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鍛煉才能馬拉松
國際田聯《田徑新研究》雜志最近就長跑訓練中的一系列問題與位國際田徑專家進行了座談。這5位田徑專家分別是美國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長跑隊教練員喬·維吉爾博士(JoeVigil)、英國中長跑教練員弗蘭克·霍威爾(FrankHorwill)、加拿大田徑教練發展中心前主任丹尼斯·蘭德里(DenisLandry)、德國中長跑教練員岡特·朗格(GunterLange)和智利中長跑專家塞雷奧·瓜爾達(SergioGuarda)。這5位專家就長跑訓練中的一些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問:您如何評價萬米跑選手和馬拉松運動員採用場地、公路和越野跑訓練呢?
維吉爾:要想全年都集中進行馬拉松跑訓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把快於馬拉松跑速的較短距離跑訓練結合到馬拉松訓練中,將有助於運動員全年的發展。其優點包括:1.較高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2.較強的肌纖維動員;3.較多的糖酵解和無氧酶產物;4,較好的血液緩沖機制。所有這一切都有利於提高馬拉松跑成績。
霍維爾:1.在萬米跑中,90%為有氧代謝,10%為無氧代謝。有氧代謝練習包括:慢跑(100%)、馬拉松跑(98%)、半程馬拉松跑(94%)、萬米跑(90%)、5,000米跑(80%)和3,000米跑(60%)。無氧代謝練習包括:100米~400米沖刺跑(95%一83%)、800米跑(67%)和1,500米跑(50%)。例如:在一個為期10天的訓練周期中,有9天為有氧訓練,1天為無氧練習。如果從運動員的心理和身體角度考慮,那麼,場地、公路和越野跑將構成這一訓練周期的各個部分。這就涉及到我們如何安排不同種類的有氧和無氧練習了。
第一天有氧練習:以馬拉松跑速跑13英里(約21公里,公路);
第二天有氧練習:l小時恢復性慢跑(越野跑);
第三天有氧練習:萬米定時跑練習一6X1英里45秒間歇,如果萬米定時為28分鍾,那麼1英里跑的時間應為4分28秒(場地);
第四天有氧練習:1小時恢復性慢跑(越野跑);
第五天有氧練習:5,000米跑一7X800米,45秒間歇,如果5,000米定時為13分30秒,那麼,800米跑的時間應為2分10秒(場地);
第六天恢復性慢跑1小時(公路);
第七天有氧練習:3,000米跑一16X 400米,45秒間歇,如果3,000米定時為8分鍾,那麼,400米跑的時間應為64秒(場地);
第八天有氧練習:1小時恢復性慢跑(越野跑);
第九天有氧練習:用馬拉松跑速跑18英里(約29公里,公路);
第十天無氧練習:800米跑速一1X 600米,慢跑600米,lX500米慢跑500米,1X400米,慢跑400米,1X300米,慢跑300米,1X200米,慢跑200米;1X100米。
所有練習的百米跑速都應在13—14秒范圍內(場地)。綜上所述,在萬米跑訓練中,每10天就應有3次公路跑、3次越野跑和4次場地跑。
2.馬拉松運動員場地訓練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們忽視了。我們不應忘記贏得1952年奧運會馬拉松冠軍的捷克斯洛伐克選手埃米爾·扎托皮克(EmilZatopek),他的訓練大部分是在場地上進行的。萬米跑最好成績與馬拉松跑成績顯著相關,馬拉松運動員潛在運動成績的粗略計算方法是用萬米跑成績乘5分10秒。因此,在場地上進行萬米跑訓練是馬拉松運動員准備階段的最基本的部分,而且,至少要每14天進行一次。越野跑練習不應少於馬拉松運動員訓練的三分之一,比賽速度練習應在公路上進行。
蘭德里:1.將場地、公路和越野跑練習結合起來,對那些希望達到高水平運動成績的萬米跑選手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運動員要想輕松自如地參加全年的各項比賽,他們就必須具備全面的身體素質。場地訓練是提高跑速和保持勻速跑能力的關鍵,越野跑是發展力量和耐力的最佳手段,而公路跑則為全年參加高水平比賽奠定了基礎。
2.上述訓練方法之間的有機結合對馬拉松運動員是非常有益的。如果運動員的目標是參加高水平馬拉松比賽,那麼,公路跑訓練將起主導作用,而場地跑和越野跑訓練只能起輔助作用。應該注意:盡管越野跑可被用到訓練中,但它不應作為訓練中最優先考慮的方法。一般來說,在每一種訓練方法中,運動員的個人情況和適應水平對訓練或比賽會有很大的影響。
朗格:如今的賽跑運動員,特別是中國女子運動員具有全面的身體素質能力。馬俊仁教練執教的中國女子中長跑隊大面積地提高了女子中長跑成績就說明了這一點。她們在使用越野跑和公路跑訓練中為自己摸索出了適宜的發展道路。主要表現在:1.訓練計劃的多樣性;2.在越野跑訓練中發展運動員高水平專項力量耐力;3.培養運動員的意志品質。瓜爾達:場地跑、公路跑和越野跑之間是相互補充的。因為,它們都要求運動員具有高水平的有氧耐力。對萬米跑選手來說,公路跑最適宜的距離應不超過25公里,這一距離最能發展他們的一般耐力。越野跑距離與場地跑距離相似或略長,將有助於發展運動員的一般耐力和力量。這種訓練方法在基本准備階段結束前和專項准備訓練階段開始時使用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對馬拉松運動員來說,公路跑是構成一般和專項訓練的基礎。長距離跑的跑距最好是短於或與馬拉松距離相同,盡管超長距離跑有助於發展運動員的心理能力。越野跑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一般准備階段結束前。運動成績是激勵運動員和幫助教練員評估運動員類型的最好方法。
問:對那些16~18歲將要成為馬拉松跑選手的運動員您有什麼忠告?
霍威爾:因為場地跑成績(特別是5,000米和10,000米)與馬拉松跑成績有很大相關。所以,我想告訴16~18歲將要成為馬拉松跑選手的運動員,最好能用4年的時間進行場地跑和短距離公路跑訓練。第一年主要為800~1,500米訓練,第二年為l,500~3,000米訓練,第三年為3,000—5,000米訓練,第四年為5,000~10,000米以及10英里(約16公里)公路跑訓練。我還要告誡運動員,在第五年的訓練中,跑距要逐步增加,即:5,000米、10,000米、10英里、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我想強調的是,從一開始就具有較高水平的有氧代謝基礎是多麼重要。也就是說,第一年訓練每周要跑30英里(約48公里),第二年每周要跑40英里(約64.5公里),第三年每周要跑50英里(約80.5公里)、第四年每周要跑60英里(約96.5公里),第五年每周要跑80英里(約129公里)。
維吉爾:我建議用較短距離跑訓練來發展運動員的速度和肌肉力量。因為,長距離跑訓練不可避免地導致肌肉速度和爆發力的降低。
蘭德里:16~18歲將要成為馬拉松跑選手的運動員應具有足夠的耐力和長遠的目標。耐力是運動員完成大運動量訓練所必不可少的。每天跑10~20公里以上,而且一直要堅持到身體完全發育成熟。較高的訓練基礎可以保證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運動員也許在18~20歲時身體就完全發育成熟了,但是,他們的心理素質還需通過長時間的磨練。運動員的長遠目標也是很重要的。對教練員來說,運動員訓練負荷的逐漸增加應與其身體和心理發育水平相一致。運動員第一次全力跑馬拉松的時間應推遲到20歲。
朗格:運動員開始專項馬拉松訓練應在2l歲以後。我想告訴年輕有為的馬拉松選手:1.發展相對速度(3,000米、5,000米、10,000米和15,000米的速度)並充分挖掘這些項目的潛在能力。2.採用與年齡和發展相適應的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過早地進行專門性訓練容易導致較高的淘汰率。3.採用與之相適應的大強度訓練負荷,以便發展身體和心理能力。應注意:每周要保證14~16次訓練課;採用非專項方法來發展所需耐力(如游泳、越野滑雪、滑旱冰和水中慢跑等)。3.教練員應遵從循序漸進的發展原則,牢記馬拉松運動員要比其它項目的運動員出成績晚。
瓜爾達:在現代田徑比賽中,馬拉松已成為專門的比賽項目。它不再是那些已失去專項速度的長跑選手的歸宿。從這點來看,未來的馬拉松運動員必須要有針對性地發展其一般耐力水平。訓練量要逐年增加並循序漸進地發展高水平專項耐力。在此基礎上再保持一定數量的力量訓練、越野跑、循環練習以及柔韌性練習。那些有能力成為優秀馬拉松跑運動員的選手應充分考慮到上述所說的一切,並交替進行公路跑和越野跑訓練。未來馬拉松選手的成功不僅僅取決於他們每年所完成的訓練量,而且還取決於他們所完成的訓練質量。
問:您對長跑運動員力量訓練、循環訓練和靈活性練習有何看法?
維言爾:這種輔助性練習對所有長跑運動員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我認為:大部分長跑選手都缺乏足夠的肌肉力量、關節靈活性和肌肉彈性。如果這些不能得到改善,那麼,肯定不能提高長跑運動員的成績。
霍威爾:我在過去30年中對lOO名田徑運動員的身體素質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800米~1,500米跑運動員具有出色的腿部力量和良好的肌肉耐力;5,000米一10,000米跑選手具有良好的力量和理想的肌肉耐力;馬拉松運動員具有理想的腿部力量和較差的肌肉耐力。腿部力量是通過25米單腿跳次數來測定的。少於10次為良好,10一12次一般,超過12次為差。我還從未遇到一名男運動員800米跑成績在1分50秒以內卻不能舉起他體重6/10的重物。如果運動員未能達到上述要求,那麼,可以肯定該名運動員身上患有傷病。運動員想要達到一定的力量水平,就必須進行力量訓練和循環練習。
蘭德里:力量訓練、循環練習和靈活性訓練要始終貫穿於訓練計劃中。這些輔助性練習對希望達到世界級水平的運動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運動員從青春期開始到他們發育成熟,他們的訓練計劃中都需要周期性地安排這些輔助練習。力量和靈活性的發展也有助於運動員避免因過多使用跑的練習而造成的傷害。
朗格:循環練習應是長跑選手全年訓練中的一部分,而靈活性練習也是很重要的。力量訓練在運動員全年訓練計劃中應佔一定比重,但必須所選練習方法、時間、負荷量和強度能增加長跑選手的專項力量和耐力。教練員應隨時對運動員進行監測,以便確定力量耐力練習的代謝水平是否與在這之後的專門性跑練習的代謝水平相同。
瓜爾達:體育活動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身體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說,協調發展的作用可以導致正確的身體姿勢和發揮有效的身體機能。從這個觀點看,長跑選手的訓練計劃應考慮到運動員技能和身體能力的全面發展,特別要重視那些對比賽成績有較大影響的練習。下面的一些練習除可以降低受傷風險外,還將有助於運動員協調發展。
1.力量耐力一採用重量輕、恢復期短、重復次數高的練習。
2.無氧耐力一循環訓練。採用重復次數高,練習重量與運動員體重相同或負荷較輕,每次練習之間間歇時間較短或無間歇時間。
3.靈活性練習一單獨或輔助練習,持或不持器械。
問:領跑和跟隨跑技術在長跑比賽中被廣泛使用,您能分析一下它對長跑運動發展的利弊嗎?
維吉爾:如果某運動員具備打破世界紀錄的實力,那麼,領跑也許是有益的。在錦標賽中,我不贊同使用領跑技術,而是應根據運動員的自身能力去爭取勝利。
霍威爾;賽跑就是比賽。運動員為跑出好成績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跑速。運動員在多年訓練中形成的適合於自己的跑速為他們提供了必要經驗。一名真正的世界級賽跑選手並不需要一名領跑者的領跑才能打破世界紀錄。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赫布·埃利奧特(HerbElliott)就是在沒有領跑者的情況下打破世界紀錄的。同樣,在英格蘭的朴次茅斯,戴維·貝德福德(DavidBedford)也沒有領跑者的幫助。當然,有領跑者更容易打破世界紀錄,同時,還能增加比賽的觀賞性,但這也會使運動員過分依賴於領跑者,一但失去領跑者他們就發揮不出自己的水平。正是由於這一原因,運動員應學會領跑和跟隨跑技術,如果他們不具備這一能力,他們就不是真正的運動員。我認為,只要合理使用領跑技術,那麼,它對這項運動沒有什麼不利影響。
蘭德里;領跑和跟隨跑技術對長跑運動的長期發展是有好處的。採用領跑技術可為每名運動員提供積極的反饋信息,使運動員在穩固的基礎上取得一定運動水平。如果所有比賽都採用領跑技術,那麼,又會產生許多不利影響。就我們所知,不是所有比賽都應該採用領跑技術的。因此,要允許運動員體驗不同形式的跑速。
朗格:在比賽中,好的戰術是成功的關鍵。年輕選手不應總依賴於跟隨跑,這會限制他們運動能力的發揮。有時,在比賽中,勇氣和膽量是運動員成功的關鍵。
瓜爾達:在中長跑比賽中,跟隨跑技術的使用是人們要求更好的比賽成績的一種措施。從這點來說,跟隨跑是有益的。我個人認為,體育比賽的主要目的是能客觀地衡量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同時,又能與相同水平的運動員進行比較。體育比賽,特別是田徑比賽應保持其競爭性。
問:在國際比賽中,女子越野跑距離是否應保持現狀?如果不是,您對改變少年和成年女子越野跑距離的建議是什麼呢?(註:目前的距離是4450米和6350米)
維吉爾:我認為,成年女子越野跑的跑距應增至10000米,少年女子越野跑應增至8000米。
霍威爾:女選手一直在報怨她們不能與男選手享有同等待遇。我認為,她們應同男選手一樣。目前,在國際越野比賽中,女選手的跑距是不合理的。人們甚至認為她們受到輕視。在場地比賽中,我們不會對女選手說:你們跑不了一萬米,這距離對你們太長了。但在越野跑比賽中,我們確實是這樣做的。在越野跑比賽的所有項目中,女選手應與男選手跑相同的距離。
蘭德里:女子越野跑距離如果同她們在公路和場地項目比賽距離相比是有些短了,應該增加女子越野跑距離。少年女選手完全可以跑7000~8000米,而成年女子選手可以輕松地跑9000~10000米。在過去10—15年中,我們已充分肯定了女子長距離跑的能力。目前確實是調整女子越野跑距離的時侯了。
朗格:女子長距離跑成績趕不上男子的神話已經完全被推翻了。這不僅已得到醫學上的證明,而且最近女子選手所取得的成績也說明了這一點。1993年9月中國的王軍霞所創造的萬米跑世界紀錄(29分31秒80)就是證明。我真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國家男子萬米跑紀錄要低於這個新的女子世界紀錄。在國際比賽中,成年和少年女子越野跑的距離確實太短了。我們沒有理由只讓她們跑男子距離的一半。我認為,8一12公里以上的距離,其運動成績主要取決於身體素質,而不是性別。所以,男子和女子越野跑距離應該一致。
瓜爾達:女子在耐力性項目比賽中所取得的成績已經表明,多年來,我們忽視並低估了她們的能力。如今女選手萬米跑的成績要少於30分鍾,並且國際田聯已決定將女子場地3000米跑改為5000米跑。我認為,目前是增加女子越野跑距離的時侯了,即少年女子越野跑距離從4000米增加到6000米,成年女子越野跑距離從6000米改為8000米。
馬拉松運動員需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身體全面水平、合理的技術、專門的耐力、善於分配體力的能力和堅強的意志,才能在跑時動員自身的全部力量進行長時間的、艱苦的肌肉活動,取得良好的成績。
專家介紹,訓練的主要方法是在野外草地、土路、公園、林間小道和公路上的持續跑和越野跑,其中在准備比賽和比賽階段多採用公路跑。持續跑可以在不同的訓練階段用不同的量和強度來發展一般耐力和專項耐力。大運動量訓練或比賽後,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輕松跑,以促進體力的恢復,保持跑的能力。
在准備比賽與比賽階段,可用接近比賽速度的持續勻速跑1—1.5小時,以及用15、20、25、30或35公里的分段跑來訓練跑的節奏、速度感和體力分配,也可以參加一定距離的超長跑或越野跑比賽來發展專項耐力。此外,可在跑道上和一般平地上進行反復跑與變速跑,提高速度、速度耐力和跑的能力。在基本不改變訓練計劃的情況下,適當參加一些中長跑項目的比賽是有益的。
專家建議,掌握公路跑的技術和合理地分配體力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忽視馬拉松跑的技術訓練,往往造成較大的損失。例如腳著地時成八字形,一步要短1厘米,如果全程跑25000步,則多跑250米。不但影響成績,而且增加了體力的消耗。
初練馬拉松跑的運動員,開始每周訓練3至4次。有一定訓練水平之後,每周可訓練4至6次或更多些。每天要做專門性的早操。
2. 臨近體測,如何快速提高1000米跑成績
1、持續性跑
通過長距離的訓練提高了機體的基礎耐力。但需要記住的一點,這種訓練手段的速度不能過於緩慢,不然起不到效果。總距離也不宜過短,一般在5000米左右!其訓練的總時間在0.5-3小時不等。
2、間歇性跑法
訓練中長跑,比如馬拉松,間歇跑訓練法是提升成績的重點。跑1000米也可以進行間歇性跑法訓練。
間歇性跑法,一組訓練後進行一段時間的休息,來快速恢復體能。通過短距離之間的快速奔跑來提高運動員速度。間歇性跑法距離一般為100 200 300 400,很多專業運動員常說的變速跑也保留了間歇性跑法的味道。
間歇性跑法的時候最好運用組合來進行訓練,例如,1234 246 (即100米後200米接著300米最後400米跑,在組間要有足夠的間歇,環節也要有一定的間歇)
3、重復性跑法
平時成績較薄弱,在開始訓練初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讓自己找到適應的感覺。重復性跑法綜合了速度和耐力的跑法,既能練耐力又可練習速度。通過重復性的跑一種距離,能提升跑者對這種距離肌肉的適應性,從而間接提高總體成績。
(2)如何提高馬拉松成績擴展閱讀
跑步的呼吸方法
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跑1000米是,身體能量消耗大,對氧氣的需求量增加,為了供給機體足夠的氧氣,正確的呼吸方法十分重要。跑時,呼吸的節奏應和跑的步子配合起來。一般採用「二步一呼,二步一吸」或「一步一呼,一步一吸」的呼吸方法。
在跑步過程中,由於氧氣的供應滿足不了肌肉活動的需要,跑到一定階段會出現胸部發悶,呼吸困難,動作無力,跑速降低,不願跑下去或難於繼續堅持跑下去的感覺,這是中長跑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3. 如何提高馬拉松速度
1. 不要低頭,要抬頭,雙眼注視前方,這樣不會對頸椎造成傷害。
2. 跑上坡路時,減小步伐,這樣會更輕松。
3. 雙腳落地要輕快,「下腳」過重會增加骨骼負擔,腳落地的時候,膝關節應該略微彎曲。
4. 後背應該保持挺直放鬆。身體前傾是因為身體穩定力量差,此時要盡量挺直,以使肌肉得到鍛煉。
5. 髖部和腰部不要左右扭動幅度太大,這會增加受傷幾率。
6. 胳膊彎曲大約90度,跑步時應該「甩開膀子」,讓手臂盡量擺開。
7. 跑步時,雙手自然放鬆,拳頭不要握得太緊,也可以伸開雙手,掌心向內。
8. 保持雙肩放鬆,否則就會彎腰駝背,更容易疲勞,脖子也更易僵直。
4. 怎樣提高半馬成績
如果你的呼吸和你的跑步節奏能夠很好的配合,你的運動成績能夠大幅提升,使得你的肺活量最大化,同時還能夠減少對身體的磨損。那麼如何才能夠讓你在跑步中更好的呼吸呢?這其實是一個逐漸的學習過程——
第一步,你甚至不需要在跑道上或者跑步機上鍛煉自己的呼吸,找一塊平地躺下來,不斷進行吸氣和吐氣,逐漸將每一次的吸氣和吐氣都最大化,這是你學會更好呼吸的第一步。
第二步,有意識的控制呼吸。很多人在跑步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認為呼吸是一個無意識的行為,我們要做的就是吸入空氣,讓氧氣進入我們的血液,血紅蛋白將其帶至我們的肌肉,使其產生運動的動能,然後再通過我們的肺部將二氧化碳排放出去。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很容易使得你的呼吸肌變得疲乏,其完成一個呼吸循環的頻率變得越來越低,最終使得我們的運動能力大幅下滑。正確的做法是有意識的控制你的呼吸,使得它與你的運動節奏保持同步,可以減少一些呼吸的次數,保存好的體能。
第三部,鍛煉我們的肺活量。運動專家指出,在我們平時的運動中,通常只使用了我們最大肺活量的50%-60%,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呼吸的時候過於依賴胸腔的肌肉。提升我們肺活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深呼吸:先慢慢地由鼻孔吸氣,使肺的下部充滿空氣。吸氣過程中,由於胸廓向上抬,橫膈膜向下,腹部會慢慢鼓起。然後再繼續吸氣,使肺的上部也充滿空氣,這時肋骨部分就會上抬,胸腔擴大,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秒鍾,最後屏住呼吸大約5秒鍾。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可以將屏氣時間增加為10秒,甚至更多。
當你能夠非常嫻熟的控制自己呼吸的節奏,而且肺活量也得到了提升,你在跑步過程中就會發現自己的體能消耗會明顯降低。在馬拉松比賽中,你在最後時刻也不會因為雜亂無章的呼吸而使得你的運動節奏受到影響,這能夠幫助你明顯提升自己的運動成績。
5. 跑馬拉松,如何才能達到310的成績
馬拉松如何跑進310?
業余男子馬拉松選手完成全馬的時間是3小時27分的話,已經相當快了。有了這個基礎,想要進一步提高的話,需要做各方面的准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准備(練習、裝備)+身體狀態+比賽戰略。
以配速每公里4分20秒為目標跑完
下面先說以下練習,3小時27分完成全馬,每公里的配速是4分54秒。如果要提高到3小時10分的話,每公里配速需要提高到4分30秒,盡可能跑的時候配速要在4分20秒左右,這樣完成全馬的時間是3小時04分左右。在練習的時候以這個配速最低在跑步時要跑完半馬的距離(約21.1km),長期目標來看盡可能到30km都維持這個配速。
想要提高配速,還是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肌肉和心肺功能。為了達到每公里4分20秒的配速,需要足夠的跑量和速度有強弱變化的練習「質量」,「量」與「質」都不可或缺。特別是像沖刺跑這樣速度感的鍛煉非常重要。平時在跑的時候,可以比目標配速每公里再提高15-20秒,跑的時候要有意識的達到這樣的配速。
此外,因為跑量增加,訓練日跑長距離的情況也增加。一定要避免因為姿勢不對或過度訓練而造成傷病,所以訓練要每周計劃,進行循環練習,比如周三和周六是大跑量的重點練習日,那麼其它日子跑量要減少,多出來的跑步練習時間也不要影響正常的生活。
在重點練習日,練習的內容也要豐富,可以包含沖刺跑、長距離慢跑(LSD)、越野跑、坡道跑、模仿實戰的配速跑、持續跑等。之前3小時27分完成全馬的話,一周一天重點練習日就足夠了,但是以310為目標的話,每周要安排2-3天才可以。每次1小時慢跑或90分鍾的LSD是必然,但是每周至少要跑1次30公里。
裝備也非常重要,要選擇和這個配速相當的鞋,鞋的尺寸合適也非常重要。追求310完賽的話,鞋應該是輕量型的訓練跑鞋,這樣才能跑得更快,同時鞋也要相應對腳踝和足弓有一定的保護。
增強上半身肌肉力量
除了跑步之外,也要加強上半身的肌肉。你現在做的腹肌撕裂者、健腹輪、啞鈴、俯卧撐可以繼續堅持,這些在家裡就能完成,也可以去健身房用器械做針對性的鍛煉。增強腹肌、背肌,核心力量穩定,有助於速度的提高。
平時大家都是上班族,鍛煉時間有限,跑步加上力量訓練,對身體和時間上來說都是一個考驗。盡量把這兩項鍛煉分開,如果早上跑步,可以晚上做力量訓練;夜跑的話,可以早上坐。不過還是要注意不要過量,從最開始就制訂好計劃,控制好鍛煉量,鍛煉第二天一邊確認身體狀態,不要讓肌肉過於酸痛和累積疲勞感,然後慢慢加量。
除了身體鍛煉之外,也要收集數據。你可以寫「跑步日記」,將每天鍛煉的內容和身體狀態記錄下來,定期回顧,進行總結,這是對大腦的強化,對比賽當天達到最佳狀態非常有幫助。對於沒有教練的業余愛好者來說,像頂尖跑者那樣,嚴格要求自己,收集自己的數據才很重要。
比賽當天要把狀態調整到最佳
使用「跑步日記」,可以1周或1個月,在一個循環結束後,找到練習內容(強度、跑量、天數)、身體狀態(飲食和睡眠)、時間的相互關系。比如設定周六或周日是「模擬比賽的日子」,每個訓練循環結束後,總結這個循環的鍛煉是否有效。這樣漸漸了解自己的訓練和日常生活的關系,在比賽前也能把狀態調整到最佳。
比賽之前,一定要去考察一下賽道。了解坡度、爬升值、每年的平均氣溫與濕度、參加人數、補給站和洗手間的位置,這些都需要實地了解。可以先看一下組委會提供的路線,然後標明5km、10km等距離,自己的目標時間。
比賽剛開始的5km可能人會很多,盡量速度快一點。還有關鍵一點,水分補給十分重要。如果一開始怕時間趕不上,而不及時補水的話,比賽後半段身體狀態會下降。那個時候即使補給,身體吸收能力也下降了,很難恢復狀態。
此外,身體吸收能量補給需要時間,在感到飢餓之前就需要補給。除了補給站提供的東西之外,可以自己帶一些容易消化的能量膠等,邊跑邊吃比較好。
超越35km的撞牆期
為了達成310完賽的目標,35km左右的「撞牆」是必須克服的,接近比賽終點,很容易配速急速下降。其實25km左右,身體就容易出現變化,不管什麼樣的跑者,血糖值都會下降,大腦的指令沒有辦法很好傳遞,跑姿就就容易變形。這個時候不要太在意配速,注意肩胛骨和大腿的動作,有意識地糾正姿勢,身體會重啟,然後配速急劇下滑的風險也會降低。35km之後,所有的跑者都會跑得不容易,最終靠的是體力和意志。
6. 馬拉松運動員怎麼訓練
現代高水平馬拉松運動員訓練的特點:是訓練量大,訓練強度高,一天進行兩次訓練,總時間有時長達6個小時以上。
現代馬拉松訓練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重點突出大里程訓練,澳洲、日本運動員被廣泛接受,他們每周訓練量為210-25。公里,如克萊頓准備期達280-35。公里。另一種是重點抓質量訓練,如歐美運動員,他們是在越野跑的基礎上增加場地訓練。.總之,堅持長期的科學訓練,是他們取得勝利的基礎. 在我國馬拉松運動員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內蒙為代表的耐力型運動員,一種是以雲南為代表的速度型運動員,兩種訓練都有很好成績表現,從長遠角度出發,後者有較廣闊的發展前途.速度對馬拉松成績的影響.
業余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究竟如何起步呢?我們採取在努力提高有氧耐力訓練的同時,重視無氧耐力的速度訓練的方法。
實踐證明,對於具備一定速度基礎的長跑運動員,應在不影響學習、工作、健康與訓練質量的前提下,進行不間斷的有氧耐力訓練,三個半月後,即可見效.即:每周可有一次超長(30,35km)和一次稍長(20,25km)訓練;每周另外幾天為短距離訓練(10,12km)。賽前兩周可跑30km(比賽的平均速度);賽前一周可跑20km,採用此計劃的運動員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均取得了較好成績。
現在跑馬拉松的人們有常年堅持公路耐力跑的習慣,一般耐力發展較好,自練能力較差,生活無規律,但是,對全面身體訓練不夠:尤以速度、力量素質發展更差,訓練缺乏科學性.
參加馬拉松競賽,就其性質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競技性;一種是健身性.後者居多數.根據我國職工餘暇時間及結構特點,我認為對我國業余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就近期來說,其指導思想,應以健身作為其出發點,在訓練量的安排上,應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訓練條件、對象和該項運動特點,制定一套業余馬拉松運動負的訓練方法。
在訓練中,我們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全面身體素質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馬拉松項目主要是以耐力為基礎,同時相應發展速度、力量、協調、柔韌和靈敏等素質。在一定的有氧代謝訓練基礎上,加強專項耐力訓練,逐步提高成績。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身體素質訓練.
(1)耐力訓練:有兩種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練習.①定時跑( 60'-120')小強度;②勻速跑(30' -"-
50')中等強度,③越野跑(定時、定距、勻速、變速);中等強度以上,④計時跑(反復跑、間歇跑),大強度。二是肌肉耐力練習.一般人對耐力有誤解,認為鍛煉肌肉耐力與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視肌肉力量素質訓練,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通過力量循環練習六個內容,進行6 --8組,時間為50'".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時也增強了心血管系統的機能,使訓練內容多樣化,這樣訓練興趣高,收效大。
(2)速度訓練:現在業余馬拉松運動員多數是「半路起家」,長時間奔跑能力較強,而5000, 1000。米的水平卻不高,因此,對速度訓練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妥善安排。考慮到隊員的年齡較大和基礎不牢,我們則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在努力提高馬拉松耐力跑的同時,使速度得到相應的提高,以適應比賽的需要(表21),我們採用如下訓練方法:①快速長跑:15' -35'; ②無氧訓練:間歇跑10一12X (400 m-1-100 m):節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從長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間休息3到4分,也可作8 X1000 m ( 3' 10")反復跑,組間休息6'^-8'.②專項力量訓練: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確姿勢,沒有長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幾次短跑,跑時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訓練可一直繼續到比賽前三周,接近比賽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縮短到60-80米,長坡放鬆跑,縮短距離後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復進行,如3-5次x2組,組間休息1',經過一個階段的練習後便可跑10次x2組,組間休息3'。賽前三周,每周這樣訓練一次,就會覺得體力充沛,達到良好的競技狀態,投入比賽. (3)柔韌性練習:跑者平時訓練,由於時間不充足,思想又不重視,經常不做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性體操.多數人,柔韌性很差,體前屈只能手指觸地.柔韌性對途中跑動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開闊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舒展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跑的速度.因此,要求跑步者每天在准備活動中做一些正壓腿、正踢腿、前後左右劈腿和其它柔韌性練習,時間約15'。.途中跑時步幅才有舒展感,消除了步子拉不開的現象,也可避免肌肉拉傷. (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的,耐力系數平均值高於我國,他們有繼續提高馬拉松成績的速度基礎.市隊馬拉松運功員,襯力系數雖高,但也只能達到一般水平。國內外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由於有良好的500。術和1000。米速度,當他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就取得了較好成績.)
(二)場內與場外訓練相結合:
場內便於進行有強度的場地訓練和帶器械的練習,克服以往隊員單純在公路上跑很長的距離而不要求強度的做法。有的隊員由於缺乏5000 m, 10000。比賽的基礎,開始練習就跑很長的距離,因此,各項成績提高緩慢。因隊員各自參加訓練的動機不同,個別隊員不願改變他們習』質了的平日練習內容,怕強度訓練。為了防止訓練過度,在採用間歇訓練、反復訓練、變速訓練的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強度;在持續時間延長,強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更應控制.同時應注意訓練後的恢復,』將場地段落跑和場外的有氧耐力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越野跑、公路跑、坡度跑、自然地形跑的訓練,可避免在場地練習時單調、呆飯、易產生疲勞的缺點,提高了隊員耐久跑的積極性,完成了更大的跑量。實踐證明:這種耐力訓練對善內臟器官機能和提高有氧代謝能力;發展一般耐力水平和增強腿部力量較為有效。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這種耐力訓練,可以使心臟得到有效的擴張,增加心肌擴張潛在能力的儲備和心輸出量,但是,過多的耐力訓練也會使心肌「收縮儲備力」下降,心肌出現動力不足,心輸出量降低,不僅影響速度;而且影響耐力。
同樣,雖然場地段落跑速度訓練可以提高心肌「收縮儲備力」,增加心臟排空能力,增大心輸出量;適應比賽與提高馬拉松速度的需要,但是數量過多,強度過大的速度訓練,也會由於心肌「收縮儲備力」過份地增加,而使心臟擴張能力受到影響,導致心輸出量下降,影響運動員的耐力.
因此,通常在安排場外耐力訓練與場內速度訓練的比例時,以及在應用強度大小時都必須產格注意以上兩個方面的關系。
(三)展練與午練相結合:
根據餘暇時間的結構特點,體育鍛煉多安排在清晨.然而,究竟早晨訓練會不會有害於健康,能否有助於成績的提高?
科學試驗證明,經過一夜的睡眠,人體內的能源對晨跑來說,是很充足的,清晨,人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最旺盛,它能動員身體機能,促進體內糖元的代謝,使人體適應一於長跑時肌肉活動的需要。這時練跑,人不易疲勞,並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同時,一早晨空氣新鮮,晨跑訓練能使體內獲得更多氧氣,促進新陳代謝,對增強心肺功能十分有益。
巴甫洛夫指出:由於每天有嚴格的生活制度的影響,一定神經過程的定型就在大腦皮層中逐漸形成和鞏固起來.這就說切為什麼習慣於早晨訓練的運動員,能毫不困難地去進行早晨訓練,而且還感到自己的精神很愉快。
早晨訓練是業余馬拉松運動員的基本訓練,但當晨練作為午練的補充訓練時,晨練的負荷量就應該比午練小些,同時要考慮到前一天的運動量和訓練內容。對帶有檢查性的訓練,應有較長時間的恢復,一天訓練兩次時,一般應等恢復了再訓練,有時恢復不到原來水平,也可以繼續進行,但不能老是這樣搞,否則就會走下坡路.訓練後恢復得快慢與刺激強度、量、密度以及待續時間有關,與運動員的訓練水平也有關,一般來說,運動員訓練水平越高,恢復得就越快。
運動員在早晨訓練時,對於習慣了的運動量是不會感到負擔過重的。
(四)重點訓練日與非重點日相結合:
一定要在重點日與非重點日相結合的基礎上安排訓練.我們一般採取星期日重點訓練日+星期一、二非重點日十星期三重點日+星期四非重點日+星期五重點日+星期六非重點日的方法,連續交替進行.這種強度訓練日與松訓練日相結合的方法,使運動訓練有張有馳,提高了跑的質量.如果肩毛鬍子一把抓放,沒有重點課做保證,跑得雖多,而質量卻不高,跑得越多越難恢復,往往造成過度疲勞.
(五)運動量要大、中,小相結合:
我們採用周期節奏,每月四周一循環:第一、二周(大)耐力周,突出量,以完成數量為主,第三周(中)專項周,保持一定量(相當前周的3/4 ),提高一下強度,第四周(小)身體訓練周,放鬆調整。
由於業余馬拉松運動員對量的適應能力快,但對強度適應能力慢,易產生過度疲勞的弱點,這就要求節奏明顯,我們安排一周中身體素質訓練不少於兩次,要求練習動作快,幅度大,強度低,組間有間歇.大訓練量訓練,一周安排2-3次,強度訓練每周以兩次為宜。周訓練次數8-10次為宜。這樣,由於平時練習課次少,周期也不長,不會造成對機體的不良影響。實踐證明,周訓練量冬訓:男140-180k m,女120-150k m:夏訓:男120^-180km;女90-130k m為宜。馬拉松比賽,全年不得超過兩次。
(六)、分散與.集中訓練相結合:
業余馬拉松隊的訓練是以分散訓練為主,集中訓練為輔的。集中訓練日,隊員可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訓練,而大部分時間,隊員是在無教練親自指導下,進行分散訓練.由於隊員A練刻苦,事業心強,加之三三倆倆的結伴訓練,也起到相互促進與監督的作用。但是,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影響,隊員在訓練計劃的執行上卻有不小差別,分散訓練時執行計劃得好壞,直接影響集中訓練時的效果,所以說分散訓練是集中訓練的保證,而集中訓練的結果,又在不斷檢驗、指導、推動著隊員分散訓練時計劃的執行,兩者互相依存,有機結合,缺一不可。
7. 如何快速提升跑馬成績
跑馬前的1-2個月至少應跑過兩次30公里的距離,並且每次在4小時內完成。超長距專離的LSD在整個全屬馬訓練中很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視。
2
交叉訓練,這里特指以有氧為主的代替跑步的運動,自行車,游泳,滑雪,登山,泳池跑等,也可以包括有氧健身操。在備馬初期,心肺功能,肌肉力量,關節強度都較弱,任何能達到一定強度的交叉訓練都能提高身體素質。比如每周安排一次固定單車做HIIT,提高最大攝氧能力的同時增強股四頭肌力量,對預防膝蓋傷痛痛很有幫助。備馬初期可以把高心率的項目安排在交叉訓練里,以減少單一跑步帶來的身體壓力。隨著身體素質的提高,再由跑步來完成高強度訓練,間歇跑,上坡跑之類。
3
再說說力量練習。健美目的是全面增大肌肉維度,跑馬拉松則是力量夠用就行,分主次。最重要的是核心力量,即腰,腹,背部的力量,對跑步時力量輸出,維持軀干穩定,提高跑步的經濟性有重要作用。有的同學跑長距離到後來縮肩塌背,左搖右擺,上身比腿還累就是核心力量不足的表現。核心力量練習既可以藉助健身器械也可以徒手操練,各種教程太多了,超人式,平板支撐,俄羅斯扭轉...作為日常練習,在跑步後,睡覺前花10分,20分鍾即可完成。
8. 馬拉松怎麼跑才得冠軍
馬拉松跑屬於長時間耐力項目,根據其特點,制訂了自己馬拉松跑的戰略戰術,依據是自己的奔跑能力和跑步水平,最好成績。馬拉松跑的戰略是:反映日常訓練效果,提高自己馬拉松跑最好成績為宗旨的戰略。制訂一切戰術都要圍繞戰略目標。適應自己的實際。如自己的馬拉松跑最好成績是3:30。
馬拉松跑戰術有三鍾。(1)領跑法;(2)跟跑法(3)變速跑法。
(!)一般想破自己的記錄,而且耐力好的運動員採用領跑法,速度均勻節奏感強。維持自己制訂的目標。奪取好成績。
(2)跟跑法:一般是速度能力強,緊跟後面,一步不拉。給對手造成心理壓力,最後沖刺超越,戰勝對手。這種方法節省體力。儲存能量。最後發揮一博。要與自己水平一樣的人。
(3)變速跑法:一般速度好,耐力好的選手,在途中隨意變速,拖跨對對手。最後取得勝利。
運用這三種方法,自己根據能力。找到一種適合的戰術。在比賽中運用。
(4)體力分配:馬拉松跑體力分配,可按前半程,後半程分配。也可按10公里。20公里。30公里。421950米,四個階段。分配。還可以按5公里跑分段。速度均衡,戰術運用自主,
1 按前半程,後半程體力分配。計劃好自己馬拉松跑的成績。計算出前半程。後半程跑的。速度。基本是勻速。後半程比前半程慢6分鍾屬於正常,應該前半程一定要穩,嚴格按正常速度跑。後半程全力跑。沖刺在最後2195米見分曉。
2按10,20,30,42。195公里,體力分配。根據自己的計劃。算出分段跑的速度。基本上按找計劃跑,途中變化大,自己從心理上把握好跑的速度。不受干擾。保存自己的體力。10公里內相差平均2分鍾屬於正常。
3 按5公里分段計劃,按自己的預定的跑速勻速跑。這種跑法常用。適用業余選手。請認真分析自己的實力,制訂一份詳細跑步計劃。在跑北馬中運用。
舉例說明:5公里分段距離跑的計劃成績與實際跑要一致。要一段一段的跑。一段一段地落實。
計劃跑北馬3:10為例: 計算每公里/4分31秒40 勻速跑。5公里/22分37秒,10公里/45分14秒。15公里/67分51秒,20公里/1:30分28秒。25公里/1:53分25秒。30公里/2:16分02秒。35公里/2:38分39秒。40公里/3:01分16秒,2195米/9分02秒。全程3小時10分18秒。(注意有誤差。達二級必須快18秒。)大家按照自己預算的成績,再分段算出。在24天的訓練中練習這樣的節奏。
注意兩條:其一各段落的差距不要太大,否則消耗體力太大。影響成績。
其二:在跑的途中。頭腦清醒/心態穩定。尤其在後半程跑的速度不能忽減忽加。
以上是寫給業余跑友備戰馬拉松的戰略戰術和體力分配。
9. 以一個健身教練的角度,如何提高馬拉松成績
如果你說的是以健身房的器械訓練來提高水平,大體上可以做的有這么幾點,先說明,由於從健身房的角度出發,這里不談「跑步相關的訓練」,只談健身房裡面專有的。
相關肌肉群的耐力性訓練,由於是馬拉松,所以不要進行可能導致快縮肌纖維增長的力量訓練,因為快縮肌纖維體積較大,且耐力差,對於馬拉松成績幫助不大,思路也簡單,就是以小重量多次去訓練你的腿部相關肌肉,一般肌肉訓練單組的次數超過15就算是耐力范圍,並且你要一周做一次身體成分分析,關注肌肉量的變化;
柔韌性改善,有條件可以花錢買專門的筋膜松解課,對你的柔韌性提高非常明顯,不想花錢可以自己對著一些簡單的筋膜松解視頻去松解腿部,腰部的筋膜,柔韌性提高以後,你關節的活動范圍會明顯加大,減少你受傷的風險;
提高最大心率的訓練,這個以跑步的方式也可以訓練,但效率差一些,跑步的方式訓練就是你按照自己的極限速度沖刺,持續1-2分鍾,心率下降後再次沖刺,這個訓練做久了可以顯著提高你的最大心率,不再受220-年齡的限制,健身房裡面,你可以用battle rope戰繩或者拳擊來做,這兩種效率比極限沖刺高一些,因為跑步機一般最多15km的時速,這個時候已經很危險(摔倒後的視頻你可以搜一下),而在戶外又會因為周邊環境導致很難做到極限沖刺;
10. 如何正確的使用心率跑來提高馬拉松成績
干貨 | 如何正確的使用心率跑來提高馬拉松成績?
2017-04-14 18:54 來源:門派
原標題:干貨 | 如何正確的使用心率跑來提高馬拉松成績?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購買帶有心率監測功能的運動手錶,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用這些數據來訓練。今天就結合一些文獻研究,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正確的使用心率跑來提高馬拉松成績。
關於心率的幾個名詞。
最大心率,指進行運動負荷時,隨著運動量的增加,耗氧量和心率也增加,在最大負荷強度時,耗氧量和心率不能繼續增加時心率達到的最高水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大心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最大心率通常為170~200次/min。
目前還沒有簡單的方法來估算一個人的最大心率,因為影響心率的因素非常多,比如年齡、性別、體質、健康狀況以及運動的方式。
最大心率的推算由於最大心率的測試程序比較繁瑣,而且對受試者來說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實踐中應用較少。對於普通人群,國外報道和應用最廣的最大心率推算公式是:HRmax=208-0.7×年齡,或者205.8-0.685×年齡。還有一種最大心率計算公式是:最大心率=220-實際年齡(並不推薦用這個公式來計算最大心率)。
了解最大心率是為了測定乳酸閾值心率。對於馬拉松來說,乳酸閾值訓練非常重要,什麼樣的速度能達到你的乳酸閾值,比較直觀的判斷方法就是看心率。
靜心心率,又稱為安靜心率,是指在清醒、不活動的安靜狀態下,每分鍾心跳的次數。正常人的安靜心率一般在60~100次/min之間。
如果你經常跑步,那麼你的靜心心率要比普通人低很多,這也說明你的心臟功能更強了。
最大有氧心率,與無氧閾值或乳酸閾值有關。無氧閾值的到來和個人體質有密切關系(有先天決定因素在內) 。
當你訓練處於無氧閾值以下時,身體能量來源更多的是來自脂肪,當超過無氧閾值訓練時,身體能量來源更多的是糖原。
判斷你最大有氧心率最好的方式是通過VO2 max數值。但是要想得到准確的VO2 max數值需要特別的設備和專業的測試。這里用一個替代方法,很容易就能算出你的最大有氧運動心率,就是用180減去年齡。這個數值看起來感覺有些低,而每個人的個體差異也很大,但這個公式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提供了一個標準的操作模式。
如果你經常運動,有氧基礎較好,那麼這個數值可以增加5。比如說,如果你的年齡是30歲,那麼基礎有氧運動心率就是180-30=150,如果你有運動習慣,那麼你的基礎有氧運動心率就是150+5=155。
那麼如何根據不同的心率來訓練提高成績呢?
首先你要知道備戰一場馬拉松賽分為四個階段,雖然每個階段都不相同,但缺少任何一個,那麼你的訓練計劃都是不完整的。
1,基礎訓練階段
基礎訓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氧耐力基礎。馬拉松等長距離跑步項目都是以有氧耐力為主的運動。長時間在無氧閾值之下跑步能很好的提高我們的耐力水平。這是馬拉松訓練的基礎階段。典型的訓練方式就是LSD,60-180分鍾的慢跑。有氧跑的訓練心率不應該超過最大有氧心率。
2,速度訓練階段
典型的訓練方式是間歇跑,還有法特萊克跑,一種變速跑,具有時間短,強度大的特點。速度訓練能夠提高跑步的經濟性。
間歇訓練時,快速跑時的心率上限應該是最大心率的90%,一旦達到了這個心率,那麼持續時間不要超過90秒。一般來說,快速跑的時候與休息的時間是1:1的。比如你跑800X10的間歇訓練,如果800米跑了3分鍾,那麼間歇的時候也是3分鍾。但是有一種情況時,有的人恢復能力快,3分鍾對他來說很長,而有的人恢復慢,3分鍾對他來說又不夠,所以如果都遵循3分鍾的間歇時間並不能達到很好的訓練效果。
那麼間歇的時間多長才是比較合適的呢,可以用心率來判斷,當心率降到120以下時,就說明身體恢復了(如果時間過長,說明訓練時的強度過大,應降低強度),可以開始下一組的訓練。間歇訓練的時長不建議超過45分鍾。
3,節奏跑訓練階段
節奏跑,基本上等同於乳酸閾值跑,或者乳酸門檻跑,也可以稱之為「乳酸耐受力訓練」。當運動的時候,身體會產生乳酸,如果乳酸產生的速度和清楚的速度基本一致,那麼這時的速度就是乳酸門檻跑。一般來說,節奏跑應該是在乳酸門檻之下一點點,但實際上,我們在進行節奏跑的時候,會在乳酸門檻這根線附近上下跳動。
這樣訓練的目的是提高身體清除乳酸的能力,增加快速奔跑時的耐力。多訓練可以提高乳酸門檻值,換句話說就是速度快了反而不感覺到累。節奏跑的訓練時間應該在60-120分鍾之間,心率應該是最大心率的80%-85%之間,比最大有氧心裡高一些。
4,恢復跑訓練階段
恢復跑是被很多人忽視的。如果前一天進行了高強度的節奏跑或者間歇訓練,那麼恢復跑能很好的讓身體恢復。因為高強度的運動會對身體肌肉造成輕微損傷,恢復跑有助於重建。研究顯示,恢復跑相比完全休息,能讓你跑得更快。
從訓練角度來說,身體經過不同強度運動的刺激,是能夠跑得快的一個關鍵因素。有很多人在備戰馬拉松是注意累計跑量,其實更應該注重時間。當你的速度和耐力提高了,相同時間內跑量自然而然就增加了。
第一階段:80%的有氧基礎訓練/20%的速度訓練
要想跑好馬拉松比賽,有氧能力是關鍵的關鍵,所以任何訓練階段有氧基礎訓練都占據了很大部分。備戰一場馬拉松,首先是從打基礎做起,訓練自己的有氧能力。所以這個階段有氧基礎訓練占據了80%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增加跑量不宜過快,否則會增加受傷的危險。
第二階段:50%的有氧基礎訓練/30%的速度訓練/20%的乳酸門檻跑
當你的有氧耐力建立起來,那麼你需要增加強度來刺激身體。你可能注意到,這個階段有氧基礎訓練比例減少,但仍達到了一半的比例。
第三階段:50%的有氧基礎訓練/20%的速度訓練/30%的乳酸門檻跑
相比第二階段,只是有一點點的變化。速度訓練的比例降低,乳酸門檻跑的比例上升。這樣調整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身體在高強度跑步的忍耐力。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總的訓練量可能會減少,但是由於強度上去了,訓練的效果反而會更好。
第四階段:70%的有氧基礎訓練/30%的速度訓練
這是完整訓練循環的最後階段,訓練強度會降低,訓練量會增加,主要是為了提升靠疲勞能力。經過這個四個階段的訓練,到了比賽日那天,你一定能跑出好成績。
關於訓練量的增加,在比賽日之前開始減量的兩周之前達到最高跑量,但每周增加的跑量不應該超過10%。
(如果沒有心率手錶的話,也可以根據談話原則進行判斷,如果跑步的過程中能夠完整的說一句話,那麼此時是有氧跑的速度;如果只能說幾個短語,那麼此時的速度屬於乳酸門檻跑,如果幾乎說不出一個詞,那麼就達到了間歇跑的速度。此原則僅供參考。)
如果通過心率用來判斷訓練是否過度?
判斷的方法很簡單,如果當天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那麼第二天早晨起來可以測一下靜心心率。如果有心率手錶的話就很直觀能看出數值。如果沒有的話,也沒關系,可以數自己的晨脈,將手放在頸部或者手腕處,算一下20秒之後跳動了多少次,然後乘以3就可以了。
如果靜心心率比平時要高出7次以上,說明訓練過度,身體還沒有恢復。所以為了對比,應該多測幾次靜心心率。如果靜心心率比平時高出3-4次,也不用太擔心。
你還可以監測一段時間內的靜心心率,如果在2-3周內,靜心心率一直小幅度上升,那麼說明你的訓練過度,或者恢復時間不夠。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休息一段時間,再次監測一下靜心心率看看恢復情況。
投稿、商務合作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