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仙劍奇俠傳5前傳趕鴨子游戲獲勝後的存檔~
我的來存檔是到了開封45級的存檔,源沒有用修改器。不過你對存檔難度有要求嗎?
另外,趕鴨子勝利後我沒有立刻存的存檔,都是下一個主線後(剛進皇甫府)的存檔,你得再用自己的存檔玩一段主線才能接上,不知道你是否介意?
⑵ 仙劍5前傳趕鴨子比賽 稱號:十拿九穩
樓主你好,抄如果你是想要襲稱號的話,我上傳了一個全稱號的文件,把文件放置在游戲目錄下的save文件夾即可,如果你是單純只想要「十拿九穩」稱號,你可以把你的存檔文件發給我,我幫你過。
P.S:提問者下載不收費的。
⑶ 有關端午節趕鴨子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 ,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
懸艾葉和菖蒲:
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兩者皆可入中葯 .艾葉可制灸條,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症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葯 .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 ,疫病增多 .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實, 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 .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葯用效能就更為直接 .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 .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 .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 .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為小虎 ,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 .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
寫符念咒:
中國古代將五有視為 "惡月 ",所以端午驅鬼在民間非常盛行 .驅鬼的方法有許多,常見的一種,是在節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樹枝 .當時,人們認為桃木能避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前、窗上,以達驅崇的作用 .另一種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當時,掛驅鬼符也有一些嚴格的儀式 .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 .較為通行的符咒有:" 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 "之類 .另外,類似於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 .節日一早,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後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 "王 "字 .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驅鬼逐邪的迷信風俗逐漸減少,但在偏僻農村則尚未絕跡 .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 .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 ,用梅紅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 .
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 .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 .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 .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 .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
飲雄黃酒: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 "五黃 "的食俗 . "五黃 "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 .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 .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
賽龍舟:
靠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 .張岱的《陶庵夢憶》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綉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 .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蟠委出之 .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附蜂屯,蠢蠢欲動 .晚則萬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
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 .當地俗傳競渡是為了禳災,因此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 .劃過龍舟後,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惡 .
西湖的龍舟則分為兩種 .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 .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 .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中天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本是午月午日節,有時還突出它的正時是在午時,所以也叫重午節:午月為斗柄指午之月,即農歷五月;午日即農歷五月十二支紀日的第一個午日。據黃石考證,自先秦至兩漢,端午的日子每年變動,隨干支記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個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即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之謂;大約魏晉以後,由於用干支表示的節日不便記憶,形成代之以數字日期的趨勢,於是上巳定在三月三日,端午定在五月五日,而端「五」大約也在此時起來代替較古的端「午」。後來端午就固定在五月初五日。端午節有時還稱為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因為古代有於是日蘭湯沐浴的風習,故稱。五月又稱蒲月,端五則稱蒲節,這是因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懸蒲於門首、或以菖蒲浸制葯酒飲用之俗。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記曰,「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午節習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災,保健康,求吉祥,但娛樂和社交在近世變得很突出,在水系允許的地方還多了一項龍舟競渡。
插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長期被相信具有巫術和葯用的雙重價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習俗。艾蒿歷來被製成艾人、天師艾、艾虎等厭勝之物。艾人早見於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該書記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天師指道教法師張(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俗傳他善於捉鬼降妖。
吳自牧《夢粱錄》記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師艾說道,「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畫天師》引《歲時雜記》說:宋代的端午節,京都的人們除畫天師像販賣外,又作泥塑的張天師像,以艾為須,以蒜作拳,置於門上,稱「天師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葉編成的,有的則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葉。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作為厭勝之物,艾製品通常是與蒲製品並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劍最為常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刻蒲劍為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辟邪」。
古俗以蒲葉似劍,稱為蒲劍,謂可避邪;艾葉也可驅邪,多紮成虎形,或剪綵綢成虎形,上粘艾葉,稱為艾虎。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雲:「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
纏掛各種端午索 端午期間歷代沿襲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線、縷、索作為驅邪辟凶的節物,可以概稱為端午索。
端午索有許多別稱,從材料的色彩著眼,稱朱索、五色絲、五彩縷、五色縷、五彩繒等;從辟兵的角度著眼稱辟兵繒;從延壽的角度著眼,稱壽索、長命縷、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百歲索等等。
不管名稱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則是大體相同的,或系於小兒手臂,或掛在床帳、搖籃等處,或敬獻尊長,以辟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用符圖驅邪 道家把自己的符歸在張天師的名下,叫天師符。舊時,道教宮觀端午節有用硃砂筆在黃表紙上畫符饋送或出售的習俗,供民間端五貼在門楣上辟邪。《燕京歲時記·天師符》載北京此俗雲:「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於中門,以辟祟惡。」1929年的調查所記錄的廣州午時符有兩種圖,一是天師像,一是太極八卦圖,所配的文字是一樣的:中間是「敕令五月五日午時書破官非口舌鼠蟻蛇蟲一切盡消除」,兩側是「艾旗迎百福」和「蒲劍斬千邪」。
吃粽子 《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粘米,以粟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秋蓼,名曰俎龜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包裹未(分)之象也。龜表肉里,陽內陰外之形,所以贊時也。」據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當時的粽子已達數種之多:「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又有九子粽。」
關於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幾種傳說,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傳說。南朝吳均《續齊諧記》的記錄較早:「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年,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見祭甚善,常苦蛟龍所竊,可以菰葉塞上,以彩絲約縛之。二物蛟龍所畏'。」後世粽子的傳說大多與此有關。
飲用葯酒 作為端午節俗的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華酒等,古代民間常在端五製作、飲用,俗雲可避瘟氣。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端午,以菖蒲生山潤中一寸九節者,或鏤或屑,泛酒以辟瘟氣」。唐代殷堯藩的七律《端午日》有「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的詩句。雖然蒲酒之名史不絕書,但是近世民間以雄黃酒最普及,飲雄黃酒既是家喻戶曉的《白蛇傳》情節,也是大家都遵行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記曰:「午前細切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浸酒。飲余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並揮酒床帳間,以避毒蟲。」用雄黃酒塗抹小兒面頰耳鼻俗稱「畫額」,通常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額紋)以鎮邪。
賽龍舟 賽龍舟是民間過端午節的高潮,是會讓整個地方狂熱起來的競技。競渡之俗早見於南方(吳越、荊楚)。東漢末年應劭《風俗通》有言,「屈原以是日(5月5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將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跡」。
賽龍舟和吃粽子一樣在古代被認為是紀念屈原的活動,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聞一多的研究結論是這兩大節俗都由龍圖騰崇拜轉化而來:「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分,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發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里,一面往水裡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還在急鼓聲中(那時或許沒有鑼)劃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游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最古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的節俗是在漢唐期間逐漸形成的,其基本形態在更古的時候並不存在,其中一些內容可能與龍崇拜有關,但是,他的具體敘述只是一種主觀的推測。端午的節俗吸收了古文化因素,但基本形態完全是漢唐的文化創造。
姻親交往 近世的所有節慶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親的交往,乃至許多地方呼此節為「女兒節」。《帝京歲時紀勝 .端陽》說,「飾小女盡態極妍,已嫁之女亦各歸寧,呼是日為女兒節。」
在近世端午的民間姻親交往中,一是訂婚的男方絕對要給未來的岳家送節禮,如果准備在下一個端午前結婚,還要正式送大禮,主要是給長輩的酒和肉以及給未婚妻的衣物;一是媳婦回娘家,帶去酒和肉,同時娘家也給女兒女婿一些禮物。例如,陝西一些地方把端陽節也叫女娃節、女兒節。每到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一定的端陽禮,俗稱:「送裹肚兒」,禮物可以包括夏令衣物、扇子、涼帽汗衫等,但必不可少的是綉有蛤蟆(蟾蜍)的花裹肚兜。蛤蟆代表生兒育女、繁衍子孫的能力。
⑷ 關於趕鴨子這個運動項目的,運動會作文。
有趣的復運動會
五一放假前,我制校舉行了一次春季運動會,運動項目有:立定跳遠、投籃、趕鴨子、踢毽子、拔河還有跳繩。我參加的項目是踢毽子還有拔河。
作為我們班的體育高手,我應該好好的努力。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趕鴨子了。我們滿懷信心,努力的踢。因為那天的太緊張了,而且之前的熱身沒有做到位,我沒有正常發揮,沒有拿到名次,但是我依然非常開心,看到別的班的同學像只鴨子似的左搖右擺的,忍不住笑彎了腰。
最激烈的還是拔河比賽了,我們班和五年級六班拔河。比賽前,同學們滿懷信心,神采飛揚。弓著腰,曲著腿,抓緊繩子,做好了准備。只聽哨聲一響,同學們用力的拉著繩子,使勁的拽。開始我們的勁很充足,過了一會勁就泄了一大半,誰知,五年級六班全是大胖子,都很強壯,我們失敗了,但是也很開心,因為重在參與。
運動會結束以後,我們班的了第三名,不過也很不錯,拿到了獎狀。
這真是一場有趣的運動會!
⑸ 適合小學一年級小朋友玩的體育游戲
一、電子琴
1、游戲准備:在地上劃一個游戲圖形,圖形尺寸視學生年齡大小而定。
2、游戲方法:把游戲者分成人數相等四隊。 發令後各隊排頭持鼓糙從起點跑出,繞過第一 標竿返回擊一下鼓,緊接著馬上又繞過第二標 等返回擊二下鼓,依次類推。最後擊完五下鼓 後跑回起點把鼓糙傳遞給下一個人,自己退於 隊尾。下一個人做,方法同前,一直進行到最 後一人為止,先完成的隊為優勝。
3、游戲規則:
(1)唱跳者速度不能過快。
(2)模仿者不能跳錯,否則為失敗。
二、擊鼓
1、游戲准備:鼓四個,鼓槌四 根,標竿20根。
2、游戲方法:把游戲者分成人數相等四隊。發令後各隊排頭持鼓糙從起點跑出,繞過第一標竿返回擊一下鼓,緊接著馬上又繞過第二標竿返回擊二下鼓,依次類推。最後擊完五下鼓後跑回起點把鼓槌傳遞給下一個人,自己退於隊尾。下一個人做,方法同前,一直進行到最後一人為止,先完成的隊為優勝。
3、游戲規則:做錯者必須返回起點重做。
三、趕鴨子
1、游戲准備:在地上劃一個圓圈(代表池塘, 大小視人多少而定),准備長竹竿一根。
2、游戲方法:選一人當趕鴨人,其他人都當小鴨子。游戲開始,趕鴨人手持長竹竿,竿的另一頭觸地,來回奔跑追趕「鴨子」,「鴨子」可以在圈內跑動躲閃,也可以從竿上面跳過去,誰要是觸竿就算失誤。當趕鴨人突然舉竿在頭上轉幾下時,「鴨子」必須馬上出圈沿池塘跑一圈才能返回,最後出來一個為失誤。失誤者換成趕鴨人,游戲重新開始。
3、游戲規則:
(1)持竿者的竿頭必須觸地,違者觸及人為無效。
(2)鴨子因躲閃跑出圈外為失誤。
四、套圈圈
1、游戲准備:藤圈(或呼啦圈)若干個。
2、游戲方法:把游戲者分成人數相等的數隊,再將各隊等半分成甲乙兩組相對(迎面)站立於兩條起點線之後。裁判發令後,各隊甲組排頭朝前跑出,至地道口將圈從頭穿過身體至腳下取出(進),跑到地道另一頭再把圈從腳下穿過身體到頭上取出(出),之後,跑到對面拍及本隊乙組排頭手掌,同隊隊員跑出,方法同前;自己退於隊尾。依次往返到最後全隊完成,先完成的隊為勝。
3、游戲規則:套錯圈者必須重新套圈。
五、梅花斗艷
1、游戲准備:小沙包10隻,場地布置如圖1-5:
2、游戲方法:把游戲者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各隊成斜縱隊於起點線後。發令後,各隊排頭朝前跑出,來到梅花圖案中圈,拿起五隻小沙包,在其周圍外的五個小圈中各放一隻,然後迅速返回拍及第二個隊員,自己退到隊尾。接著本隊的第二個隊員來到梅花圖案把小沙包收攏放回中圈,如此一開一收往返接力。最後先完成的隊為優勝。
3、游戲規則:包放出圈外為失誤,須重放。
⑹ 適合一年級小朋友做的室內小游戲
適合一年級小朋友做的室內小游戲有:好朋友手拉手、毒蛇餓不餓、擊保齡球、搶椅子、異口同聲、看誰記憶力強、猜猜我是誰、照相機。
1、好朋友手拉手:請幾個小朋友上台,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邊走邊唱「拉個圓圈走走,拉個圓圈走走……師:兩個兩個找朋友!」小朋友就快速兩個兩個抱在一起。教師可以變換指令,比如:3個或4個找朋友。也可以請1名小朋友來發出指令。
2、毒蛇餓不餓:教師扮演毒蛇,請小朋友在活動的地方,如果聽到毒蛇發出「嘶,嘶,嘶」的聲音就說明毒蛇不餓,小朋友就可以隨意的蹦啊,跳啊。如果毒蛇發出,「嘶—」的聲音,就要定一個造型,不能動。如果動了,毒蛇就假裝把他吃掉。最後,每個小朋友都沒有被吃掉,就全體獲勝。
7、猜猜我是誰:全班幼兒坐成半圓形,請一個幼兒背對大家坐好,請另一個幼兒走到他椅子後面,輕輕敲椅子背三下,坐著的幼兒問:「是誰敲我的門呀?」
敲門的幼兒說:「是我,猜猜我是誰?」如幼兒猜不出,可再問:「你是什麼人?」答:「我是你的好朋友。」猜對了,就調換幼兒,游戲重新開始。
7、照相機:教師准備若干張動物卡片。幼兒面向教師站好,集體說兒歌:「我有一架照相機,照出照片真像你。我來給你拍個照,馬上把照片送給你。」教師出示卡片並說:「咔嚓」,然後幼兒需要做出卡片里小動物的動作。(游戲可反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