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哈爾濱民俗文化有哪些
由於受歷史上北方 游牧民族 傳統影響,早在20世紀90年代,哈爾濱就有了野遊的 風俗 。解放後,野遊之風日益盛行,許多單位春夏秋季都要組織職工到郊外野遊,也有的以家庭為單位野遊。隨著人們 物質文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哈爾濱人的野遊正在發展為更大規模的旅遊活動,並成為生活中文化娛樂的一項重要內容。
⑵ 朝鮮族、回族、內蒙古族、傣族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是什麼
回族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狗肉,動物的血液等。清真寺是回族節日活動和宗教活動的中心,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節,在不同的地方還有阿舒拉節、姑太節、雲人節等傳統的體育項目主要有趕木球、摜牛、爬木城、擲子等。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注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朝鮮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清明上墳添土,中秋除草,並進行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此外還有3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後兩個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壽、祝福。傳統體育項目有足球、摔跤、滑冰、跳板、打鞦韆等活動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傣族潑水節在農歷三月中旬,正值傣歷六月,是傣歷中一年的開始,所以潑水節就相當於咱們的春節。潑水節期間,傣族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獻貢品,青年男女則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頭相互潑水嬉戲。按照傣族風俗,用清水潑灑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來吉祥。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米裝進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傳統體育項目有賽龍舟、武術、賽馬、斗雞、堆沙、丟包、鞦韆、孔雀舞、敲象腳鼓、浴水等。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那達慕,蒙古語為「娛樂」或「游戲」之意,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那達慕開始以單純的歌舞娛樂形式為主,後來增添了摔跤、射箭、賽馬等比賽項目,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旅遊節期間,遊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嘗奶茶、還可以參與到騎射歌舞等節目中,充分體驗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風情。 篝火節是內蒙古北部鄂倫春族人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倫春人會燃起篝火,並集體圍繞在篝火旁,載歌載舞,歡樂通宵
⑶ 中國有56個民族,都是哪些每個民族的習俗和特點都是什麼
一、中國有56個民族分別是:漢族、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朝鮮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僳族、仡佬族、拉祜族、東鄉族、佤族、水族、納西族、羌族、土族、錫伯族、仫佬族、
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景頗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二、民族的習俗和特點,以滿族、東鄉族、哈尼族、維吾爾族、錫伯族為例,具體如下:
1、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2、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3、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4、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5、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⑷ 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生活和傳統的體育活動.下列屬於朝鮮族的是(
A.長鼓舞主要屬於朝鮮族.故符合題意.
B.孔雀舞主要屬於傣族.故不符合題意.
C.摔跤主要屬於蒙古族.故不符合題意.
D.集體舞屬於我國各民族.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⑸ 下列民族及傳統體育活動組合,不正確的是()A.朝鮮族-跳板B.黎族-竹竿舞C.蒙古族-摔跤D.苗族-賽
每年的七、八月份蒙古族聚居的地方要舉行那達慕大會,其主要游戲有摔跤、射箭、賽馬,故選項D不正確.
故選:D.
⑹ 除了傣族的潑水節你還知道哪些民族節日
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1、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贊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准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
2、厚南節
這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3、古爾邦節
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
4、採花節
採花節是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
少數民族節日習俗介紹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⑺ 盪鞦韆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A朝鮮族
盪鞦韆是朝鮮族婦女喜愛的民間游戲,每逢節日聚會,人們便會看到成群結隊的朝鮮族婦女,聚集在參天的大樹下,或高聳的鞦韆架旁。
身穿鮮艷民族服裝的朝鮮族婦女,在人們的歡呼、叫好聲中盪起了鞦韆,她們一會騰空而起,一會俯沖而下,盡情地歡樂,長長的裙子隨風飄舞,大有飄飄欲仙之感。
朝鮮族婦女盪的鞦韆,不僅高,而且還很飄,有的鞦韆幾乎都盪平了,真可謂是觸目驚心。盪鞦韆比賽分為單人和雙人兩種。
(7)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是什麼擴展閱讀
朝鮮族清明祭
除了在野外「寒食」,朝鮮族的寒食節還要進行一系列體育活動,如踢足球、盪鞦韆、踏跳板、踢毽子、放風箏、賽跑、摔跤等。朝鮮族認為,了卻了對親人的思念後,要展示自己生存的精神和能力,於是進行體育活動。
這和朝鮮族能歌善舞有一定聯系,這些戶外活動都是一些激烈的體育競技活動,都是身體和能力的展示。野外「寒食」不僅祭祀了親人,而且促進了民族體育運動的發展。
在這個節日里,踢足球和盪鞦韆是最為普遍的運動。儀式結束後,大家在田野里踢足球。也有的在回去的途中或在自己家的地邊架一個鞦韆,這是一種簡易的體育活動,都是為了釋放心情。
有時,一些街道和社區也會組織專門的踢球和盪鞦韆活動,從而把朝鮮族的寒食節內涵與民族體育活動很好地結合起來,形成朝鮮族特色鮮明的清明祭習俗。
⑻ 朝鮮族最主要的一個體育項目是什麼
朝鮮族摔膠 素稱摔餃之鄉的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摔餃具有悠久的 歷史。每逢端陽節或中秋節,四方摔餃手就雲集一起,爭標奪魁。 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獎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 上特製的摔餃服,右腿上扎一束白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 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員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 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盪鞦韆 朝鮮、阿昌、苗、哈尼等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尤以朝鮮族婦 女最愛舉行鞦韆比賽。賽法有多種:一種是以鞦韆架前方高樹上 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片(花朵,者為勝;一種 是在踏板底下拴一根尺繩,測量鞦韆盪起的高度,以盪得高者為 勝;再一種是在鞦韆架前方豎兩根桿子,桿上橫拉一根系有鈴銷 或花朵的繩子,盪鞦韆者以碰鈴次數多少或者碰著、咬下花朵者 為勝。 頂瓮競走 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流行於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常在勞動之餘舉行,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開始前,參加者先頭 頂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發線上,裁判員發令後,即快步 疾走,每次賽程為100米或200米。走時,以瓦瓮不倒,水不濺出 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跳板 朝鮮族的婦女傳統體育活動之一。古稱"板舞戲"。俗稱"跳 跳板"。現已列為民族體育項目。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等朝 鮮族聚居地區,多在元宵、端陽和中秋等節日舉行。跳板長約s 米,高約1米。參加者多為女子。玩時以2至4人為一組,分站 在跳板兩端,交相蹬板。利用跳板的反彈力,互將對方彈向空中。 比賽分"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是在跳板兩端各置一線團,系於比賽者腳躁,在規定時間內,以彈跳時所抽出的長度和躍起 的高度決定勝負。"表演"是比賽技巧的。表演者有規定動作和 自選動作,表演者在上下起落時,不斷做起劈腿、弓身、跳花環、 摘蘋果、大轉身等各種花樣技巧,以姿式優美和動作難易決定勝 負。
⑼ 摔跤是哪些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
蒙古族,哈薩克族,朝鮮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