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長跑是國際上非常普及的長跑比賽項目,1981年,北京首次舉辦國際馬拉松賽。隨後,大連國際馬拉松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等相繼出現。
近年城市馬拉松賽更是呈現井噴式增長,內陸城市、高原城市馬拉松賽也紛紛開跑。
然而近乎所有的馬拉松比賽中,冠軍幾乎都是非洲黑人選手,長久的歷史證明,馬拉松似乎只是他們的表演賽,全世界的馬拉松獎金幾乎都被非洲黑人領走了!
在中國,有不少黑人運動員,常年輾轉中國各地參賽。
在他們心中,跑步成為了一條快速發家致富的道路,有些職業的馬拉松運動員整個職業生涯都無緣奧運會,但完全不耽誤他依靠馬拉松賽事養活自己甚至全家。
可是講真,為什麼黑人跑得這么快?
一、首先,說說先天生理條件
還記得大學長跑終點快斷氣的慘狀吧?其實,相比肌肉,心肺功能才是長跑的最關鍵因素。
肯亞和衣索比亞地處高原,平均海拔2500米,大概是廬山黃山的兩倍高,這里的人們心肺功能天生比較強,據說中國男性血紅蛋白含量是12-15g/L,而非洲黑人兄弟卻是18g/L,血液攜氧能力特別強,一口氣上五樓,不喘氣。
另外,體脂比例、大腿小腿長度比例方面,非洲人民都挺有優勢。
二、自帶興奮劑
黑人運動員的爆發力,主要可以歸功於體內雄性激素分泌較多,比白人和黃種人高出3%~19%。
這些合成分子也是早期興奮劑的主要有效成分,外源性雄性激素是國際奧委會明文禁止的興奮劑類葯品,黑人運動員相當於擁有了天然的興奮劑。
三、魔鬼訓練&全民跑步
盡管天賦異稟,但非洲人包攬馬拉松冠軍主要還得靠後天訓練。在東非高原許多地方,馬拉松訓練是一項奇特的景觀。
在NHK紀錄片《馬拉松最強軍團》中有提及非洲小孩因交通落後和生活習慣原因,他們從小就要赤足翻山越嶺約7-10KM,造就了強大的足底肌群和小腿深層屈肌肌群。也就是說,非洲黑人從小便養成了堅韌不拔的精神,這對於長跑訓練起著重要作用。
四、職業競賽&脫貧創收
在肯亞,一個優秀的職業跑者,一年裡靠參加國際馬拉松和商業競賽,收入能接近20萬美元。
而肯亞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才2000美元(大概1.2萬人民幣,相當於月收入1000元),勉強溫飽。優秀的馬拉松跑者,都在家鄉買房買車娶媳婦,開起了跑步培訓班。
相當於月入3000的你看到鄰居通過苦練跑步年薪百萬,成功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這誘惑,你懂的。
但其實,眼尖的朋友應該會發現黑人中的爆發力強和耐力強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
這些人其實並不來自同一地方,由於東非大裂谷的天然阻隔,生活在東非高原的人與象牙海岸、黃金海岸一帶的西非人在體格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來自西非的黑人一般身體素質好,肩膀寬,肌肉發達,爆發力強。
東非人體格則比較纖瘦,腿又細又長,耐力非常好所以長跑更厲害。
最後我們也不能忽視後天因素比如:訓練的刻苦認真,因為貧困,很多肯亞人從小就要跑步上學,不知不覺就打下跑步基礎。
還有對跑步的認同感與傳承,肯亞有四分之三的長跑高手,都來自同一個部落,約佔全國人口的12%。
綜上所述,世界馬拉松賽場上,黑人運動員已成為人們公認的一股強大力量,這不僅得益於他們得天獨厚的種族優勢、生理優勢還有刻苦的訓練。
Ⅱ 160斤體重去跑步會傷膝蓋嗎
傷膝蓋和體重關系不大,而且你這體重也不算太胖。當然,想不傷膝蓋的話,注意下面3點:
1、控制跑量:關於跑量的遞增量有不同說法,比如每周不超過10%,或是5%。但是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極大,而且跑量基數也不同,單純用百分比來控制只是一個統計學上的結果,並不非常合理。因此每次跑步時的感受非常重要。這種感覺就是肌肉和身體的疲倦程度。
在跑過一段時間後,都能夠比原來更精確的感覺疲倦。每天的溫度,身體情況,飲食情況等多種因素都會讓身體出現的疲倦點不同。腿部肌肉疲倦,除了速度減慢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步伐和落地時的控制變差。肌肉越疲倦,半月板承受的沖擊力越大,當超出了其的緩沖范圍就會傷害到股骨頭。而半月板和股骨頭的很多損傷是不可修復的。
對有經驗的跑者來說,在跑量遞增的賽前時期,先要感知一下跑與上周同樣的跑量是否更輕松,如果是的話,在超出的跑量部分任意點感到無法控制跑姿時都應該停下來。如果並不感覺比上周更輕松,則不要選擇增加跑量。在連續增加跑量或是高強度訓練進行3-4周後,要設計1周的間隔周,將跑量減至最高峰的70%左右,進行充分的恢復和休息。之後再繼續增加跑量和訓練強度。
而對於新手來說,雙周增加一次跑量更為合理。相當於一周提高,一周鞏固成果。而增加量不必限制刻意的比例。關注身體,跑到覺得落地變重,或是膝部感覺有壓力時馬上停下來。
2、減少速度訓練:同等跑量的情況下,更高的速度意味著更大的沖擊力,對膝蓋傷害的可能更大。同時更高的速度,跑姿就會變形,為了拉大步伐,提高速度。不自覺的腿部在落地時沒有任何彎曲,喪失了通過關節彎曲時的肌肉緩沖能力,而將沖擊力直接傳給了膝蓋。這也是很多初跑者在跑步的前2個月,跑量很少的情況下受傷的原因。跑量雖然只有每天2,3km。但是急速盡自己的全力猛跑,在肌肉保護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就用巨大的沖擊力將膝蓋弄傷了。 對於長跑和耐力跑來說,即使一個有經驗的跑者,速度訓練量一般也不會超過總訓練量的10%。而且每周一般只有一次的間歇速度訓練。而初跑者根本不用安排速度訓練。甚至可以開玩笑的認為在馬拉松成績3小時30以外的跑者都無需進行速度訓練。只要合理的累積訓練量,安排好休息成績就會穩步提高。
3、調整跑步姿勢:跑步姿態對膝蓋的沖擊在NHK的紀錄片《馬拉松軍團》中已經有詳盡的描述。合理的控制跑姿能夠讓帕特里克.馬考(馬拉松世界記錄保持者)比日本的頂級馬拉松選手減少25%以上的膝蓋沖擊力。雖然普通人無法做到馬考那種驚人協調的跑姿。但是普通跑者幾個對膝蓋損傷最大的姿勢如下: 首先是腳落地的位置在膝蓋的前邊,造成膝關節伸直,甚至鎖死(在每次站起的時候,能發現膝關節在最後的階段彷彿卡起來了,這是個自然機制,為了增加站立的穩定性)。此時有相當向前的力量都通過地面反饋,沖擊到膝關節。所以,在落地的時候控制腳踝的位置盡可能在膝蓋的正下方,或是略偏後一點。膝蓋處的彎曲將起到極好的緩沖作用。
Ⅲ 跑步傷膝蓋是真的嗎
1.跑者患上關節炎的比例低於非跑步者
一項長期的研究結果表明,跑步者患上關節炎的比例反而比非跑步者更低一些。科學家經過長達18年的研究調查得出這樣一組數據:大約只有20%的跑步者在此期間換上了關節炎,而有高達32%的非跑步者受到了關節炎的困擾。這樣調查還表明:定期跑步者患上關節炎的人數比例低於定期慢走者,而跑步者定期所跑的里程越多,患上關節炎的可能性反而越低。
2.跑步並不會磨損軟骨
科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大,人體中的軟骨部分會逐漸流失,其中就包括膝蓋,這也是造成關節炎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調查表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跑步會加速軟骨的流失。反而有最新的研究結果證明:當人體開始有患上關節炎風險的時候,定期的跑步會促進軟骨的生長,而非跑步者在這方面卻沒有任何改善。
3. 營養品無法幫助軟骨的重生
至今還沒有一項營養補充品能夠有效幫助膝蓋軟骨的重生或者再生長,現在在這方面使用得最多的補充品是氨基葡萄糖,它能夠幫助膝蓋關節之間的潤滑。而之前有觀點認為維生素D可以幫助軟骨的再生長,但是長達兩年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在長期服用維生素D的情況下病情並沒有任何改善。因此,依靠合理的運動避免患上關節炎應該是最科學的方法。
4.跑步者的膝蓋問題通常是因為其他原因引起的
有些跑步者確實會遭遇到膝蓋問題的困擾,具體表現為軟骨軟化或者韌帶損傷,這主要是膝蓋骨出現問題導致的。但是最新的運動醫學研究得主一項較為統一的觀點,那就是這種傷病並非來自於跑步,而是因為人體一種綜合生物力學造成的,主要原因包括臀部肌肉較弱,股四頭肌較弱,膝蓋承壓嚴重等。跑步者應該加強這些方面的練習,可以有效避免膝蓋問題的出現。
5.一些簡單的方式可以保持你的膝蓋健康
保持膝蓋健康的方式並不復雜,有些簡單的方式就可以幫助你達成目標,原理是加強腿部的鍛煉,讓腿部的肌肉變得更加發達,讓膝蓋的承重力變得小一些。如果你的膝蓋曾有過疼痛的歷史,那麼你在運動的時候可以多注意將重心移動到腳的前部,因為腳後跟著地時對於膝蓋的沖擊力要更大一些。
二、如何避免跑步損傷你的膝蓋
任何材料在長期受力的情況下都會磨損。鋁合金、螺紋鋼、混凝土,包括組成膝蓋的骨骼、半月板、韌帶和肌肉也不能例外。如果靜態的來看,長期對膝蓋的使用會產生磨損,就像所有的材料和設備都會磨損老化一樣。但是我們的身體不是靜態的設備,從一出場就固定不變了。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後會相應做出變化。比如脆弱的皮膚會生出老繭。骨骼和肌肉也不例外,長期鍛煉的骨骼會更緻密,而肌肉也會更強壯。也就是說越多鍛煉膝蓋的耐磨性就越高。但是當跑步過程中磨損和沖擊力超過骨骼肌肉的能力,或是增加的強度超過骨骼肌肉的成長速度,那麼就會受傷。如果肌肉和骨骼的強壯程度超過磨損和沖擊力則不會產生傷痛。
因此每次膝蓋受傷後醫生給的建議都是休息,一動不動;而有些有經驗的跑者建議繼續跑,還有一種所謂的「慢跑治膝傷」的說法。其實兩種說法都既有道理又片面,關鍵在於如何控制磨損和沖擊力與骨骼,肌肉成長恢復的程度。
知道了這個基本原理後,避免跑步損傷膝蓋的辦法就是減少磨損和沖擊力,提高骨骼,肌肉的強度。而不是不跑步,長期不進行鍛煉,肌肉骨骼會退化,骨質疏鬆或是輕微沖擊就會造成各種傷病。同時缺乏有效的有氧訓練,心肺能力、抵抗力、血壓等生理機能都會出現各類問題。因此決不能只是單純的從跑步有可能造成膝關節磨損而完全放棄跑步運動。任何運動在過量或是不合理訓練都會造成身體傷害。
三、跑步中注意哪些不損傷膝蓋
控制跑量
關於跑量的遞增量有不同說法,比如每周不超過10%,或是5%。但是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極大,而且跑量基數也不同,單純用百分比來控制只是一個統計學上的結果,並不非常合理。因此每次跑步時的感受非常重要。這種感覺就是肌肉和身體的疲倦程度。
對有經驗的跑者來說,在跑量遞增的賽前時期,先要感知一下跑與上周同樣的跑量是否更輕松,如果是的話,在超出的跑量部分任意點感到無法控制跑姿時都應該停下來。如果並不感覺比上周更輕松,則不要選擇增加跑量。在連續增加跑量或是高強度訓練進行3-4周後,要設計1周的間隔周,將跑量減至最高峰的70%左右,進行充分的恢復和休息。之後再繼續增加跑量和訓練強度。
而對於新手來說,雙周增加一次跑量更為合理。相當於一周提高,一周鞏固成果。而增加量不必限制刻意的比例。關注身體,跑到覺得落地變重,或是膝部感覺有壓力時馬上停下來。
減少速度訓練
同等跑量的情況下,更高的速度意味著更大的沖擊力,對膝蓋傷害的可能更大。同時更高的速度,跑姿就會變形。為了拉大步伐,提高速度,不自覺的腿部在落地時沒有任何彎曲,喪失了通過關節彎曲時的肌肉緩沖能力,而將沖擊力直接傳給了膝蓋。這也是很多初跑者在跑步的前2個月,跑量很少的情況下受傷的原因。跑量雖然只有每天2,3km,但是急速盡自己的全力猛跑,在肌肉保護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就用巨大的沖擊力將膝蓋弄傷了。對於長跑和耐力跑來說,即使一個有經驗的跑者,速度訓練量一般也不會超過總訓練量的10%。而且每周一般只有一次的間歇速度訓練。而初跑者根本不用安排速度訓練。甚至可以開玩笑的認為在馬拉松成績3小時30以外的跑者都無需進行速度訓練。只要合理的累積訓練量,安排好休息成績就會穩步提高。
調整跑步姿勢
跑步姿態對膝蓋的沖擊在NHK的紀錄片《馬拉松軍團》中已經有詳盡的描述。合理的控制跑姿能夠讓帕特里克·馬考(馬拉松世界記錄保持者)比日本的頂級馬拉松選手減少25%以上的膝蓋沖擊力。雖然普通人無法做到馬考那種驚人協調的跑姿,但是普通跑者幾個對膝蓋損傷最大的姿勢如下:
首先是腳落地的位置在膝蓋的前邊,造成膝關節伸直,甚至鎖死(在每次站起的時候,能發現膝關節在最後的階段彷彿卡起來了,這是個自然機制,為了增加站立的穩定性)。此時有相當向前的力量都通過地面反饋,沖擊到膝關節。所以,在落地的時候控制腳踝的位置盡可能在膝蓋的正下方,或是略偏後一點。膝蓋處的彎曲將起到極好的緩沖作用。
其次是腳部落地點盡可能控制在前腳掌,尤其是重心最好落在正對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的前腳掌位置。這個重力位置為腿部合理排列的受力點。受力點無論是更靠腳的外側,內側還是後部都會造成對膝蓋側向的沖擊力,導致受傷。還有就是控制身體的穩定,不要左右搖晃。因為左右搖晃會讓重心位置在側向不斷改變,給膝蓋側向沖擊力。而膝蓋正面承受體重的能力最強。因此在跑步過程中不要過度擺臂,過度向前跨步,因為這些都會造成身體不穩定性的增加。
四、跑步會永久性損害膝蓋
體關節隨著年齡的增大和反復使用會產生磨損或退行性改變,這是正常生理現象。老年人易得骨性關節炎,運動員易關節勞損,是因前者用得久,後者用得勤。
過度運動或運動姿勢不正確都容易造成損傷。「不過,採取合理的預防措施,就不用擔心跑步會『廢』膝蓋。」
跑步的頻率和強度因人而異,應循序漸進、長期堅持。跑步前充分准備,把下肢關節全部活動開,肌肉充分牽拉。跑步中要精神集中,這樣能夠大大降低損傷概率。跑步後下肢肌群充分牽拉放鬆,避免疲勞積累。
「擔心膝關節損傷而放棄跑步是因噎廢食。相反,在膝關節損傷後的康復治療中,慢跑還是常見的康復訓練項目。」
運動量不足易導致肥胖、高血壓、血脂代謝異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而過度運動,比如職業運動員的心臟為適應過度的負荷而代償性肥厚,也會繼發或誘發潛在的多種包括心律失常相關的疾病,心源性猝死亦不少見。
Ⅳ 為什麼中國競走實力不俗,中長跑、馬拉松卻不行
中長跑、馬拉松長期都是由黑人統治,這些項目成績不理想也情有可原。
雖然專中國目前的馬拉松比賽屬看起來熱鬧,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中國在馬拉松這個項目上仍然不能進入世界前列。
盡管天賦異稟,但非洲人包攬馬拉松冠軍主要還得靠後天訓練。在東非高原許多地方,馬拉松訓練是一項奇特的景觀。
在NHK紀錄片《馬拉松最強軍團》中有提及非洲小孩因交通落後和生活習慣原因,他們從小就要赤足翻山越嶺約7-10KM,造就了強大的足底肌群和小腿深層屈肌肌群。也就是說,非洲黑人從小便養成了堅韌不拔的精神,這對於長跑訓練起著重要作用。
Ⅳ 為什麼在長跑比賽中,來自東非高原的選手常能取得好成績
長跑比賽是一項體育運動中最常見的比賽,但是,參加長跑比賽的選手來自不同的地方,卻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比賽成績。那麼,為什麼在長跑比賽中,來自東非高原的選手常能取得好成績?
特殊的定期後增強了選手的身體素質。我們都知道東非高原屬於海拔高的地區,空氣相對比較稀薄,而生活在這個地方的運動員常年在高海拔地區接受訓練就會增強自己的無氧耐力,到地勢相對低的地方進行比賽,空氣也變得非常充足,選手也會發揮最佳的比賽狀態,自然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所以選手的成功不僅僅跟自己的生活環境有關系,跟自己的吃苦耐勞身體素質也分不開。
Ⅵ 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記錄片,最好是國外的,比如bbc的《秦始皇:帝國開創者》,Nhk的《三國志》,或
金鐵木的三部紀錄片都抄是講述中國歷史的經典
《圓明園》《大明宮》《復活的軍團》分別講述清朝、唐朝、秦朝的歷史。
周兵的紀錄片《故宮》也是歷史經典。
雖然有的以宮殿為名字,但是其實是以宮殿為見證者,並且有劇情,有的和大片似的。
要想了解中國古代史,我覺得如果你文言文可以的話,最好讀原著,24史加清史稿(網上都有),看懂不難,看三國演義、紅樓夢的水平就差不多,高中文言文學的可以的話不會有大問題。
其次你可以看點名家作品,黃仁宇的、錢穆的、呂思勉的等等,你可以查查他們的作品。
再有就是百家講壇了。
水平有限,我就知道這么多。
Ⅶ 有哪些關於跑步的紀錄片
自由奔跑(Free to Run)
速度女性(Fast Women)
奔跑人生(Run for Your Life)
決戰撒哈拉(Running the Sahara)
馬拉松精神(The Spirit of the Marathon)
超越(Transcend)
以上這專些都是挺推薦的馬拉松紀錄片屬!
Ⅷ 為什麼馬拉松獲獎的都是非洲人 定律
這個是人種的問題,在耐力上,黑人比白人以及黃種人都要好。
非洲的文明進程一直比較原始,原始畜牧農耕部落種族戰爭,只有更加強壯的人才更有社會競爭力,所以身體潛移默化的一直在朝那個方向演化。而且正是因為長期的經濟落後,決定了他們的愛好,他們喜歡的運動大多數是跟平時的生產活動相關的,是比較純粹簡單的運動。相反,那些與他們生活環境沒什麼關系的運動,比如說冰雪項目,則是地理環境位於高緯度地帶的民族的優勢,非洲人先天條件不及,後天又卻乏培養,自然被比了下去。
遺傳的多樣性其實為運動天賦的多樣性創造了條件。在體育運動項目中,耐力項目和爆發力項目對身體條件的要求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對立,比如耐力項目高手紅肌多白肌少,而爆發力項目高手則相反。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群體整體彈跳好爆發力高,那麼與之相對應的是,這個群體的耐力素質就會相對較差。而事實是,黑人不僅壟斷了短跑這種爆發力強的項目,而且也統治了中長跑這種耐力項目。這就是說,黑人的身體條件多樣性,使得他們在不同的體育領域中都能出現頂尖運動員,讓人們誤以為黑人的運動天賦格外高。而其他種族就沒有這么明顯的多樣性了,中國人在靈巧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上特別擅長,在一些對抗激烈的體育項目上就沒有優勢了。
人們普遍覺得黑人運動天賦高,其實主要是基於頂尖運動員中黑人比例很高,遠高於他們在人群中的比例。但是,頂尖運動員中黑人比例高,並不代表黑族群整體運動天賦高。
黑人在頂尖運動員中比例高,其實是因為非洲人遺傳多樣性高。現代人中,非洲人的遺傳多樣性高於其他種族總和,也就是說隨機選兩個非洲人,他們的遺傳上的區別要大於在亞洲人、歐洲人或印第安人中隨機選兩個的區別。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隨機抽取兩個亞歐人個體,平均在10000個DNA序列中有6個不同。那麼非洲人呢?隨機抽取2個非洲人,10000個DNA序列中平均有12個不同。整體上可以說亞歐人的遺傳多樣性是非洲人的一個子集,這已被人類群體遺傳學家證實,並成為了學界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