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馬拉體育 > 馬拉松尿紅牆

馬拉松尿紅牆

發布時間:2021-03-01 06:10:28

A. 你知曉國內有什麼比較值得跑的馬拉松賽事呢

拉薩馬拉松——海拔最高的馬拉松,亦稱死亡馬拉松,絕逼讓你體驗什麼叫生不如死,欲哭無淚。活著完賽絕對讓人的境界升華,靈魂洗滌,看淡生死,領悟人生。

B. 在馬拉松比賽中,選手想上廁所怎麼辦

在馬拉松比賽中,賽事方組委會會安排移動式廁所供選手使用,具體間隔不定,一般7或8公里會安排廁所點。具體安排廁所的位置、數量,在組委會提供的《參賽指南》上都會明確標出,選手需要事先記住。

如果選手在比賽過程中想要上廁所,在這之前需要先向裁判申請,在收到裁判的許可之後才可以去從賽場退下去廁所,待上完廁所之後,需要再次收到裁判的許可,方可回到原來退出比賽的位置繼續比賽,而且也不會被取消資格。

(2)馬拉松尿紅牆擴展閱讀

賽前准備:

很多跑手在賽前幾天會進行能量儲備(en:Carbohydrate loading),即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讓體內貯存更多的糖原。含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面條,米飯,烤馬鈴薯,蔬菜和水果等。賽前兩天碳水化合物的比重甚至可以增加到進食總量的70%-90% ;同時要注意多補充水分,防止身體脫水。

運動技巧:

馬拉松跑的技術,大致和長跑技術相似。由於它的距離長,並且是在地形不一的公路上進行,因此,在技術上還有些特點。

在跑時,上體微向前傾或正直。後蹬的力量較小,大腿向前上方的擺動比較低。從外形上看,蹬地後小腿向上擺的動作比長跑小些。腳的落地點離身體重心投影點較近,並且用全腳掌或腳的外側先著地,再過渡到全腳掌,著地時應柔和而有彈性,腿應很好的彎屈、緩沖。兩臂的擺動要自然,幅度不要過大。

在加速跑、終點沖刺和 上坡跑時,兩臂配合兩腿做積極的擺動,有利於跑速的提高。步長與步子的頻率應結合運動員的訓練水平、身高、體重而確定,並根據途中地形的不同而進行調整,以保證用比較均勻的速度跑完全程。呼吸節奏要和跑速相適應,呼氣有適宜的深度。

馬拉松跑的動作要協調、省力,跑速要均勻,要善於在地形起伏的公路上改變跑的動作。馬拉松跑的運動量非常大,跑時必須注意的技術和節省體力,動作的節奏要合適,肌肉在不活動時要充分放鬆,以便休息。因此,在平時訓練中,運動員要反復地體會動作,掌握合理的跑的技術,以求不斷地提高運動成績。

C. 「廁所文明」的落差有多大

讓孩子在香港當街小便的大陸夫婦或許沒想過,150年前,英帝國主義政府曾針對香港華人下令,禁止隨地便溺。不過,當時港人並無今天的衛生習慣,「屙屎巷」遍布華人區。
1881年,英國工程師奧斯瓦爾德·查德威克在對太平山等華人居住地的考察報告中寫道:「在香港,通行的糞便處理方法採用中國傳統的運糞桶,掏糞工用手處理糞便,沒有消毒,沒有除臭」。而此時,香港的歐洲人住宅區已配備了沖水廁所和下水系統。
糟糕的衛生條件和擁擠的住宅,為流行病提供了土壤。1894年,太平山區域爆發黑死病,3000人因此死亡。港政府廢棄了太平山的全部住宅,將華人遷入卜花公園修建新的街區,並在此處修建了香港第一個現代公共廁所和浴室。
不過,當歐洲人掩鼻走過香港街頭時,也許忘記了他們習以為常的衛生條件,也不過才實施幾十年。19世紀前,巴黎從窗戶直接潑出糞便的現象久治不絕,架在泰晤士河堤的廁所讓低處行人和船隻飽受「天女散花」之苦。

(一幅中世紀的繪畫,諷刺歐洲人窗口傾倒便壺的行為)
【曇花一現的文明】
人類最早的廁所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那是個相當簡單的設施:地面上的一個孔洞,通向地下放置的可移動的罐子。相對野外隨地解決,這種簡易設施完成了一個飛躍:將排泄物置於可操作的范圍,改善了定居點的環境。
更復雜的設備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克里特島出現。克諾索斯宮殿里,米諾斯文明留下了古代的沖水坐式廁所——將木製座位修在排水渠之上,由僕人擔水倒入溝渠,沖走穢物。這種設備產生了廁所思路的第二次飛躍:通過水,而不是人工,來運走排泄物。不過,這種設施在當時相當昂貴,僅僅是王室能夠享用。

(克諾索斯時期帶排水渠的坐式廁所的還原圖)
羅馬人比米諾斯的宮殿更進了一步。廁所建在劇院或者會場附近,通常座位在十個以上。與我們現在重視隱私等觀念不同,羅馬廁所是社交的場所,它沒有隔間,不分男女,市民們在座位上相互交談,策劃活動,完事兒後用一端裹著海綿的木棍沾著一條小水渠的水清洗私處。當然,對於友好而愛好交往的羅馬人民,這根木棍肯定是分享公用的。

(普通民眾更多使用壺和罐)
不過,這種水渠耗費巨大,只有公共場所和達官顯要才能接通。普通民眾更多使用壺和罐,然後再倒出。這與同一時期的中國城市是類似的。
羅馬人創新的公廁傳統被北方日耳曼蠻族入侵打斷。蠻族沒有領會溝渠的作用,廁所再次變得粗糙。但是他們提供了關於廁所的一些新點子,英格蘭約克郡的一幅畫顯示,海盜如廁後用一片苔蘚擦拭臀部。而其後發展起來的修道院中,僧侶們選用粗布毛料。
中世紀時,人們在城牆突出處搭建廁所,供公共使用,糞便從高處墜落下去,再有耙糞工在夜間運走。城內的排水溝為明溝,設計上有問題,垃圾穢物常將其堵塞,污水四溢。人們雖然沒學會羅馬人的供水技術,卻沿襲了他們的惡習:從窗口傾倒夜壺。17世紀時,凡爾賽市長頒布了一項嚴肅的法令:
「禁止所有人將人體排泄物及其他垃圾直接扔出窗外」。
【東亞式的綠色文明】
人口密集的東亞地區則是另外一種情形。
由於糞便被視為恢復土地肥力的重要來源,東亞地區的廁所文明是綠色環保的,從未出現過西式水沖廁所這種浪費的發明。
人的糞便除了用於土地,還曾做為豬的食物。中國古代曾將廁所建在豬圈之上。這種綠色環保觀念,甚至在早期的帝王那裡亦有體現。漢初,皇室廁所下的糞坑依然是與豬圈連在一起的,漢景帝劉啟(前188年-前141年)陪愛妃賈姬如廁時,野豬居然沖進廁所驚動御駕。而悲劇的是公元前581年,病重的晉景公姬獳如廁,不慎失足掉進糞坑,淹死後才被手下發現。
到了漢末,帝王失足糞坑裡的不幸就不再會出現。帝王們多用封閉的馬桶,其形制和禮儀不斷登峰造極,帝王權貴如廁,要更衣、焚香,旁邊要有多人陪侍。馬桶底下多鋪設香木製成的炭灰,為除臭、無聲窮盡了想像力。史料中偶爾出現的蹲坑式廁所,往往是用來描述其極盡奢華的,譬如下鋪羽毛,甚至是蝴蝶翅膀。
中國歷史上馬桶最講究的是後蜀亡國之君孟昶(919年―965)。他的便盆是鑲有七彩寶石的黃金製成,宋太祖趙匡胤繳獲孟昶的戰利品後,曾感概這種皇帝如何不亡國。
清末,西方的沖水馬桶傳入中國,但最早接受它的不是皇室,而是華洋雜處的上海富商。袁世凱稱帝後,對西式馬桶相當不感冒,認為有氣味,還是覺得中國式木桶更享受。
古代中國人口較密集的城市,有專門收集糞溺的人力車或牛車,定時沿著街巷挨家挨戶轉一圈,接過婦人們手中桶形或盆形的木質便器後,將之轉運郊外,再轉賣給需要糞肥的農民。
早在北宋時期,汴梁等大都市就出現了公共廁所,這種由專人管理的公共廁所,幾百年後才在歐洲出現。這類公共廁所很多是收費的,為招徠顧客,有些甚至會在牆壁上張貼字畫。糞肥的收入加上廁所門票,使得投資建廁所是門有利可圖的生意。
日本的情形與中國相似。18世紀中期,大阪已產生了糞便的產權,出租,轉賣等權利。住在居民大便的所有權屬於房東,小便屬於租戶。
在工業革命前,東亞地區大城市的人口規模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因為糞便被收集用於施肥的緣故,雖沒有下水系統,但大城市依然能管好旱廁,在歐洲易通過糞便大規模傳播的疾病,很少在東亞的大城市出現。
不過,到了清代,在缺水且人口規模巨大的北京等城市,糞便問題開始變成災難。由於廁所皆收費,從達官貴人到販夫走卒,都習慣了隨地便溺。官方雖有整風運動,但北京事實上成了一個巨大的露天廁所。

(故宮收藏的清代馬桶)
在農村,這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家家戶戶都有簡易的茅房。對田產較多的家庭來說,自家的糞便甚至不夠用,所以專以拾糞為業的人,只能收集狗糞、牛糞。東亞精耕細作社會,糞便很難帶來大面積的環境災難。毛澤東的「千村霹靂人遺矢」,從來不是東亞的常態。
【把全城的廁所連起來】
歐洲城市規模長期不大的局面被工業革命打破,大批人口涌進城市,人畜糞便開始成為環境災難。擁擠與骯臟為疾病傳播提供了土壤。
這個時期,抽水馬桶出現了。和米諾斯宮殿的沖水設施一樣,抽水馬桶最初也是貴族玩物。
16世紀末期,英格蘭的約翰·哈靈頓爵士製造了兩個抽水馬桶,一個給自己,一個送給了伊麗莎白女王。他的設計由水箱放水清空便池,但沒有水閥,沒有阻隔下水氣味的設計,沒有配套的管線。當時的貴族更喜歡封閉式馬桶——將夜壺置於木盒內,蓋上蓋子。法王路易十四就喜歡坐在豪華的封閉馬桶上,接見大臣。

(坐在封閉式馬桶上的路易十四)
1775年,第一項現代意義的抽水馬桶專利才由亞歷山大·卡明斯發明。經過其後傑寧斯,克拉普爾,杜愛福等人的不斷改進,抽水馬桶變得方便而便宜。這時,經歷了黑死病,霍亂等疾病的倫敦意識到衛生的重要性。有識之士不斷呼籲改善城市衛生條件,地下管道不斷拓展,抽水馬桶替代了臟臭的便壺,糞坑,走入平常市民家中。

(亞歷山大·卡明斯1775年發明的抽水馬桶)
但歷史和人們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人們用更新的技術將臟物清出室內,卻不加處理全部排到了泰晤士河中,同時,而泰晤士河依然是市民飲用水源,這給霍亂病菌跨區域「擴大再生產」提供了機會,反而促進了疫病流行。
直到19世紀後期,歐洲的流行病學發展起來,人們才意識到病菌與飲用水之間的聯系。英國人開始將排污管線加以處理,布置在飲用水管線下游,抽水馬桶被這些看不見的管線連接起來。
正是有了城市一體化的排污系統工程,才使得抽水馬桶有了革命性的意義,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徵。
1870年後,抽水馬桶迅速在美國流行起來。之後的一個世紀,隨著歐洲國家和美國在全球的強勢地位,抽水馬桶與下水系統作為現代公共衛生的標准設施,擴展到全球的城市中,而東亞農耕式的「自然肥」處理法也因為化肥的出現、農業的變革而萎縮,最終統一於歐洲的衛生習慣中。
解決糞便問題的現代公共系統肇始於歐洲,牲畜數量也是一個特殊原因。人口密集的東亞地區很少有牛馬等大型牲畜,而在歐洲,牛馬的糞便才是土地施肥的主角。
由於擁有數量極為龐大的馬匹,它對歐洲城市造成的糞便壓力遠遠大於人口規模相當的東亞城市。十九世紀末的紐約,大約有20萬匹馬,它們每年排泄的糞便數量高達40萬噸。
【到哪裡找廁所】
中國城市四處便溺的現象在1949年後得到極大改觀。它或許得自中共領導人注重衛生的習慣。延安時代,毛澤東外出散步時,衛士李銀橋會扛著鐵鍬走在身後。但中國解決之道與眾不同,採取的是公共廁所和全民拾糞相結合。從官方宣傳看,後者似乎曾起過更大作用。
1949年後,拾糞長期被拔到難以想像的高度。1959年10月,劉少奇不但稱掏糞工時傳祥和他同為「人民勤務員」,還把13歲的女兒送到時傳祥的隊伍體驗生活,北京副市長萬里更親自背糞。
在上海,1952年前,市區的環衛工人推著木輪糞車,幺喝著到里弄收倒馬桶。1958年開始,幹部、群眾積極參加積肥活動,支援農業生產。環衛專業隊伍為收集流失肥料(即倒入陰溝內的人糞尿),避免新的污染,動員居民的痰盂糞尿上車,或在小便池旁建造蓄尿池和小倒糞口,讓居民倒痰盂糞尿。1960年,上海市靜安區環衛部門在梅家橋建造一座綜合廁所,既可大小便,也可讓居民倒馬桶。
就在這一時期,雷鋒曾創造了不可思議的拾糞奇跡,在撫順、營口每天拾糞300斤。19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學生,每年寒假都有拾糞的任務。

(工人手推木輪糞車上碼頭卸糞)

(曾經的糞票)
由於當時中國流動人口被抑制,加之全民狂熱的拾糞熱情。城市的公共廁所並不多,它主要集中在有圍牆的單位。中國城市大部分家庭都沒有廁所,單位的公廁成為企事業單位社會化的標准配置。
除了辦公區和居住區很容易找到廁所外,單位內部招待所附近也必有廁所。在1970年代,有些小城鎮的單位招待所門前,甚至會有一口大缸,供晚上不願打著電筒找廁所的住客小便之用。
當時的中國城市,雖然沿著街道很難看到廁所,但在城市陌生地段找廁所卻有訣竅:先找到附近最近的單位大門,再找辦公樓或招待所,廁所必在附近。
只有在體育場館、廣場等經常出現大型集會的場所附近才容易找到公共廁所。但在特殊時期並不敷用。北京在舉行各種慶祝集會時,長安街和天安門附近可以魔術般長出很多臨時廁所——有些人行道下面是為此考慮而特製的溝槽,在上面很容易搭建不起眼的臨時廁所。必要時,臨時廁所可多達123座以上。

(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溝槽設計,必要時可做臨時廁所)

(日本災後應急方案:下水道井蓋可迅速變為公共廁所)
1980年代前,中國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廁所依然是旱廁,雖然它們早已不再承擔集中農田肥料的功能。1980年代末,中國城市居民住房條件突然改善,廁所開始進入家庭,它導致單位在擴建居民樓時,大量拆除了公共廁所。
殘存的公共廁所這時開始才普遍改為水沖式。其典型設計,是一條可人力控制沖水或自動定時放水的水槽替代了糞坑。到了1990年代,它才開始被蹲式馬桶替代。
在城市公共廁所大幅減少的同時,流動人口卻劇烈增長,公共廁所短缺成為頻繁出現的公共議題。於是第一批收費公共廁所應運而生。不過,在大都市人群密集的地段,依然難以看到它們的蹤影。
1995年1月,《中國青年報》曾在《北京最後的糞桶》中介紹過北京掏糞工。幾年後,北京公布興建公廁計劃,天文數字的造價曾引起外地廣泛憤懣。初次從小地方來北京的人,親眼見到的「廁所文明」,與如何找廁所一樣,都大大超出了他們的經驗。

(2013年北京馬拉松比賽中,因流動廁所不足,不少選手「尿紅牆」)
「廁所文明」的落差在發達國家同樣存在。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吉蓮·泰德曾對比過她工作過的東京與紐約的「廁所文明」:日本寫字樓中的公共廁所干凈整潔且對所有人開放,而在紐約,很多寫字樓的公共廁所位置是被人租下來上鎖的。
她的解釋是,日本是個高度均質化的單一民族社會,人們有高度相似的行為習慣,無須擔心有人不懂規矩破壞衛生,而紐約則是個習慣差異極大的多元社會,講究衛生的人,永遠要面對不懂規矩的陌生人。
紐約的「廁所文明」落差,自然遠遠不及今天的中國。大都市有些公共廁所已進化到有免費手紙、擦手紙、烘乾機,而多數中國人依然需要提醒「便後沖水」。中國社會的「廁所文明」落差之大,也許只有多數國民尚未養成進廁所習慣的印度略勝一籌。
硬體上,香港也許是今天世界「廁所文明」的最高級。
列寧曾在《論黃金在目前和在社會主義完全勝利後的作用》這樣暢想過:「我們將來在全世界范圍內取得勝利以後,我想我們會在世界幾個最大城市的街道上用黃金修建一些公共廁所。」黃金廁所沒有在莫斯科、平壤或北京出現,而是2001年在香港誕生,出資建造者林世榮特意在黃金廁所擺放了一套《列寧全集》。

(香港金廁所內景)
在開放「港澳自由行」之後,每天從內地洶涌而來的人流進入擁有黃金廁所的香港,將香港境內「廁所文明」的落差,迅速放大到超過北京、上海、廣州的程度——就像東京的「廁所文明」瞬間降到了紐約。
大陸客讓小孩當街便溺事件後不久,有人用google地圖證明,在便溺現場,500米內其實有很多個廁所,並不需要排隊。但是,對大多數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在旺角西洋菜南街找到500米內的其他廁所,並不比找到直線距離只有2200米的那家黃金廁所更容易。

D. 尿紅牆的反思

2013年10月20日北京馬拉松(簡稱北馬)開賽。今年共有超過3萬人報名參賽,到哪如廁成了一個焦點。昨天,一組眾選手站在牆邊小便照片在網上風傳,選手站成一排,在沿途的紅牆和綠化帶「就地解決」,地面上「水」流一片。(10月21日 新京報)
面對「尿紅牆」現象,有人質疑,隨處小便的原因是因為流動廁所少;也有人稱,很多人就地小便是因為「有這個傳統」。從這里可以看出,「北馬」積弊已深。
如果批評集體「尿紅牆」的選手,這似乎有些不公。因為選手在比賽之前總需要做點「輕裝上陣」的准備,而主辦方安排的流動廁所很少,人們上廁所要排起長龍,少說也要等個6分鍾,這就會影響參賽。不得已,就在沿途的紅牆和綠化帶「就地解決」。問題在於,雖然個人的內急解決了,但在祖國的首都隨意「尿澆紅牆」,而且形成「水」流一片,這就有礙文明古都的形象。這樣的做法,雖然談不上道德問題,但起碼已經輸掉了品行。一個已經輸掉品行的選手,即使參賽取得好的成績,還能算什麼贏家?
如果批評主辦方,這還有一點需要。「北馬」已經舉辦多年,「尿紅牆」已經形成「傳統」,給首都的形象已經帶來影響,為什麼不能吸取教訓,在賽前多准備一些流動廁所?即使主辦方將「北馬」的規模組織得很大,選手們的成績屢屢優異,但是你這賽事給文明古都帶來不良影響,讓世人看了不文明的笑話,你主辦方仍然是輸家。
由此可見,出現「尿紅牆」現象,「北馬」沒有贏家,這是主辦方和選手都要反省的事情。要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其實也很簡單。只要主辦方多為選手著想,在事前多准備一些流動廁所,開賽前多給選手一些准備時間。再在參賽規則中增加一條選手不準隨處小便的規定,選手就會按照規則辦事。如此,「尿紅牆」現象就可以避免,文明古都就會更加美麗文明,主辦方和選手都會成為贏家。

E. 為了跑馬拉松,應該怎樣訓練和准備

跑了一個月,可以慢慢跑10公里了,配速7分

F. 北馬尿紅牆是怎麼回事

北京馬拉松因為路邊廁所不夠用,所以很多選手在紅牆牆根尿尿,這逐漸成為了一種習俗。

G. 比賽的時候想上廁所怎麼辦

人有三急,這上廁所之急,我看得排在首位。現在的馬拉松比賽,一般組委會都會在賽道邊安排廁所。具體安排廁所的位置、數量,需要選手認真閱讀組委會的《參賽指南》,上面都有。

盡管做了很多措施,但是運動起來可不會如願所償。持續的運動會加速消化的進程,從而導致在運動的過程中產生便意。而且運動時候的血液更多的供給肌肉,胃腸道供血減少,也會導致腹瀉的可能。還有選手們體能消耗需要喝大量的水、運動飲料等,這無疑會讓人產生便意,要是真想跑廁所怎麼辦呢?

沒關系,俗話說,拉屎拉尿,天公地道,沒人規定只准吃不準出。在馬拉松比賽中,由於全身運動使腸胃蠕動加劇,產生便意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結果就是,一些運動員會在比賽的時候,直接就拉了出來,為了不擾亂比賽的節奏,邊拉邊跑。還別說,這些現場直播拉翔的運動員,取得的成績都還不錯。

1973年,在日本琵琶湖的馬拉松比賽中,慕尼黑奧運金牌得住――美國的法蘭克.修特原本跑在最前頭可他突然蹲在運動場邊大便起來,等完事後再跑時,已落後了好遠。但是最後,他還是沖上前去,贏得了比賽。

比賽中尿的女選手―2005年倫敦馬拉松比賽中,英國著名選手珀拉,在比賽中實在憋不住小便,就在路上尿了起來。

1998年Catherina McKiernan馬拉松比賽中,一個男選手憋不住大便,又不想拋棄比賽,在極度痛苦中跑完全程。

當年,北京馬拉松上,出現了集體尿紅牆的一幕,非常震撼,當然也非常不雅。其中還有一位金發碧眼的外籍女選手也參與尿紅牆。這些已經不僅僅是選手素質低的問題了,甚至,這就不該是他們的問題!

H. 北京馬拉松的爭議事件

霧霾嚴重
2014年10月19早上8點,北京的PM 2.5指數已經達到了331,三個小時之後該項數據逼近400。很多選手戴著口罩甚至防毒面具上陣。比賽期間,部分選手出現劇烈咳嗽,又有多人中途退賽。一位業余選手吐槽:「跑了半程下來,發現流出的鼻涕都是黑色的,咳出來的痰也是黑的。」
有不少民眾質疑如此惡劣的天氣環境已經威脅到參賽者的健康,組委會為何不選擇延期甚至取消。比賽前一天北京市政府發布了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馬拉松賽事組委會隨後發出通知:因本次賽事規模龐大,有46%的參賽選手來自國外以及京外地區,組織管理工作涉及方面多,賽事延期、改期的難度巨大,請選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參賽。
尿紅牆事件
2013年10月20日,2013年北京馬拉松舉行,由於賽會組織方設置的流動廁所和公廁有限,很多選手都「就地解決」甚至出現了地面上「水」流成河的情況。
「尿紅牆」是北京馬拉松的傳統一景,只不過隨著比賽規模的擴大,以及微信、微博新媒體的風行,2013年的北馬顯得格外的「尿氣逼人」。在網路上流傳著各種微博體語錄——「不親自尿一次,都不好意思說參加過北馬」,「一年的等待,不為奔跑,只為解開褲襠撒會兒野」,「最後的冠軍,屬於最能憋尿的那個。」
日本國籍事件
2012年11月10日,媒體報道自2012年11月8日起北京馬拉松賽開始進行網路報名以來,在國籍選項中始終沒有「日本」選項。該報道暗示,中國因釣魚島問題將日本排除在外。
國家體育總局田管中心副主任、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沈純德隨後正面回應稱,北京馬拉松並未拒絕日本選手,北馬自創辦以來一直以開放的姿態歡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馬拉松愛好者前來參賽。按照往年情況,日本選手基本都是集體參賽,因此北京馬拉松官方網站沒有開放對日本選手的個人報名。
北京馬拉松網站報名頁面上,列舉了全球2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籍分類選項非常細致,甚至連維京群島也被分為了美屬和英屬,但確實沒有日本。但在11日,北馬官方網站國籍選項中已經恢復了「日本」選項,這意味著已經可以接受日本馬拉松愛好者的個人報名。

I. 馬拉松運動員如何解決排泄問題

馬拉松運動員如何解決排泄問題?一人邊跑邊拉!一姑娘這樣解決

馬拉松可能是所有運動項目中參與時間最長的一項運動,每一個參加1馬拉松的運動員都有著極強的耐力和毅力。一次馬拉松運動,全程就有十幾公里,想要完成這十幾公里必須得要好幾個小時,這對於運動員的意志力和肌肉的耐力無疑都是一項巨大的考驗。而且根據一項實驗得出一項結論,跑步會加速運動員的腸胃蠕動,更會使運動員有想要方便和上廁所的沖動。

他選擇繼續比賽,讓身體隨心所欲的發揮,結果比賽中,他的褲子和衣服簡直不堪入目!最終他只獲得了第21名成績,他實在是太拼了,他同時讓很多人都記住了他!可能他們的行為不是很令人贊同,但是他們確實向我們證明了他們對於比賽榮譽的渴望,這也許就是體育競技的魅力吧!

閱讀全文

與馬拉松尿紅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