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苗族過節的風俗
1、苗年
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干凈,積極准備年貨。
2、龍船節
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劃船比賽的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的台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和注入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兩岸,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個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兩條劃船比賽用的龍船。
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五天,居住在河兩岸的苗族群眾輪流舉行盛大而隆重的龍舟競賽。在湖南湘西的鳳凰、瀘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劃龍船,而且分男隊、女隊、男女混合隊比賽,場面非常熱鬧。苗族的龍船節,雖是以賽龍船為主要內容的節日,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娛樂和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中老年人探親訪友、交談年景和生產經驗的節日。
3、四月八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發展而來的。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過四月八節。
4、吃新節
主要流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自治縣地區。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當田裡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到時,每家都煮好糯米飯、一碗魚,一碗肉等,都擺在地上(也有的擺在桌上),並在自己的稻田裡採摘7—9根稻苞來放在糯米飯碗邊上。
然後燒香、紙,由長者掐一丁點魚肉和糯米飯拋在地上,並滴幾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禱豐收,然後把摘來的稻苞撕開,掛兩根在神龕上,其餘給小孩撕開來吃,全家人就高高興興地共進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紛紛穿著新衣來觀看蘆笙會,參加跳蘆笙會,參加跳蘆笙舞;有的拉馬來跑馬場賽馬,有的牽水牯牛來鬥牛場鬥牛,節期一般2天。
5、花山節
此節又名「踩花山」、「跳花場」、「踩場」、「踩山」等,流行於貴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和雲南東南部的苗族地區。由於苗族住地不同,服飾有差異,因此,苗族過花山節的日期也不一致,節日的名稱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六月,有的在八月。在黔西北的鐵盔一帶,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場,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場,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場。
Ⅱ 論述苗族有哪些傳統體育文化活動
苗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苗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苗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准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系在一起。既是苗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代表性體育項目
賽 馬
賽馬,是廣西和雲南部分苗族聚居區民眾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是馬上競技項目的一種形式。 苗族的賽馬活動,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舉行的方式和賽馬的形式又有所不同。
在廣西融水元寶山地區的苗族民間,賽馬多在每年六月六日「新禾節」時舉行。屆時,各村寨的苗族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攏來進行賽馬。他們的賽馬,先放馬飛奔,騎手在規定地點等候。當馬飛奔而來時,騎手們即縱身躍上馬背。按照預定的路線,穿樹林、跨山崗,沿著崎嶇的山路向終點賓士,以到達目的地的先後次序決定名次。
而在雲南滇西大理、永平一代的苗族賽馬,時間一般在春節的初一到初三。同時,在滇南一帶苗族的「踩花山」時也有賽馬風俗。雲南大理、永平的賽馬方式有三類,一是馭者在縱馬賓士中急停,而不能墜馬,以此定勝負;二是馭者騎於馬上夾緊並拉緊韁繩,由另一人猛拍一鞭,馬驚縱起而馭者不能墜馬;第三則是競速。
苗族民間的賽馬多為不鞍而騎,稱「騎滑馬」。此外,有的苗族的賽馬,如滇東北、滇南的苗族民間,除了比馬快捷外,還要看馬跑得是否均勻有節奏,馬鈴響得是否動聽和諧,甚至手抬一碗酒時不至於灑出來。只有三者俱佳,滴酒不灑,才能獲得優勝。
鬥牛會
鬥牛會,是雲南很多苗家山寨舉行的一個盛大節日,在鬥牛會上,鬥牛就是一項主體性活動形式。
苗族的鬥牛會一般在立秋後數日舉行。鬥牛場一般選在四周都有密林的平坦草地上。參賽的牛都是農民自己飼養的公牛,這些牛頭頭膘肥體壯,力大無比。比賽前,主人先讓自己的牛喝一點包穀酒,讓牛在比賽中勁頭更足。
鬥牛開始後,10多頭猛牛一齊放出,它們各自尋找對手,互相挑戰,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迅速展開。整個相鬥過程中,勝利者緊追失敗者不放,直到其逃出斗場。繼而,勝利者又返回斗場再尋對手。惡戰一次比一次激烈,最長的達數小時不分勝負。這種牛與牛斗的形式,不僅比牛的力氣,也比牛的鬥技。無數輪的角逐後,最後的勝利者犄角上將被戴上幾丈長的紅綢布做的大紅花,成為群牛之雄。牛的主人也將享受很高的榮譽。
跳獅子
跳獅子,是苗族一項傳統的體育項目。屬於苗族獅子舞活動的一種類型。
苗族的跳獅子活動,多在踩花山時節進行。如雲南省屏邊縣苗族在踩花山時,往往在花場上花桿中央掛一個豬頭,兩瓶好酒。然後讓跳獅子的人們互相比賽,看哪一對獅子跳得好,爬得高,就把豬頭和酒獎給哪一對獅子。剛開始,有很多對獅子參加比賽。跳一陣後,就開始爬花桿,一個接一個的爬。花桿又高又細又滑,要爬上去是很困難的。於是,跳獅子的人就一個人又一個人地架起人梯,架到最後將禮品拿下來。禮品拿到之時,整個花場鑼鼓喧天,參加踩花山的群眾歡呼跳躍。
在苗族民間,跳獅子的人一般武藝較好,又會一些技巧的動作,如架人梯、爬桿等。這些跳獅人的勇敢、機智,使其成為人們羨慕的英雄。
打花棍
打花棍,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烏當兩地區苗族民間的傳統體育活動,是苗族武術中別具一格的傳統項目。
苗族的打花棍多在喜慶的節日舉行,參與者多為女子。所用花棍為木質,約長1~1.5米,直徑4~6厘米。花棍表演一般是兩人一組進行對打,每次八人持棍分為四組進行。打花棍的主要棍法有「金雞獨立」、「劈棍鎮山」、「無影棍花」、「姐妹相會」、「雪花蓋頂」、「彩龍纏腰」以及「鷂子翻身」等。
打花棍比賽中,參與者手持花棍,或單打,或對打,棍來棍往,進退有節,攻守相交,紅黃綠等五顏六色塗染的花棍在空中飛舞擊打。花棍擊花棍,花棍擊地面,不時發出有節奏、有章法的碰擊聲。場面精彩,令人眼花繚亂。一會「金雞獨立」,一會「劈棍鎮山」,一會又是「無影棍花」,風格獨具,表現力較強。
由於打花棍活動,形式自由,便於開展,因而深得苗家少男少女的喜愛。在苗族山寨,即使在孩童放牛、玩耍時也可見花棍對打的嬉戲。
Ⅲ 下列民族及傳統體育活動組合,不正確的是()A.朝鮮族-跳板B.黎族-竹竿舞C.蒙古族-摔跤D.苗族-賽
每年的七、八月份蒙古族聚居的地方要舉行那達慕大會,其主要游戲有摔跤、射箭、賽馬,故選項D不正確.
故選:D.
Ⅳ 貴州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屬於國務院批準的貴州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一 民 間 文 學
1、苗族古歌: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刻 道(苗族):貴州省施秉縣
二 音 樂
1.侗族大歌:貴州省黎平縣 2.侗族琵琶歌: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3.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貞豐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三 舞 蹈
1.蘆笙舞(苗族錦雞舞、苗族蘆笙舞鼓龍鼓虎
Ⅳ 侗族、苗族的體育運動有沒有板鞋競技
苗族和侗族的體育運動中沒有板鞋競技!
侗族有名的體育運動有:
1、侗族摔跤
2、侗族毽球
3、侗族壓加
4、侗族高蹺
苗族有名的體育運動有:
1.苗族武術
2.舞獅子
3.舞龍燈
4.賽龍舟
5.爬花桿
6.踩雞蛋
7.斗水牯牛
苗族地區還有賽馬、盪鞦韆、摔跤、踢毽子、扳手勁、射弩等體育活動項目。
Ⅵ 騎馬、射箭、摔跤是下列哪個民族擅長的體育運動項目()A.蒙古族B.苗族C.傣族D.漢
每年的七八月,蒙古族聚居的地方紛紛舉行傳統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游戲的意思,來源於摔跤、射箭和賽馬三個體育運動項目.
故選:A.
Ⅶ 高腳競速是苗族的還是侗族的搶花炮呢
高腳競速,俗稱「高腳馬」又稱「竹馬」,是一項深受土家族人民喜愛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高腳競速。2003年,在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高腳競速首次被列為競賽項目。 高腳競速在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首次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此前的第五屆、第六屆民族運動會上高腳競速還只是作為表演項目。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出現的高腳競速其使用的比賽器具仍為傳統的用竹製成的代步工具,但卻是以競速為主的民族體育比賽項目。高腳競速原名為高腳馬, 是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一項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它又被成為竹馬,是土家語謂其 「吉么列」.相傳在解放前的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淺水河流比較多,在雨季或過淺水河流時為了不濕鞋襪,而以此作為伐步的工具,特別是對於喜歡穿好布鞋的土家族群眾來說,它不失為一種極好的趟水工具。
搶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壯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 體育活動,深受廣大少數民族同胞的歡迎,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由於有強烈的對抗性、娛樂性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湘、鄂、渝、黔等省邊境地區有著雄厚的雄厚的群眾基礎,深受該地區少數族同胞的喜歡,所以,數百年來長盛不衰。
Ⅷ 為何苗族人的高腦門寬顴骨橢圓臉,才是大美臉
外貌沒什麼審美區別吧,反而是穿著十分講究。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為花帕,其餘地區為青帕,帕長 1~3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 較為復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為拆疊式,由前額向後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發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系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綉花或排紗,並加欄桿於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