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探險家的故事
(一)魏格納的故事
魏格納於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為了給將來探險做准備。他攻讀氣象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二)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出身於旅行世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他倆於13世紀60年代因經商到了中國。1271年,兩人再度出訪,並帶年輕的馬可一起前往。他們到了中國,進宮覲見蒙古族統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們在中國逗留了24年,經商發了大財。馬可·波羅贏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遠行中國各地,並到過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等地。
(三)麥哲倫的故事
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四)哥倫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後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義大利探險家烏姆伯托·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
(六)張騫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他的使 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後來是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七)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八)古奇人--徐霞客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
(九)歷史選擇了我 我選擇了苦難――劉雨田
劉雨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1942年2月26日生於河南省長葛縣,原是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機關的一名幹部。
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舍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侖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等中國五大沙漠。
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項目。足跡遍及祖國大陸的山山水水,港台及世界數百家報刊、雜志、電視台報道了他探險事跡,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
風風雨雨!近十年來,他隻身闖大漠,走戈壁, 攀山,涉大河,用自己的血水、淚水和汗水為祖國填補了一個以一個的探險空白。
生生死死!他用自己的雙手拍攝了一萬多張黑 白彩色照片,寫下了二百多萬字的探險日記,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地理、文學、哲學、藝 術、氣功和考古等各種領域,他的幾部作品已 陸續發表,曾多次獲得全國大獎,有的還作為 愛國教材選進初中課本,待出的書目是《長城漫記》《絲路紀行》《神秘的羅布泊》《穿越死亡之海》《世界第三極探險記》《探險生涯》等。
探險家的故事
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隻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被認為是第個環球航行的人。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勢力,也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制點,但沒能控制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為此,1511年參加攻佔馬六甲之役。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但還需要向香料群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群島探險。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為西班牙開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峽。1519年9月20日船隊啟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9月26日到達特內里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處(1里格約為5千米)。繞過卡布弗里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鎮壓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到達淘峽西端,船隊只剩下3條船。10月28日進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為「太平洋」。船員們忍受著飢餓的折磨,藉助於秘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群島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里亞納群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後在今菲律賓群島的馬薩瓦登陸,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官員們皈依天主教。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麥哲倫死後,只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只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大陸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
❷ 散文《美食的必備條件》
古清生美食文化散文集《閑說中國美食》
敢吃的中國人
文化味精
中國人吃飯,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種通俗的說法:吃的是文化。這使飲食問題帶有了社會性(甚至藝術性),而不再僅僅是一項形而下的生理活動。
日本人飽食終日,自然把飲茶的過程,也提煉為向哲學靠攏的茶道,有點在清風、明月、插花與器皿中求真理的意思。中國人則更了不起,把一日三餐都當作兢兢業業的功課了,煞費苦心,追求著那令人拍案稱絕的藝術效果。「好吃極了!」是較流行的一句贊美用語。所以,美食家的虔誠絲毫不亞於畫家或雕塑家,對美的體會甚至更全面:色、香、味——連深藏不露的舌頭都調動起來了,成為鑒賞的工具。
當一席大菜合盤托出,井然有序地布置在餐桌中央,簡直就像揭開了蒙在某一尊藝術品上面的幕布,不時能聽見一、兩聲由衷的喝采——當然,這是躲在後台掌勺的廚師所期待的。賓客們舉杯相慶,彷彿在進行小小的剪綵儀式。然後就各司其職,頻頻揮動蜻蜓點水的筷子。金聖嘆評《水滸》,脂硯齋評《紅樓夢》,也不過如此吧:在字里行間作點小楷的眉批。不管是冷盤還是炒菜,最終都必須經得起筷子的「酷評」。
在中國,每一桌宴席的推出,都籠罩著新船下水般的熱烈氣氛。而每一位食客,都是動作熟練的老水手——或者說,都是潛在的評委。難怪開餐館的老闆,都很會看客人的臉色。看客人的臉色就能了解到廚師的水平。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喜」字。這也是中國人最熱愛的一個漢字。而吃飯是最能烘托出這種喜氣的。喜氣洋洋,東道主自然滿意。傳統的喜宴,被清代的滿漢全席發揮到極致。從其名稱即能感受到「民族大團結」的意味,「強強聯合」的意味。正宗的滿漢全席要連吃三天三夜,茶餚不重復。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狂歡節:一場飲食文化的馬拉松!吃飯,在中國是最日常的儀式,是最密集的節日。
信奉基督的西洋人就餐前習慣在胸前畫十字,念叨一句「上帝保佑」,感謝上帝賜予的麵包與鹽,大多數中國人都是無神論者,把酒臨風時反而充滿了當家做主的感覺。飽餐一頓(若能持螯賦詩就更好了),是離他們最近的一種自由。由此可見,這個民族宗教感匱乏,藝術氣息卻很濃郁。在我想像中,美食家都是一些擁有古老傳統的民間藝術家。
西餐折射出私有制的影子,各自為政,管理好自己的盤子——使用刀叉是為了便於分割利益。中餐則體現了最樸素的共產主義。中國人圍桌而聚,繼承了原始氏族公社的遺傳基因,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人人皆可分一杯羹。大鍋飯的傳統很難打破。好在中國的飯桌也是最有凝聚力的地方,有福同享、有難共擔的綠林好漢作風頗受歡迎。中國人通過聚餐就能產生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的幻覺,這種虛擬的親情畢竟大大增進了其食慾。所以中國人吃飯,也是在吃環境,吃氣氛,甚至吃人際關系。邊說邊吃,邊吃邊聽。這是一種超越了吃的吃。我一直認為中國人的吃是最有情調的,最有人情味的。
中國人有四大菜系八大風味。川菜、粵菜、湘菜、齊魯菜、淮揚菜、東北菜乃至上海本邦菜……彷彿實行軍閥割據似的。但在我眼中,這更像在劃分藝術流派。出自聖人之鄉的齊魯菜,稱得上古典主義。纏綿悱惻的淮揚菜,屬於浪漫主義。假如說辛辣的湘菜是批判現實主義,麻辣的川菜則算魔幻現實主義了——一粒花椒,有時比炮彈還厲害,充分地調動起我們舌頭的想像力。當然,也可以用別的方法換算:上海菜屬於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派,東北菜則相當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派……
我喜歡琢磨一系列特色菜名:宮爆肉丁、魚香肉絲、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古老肉、梅菜扣肉、素什錦、糖醋裡脊、豆瓣魚、白斬雞、地三鮮、拔絲菠蘿……就像在玩味雋永生動的詞牌:菩薩蠻、憶秦娥、浣溪沙、虞美人、臨江仙、蝶戀花、滿江紅、雨霖鈴、一剪梅、鵲橋仙、沁園春、青玉案呀什麼的。毫不誇張地說,這些或雅緻、或俗俚、或溫柔、或高亢的菜名,經歷了億萬人傳誦、千百年陶冶,本身就如同一闋闋吸風飲露的「如夢令」。比夢還要豪奢、還要飄逸的中國菜喲!
我曾經有一個理想,開一家詞牌餐館,用詞牌來命名各種新舊菜餚,譬如將水煮鱔魚改稱為水龍吟,將酸菜魚改稱為漁家傲,將辣子雞改稱為賀新郎,將小蔥拌豆腐改稱為念奴嬌,將烤乳鴿改稱為鷓鴣天,將冬瓜連鍋湯改稱為西江月,甚至將油炸花生米改稱為卜運算元,將沙鍋魚頭改稱為水調歌頭……後來想一想,覺得太復雜,還是算了。況且像螞蟻上樹、獅子頭、地三鮮,燈影牛肉呀什麼的,是沒法改的,它們本身就很有詩意了。許多菜名都有一種渾厚古樸之感,一改就沒味了。譬如某皇帝將民間的青菜豆腐肉丸湯賜名為珍珠翡翠白玉湯,精美有餘,但畢竟顯得雕飾與做作。我最好還是別向那傻皇帝學習。
某些菜名之所以不同尋常,在於是有典故的。我們在吃菜的同時,無形中也在吃典故——用筷子就能把它晃晃悠悠地挾起來。譬如在叫化雞彌漫的香氣中,分明還晃動著那位無名的乞丐的身影——他哪是在乞討呀,分明是給後人施捨了一道美味。還有東坡肉(以及東坡肘子),很明顯沾了宋朝那位大詩人的光。而我們也在吃他老人家的遺產,吃他的名氣。蘇東坡的作品中確有一首《豬肉頌》(足以證明東坡肉不是訛傳):「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飲得自家君莫管。」蘇東坡無形中擔任了紅燒肉的形象大使,作了近千年的廣告。我一向以為:蘇學士有兩大造福於平民百姓的功績不可磨滅,其一是在杭州西湖修築的蘇堤,其二則是為中國飲食文化貢獻了「東坡肉」——這確實是另一種意義的「古老肉」。英雄所見略同,當代也出過一個愛吃紅燒肉的偉人:毛澤東。他相信肥膩的紅燒肉補腦,使人聰明。毛主席的詩歌,在豪放程度上一點不比蘇東坡遜色——最有意思的是,他甚至有勇氣把「土豆燒牛肉」寫進詞里。在全國各地以毛家菜或韶山菜為金字招牌的湘菜館,都會把毛氏紅燒肉推舉為主打項目。
你能說吃中國菜,不是在吃文化嗎?文化是比油鹽醬醋,姜茸蔥花更重要的調味品。灑那麼一點點文化味精,你就能吃出別樣的感覺。
敢吃的中國人
中國人的勇敢尤其體現在飲食方面。這是一個幾乎什麼都敢吃的民族。災荒時期吃樹皮、野菜乃至觀音土自然還可以算作迫不得已(包括長征路上的紅軍解下牛皮帶燉湯喝),和平的年代,他們也照樣熱衷於吃各種稀奇古怪的食物。吃蛇(在西方的《聖經》里那是魔鬼的化身)也罷了,在古時嶺南一帶,還曾將其易名為「茅鱔」,有點附庸風雅或掩耳盜鈴的架式。還吃蠍子。我在北京安定門外某餐館出席酒宴,高潮處便是圓桌中央擺上了滿滿一大盤炸得黃燦燦的蠍子。那一瞬間我不禁聯想:中國人的嘴巴真夠「毒」的——才敢於如此「以毒攻毒」?當然,被傳為佳話的是吃劇毒的河豚,「拚死吃河豚」這句江南古諺頗像烈士的絕命詩。所以我自小即有這樣的印像:能夠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第一是革命者,其次則當數美食家了。
不知西方社會,在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軍事家等等之外,是否還產生過美食家的頭銜?在中國,美食家幾乎是一種傳統。雖然它一直近似於「閑職」,卻也是頗讓人羨慕的。歐洲文明裡,美食家一度缺席,正如它所推崇的探險家,對於中國而言,則是近代以後舶來的詞彙。但我私下裡以為:美食家也算是一種足不出戶的探險家——「父母在,不遠游」,中國人只好陶醉於另一種意義的探險,那就是對山珍海味的獵奇。美食家用菜譜來代替地圖,用杯盞來代替羅盤,用筷子來代替槳櫓,航行在自己的味覺里,同樣也領略了無限風光。這種冒險心理在河豚的問題上發揮到極致。河豚相當於中國飲食文化里的「禁果」——一種致命的誘惑,它的鮮美因為神秘與危險而被誇張了。美食家們不僅沒有望而卻步,反而趨之若鶩。這份勇氣,恐怕連瀆職的亞當、夏娃都會自嘆弗如。
神農氏(即炎帝)堪稱史前的美食家。「神農嘗百草」,不僅僅為了果腹,也為了辨識植物的種類、滋味、營養價值(包括葯用價值)。他大大地豐富了後人的「菜籃子工程」。在我想像中,中國人的祖宗是個挖野菜的,其裝束、表情有點類似於後來編撰《本草綱目》的老中醫李時珍:穿著草鞋,挎著竹簍,扛著一把小鋤頭。湖北有座神農架,據說就是他的露天「食堂」。沒有敢為天下先的神農,我們的口福將大打折扣。
甚至春秋時期的老學究孔子,也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本人在辦私塾時,不愛收現金,更樂意接受弟子們孝敬的一束束干肉,以充抵學費。可見食物是最古老的「硬通貨」。孔子,在方方面面都稱得上是我們民族的教師爺呀。他同樣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精益求精的美食家,使飲食發展為文化,登上大雅之堂。中國的菜譜(從線裝的手抄本到鉛字印刷品)若堆砌起來,絕對比四書五經要厚重許多。在美食家眼中,是可以當詩來讀的。譬如蘇軾講解燒豬肉(後被命名為「東坡肉」)的秘訣:「多著火,少著水。」多麼精煉呀。至於袁枚,既寫了《隨園詩話》,又寫《隨園食單》——左右開弓,拿筷子時像耍筆桿一樣虔誠,耍筆桿時又像拿筷子一樣奔放……當然,詩人的吃相畢竟比較文雅,《隨園食單》僅可用來管窺中國人的食物。還有許多奢侈的吃或野蠻的吃,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譬如民間流傳的所謂「活吃猴腦」(系將活猴用木枷鎖定,敲開頭蓋骨,以麥管吸其腦汁),絕對是太殘酷了。它反射出人性的黑暗。中國人的飲食里,也有一些反文化的東西,不是沒有可批判之處。魯迅先生說過:「飲食問題,不僅可以反映社會的物質文明程度,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社會的社會狀況以及暴露種種社會痼疾。」
路易斯·辛普森寫過一道《美國詩歌》:「不論它是什麼,都必須有/一個胃,能夠消化/橡皮、煤、鈾、月亮、詩。/就像鯊魚,肚裡盛只鞋子。/它必須游過茫茫的沙漠,/一路發出近似人聲的吼叫。」想起古老的中國,我就彷彿看見一隻巨大的胃:除了五穀雜糧,裡面還填充著燕窩、魚翅、熊掌、海參、虎骨等等,甚至還有愚昧年代裡的金丹、胞衣、人血饅頭呀什麼的……這是一隻消化能力驚人的胃,整整蠕動了幾千年。它的胃酸簡直能腐蝕石頭抑或金屬。中國人的胃口真是太大了,太好了。
自從二十世紀末以來,「環保」在世界范圍成為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課題,中國人那包羅萬象的食譜,也是很值得推敲與挑剔的。
我查閱了清代滿漢全席的菜單,發現其中有龍肝(多用娃娃魚或穿山甲替代)、鳳髓(多用孔雀或飛龍替代)、象披(即象鼻,亦可用犀牛鼻、犴鼻替代)、梟炙(烤貓頭鷹)、獅乳(雌獅的乳房)、豹胎、猩唇、猴腦、虎眼、駝峰、鯊魚翅及唇,熊膽及掌、仙鶴……甚至還有天鵝肉。涉及到許多目前已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我從字面上聞到了一股血腥氣。不無汗顏:我那好吃的祖先們喲,是否無意識地加重了這種生態危機?對美食孜孜不倦地追求,無形中造成了他們的過失。都是慾望惹的禍。而貪吃的惡果,在目前已越來越顯現了。
全中國,究竟還剩下多少頭野生的老虎、豹子、大象、熊?還剩下多少揚子鱷、娃娃魚?
合攏祖傳的食譜,我以贖罪的心情,向這些瀕危動物表示懺悔——包括寫下此篇文章。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出台,規范了中國人的食慾。有些東西是吃不得的,那無形中等於在蠶食自己的未來,蠶食這惟一的地球。受法律保護的珍稀動物,相當於現代社會的「禁果」。亞當、夏娃就是因為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園的。唉,人類的原罪總是與吃有關。我把一些物種的滅亡,視為人類犯下的另一種原罪。
我們的環保意識,應該首先從每天的餐桌上開始。刀叉必須是合法的,必須是負責任的。
朋友鄒靜之去湘西時,曾遇見店家悄悄推銷娃娃魚,問他是否想吃?他斷然拒絕。他並不是付不起那高價,而是覺得「自己早已在思想上加入了綠色和平組織。」(原話如此)假如每個中國人都有這樣的覺悟,飲食文化的負作用將減少為零。鄒靜之寫過一篇叫《吃的劣跡》的隨筆。吃瀕危動物,自然屬於劣跡了。但願中國人在這方面的劣跡能徹底根除。
可惜我近日去南方某省山區出差,還是聽說當地的有錢人以穿山甲燉湯招待貴賓,一旦被執法部門發現,則謊稱穿山甲是在爬過公路時被車輛撞死的。以違禁的食物來抬高身價及宴席的檔次,這絕對是中國人的虛榮心在作怪。那天夜裡,我夢見一隻血淋淋的穿山甲。這無疑是一個噩夢。
中國人有吃狗肉的。在一衣帶水的鄰邦韓國,此風尤甚。這似乎並沒有什麼錯,因為狗並不屬於瀕危的珍稀動物。歐美人對此卻頗有微詞,甚至恨不得要求以戒除此習來作為韓國舉辦世界盃足球賽的先決條件。歐美人不吃狗肉,並非有什麼法律約束,而純粹是感情上的:他們一直認為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這似乎顯得心太軟甚至有點迂腐了。但我想,人類的心靈若是能更溫柔、更善良一些,難道不是件好事嗎?在歐美,嚴令禁止虐待動物,否則要承受高額罰款。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人都在自覺地遵守。是的,人類該到了良心發現的時候。
❸ 大自然的秘密有什麼
七種罕見至今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魚能隨著雨從天上下來,羊真的能上樹,這可不是郭德綱的相聲,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
1.委內瑞拉的閃電馬拉松。這個神秘閃電算是世界上獨特的自然現象,位於委內瑞拉灣的卡塔通博河口,經常出現。為何叫馬拉松呢,因為這個地區的閃電一年間有140-160個晚上都出現,每晚持續10小時都在打閃電,令人汗的是,每小時出現280次。
2.宏都拉斯的「魚雨」。據說在魚雨到來之前,天上烏雲滾滾,大風呼嘯,強風暴雨大約持續2到3小時之後,數百條活魚在地面上。人們把這些地上的新鮮活魚拿回家烹飪。自從1998年的一場魚雨後,宏都拉斯國家的Yoro城市在每年都會過這個「魚雨」節。
3.摩洛哥的爬樹山羊。據說這種山羊爬樹現象在摩洛哥地區是很普通的,當地氣候炎熱、缺少水分,山羊為了能吃到樹上的果子而練就了爬樹的本領。這種樹名叫阿爾甘樹,高8至10米,山羊能輕松的爬上去採食樹果吃。
還有更想不到的是,山羊吃完後拉出的糞便中含有一種特質油,當地人把糞便撿出來提煉那種油,然後做成一種天然的化妝品。想想把羊便塗在漂亮的臉蛋上,會是多麼的舒服。
4.印度的紅雨。2001年,印度西部喀拉拉邦下的幾場紅雨,卻讓人一時難辨真相。血紅色的液體斷斷續續地下了兩個月。在部分地區,紅雨如注,海岸、河水都被染成一片鮮紅。隨著秋日來臨、樹葉飄落,猩紅色樹葉飄零落下,整個大地鋪成了一片血紅
據說還有綠色,黑色,黃色。 難以想像的說法是,大氣中爆破後的輻射微塵是有顏色的,所以雨水也上了色。但是印度當地政府發現並解釋,雨水被附近一種陸地水藻的空運孢子給著上了色。2006年喀拉拉邦的一場紅雨,引起了全世界媒體的關心。
5.巴西最長的波浪。大西洋海水匯入亞馬遜河的流經時間一般在2月到3月間,這個時期就出現了世界上最長得波浪。原因是大西洋潮汐遇到河口相互碰擊,從而產生12英尺高的波浪,並且能持續半小時。
6.丹麥的「黑太陽」。這種現象發生在丹麥3月到4月之間。日落前大約一個半小時,數百萬只的歐洲八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片黑壓壓的大氣,當地人都叫它們黑太陽。這些從南部飛來的八哥聚集在天空然後到草地上覓食,晚上就睡在蘆葦里。
7.愛達荷州的火彩虹。高空燃燒彩虹的現象叫火彩虹,是一種發生在大氣層中罕見的自然現象。什麼情況下出現這樣的彩虹呢,據說高空中卷雲層所在的高度至少要有 20,000英尺,卷雲層里的冰晶數量要足夠,另外就是太陽照射卷雲層的角度正好要為58度。
❹ 探險家的故事300字
探險家的故事 麥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隻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被認為是第個環球航行的人。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勢力,也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制點,但沒能控制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為此,1511年參加攻佔馬六甲之役。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但還需要向香料群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群島探險。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為西班牙開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峽。1519年9月20日船隊啟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9月26日到達特內里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處(1里格約為5千米)。繞過卡布弗里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鎮壓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到達淘峽西端,船隊只剩下3條船。10月28日進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為「太平洋」。船員們忍受著飢餓的折磨,藉助於秘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群島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里亞納群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後在今菲律賓群島的馬薩瓦登陸,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官員們皈依天主教。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麥哲倫死後,只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只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大陸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