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踩高蹺鍛煉孩子什麼
協調性
協調在我的理解就是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協調度越高的人越能專注(對他以後上學有好處);協調度越高的人力氣越大(神經系統能指揮更多的肌肉參與發力),同一個重量級別的舉重運動員,身高差不多的話力氣基本也差不多,那為什麼成績差異如此明顯呢?就是因為協調度不一樣,協調高的人更專注,神經系統能指揮的肌肉就更多,所以成績就好。大班幼兒喜歡參與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具有了與同伴合作的能力。如果教師可以在游戲中制定適宜的目標並進行具體的指導,幼兒就可以循序漸進地掌握踩高蹺的動作要領,從而達到教師預期的目標。
玩中學,學中樂
既然是晨間鍛煉,而非集體教學活動,教師就要允許幼兒自由選擇器材、玩伴、玩法。教師與其制止幼兒,不如先允許幼兒自由玩,在「一物多玩」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學習「踩高蹺」。
教師要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表現適時調整目標。踩高蹺對於大部分幼兒而言頗具挑戰性,有的幼兒會樂此不疲地反復練習,直到學會為止,但也有部分幼兒會有畏難情緒,「知難而退」。此時,教師就要考慮是否適當降低要求、分解目標。
第一,教師可為幼兒提供不同高度的或用不同方法製作的難易程度不同的高蹺,以便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材料。指導時,幫助幼兒分解動作、降低難度,給幼兒適宜的挑戰。如,可以先嘗試在高蹺上站穩,再學走直線,最後學習繞過或跨過障礙。如此幼兒就能循序漸進地學習,輕松應對。隨著幼兒運動水平的提升,教師還可以利用梯子、墊子、輪胎、紙箱等輔助材料設置障礙,逐漸增加難度。這樣,幼兒就不會覺得乏味了。
第二,教師可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其中,營造師幼共同學習的氛圍,潛移默化地給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以指導和幫助。也可以鼓勵幼兒與同伴互助,以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第三,教師可通過創設情景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如,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組織幼兒玩「跟著節奏踩高蹺」的游戲。又如,創設「我是小小偵察兵」的游戲情景,設計「鑽山洞」「躍雷區」「渡河」「爬坡」等環節,把枯燥單調的動作練習轉化為有趣的游戲。也可以用故事或兒歌幫助幼兒掌握動作要領,如「小馬、小馬真愛玩,馬蹄、馬蹄抬一抬;小馬、小馬真有勁,馬蹄、馬蹄走一走;小馬、小馬真勇敢,馬蹄、馬蹄跨一跨」。
㈡ 幼兒園小班自製踩高蹺一對怎麼做
1.高蹺鐵罐 設計思路:從我國傳統節日游戲「踩高蹺」得到的靈感,製作小朋友可以安全游戲的玩教具。既能發揚我國傳統節日文化,還能鍛煉小朋友的平衡能力和冒險精神。 製作方法:選取一定的材料可以代替傳統的高蹺,並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所以是用繩索固定在「高蹺」上,讓小朋友能夠安穩的站在高蹺上,並且能夠自己控制自己腳下的高蹺往前移動。 材料選擇:罐頭鐵罐。因為鐵罐比較堅硬,足夠支撐小朋友的體重 製作過程: (1)選取兩個同樣大的鐵罐, 在每個鐵罐的兩側用大鐵釘扎兩個對稱的孔; (2)選取一段稍粗的尼龍繩,根據小朋友的身高,結成同樣長的兩段,每段繩相當於小朋友腿長的兩倍。 (3)把尼龍繩的兩端分別穿進鐵罐兩側的孔中,在罐體內打結,完成。 玩教方法:讓小朋友們踩著鐵罐,拉著鐵罐上的尼龍繩,控制自己的腳步,看誰走得遠 2.打滾的貓咪 同樣的鐵罐,利用它圓柱體的形狀,還可以製作別的玩教具。例如《打滾的貓咪》,先截取一張和鐵罐外壁同大的長方形圖畫紙,畫一個往前奔跑的貓咪,把尾巴剪出來,包裹鐵罐外壁粘貼,尾巴不粘貼。罐內一側貼上一塊橡皮泥做墜子。把鐵罐放在地上,小貓咪就調皮的翹著尾巴打滾了。適合托班小班的幼兒玩耍。 3.大嘴獅子 把兩個奶盒頂端一面剪掉,用即時貼連接起來,裝飾上獅子的鬃毛、耳朵和眼睛,就成了可以 用手操縱嘴巴張合的獅子了。 這款玩教具適合用於表演性游戲, 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綜合藝術能力。 也適於教師教授智力課程時靈活 搭配使用。 4.《糖果魚》 把方便袋剪成正方形,用皮筋套在紙杯上,翻過來再用皮筋扎緊,就是金魚的尾巴。紙杯上畫上眼睛,紙杯底部固定上翻折好的曲別針,就可以玩釣魚游戲了。紙杯中可以放置小型的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