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朝鮮族的體育項目是什麼
摔跤,鞦韆,足球等。
㈡ 中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中國古代體育雖數次面臨挑戰,卻始終傳承不絕,表現出了巨大的再生能力。中國古代體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其中既有體現中原文化、草原民族文化與南方水域民族文化特點的運動內容,又有盛行於歷代民間節令和宮廷中的民俗體育形式。豐富多採的古代傳統體育文化,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勇敢,體現了民族的英武與蠻健,更寄託了對民族人性完美的追求。表明了「古代體育文化長城」是由中華各民族共同構築的,它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古代體育整體的發展,展現了其發展變化的生機和活力。產生、發展於中國古代社會傳統文化氛圍之中的,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代體育發展史,其淵源之悠久、內容之豐富、方式方法之完備以及活動開展之廣泛,堪稱舉世無雙。從世界古代體育的發展進程看,中國古代體育佔有重要地位,諸多的體育活動形式,如球類、武術、保健養生、角力、技巧、水上及冰上活動、棋類以及某些「田徑」項目等,均可在世界各國體育活動中找到相近或相通的形式,這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為後來盛行的世界奧林匹克運動作出了貢獻。作為世界體育史上的生動篇章,它將永遠載入史冊。
㈢ 朝鮮族、回族、內蒙古族、傣族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是什麼
回族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狗肉,動物的血液等。清真寺是回族節日活動和宗教活動的中心,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節,在不同的地方還有阿舒拉節、姑太節、雲人節等傳統的體育項目主要有趕木球、摜牛、爬木城、擲子等。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注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朝鮮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清明上墳添土,中秋除草,並進行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此外還有3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後兩個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壽、祝福。傳統體育項目有足球、摔跤、滑冰、跳板、打鞦韆等活動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傣族潑水節在農歷三月中旬,正值傣歷六月,是傣歷中一年的開始,所以潑水節就相當於咱們的春節。潑水節期間,傣族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獻貢品,青年男女則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頭相互潑水嬉戲。按照傣族風俗,用清水潑灑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來吉祥。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米裝進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傳統體育項目有賽龍舟、武術、賽馬、斗雞、堆沙、丟包、鞦韆、孔雀舞、敲象腳鼓、浴水等。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那達慕,蒙古語為「娛樂」或「游戲」之意,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那達慕開始以單純的歌舞娛樂形式為主,後來增添了摔跤、射箭、賽馬等比賽項目,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旅遊節期間,遊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嘗奶茶、還可以參與到騎射歌舞等節目中,充分體驗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風情。 篝火節是內蒙古北部鄂倫春族人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倫春人會燃起篝火,並集體圍繞在篝火旁,載歌載舞,歡樂通宵
㈣ 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除人口眾多的漢族外,還有50多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不僅有田徑、游泳、籃球、足球等現代體育項目,還有許多各民族固有的傳統體育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它雖然屢遭歷代統治階級的摧殘,但由於它紮根於群眾之中,千百年來輾轉流傳,終被保存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為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開拓了光輝的前程。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開了盛大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來自全國各民族的397名優秀選手,進行了483項次表演。32年來,體育工作者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了研究、整理,繼承和發展了那些對增進身心健康有價值的項目。
賽馬 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喜愛賽馬。蒙古族每年都舉行 1次盛大的賽馬會。民間的「敖包」和廟會上,賽馬是重要內容之一。賽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禮俗的內容。結婚這天,男家親族騎馬迎接,女家親族騎馬相送,途中互相競賽,奪帽為戲。「姑娘追」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古老的傳統賽馬習俗。未婚男女身著艷服,騎著駿馬來到草原,在規定的里程內互相追逐。去程時小夥子追姑娘,回程時則由姑娘追小夥子,如姑娘追到小夥子,她有權鞭打他,假如姑娘對小夥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瑤族的摔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在舉行婚禮時一定要摔跤。結婚那天,新郎邀請幾位好朋友,把新娘從別的山寨背回來。背親的小夥子必須會摔跤。這支隊伍到新娘家吃罷便宴,就與女方摔跤手進行摔跤對抗賽。直到雙方約定的人數賽完,再由勝方出兩名摔跤手錶演 1場,方可結束。這種比賽不用裁判員,1對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勝,以表示親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節,都要舉行摔跤比賽,兩人交鋒,敗者自動退場,勝者直到沒有人與他較量,方能稱為「大力士」,並獲獎品(圖1)。
射箭、射弩 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頗族、拉祜族、苦聰人、獨龍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傳統。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輪流舉行射箭比賽,用一條牛腿當獎品,掛在距離50米左右的大樹下,各村選出一名好射手,誰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優秀選手受到人們的敬佩和姑娘們的愛慕。景頗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掛在樹上,小夥子爭先恐後地用箭射,靶子是一個布包,里邊藏著象徵吉祥和愛情的禮物。弩弓是狩獵工具,也是自衛的武器,弩都是自己製作的,例如苦聰人的弩,用竹子做弓,削木頭做架,編竹筋為弦,大人小孩都有一把,傈僳族人民每到新年就舉行射弩比賽。比賽時把兩支竹箭交叉插在地上,在幾十米處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為勝(圖2)。 舞龍 壯族、苗族、白族等民族喜愛舞龍。龍用竹紮成,用畫有龍鱗的花布或色紙裹著龍頭、龍身、龍尾,一般是21~25節,龍下撐著10多個把柄,舞龍者每人拿著一個把柄。有的龍身內有燈座,晚上可以點燈。在前面一個人拿著龍珠來指揮舞龍。參加舞龍的成員,不但要力氣大,有健壯的體魄,還要有嫻熟的技術。貴州省苗嶺苗族集居的地區,歷史上每年元宵節,苗漢兩族人民舞龍互訪,上一年漢族人民舞著龍到苗族村寨里去聯歡,苗家舞著他們的龍來迎接。兩龍相遇,主龍的頭要低於客龍的頭,並且讓客龍先入寨子。客龍進入寨子翩翩起舞,到每戶「祝福」,被拜訪的戶主就燃放爆竹歡迎。接著苗族就搶客人到家作客,以搶得人多為光榮;到了下一年,苗族人民照樣舞著龍到漢族村寨回敬。
劃龍舟 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劃龍舟活動。傣族人民每逢潑水節舉行龍舟賽。龍舟用優質木材製造,長約40~50米,寬 1米多,50人分兩排席坐劃槳,鑼聲一鳴,競相飛速向前。經傣族人民匠心雕刻的龍舟,有「火龍」、「銀龍」、「烏龍」、「彩龍」等。苗族、 水族人民還有賽龍舟捉活鴨的風俗(圖3)。
「阿莫朵」 生活在中國西南邊疆的苦聰人,每逢佳節總要燃起一堆堆篝火,伴隨著悠揚的竹笛聲,載歌載舞來打「阿莫朵」。「阿莫朵」是用棕葉製作的雞毛球,中間細、底腳大,插上3根雞毛,有點象羽毛球。打「阿莫朵」時選擇一塊平坦的場地,中間拴上一條藤,兩人或多人分立兩邊用手拍擊對打。隨著「阿莫朵」的起落,互相扣殺,接不到對方打來的球算輸。
鞦韆 貴州、湖南的苗族,廣西的壯族,每逢新春佳節,街上搭起一座座高達3~4丈的鞦韆架,一些青年男女借盪鞦韆的機會尋找心愛的伴侶。東北地區的朝鮮族姑娘在節日和農閑季節,也進行盪鞦韆比賽或表演。比賽時在鞦韆架前方高處橫 1條帶銅鈴的繩子,鞦韆一碰到繩子,銅鈴就發出響聲,誰碰的次數最多,誰就被認為技藝高超。台灣高山族的姑娘們,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穿著漂亮的衣服,邀上自己的好友,一同在大樹下盪鞦韆。她們把這一活動稱作「渺綿」(即「飛天」之意),生動地表達了追求幸福的美好願望。
打磨鞦韆 每年春節,壯族男女青少年喜愛打磨鞦韆。他們在地上栽 1根木樁(高出地面1米左右),將1塊中間挖有圓孔的長形橫板安裝在樁頂上,板面兩頭各坐1 人,共同有節奏地用腳蹬地,使橫板和人在上面旋轉。打磨鞦韆是群眾性的集體活動,要求共同協力配合好。在快速旋轉過程中,頭不暈目不眩的人受到稱贊。
爬山 侗族、 苗族等族人民喜愛爬山。 每年夏季,苗族人民舉行一年一度的爬山節。這天,姑娘們和小夥子們,帶著糯米做的干糧,從附近的山寨趕來,共同進行爬山比賽。先到頂峰的小夥子,得到姑娘的禮物──1 個綉花袋。這位小夥子也把自製的金色蘆笙贈給姑娘,他們常常由此互相愛慕。羌族人民是爬懸崖,上面放著禮物,以獎給優勝者。
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傣族人民在豐收的打穀場上,常常在勞動之餘,舉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賽。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時,喜愛比賽跳水牛。白族人民在傳統的大理三月節時,還舉行跳花盆比賽。
搶花炮 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花炮用鐵筒製成,裡面裝火葯和一個鐵環,環上纏有彩色的線繩。比賽場是直徑超過 100米的圓形場地。花炮放在場地中央。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分成甲、乙組,站在場地的邊緣,每組人數相等,一般10~30人。比賽時,一個勇敢的青年在音樂伴奏下點燃花炮。隨著一聲巨響,彩色鐵環被拋向空中。當飛到一定高度後,開始慢慢下落。這時,佇立在賽場邊緣的運動員們爭先恐後地向鐵環的落處跑去,在各自的同組組員掩護下搶奪鐵環,並突破對方的堵截,以沖刺的速度把鐵環送到大會主席台上。達到目的的組為勝。 打馬樁 拉祜族的打馬樁,類似國外的「九柱戲」。每人拿一根木棒,一端要削尖。一人先把木棒插在規定的區域內,其餘的人在10多米以外甩自己的木棒,把插在地上的木棒打倒為贏。 竿球 台灣彰化以北地區的竿球,歷史悠久,球是用細藤編成的,里邊裝著棉花,外面畫著美麗的圖案。高山族青年用這種球來嬉戲,參加者用手裡的竹竿尖端將球托向空中,落下來,托上去,輪流接球,不讓球落地。接不住為輸,輸者被罰飲酒。 墜繩、飛繩 藏族人民在新年裡舉行墜繩表演。先在平地上豎立 5丈多高的木柱,從柱頂掛緊牛毛製成的繩子,斜垂而下,繩的末端拴牢在地面。表演墜繩者身著短衣,用牛皮束胸,先爬到木柱頂端,再抱繩倒懸滑下,快速如飛,平安落地,象徵著五穀豐登,百事吉祥。蒙古族人民在節日里舉行的飛繩表演,與藏族的墜繩相似,也深受群眾的歡迎。
打「布魯」 蒙古語是投擲的意思。「布魯」,是用鉛、銅或鐵等金屬片包紮在一根狀似鐮刀的木頭上,形狀有扁有圓,重量200~500克不等。它來源於生產,過去人民用「布魯」打空中飛禽,擊地上走獸,據說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後來這種打獵工具,成了蒙古族人民鍛煉身體的手段。 拔腰勁 拉祜族的拔腰勁,是兩個人互相抱著,看誰能把對方先抱起來,雙腳離地者為敗。
手打毽子 苗族的青少年喜歡手打毽子。毽子的底座由 2寸長的竹子做成,上邊插雞毛。打毽子的人手中拿四方形帶把的木製拍(比乒乓球拍大一點)。比賽辦法是輪流發球、接球,接不住者為輸。每年春節期間經常舉行單打和雙打比賽。
㈤ 朝鮮族最主要的一個體育項目是什麼
朝鮮族摔膠 素稱摔餃之鄉的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摔餃具有悠久的 歷史。每逢端陽節或中秋節,四方摔餃手就雲集一起,爭標奪魁。 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獎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 上特製的摔餃服,右腿上扎一束白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 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員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 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盪鞦韆 朝鮮、阿昌、苗、哈尼等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尤以朝鮮族婦 女最愛舉行鞦韆比賽。賽法有多種:一種是以鞦韆架前方高樹上 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片(花朵,者為勝;一種 是在踏板底下拴一根尺繩,測量鞦韆盪起的高度,以盪得高者為 勝;再一種是在鞦韆架前方豎兩根桿子,桿上橫拉一根系有鈴銷 或花朵的繩子,盪鞦韆者以碰鈴次數多少或者碰著、咬下花朵者 為勝。 頂瓮競走 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流行於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常在勞動之餘舉行,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開始前,參加者先頭 頂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發線上,裁判員發令後,即快步 疾走,每次賽程為100米或200米。走時,以瓦瓮不倒,水不濺出 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跳板 朝鮮族的婦女傳統體育活動之一。古稱"板舞戲"。俗稱"跳 跳板"。現已列為民族體育項目。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等朝 鮮族聚居地區,多在元宵、端陽和中秋等節日舉行。跳板長約s 米,高約1米。參加者多為女子。玩時以2至4人為一組,分站 在跳板兩端,交相蹬板。利用跳板的反彈力,互將對方彈向空中。 比賽分"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是在跳板兩端各置一線團,系於比賽者腳躁,在規定時間內,以彈跳時所抽出的長度和躍起 的高度決定勝負。"表演"是比賽技巧的。表演者有規定動作和 自選動作,表演者在上下起落時,不斷做起劈腿、弓身、跳花環、 摘蘋果、大轉身等各種花樣技巧,以姿式優美和動作難易決定勝 負。
㈥ 朝鮮族做什麼運動項目
朝鮮族傳統運有 摔跤。跆拳道。跳板。鞦韆。
㈦ 朝鮮族的民俗游戲有什麼(帶介紹)(例如:跳板,斗雞)
1、摔跤
使用腿帶,是朝鮮族摔跤的特點。腿帶長3米,用麻布或白棉布製作,纏在右大腿上。
比賽時,雙方先蹲著,身軀略往前傾,右膝著地,左膝彎曲,足掌輕扣地面,互相摟住右肩,各用右手抓對方的腰帶,左手抓住對方的腿帶。裁判員哨聲響起,雙方起身進行比賽。
比賽過程中,不許扭對方的脖子和胳膊,不準用頭或手擊打對方,一旦選手故意傷害對方,裁判當即發出警告制止,情節嚴重者,勒令其退場。
摔跤技巧有內勾、外勾、背獨自摔倒等多種。這是一種小夥子們比氣力、比技巧的劇烈運動。一般採取三戰兩勝決定勝負。
2、盪鞦韆
盪鞦韆是朝鮮族婦女最喜歡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
盪鞦韆一般有單人盪和雙人盪。比賽時,最初是用樹枝或花枝吊起來作為目標,以腳尖踢著或用嘴叼著為優勝,後來發展為以碰銅鈴爭高低,即在鞦韆架正前方豎兩根竿子,竿子間系一條繩索,繩索中央掛上一隻銅鈴。
離地面高約五米,以此測量比賽者盪的高低,誰碰銅鈴次數多,誰就是優勝者。
3、尤茨
尤茨是根據丟擲東西的翻撲來決定分數,按分數走棋(相當於中國的擲十二象游戲)。
過去,尤茨游戲只從年末到正月初進行,現在已成為一種廣泛的群眾性比賽項目。尤茨是用四根短木塊做成,一面是平面,另一面是半圓形。
丟擲尤茨的記分形式為,三撲一翻為1分,兩撲兩翻為2分,一撲三翻為3分,全翻為4分,全撲為5分。棋盤由25步組成,傳說是按星座的位置製成。
哪方的棋子先走完所有步數就算取勝。此外還有用栗子和豆瓣玩的尤茨。
4、拔草龍(拔河)
拔草龍(拔河)繩是用稻草和葛藤搓成的,分主幹繩和分支繩,主幹繩又分雄索和雌索。
雄索的頭插入雌索頭部,然後插進替木來牢固地連接上。
在主幹繩上每隔1-2米處栓上若干分支繩。
繩索的粗細長短視參賽人的多寡而定。
上千人參加的拔河繩一般要半米粗,長度300米左右。
賽前,在農樂隊的帶領下,參賽者抬著拔草龍(拔河)繩,繞村一周,然後直入賽場。
將雙方的拔草龍(拔河)繩用木棒連接牢固後參賽者各就各位,接起分支繩,笛聲吹響後,雙方在領隊指揮下,一邊拚命拉著繩索,一邊齊聲喊著「嗨唷!」「嗨唷!」。
哪方先把繩索拉過分界線就能取勝,一般採取三戰兩勝決定勝負。
5、跳板
跳板的跳法多種多樣,多姿多彩。有直跳,即蹬離板後兩腿伸直跳;屈腿跳,即人體騰空後彎屈大腿跳;
剪子跳,即騰躍後將腿伸直前後分開跳;
空翻跳,即騰躍後向前或向後空翻一周跳。跳板長五點五米、寬三十五至四十厘米、厚五、六厘米,大多用木質堅硬又極具彈性的水曲柳木板製成。
跳板中央的下面放「板墊」,使木板兩端可以上下活動。「板墊」多用稻草捆,用草袋裝滿土亦可,高度以三十厘米為宜。
跳板中間有一個支點,跳時兩人分別站在兩端,輪流起跳,利用跳板的反彈力把自己和對方彈向空中。這樣反復地一起一伏,奮力向上躍起,不斷增加騰空的高度並做出各種花樣動作。
跳板靠兩人協調合作,有時邊跳邊唱,一人唱,一人和。
㈧ 朝鮮族的體育活動有哪些
朝鮮族摔膠 素稱摔餃之鄉的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摔餃具有悠久的 歷史。每逢端陽節或中秋節,四方摔餃手就雲集一起,爭標奪魁。 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獎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 上特製的摔餃服,右腿上扎一束白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 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員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 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盪鞦韆 朝鮮、阿昌、苗、哈尼等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尤以朝鮮族婦 女最愛舉行鞦韆比賽。賽法有多種:一種是以鞦韆架前方高樹上 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片(花朵,者為勝;一種 是在踏板底下拴一根尺繩,測量鞦韆盪起的高度,以盪得高者為 勝;再一種是在鞦韆架前方豎兩根桿子,桿上橫拉一根系有鈴銷 或花朵的繩子,盪鞦韆者以碰鈴次數多少或者碰著、咬下花朵者 為勝。
頂瓮競走 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流行於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常在勞動之餘舉行,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開始前,參加者先頭 頂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發線上,裁判員發令後,即快步 疾走,每次賽程為100米或200米。走時,以瓦瓮不倒,水不濺出 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跳板 朝鮮族的婦女傳統體育活動之一。古稱"板舞戲"。俗稱"跳 跳板"。現已列為民族體育項目。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等朝 鮮族聚居地區,多在元宵、端陽和中秋等節日舉行。跳板長約s 米,高約1米。參加者多為女子。玩時以2至4人為一組,分站 在跳板兩端,交相蹬板。利用跳板的反彈力,互將對方彈向空中。 比賽分"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是在跳板兩端各置一線團,系於比賽者腳躁,在規定時間內,以彈跳時所抽出的長度和躍起 的高度決定勝負。"表演"是比賽技巧的。表演者有規定動作和 自選動作,表演者在上下起落時,不斷做起劈腿、弓身、跳花環、 摘蘋果、大轉身等各種花樣技巧,以姿式優美和動作難易決定勝 負。
㈨ 朝鮮族有什麼體育項目
手就雲集一起,爭標奪魁。 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獎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 上特製的摔餃服,右腿上扎一束白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 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員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 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盪鞦韆 朝鮮、阿昌、苗、哈尼等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尤以朝鮮族婦 女最愛舉行鞦韆比賽。賽法有多種:一種是以鞦韆架前方高樹上 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片(花朵,者為勝;一種 是在踏板底下拴一根尺繩,測量鞦韆
㈩ 將下面各民族傳統節日、舞蹈和體育運動項目與所列民族用直線連起來.①朝鮮族  ...
孔雀舞是我國傣族獨特的民族舞蹈;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的節日盛會;
開齋節是我國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長鼓舞是我國朝鮮族獨特的傳統舞蹈;
集體舞是我國藏族傳統活動.
故答案為:
①----D
②----A
③----B
④----C
⑤----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