計主流。
馬來西亞:傳說很美麗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裡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
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製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
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製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
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志。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
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韓國:風穴風箏獨樹一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
一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一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為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為靈活,屬於打鬥風箏的一種。
泰國:風箏也有男女之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荷蘭:曾造出世界最大
現在的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一隻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製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為航空學的裝置之一。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一種老少咸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
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折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現在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
【風箏的做法】
風箏的形狀:
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 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做風箏的工具:
漿糊、 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
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東西。
做法:
1.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 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3.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4.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著名風箏產地】
開封、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陽江並稱中國六大傳統風箏產地。
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 。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種類繁多,扎工精細。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為6類: 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 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 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龍亭、火箭; 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餘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後,氣勢恢宏,動人心魄。 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近年開封又開發出精美的微型風箏,嬌小精美,可放於掌上,令人愛不釋手,可收藏,還可放飛。開封風箏已成為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
開封風箏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在開封民間延續著一個風俗,清明節這天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有意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郁悶之氣」徹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而且風箏寄託著希望,如在燕子風箏上畫了魚,隱含著年年有餘的意思,如在風箏上畫了蝙蝠、桃子、松樹、仙鶴,意思是有福、有壽,松鶴延年。
開封人把放風箏視為一種投身於大自然的娛樂健身活動,四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這項活動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吸收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使得我們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
【風箏分類】
軟翅風箏:
即一般常見的禽鳥風箏。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條構成,翅子的下部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它的結構,不同於硬翅風箏,主體身架多數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數是禽鳥或昆蟲。
硬翅風箏:
常見的元寶翅人物、扎燕風箏即屬此類。它的特點是升力片(翅)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的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象元寶形。
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風箏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放風箏對健康的好處】
春天放風箏,對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益處的。傳統中醫認為,放風箏者沐浴和煦的陽光和春風,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史書《續博物志》也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之說。現代保健醫學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風箏,可以舒展筋骨,讓身體隨著放飛的風箏而不停地移動,從而活動四肢百骸;同時,由於盡情呼吸著新鮮空氣,吐故納新,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從而獲得消除冬日氣血積郁、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風箏時,雙眼面對藍天,飛行的風箏千姿百態,可以消除眼肌疲勞,調節和改善視力,預防近視和弱視。
近年來,國內外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採用「風箏療法」治療精神抑鬱、神經衰弱、小兒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神奇的療效。
放風箏也是一項健腦運動,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僅僅處理好放風箏和風向風速的關系,就得讓放飛者動一番腦筋:風箏飛起來的必要條件是地面有風,但風速過大也不好放飛,因為這時空氣水平方向力量過大,風箏不易「抬」上來,也很難控制;放風箏最怕的是風向不定,因為此時風箏最容易「栽」下來。古人認為放風箏的較高境界是:放時相牽,一線相連,未放之時,如馬卧槽,放飛後如同進了賽馬場,要精神抖擻,把線看作韁繩緊拉,如同馴馬一般,然後望天入靜,隨飄移而前後奔走。
放風箏能使人情緒開朗、心境愉悅。放飛時,大腦高度集中,無疑會消除人的內心雜念;放飛者極目藍天,其心胸也會感到開闊;此外,春季草長鶯飛,觸目皆景,放飛風箏,如同一次人與自然的美好對話。
風箏的傳說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系繩也
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
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
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
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
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於中國,著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 外儲說》載:
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