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有哪些體育活動
雲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的項目及形式多種多樣,內容極為豐富。這些運動項目,既是人們健身的主要形式,更是各民族必須具備的技能。現舉例分述如下。
(一)武術。
流行於雲南地區各民族中的武術,具有久遠的歷史。發現於雲南滄源新石器時期的崖畫,向我們展示了史前原始狀態的武術形式,其中有持棍棒、予、盾牌、弩、弓以及類似杵棒和狼牙棒兵器的生動形象。表明這時流行於當地少數民族中的武術已初具形態了。在雲南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中,有大量的刀、矛、狼牙棒、斧、劍、弩機等兵器,特別是「戰爭場面貯貝器蓋」上短兵鏖戰的群塑中,表現了較成熟的技擊動作,是雲南原始武術之例證,它對奠定雲南地區民族武術在中國武術發展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在後來的發展中,各少數民族又根據自身的不同特點,創造了適合於本民族的武術形式。如回族所創立的眾多的拳法中,影響較大的就有「心意六合拳」、「八極拳」、「查拳」、「教門彈腿」等,其中「心意六合拳」在武林中素以「狠拳」著稱,是一種剛柔相擠的拳種,具有良好的健身防衛功效。在苗民中,流行的「蘆笙拳」是一種集實用性和觀賞性於一體的拳種,它是苗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將蘆笙舞和勞動拳巧妙結合的產物,深圳特區受各地苗民喜愛。傣族武術的內容也極為豐富,西雙版納勐海佛寺壁畫中,保留了傣族武術的珍貴形象.據估計,僅西雙版納地區流行的傣家武術套路就有上百種,且各有所長.其中「孔雀拳」便是傣族人民長期觀察了他們喜愛的孔雀行為舉止後,摹仿其動作並融入了太極拳、長拳、綿拳和氣功等技法後,創編出來的一套特色鮮明的外柔內剛的拳種,藏、彝等族也都有自己特點鮮明的拳術。
器械打鬥術,在中華武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所用器械種類繁多。大理白族在節日里表演的「霸王鞭」既是在其民族表演的成套舞蹈動作中,融入了許多白族傳統鞭術、棍術動作後形成的。雲南新平磨皮大寨彝人跳的「花鼓舞」,表演者十數人,其中有的舞者手握大刀、兩節棍、三叉戟、雙刀、雙鉤、水火棍等武術器械。他們除表演古代戰爭的各種情節外,還上場演武,重現戰爭的撕殺情景,表演氣勢威猛,場面激烈,非常形象逼真,除了健身性,還極具觀賞性。此外,苗族的雙環刀,景頗族的平頭長刀,阿昌族的「戶撒刀」等也都是武術器械技擊中的主要器械。
(二)賽馬與射箭。
自古以來,騎馬、射箭是雲南少數民族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在晉寧、江川等出土的銅鼓、銅貯貝器、銅飾及銅劍等上面,表現狩獵形象的圖案比比皆是,而且其規模、氣勢較大。大理白族在傳統佳節——「三月街」期間,定要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等競賽活動。彝族的賽馬,一般選在平壩上舉行,騎手們縱馬在環形的跑道上賓士,先者為勝。在射箭比賽中,彝族是以掛在50米開外大樹上的牛腿為靶,並以此作為笛箭手的獎品。在苗、傣、彝、僳僳、怒、獨龍、基諾等民族中還流行弩射,並發展出了眾多別具一格的弩射形式,如怒族的弩射,高手能射中水中游魚。
(三)競渡。
俗稱劃龍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非常流行的一種體育娛樂活動。在晉寧、江川等地出土的銅鼓上的競渡圖像一般有船四隻,船員上劃船者人數多少不等。競渡之俗,從西漢以後逐漸成為這一帶少數民族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並成為了整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祭祀儀式活動中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西雙版納的傣族在傣歷新年(即傣族「潑水節」)期間,都要在瀾滄江上舉行盛大的賽龍舟活動。這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劃龍舟」活動,不僅可以娛悅身心,其培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精神的作用也十分明顯。
可以說,雲南眾多的民族和豐富的民族文化決定了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形式多樣和風格各異的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縱觀雲南地區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明顯特點。
1.地域性。
每個民族文化都有一個特定的地理區域,並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境的變遷。雲南民族傳統體育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 ,與該民族的生存環境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審視雲南各族絢麗多彩的傳統體育表演,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凡生活在居住環境艱苦,氣候條件惡劣,溝壑縱橫區域的民族,由此孕育而生的傳統體育,具有顯著的競技性。反之,世居平原壩區的民族,其傳統體育帶有明顯的游戲、娛樂等特點。例如,生活在怒江峽谷的怒族,傳統體育「過溜索」是特定地理環境里人們生存需要和謀生的手段,需較強的力度和難度。而主要生活在壩區的白族、傣族等民族的傳統體育「霸王鞭」、「整光燈」等活動則娛樂性較強。
2.娛樂性。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突出的娛樂性,它著重於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願望的滿足,並以自娛自樂的、消遣的和游戲的活動方式出現。人們在這些活動中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悅的情感抒發和渲泄。由於民族體育的這個特點,使它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一次體育活動的舉行,往往成為一個民族的盛會。雲南的基諾族,每逢喜慶節日,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開展打雞毛球、扔石頭、項竹竿、打陀螺、跳大鼓等民族體育活動,沉浸在無比的歡樂之中。
3.健身性。
民族體育是各民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促進人類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智慧結晶,它對改善民族體質,提高各民族人民的身體健康水平起積極的作用。
4.多樣性。
雲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的傳統習慣、主客觀條件不完全相同,興趣愛好也有差別,體育必然會呈現出一種多元特色。每個民族都有數十種甚至近百種體育娛樂活動,而每一種同名目的體育娛樂活動,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的稱呼,使用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的娛樂方式及競賽規則。僅以不同名目的體育活動項目進行統計,雲南少數民族體育就達226項之多。
❷ 中國怒族過年的習俗是什麼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後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後兩種之分。年前,要准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彈琴跳舞 。
怒族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七月十四、新米節、祭山林節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舉行。此項活動只限於男性參加,犧牲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賀新房也很有特點。當木楞房的四壁還沒有開設門窗時,主人要殺只雞,請巫師祭新房,後用斧頭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個洞,裝上門。當天,村裡人都主動帶著雞、酒、肉前來祝賀,飲酒,歡歌跳舞,通宵達旦 。
碧江怒族在農歷臘月二十九要祭穀神,三十則要祭雨神。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侯,怒族人便要為「仙女」過節,此節又稱「鮮花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地區民間傳統節日。
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一位美麗、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山洞,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乾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怒族人民稱阿茸為「仙女」,鮮花節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活動。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這天,怒族群眾以自然村為單位,選擇一至三個鍾乳石的石灰岩洞為仙女洞(或稱經洞),各家各戶都去那裡祭祀。去祭祀的人們紮好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牲禮、酒器;每戶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於洞口,並把各種洗干凈的糧食堆成圓堆,擺上祭品,燒起松煙,由主祭人念祝辭,打鼓念經,大家叩頭獻貢。台前和台兩側,有身披暗紅袈裟、手持法器誦經的喇嘛和操弄嗩吶、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側的四方形燒香台上插有松枝、鮮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萬古長青;鮮花是敬獻給「仙女」;玉米表示五穀豐登,年年有餘 。
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鼓鑔高奏,祭祀活動達到高潮。然後,人群開始向「仙女洞」移動。身著盛裝的姑娘們手捧剛採摘的鮮花,帶著祭品,來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間傳說,從釧乳石上滴下來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
回家後,各家都設宴飲酒,歌舞娛樂,年輕人還身著盛裝,到寬闊的場地上比賽射箭。晚間,青年男女還要圍著篝火對歌、跳舞,徹夜不息。
現在過仙女節,已賦予新的內容。政府還撥出專款,幫助和組織怒族人民過好節日。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組織電影晚會和文藝節目演出,並進行劃船和射箭比賽等體育活動。其他民族的幹部和群眾,也都踴躍參加和祝賀。這樣,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節」已成為一個民族團結友好、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盛會 。
❸ 怒族的風俗習慣
1,服飾習俗
怒族男女服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後擺的介面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年輕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綉上各色花邊。
男子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及膝的麻布袍,腰間系一根布帶或繩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於裝東西。怒族男女都注重裝飾,婦女用珊瑚、瑪瑙、料珠、貝殼、銀幣等穿成漂亮的頭飾和胸飾,戴在頭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類的耳環,喜歡用青布或花頭巾包頭。
男子蓄長發,用青色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喜歡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2,生活習俗
怒族主食為玉米等。貢山北部怒族還從藏族那裡學到種植青稞、燕麥,食青稞面。少數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響,有時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雞、魚、豬、羊、牛肉外,還有獵獲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歡吃飯菜合煮的較稠的飯粥,將野味一起煮在裡面,鮮美可口。
怒族男女均喜飲酒,並喜歡豪飲。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兩種,在木樁上鋪設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為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燒飯之用。內間為主人卧室及儲藏糧食,不許外人進入。
(3)怒族體育項目有哪些擴展閱讀:
怒族自稱「怒蘇」(瀘水)、「阿怒」(福貢)、「阿龍」(貢山)和「若柔」(蘭坪),自認為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
他們可能有兩個來源:瀘水縣(原碧江縣)一帶怒族自稱「怒蘇」,與今日大小涼山的彝族自稱「諾蘇」音義均相同,元代文獻把他們和今西昌、昭通一帶的彝族就統稱為「廬鹿蠻」,而福貢、貢山縣的怒族則可能來自怒江北部貢山一帶自稱為「阿龍」或「龍」的古老居民。
這部分怒族和獨龍族在古代有著密切的親屬關系,至今貢山怒語和獨龍語還可以對話。由於長期交往,這兩部分人在怒江區域逐漸接近,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們各自還保留著自己的某些特點。
怒族地區江河匯聚,萬山重疊,瀾滄江、怒江、獨龍河自北而南縱貫境內。怒江東岸為碧羅雪山,西岸為高黎貢山,峭壁千仞,雪峰連綿。怒江河谷低陷,海拔僅800米左右,河谷與山巔相差達3000多米,形成我國著名的怒江大峽谷。
❹ 雲南少數民族體育
雲南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的項目及形式多種多樣,內容極為豐富。這些運動項目,既是人們健身的主要形式,更是各民族必須具備的技能。現舉例分述如下。
(一)武術。
流行於雲南地區各民族中的武術,具有久遠的歷史。發現於雲南滄源新石器時期的崖畫,向我們展示了史前原始狀態的武術形式,其中有持棍棒、予、盾牌、弩、弓以及類似杵棒和狼牙棒兵器的生動形象。表明這時流行於當地少數民族中的武術已初具形態了。在雲南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中,有大量的刀、矛、狼牙棒、斧、劍、弩機等兵器,特別是「戰爭場面貯貝器蓋」上短兵鏖戰的群塑中,表現了較成熟的技擊動作,是雲南原始武術之例證,它對奠定雲南地區民族武術在中國武術發展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在後來的發展中,各少數民族又根據自身的不同特點,創造了適合於本民族的武術形式。如回族所創立的眾多的拳法中,影響較大的就有「心意六合拳」、「八極拳」、「查拳」、「教門彈腿」等,其中「心意六合拳」在武林中素以「狠拳」著稱,是一種剛柔相擠的拳種,具有良好的健身防衛功效。在苗民中,流行的「蘆笙拳」是一種集實用性和觀賞性於一體的拳種,它是苗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將蘆笙舞和勞動拳巧妙結合的產物,深圳特區受各地苗民喜愛。傣族武術的內容也極為豐富,西雙版納勐海佛寺壁畫中,保留了傣族武術的珍貴形象.據估計,僅西雙版納地區流行的傣家武術套路就有上百種,且各有所長.其中「孔雀拳」便是傣族人民長期觀察了他們喜愛的孔雀行為舉止後,摹仿其動作並融入了太極拳、長拳、綿拳和氣功等技法後,創編出來的一套特色鮮明的外柔內剛的拳種,藏、彝等族也都有自己特點鮮明的拳術。
器械打鬥術,在中華武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所用器械種類繁多。大理白族在節日里表演的「霸王鞭」既是在其民族表演的成套舞蹈動作中,融入了許多白族傳統鞭術、棍術動作後形成的。雲南新平磨皮大寨彝人跳的「花鼓舞」,表演者十數人,其中有的舞者手握大刀、兩節棍、三叉戟、雙刀、雙鉤、水火棍等武術器械。他們除表演古代戰爭的各種情節外,還上場演武,重現戰爭的撕殺情景,表演氣勢威猛,場面激烈,非常形象逼真,除了健身性,還極具觀賞性。此外,苗族的雙環刀,景頗族的平頭長刀,阿昌族的「戶撒刀」等也都是武術器械技擊中的主要器械。
(二)賽馬與射箭。
自古以來,騎馬、射箭是雲南少數民族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在晉寧、江川等出土的銅鼓、銅貯貝器、銅飾及銅劍等上面,表現狩獵形象的圖案比比皆是,而且其規模、氣勢較大。大理白族在傳統佳節——「三月街」期間,定要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等競賽活動。彝族的賽馬,一般選在平壩上舉行,騎手們縱馬在環形的跑道上賓士,先者為勝。在射箭比賽中,彝族是以掛在50米開外大樹上的牛腿為靶,並以此作為笛箭手的獎品。在苗、傣、纖液核彝、僳僳、怒、獨龍、基諾等民族中還流行弩射,並發展出了眾多別具一格的弩射形式,如怒族的弩射,高埋斗手能射中水中游魚。
(三)競渡。
俗稱劃龍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非常流行的一種體育娛樂活動。在晉寧、江川等地出土的銅鼓上的競渡圖像一般有船四隻,船員上劃船者人數多少不等。競渡之俗,從西漢以後逐漸成為這一帶少數民族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並成為了整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祭祀儀式活動中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西雙版納的傣族在傣歷新年(即傣族「潑水節」)期間,都要在瀾滄江上舉行盛大的賽龍舟活動。這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劃龍舟」活動,不僅可以娛悅身心,其培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精神的作用也十分明顯。
可毀掘以說,雲南眾多的民族和豐富的民族文化決定了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形式多樣和風格各異的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縱觀雲南地區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明顯特點。
1.地域性。
每個民族文化都有一個特定的地理區域,並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境的變遷。雲南民族傳統體育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 ,與該民族的生存環境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審視雲南各族絢麗多彩的傳統體育表演,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凡生活在居住環境艱苦,氣候條件惡劣,溝壑縱橫區域的民族,由此孕育而生的傳統體育,具有顯著的競技性。反之,世居平原壩區的民族,其傳統體育帶有明顯的游戲、娛樂等特點。例如,生活在怒江峽谷的怒族,傳統體育「過溜索」是特定地理環境里人們生存需要和謀生的手段,需較強的力度和難度。而主要生活在壩區的白族、傣族等民族的傳統體育「霸王鞭」、「整光燈」等活動則娛樂性較強。
2.娛樂性。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突出的娛樂性,它著重於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願望的滿足,並以自娛自樂的、消遣的和游戲的活動方式出現。人們在這些活動中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悅的情感抒發和渲泄。由於民族體育的這個特點,使它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一次體育活動的舉行,往往成為一個民族的盛會。雲南的基諾族,每逢喜慶節日,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開展打雞毛球、扔石頭、項竹竿、打陀螺、跳大鼓等民族體育活動,沉浸在無比的歡樂之中。
3.健身性。
民族體育是各民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促進人類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智慧結晶,它對改善民族體質,提高各民族人民的身體健康水平起積極的作用。
4.多樣性。
雲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的傳統習慣、主客觀條件不完全相同,興趣愛好也有差別,體育必然會呈現出一種多元特色。每個民族都有數十種甚至近百種體育娛樂活動,而每一種同名目的體育娛樂活動,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的稱呼,使用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的娛樂方式及競賽規則。僅以不同名目的體育活動項目進行統計,雲南少數民族體育就達226項之多。
❺ 怒族的習俗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後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後兩種之分。年前,要准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彈琴跳舞 。
柔若人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七月十四、新米節、祭山林節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舉行。此項活動只限於男性參加,犧牲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賀新房也很有特點。當木楞房的四壁還沒有開設門窗時,主人要殺只雞,請巫師祭新房,後用斧頭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個洞,裝上門。當天,村裡人都主動帶著雞、酒、肉前來祝賀,飲酒,歡歌跳舞,通宵達旦 。
碧江怒族在農歷臘月二十九要祭穀神,三十則要祭雨神。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候,怒族人便要為「仙女」過節,此節又稱「鮮花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地區民間傳統節日。
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一位美麗、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山洞,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乾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怒族人民稱阿茸為「仙女」,鮮花節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活動。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這天,怒族群眾以自然村為單位,選擇一至三個鍾乳石的石灰岩洞為仙女洞(或稱經洞),各家各戶都去那裡祭祀。去祭祀的人們紮好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牲禮、酒器;每戶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於洞口,並把各種洗干凈的糧食堆成圓堆,擺上祭品,燒起松煙,由主祭人念祝辭,打鼓念經,大家叩頭獻貢。台前和台兩側,有身披暗紅袈裟、手持法器誦經的喇嘛和操弄嗩吶、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側的四方形燒香台上插有松枝、鮮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萬古長青;鮮花是敬獻給「仙女」;玉米表示五穀豐登,年年有餘 。
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鼓鑔高奏,祭祀活動達到高潮。然後,人群開始向「仙女洞」移動。身著盛裝的姑娘們手捧剛採摘的鮮花,帶著祭品,來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間傳說,從釧乳石上滴下來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
回家後,各家都設宴飲酒,歌舞娛樂,年輕人還身著盛裝,到寬闊的場地上比賽射箭。晚間,青年男女還要圍著篝火對歌、跳舞,徹夜不息。
現在過仙女節,已賦予新的內容。政府還撥出專款,幫助和組織怒族人民過好節日。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組織電影晚會和文藝節目演出,並進行劃船和射箭比賽等體育活動。其他民族的幹部和群眾,也都踴躍參加和祝賀。這樣,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節」已成為一個民族團結友好、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盛會 。 怒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歲以上才提親,看重哪家的姑娘後,由能說會道者上門提親。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許,商定彩禮後,即不得反悔。聘禮一般多為黃牛,多則2頭,少則1頭 。
婚期不擇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備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請親戚朋友,背100-200個糯米粑粑送親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親友用飯。婚禮一般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殺一頭豬,帶一瓶酒和許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間,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務。一個星期後新郎才與女方開始共同生活 。
怒族婚姻中還有轉房習俗和「討男子」習俗 。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製作時,選用當地特有的一種石片(約1厘米厚)打制光滑,當石板鍋。燒熱後塌入麵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松軟香酥,別具風味。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採集野菜。常採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蔥、花椒等。含澱粉為主的植物當糧或製成粉做粑粑而食。不論魚或獵物均喜烘烤炙熟或清燉而食。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兒童還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燜雞、烤羊肉,善於釀酒。以貢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飲用時,對入蜂蜜,清醇香甜、開胃可口。不論男女,都能豪飲,而且飲酒必歌,每飲必醉。怒族地區不產糖,但自古就有以蜜代糖的習慣。怒族飲茶是仿製藏族的酥油茶而製作的漆油茶。由於怒族地區不產氂牛,沒有酥油,就以漆籽榨油,然後加茶、鹽、核桃仁等原料經攪制乳化即成漆油茶。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 。
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凈火塘中的余灰,並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松樹葉),象徵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初一凌晨,年輕的小夥子要搶先去井裡打吉祥水,並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餅和肉湯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唇灌進去。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除過年外,還過鮮花節(農歷三月十五)、祭穀神節(農歷十二月二十九)和祭山林節。節日期間,除必備酒外,還備有一些應時食品。如在祭穀神節時要將所有的飯、剁碎的肉在簸箕內拌勻,一起用手抓著吃。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推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幫助砍柴和耕地,然後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布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爾後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麵粉,表示吉祥如意。怒族熱情好客,客人來訪時,全寨都要獻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進屋,主婦將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烹制佳餚,並同時送上兩塊石塊粑粑,中間得夾一塊煎雞蛋或烤豬肉。兩塊粑象徵夫妻二人,中間夾雞蛋或肉象徵有興旺的後代,最後主人還要與客人共同飲「同心酒」 。
❻ 各項運動項目都出自哪個國家
世界上的運動有很多種
除了世界運動會上的幾十種:
合氣道、國籍標准舞(拉丁舞、搖滾舞、社交舞)、攀岩、空中運動(跳傘、滑翔傘)、籃網球、定向越野、健力、射箭(原野射箭)、浮士德球(拳球)、飛盤、短柄牆球、輪滑、健美、滾球、合球、體操、橄欖球、壁球、保齡球、輕艇(輕艇水球)、武術、手球、相撲、沖浪、
拋竿、檯球(開侖、花式檯球、斯諾克)、曲棍球、柔術、拔河、蹼泳、空手道、水上救生、滑水、輪滑溜冰(花式滑冰、競速滑輪、直排輪曲棍球)
還有很多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傳統運動
(1)蹴球:從我國古代蹴球運動發展而來,在滿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中較為流行。 (2)摔跤:我國許多民族都有在年節舉行民族式摔跤比賽的傳統,式樣眾多,風格迥異。本屆運動會設五種民族式摔跤比賽項目。分別是博克(蒙古式)、北嘎(藏族式)、格(彝族式)、且里西(維吾爾族式)和絆跤(回族式)。
(3)鞦韆:是許多民族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比賽以高度最大和觸鈴次數最多為勝。
(4)毽球:由侗族、苗族、水族等民族喜愛的手毽演變而來,而手毽則由模仿插秧時拋接秧苗的動作形成的。
(5)花炮:壯族、侗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悠久、對抗激烈、極具民族特色。比賽開始在場地中央發炮的運動員進入對方「炮台」將花炮投入籃內時,即得一分。
(6)珍珠球: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是模仿採珠人的勞動演變而成的體育競賽項目。珍珠球比賽動作優美、極富觀賞性。
(7)木球:回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時開展的「打籃子」、「趕毛球」活動演變而來。
(8)武術:此項運動深受各族人民喜愛,且各族均有自己獨特的套路和風格,主要分為拳術、器械、對練、集體表演和攻防五個類型。
(9)押加:又稱「大象拔河」,是一項在藏族人民中廣為流傳的體育運動,按體重分級別比賽。
(10)射弩:在我國南方的瑤族、傈傈族、怒族、苗族、彝族等民族中,都有著使用弩的悠久歷史。不僅用弩狩獵,而且將弩作為裝束和定情信物。射弩比賽分為立姿和跪姿兩種,均無依託,以射中的環數計算成績。
(11)龍舟:壯族、苗族、傣族、白族、土家族等諸多南方少數民族均有在節日賽龍舟的風俗。比賽時,水面上水花飛濺、鑼鼓喧天、兩岸觀眾歡聲笑語、加油助威,充滿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12)陀螺:在佤族、壯族、瑤族等西南少數民族中流傳已久,玩法多樣,陀螺形裝各異,最大的可達四、五斤重。 (13)高腳競速:發源於湖南苗族、土家族地區,是第八屆全國民族運動會的新增競賽項目。 (14)馬術:是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彝族等眾多少數民族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比賽的內容和形式也各有千秋。一般分為速度賽馬、走馬、跑馬射擊和跑馬拾哈達五個項目。 (15)獨竹漂:獨竹漂是發源於貴州赤水河流域的一種獨特的黔北民間絕技,也稱「劃楠竹」、「劃竹竿」、「獨竹競劃」、「獨竹舟」。
❼ 怒族有什麼節日
怒族的代表性節日有:
春節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後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後兩種之分。年前,要准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彈琴跳舞。
祭山林節
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舉行。此項活動只限於男性參加,犧牲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賀新房也很有特點。當木楞房的四壁還沒有開設門窗時,主人要殺只雞,請巫師祭新房,後用斧頭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個洞,裝上門。當天,村裡人都主動帶著雞、酒、肉前來祝賀,飲酒,歡歌跳舞,通宵達旦。
碧江怒族在農歷臘月二十九要祭穀神,三十則要祭雨神。
仙女節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候,怒族人便要為「仙女」過節,此節又稱「鮮花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地區民間傳統節日。
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一位美麗、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山洞,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乾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怒族人民稱阿茸為「仙女」,鮮花節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活動。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這天,怒族群眾以自然村為單位,選擇一至三個鍾乳石的石灰岩洞為仙女洞(或稱經洞),各家各戶都去那裡祭祀。去祭祀的人們紮好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牲禮、酒器;每戶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於洞口,並把各種洗干凈的糧食堆成圓堆,擺上祭品,燒起松煙,由主祭人念祝辭,打鼓念經,大家叩頭獻貢。台前和台兩側,有身披暗紅袈裟、手持法器誦經的喇嘛和操弄嗩吶、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側的四方形燒香台上插有松枝、鮮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萬古長青;鮮花是敬獻給「仙女」;玉米表示五穀豐登,年年有餘。
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鼓鑔高奏,祭祀活動達到高潮。然後,人群開始向「仙女洞」移動。身著盛裝的姑娘們手捧剛採摘的鮮花,帶著祭品,來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間傳說,從釧乳石上滴下來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後,各家都設宴飲酒,歌舞娛樂,年輕人還身著盛裝,到寬闊的場地上比賽射箭。晚間,青年男女還要圍著篝火對歌、跳舞,徹夜不息。
現在過仙女節,已賦予新的內容。政府還撥出專款,幫助和組織怒族人民過好節日。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組織電影晚會和文藝節目演出,並進行劃船和射箭比賽等體育活動。其他民族的幹部和群眾,也都踴躍參加和祝賀。這樣,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節」已成為一個民族團結友好、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盛會。
❽ 民族體育項目
項目有:搶花炮、珍珠球、花炮、木球、蹴球、毽球、龍舟、鞦韆、射弩、陀螺、押加、武術、馬術、民族式摔跤、板鞋競速、高腳競速。舉重、拳擊、摔跤、短兵和步射;
表演項目有:武術(分石擔、石鎖、弓箭術、彈丸、爬桿、跳板、木杠、皮條、沙袋、地圍、跳桌、筋斗、疊羅漢、大武術、五虎棍、打術、跳術、跳繩、飛叉、中幡等22項)、騎術(各種馬上技巧表演9項)3大類;特邀表演有:馬球、蒙古式摔跤、獅舞、雜技等。其中維吾爾族的踩繩(即達瓦孜)、蒙古族的摔跤、朝鮮族的跳板、回族的武術以及內蒙古騎兵的馬術等。
❾ 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名稱和規則
高腳競速
其他名稱: 竹馬 騎竹馬
所屬民族: 土家族 苗族
所屬地區: 湖北 湖南 貴州 重慶
比賽時,兩腳分別踏在兩個竹馬的腳蹬上,前進或後退。比賽主要有競速和對抗。競速,是比誰跑得快,可在平地或田徑場上進行。比賽的距離有50m,100m,200m,400m和4×100m接力跑。對抗,或叫撞架,在規定的場地上,騎在竹馬上,各自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運用各種攻防技巧,將對方撞倒下地或打下高腳馬,自己仍騎在竹馬上為勝利。
高腳馬的比賽,除了競速和對抗外,還可以進行越野、障礙和競藝比賽。越野賽跑,就是在郊外賽跑,需要跨過溪溝、通過澤沼或稻田、走過沙灘、穿過小林等。有上坡,也有下坡。障礙賽跑,就是在競速的途中設幾個障礙的跑。競藝,就是騎大竹馬上,在規定的場地上,在不下馬的條件下比誰騎的姿勢多、姿勢優美、難度大等。
毽 球
其他名稱: 手毽
所屬民族: 侗族 水族 滿族 苗族
所屬地區: 上海 東北 北京 山東 山西 More ...
毽球運動是手毽演變而來,手毽是由播種水稻時,扔接稻秧動作產生的體育運動,是一種隔網競賽的體育項目。比賽場地採用羽毛場雙打場地,長11.88米,寬6.1米。場地上空6米以內(由地面計算)和場地四周2米以內不得有障礙物,中間以球網相隔,球網的中部頂端距地面垂直高度男子為1.60米,女子為1.50米。參賽隊由6人組成,其中隊長1人(左臂佩帶明顯標志)。比賽時,雙方各派三名選手出場。其技法以踢、觸為主,有頭槌、腳踏球、倒勾、凌空掃射等動作。可用頭、腳及身體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觸球。毽球打法類似於藤球、排球。
毽球還可以有其他競賽方式。單人賽,在場地中共兩人進行比賽,每人占據一方,雙方進行對踢。單項賽,一般分為三項,盤踢、磕踢、跳踢。規則為在一分鍾內完成次數多少排出單項名次。單項賽既要求有速度又要求有準度。花毽比賽,其比賽要求分為規定動作與自選動動作兩種。按運動員完成動作的流暢性與難度進行評分。
搶花炮
所屬民族: 仫佬族 侗族 壯族
所屬地區: 廣西 湖南 貴州
介紹
Title 搶花炮
比賽開始時,將紅炮圈放在裝滿火葯的鐵炮的炮筒口上。點響鐵炮後,當紅炮圈沖上天空下落時,搶花炮者蜂擁而上搶奪紅炮圈。搶到紅炮圈後,在隊友的掩護下,沖破對方的搶奪和阻擋,奔向對方的炮台,將花炮投入花籃中,即得分。得分多的一方為勝方。運動員可用搶、擠、鑽、護、傳、攔等技法,和橄欖球的動作相似,所以被稱為中國式橄欖球或東方橄欖球。
規則
Title 搶花炮
比賽場地長60米、寬50米,雙方各出場8名運動員。全場共40分鍾,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2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持花炮運動員越過端線進入對方炮台區,把花炮投入籃內即為得一分。在規定的比賽時間內,得分多者為勝。
射 弩
所屬民族: 僳僳族 彝族 怒族 瑤族 苗族 More ...
所屬地區: 雲南 廣西 海南 湖南 貴州
介紹
Title 射弩
弩為狩獵、防身工具,亦可作裝束和定親信物。它由弩弓、弩身、弩弦組成。射時,橫持弩,置箭於弩槽內,將弩弦拉入鑲口,扣動板機,箭即飛出。和射箭一樣,以計算射中靶標成績分勝負。
規則
Title 射駑
射駑比賽分立姿和跪姿兩種,均為無依託,以射中的環數計算成績
押 加
其他名稱: 雙人拔河 大象拔河
所屬民族: 藏族
所屬地區: 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介紹
Title 押加
在一塊寬闊的平地上,劃兩道平行線作為河界,兩名運動員將一條長約10多米的帶子兩頭打結,從各自襠間穿過,經過腹部套在脖子上,背對背站在河界兩邊。裁判員一聲令下,兩人即模仿大象姿勢,兩手與腳尖著地,以腳、腿、腰、肩、頸力拖動帶子竭力向前爬。把系在帶子中間的紅布標志拉過自己的河界者為勝。
規則介紹:比賽場地為長方形,寬2米,長不作限制。比賽場地應有明顯的界限,長邊叫邊線,短邊叫端線,在兩條邊線的中點,劃一條與端線平行的連線叫中線,在中線的左右1米處,各劃一條線與中線平行為決勝線。
運動員要著民族服裝,膠底鞋,雙手不能增加任何輔助器材。
一場比賽的參賽者為兩人,年齡不受限制,按體重分55、60、70、80公斤級和80公斤以上級等5個級別進行,每場比賽均採用三局兩勝制。比賽時間一般也不受限制,但在一局比賽中如遇雙方相持達一分半鍾不能決出勝負,就暫停比賽,休息一分鍾後重新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