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取消特長生招生意味著什麼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對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指出,要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加強普通高中招生考試管理。要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繼續清理和規范中考加分項目,尚未全面取消體育、藝術等加分項目的地方,要從2018年初中起始年級開始執行。
因而,取消特長生招生不等於取消特長教育。相反,在取消特長生招生之後,如何科學引導有學科特長與創新潛質的孩子自由發展,尤其是在「新高考」綜合素質評價的背景下,如何對孩子的個性化特質給出科學評價,是基礎教育必須攻克的難題。在更公平的起點上、更透明的規則下、更規范的秩序內,有針對性地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潛力和創造力,打破流水線式的人才培養,為孩子的多元發展以及國家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最堅實的保障,未來,也還需要每一位老師做深入探索和大膽實踐,更需要評價體系的科學引導。
2. 特長生分為哪幾種中國的特長生教育如何
特長生即為有某方面有特長者。
高校的藝術特長生是指有美術,音樂,舞蹈,以及表演等專長的學生。這些學生在藝術方面有一定的天賦。
一般的高校招生對藝術特長生有一個專業加試考試。這個專業考試在每年的年初進行。
而更深刻意義上的特長生是指:在某一些學科方面突出於常人,有特別的興趣與偏好,有成為傑出人才潛力偏長的學生。
如:80後一些從事文學的,互聯網,專利發明創造的。等等,即一切更需要通過高度的智慧思考而成就學業事業的學生!
比如,在我國民辦教學中,就開拓性的創辦了「特長生學院」「百賢書園」等
3. 全國藝術特長生證書是教育局的嗎
並沒有加蓋教育局公章 全國藝術特長生認證委員會是事業單位 沒有認證中心
4. 特長生興趣的培養有哪些方法
學校做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特長生培養的主陣地。但是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陳腐的人才觀、學生觀、教學觀,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教師的思想。再加上不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單調的教育手段、相對狹窄的特長發展空間,以及來自社會和家庭方面對特長教育的偏見等,都構成特長生培養的障礙,制約和阻礙著特長生培養的順利實施。另外在特長生培養實踐過程中,由於對特長教育與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不同,還容易產生誤解,使特長生培養步入誤區。
一、特長培養中的障礙因素。
特長培養的障礙主要來自兩大方面,一是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思想障礙,二是特長教育環境貧乏和教育內容的單一化。這是農村中小學特長生培養的兩大障礙因素。
1智育第一分數至上的思想障礙。
在特長銜接培養實驗之初,特長生培養遭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首先是學生家長,許多父母擔心孩子在學校里搞特長會影響文化課學習,千方百計阻撓學生參加各種特長培養和訓練活動,如拒絕物質支持,找親朋好友甚至老師勸阻參加特長活動的學生"改邪歸正"等。還有部分教師對特長教育也很不理解,對特長生培養持觀望態度,既不主動參與,也不熱心發動學生。某些初中教師在課外活動時間把學生關在教室里學習,阻止學生參加特長培養活動的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行為的背後,反映出部分教師和學生家長存在著智育第一的思想,只要與學生文化知識學習沒有直接關聯的事情一律排斥,認為學生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書本知識中就是不務正業。可見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想,"分數"作為人才的標準是中小學特長生培養的主要思想障礙。不排除這些思想障礙,特長教育就很難落實到學生中去,特長生培養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為克服思想阻力與偏見,放手特長培養,課題組把更新教育觀念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首先,成立"特長教育辦公室",統一協調有關工作,先後出台《關於培養優秀、特長、拔尖生的意見》、《中小學教師骨幹係列管理辦法》等文件,以求方向明確,統一認識;其次,把端正教育思想的工作落到實處,措施是把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作為教師的必學書目,人手一冊,定期考試,不及格者定期補考;還出版內部刊物《高密師訓》,提出不同時期的學習重點,提供學習資料及國內外進步教育思想,出版報紙《高密教育》,交流我市教育信息,推廣各校先進經驗;第三,確立了幾處基礎比較好的小學、初中、高中作為實驗點校,點面結合,具體指導。讓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如"從一個角度看學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從多個角度看學生,也許就有99%的天才","年幼並非無知,教育不是從零開始","成長無法代替,只有成功才能走向成功","面向全體要從關注身邊每一個人開始","給予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學會選擇,為他們提供鍛造的機會和條件",等等。這些觀點都成為我們特長生培養工作中的指導思想。
2貧乏的教育環境、單一的課程結構,造成了特長生發展的空間障礙。
特長生培養需要以多彩的教育環境和豐富的教育內容作為載體,許多農村中小學僅僅依靠國家統一規定的幾本教材作為學習的內容,課外時間由班級或學校統一安排一套活動的落後單一教育格局是無法滿足特長教育要求的。特長教育需要開放的教育環境,要有可供學生修養和發展特長所需要的各種條件,要有展示特長才能的舞台,有可供選擇的教育內容。因此,豐富特長生發展的空間條件必須改革單一的課程結構,構建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大板塊相結合的組合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可以選擇的教育內容;合理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特長教育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和提高學生的特長;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讓學生通過展示才能獲得成功感和成就感。這些都是特長生培養的基礎和條件保障。
此外,特長生培養指導教師缺乏,特長培養所需要的設施不全等,都是特長生培養的障礙因素,也需要引起重視予以克服。
二、特長培養中的誤區。
在特長生培養的實踐中,由於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特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容易走入一些誤區。
1以培養特長取代個性發展。
一些中小學將"發展特長"與"發展個性"混為一談。認為"發展特長"抓得著,看得見,最容易顯示素質教育成果;只要發展了特長,也就發展了個性。因此,在教育實踐上,把特長培養提高到不適當的程度,以特長教育活動取代了個性培養。這一誤區來自於概念的模糊。
"個性"不能與"特長"混為一談。個性是表明個體在社會實踐中所持態度和行為的綜合特徵。它是多層次的有機組織整體,包括社會的(理想、道德、世界觀等)、心理的(認識、情緒、意志、興趣、動機、氣質等)和生理的(體魄、精力等)多方面內容。"特長"則是學生個性所顯露的某些個別性,是學生個性心理諸要素由於發展不平衡所表現出的特殊的興趣、愛好和才能。只有把"特長"置於"個性"這個整體中去認識,才能獲得正確的理解,也才能有利於正確的教育實踐。
當然,特長發展與個性發展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相互作用的。特長教育活動如果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特長有時也可以作為個性的一個參照,甚至是一個重要的參照。但是,特長不能與個性劃等號。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個性的主要表現並不在於其顯露的才能,而在於其意識傾向和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徵,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有可能導致個性畸形發展。我國有個"聰明"的留美博士,叫盧剛,他的才能(特長),應當說是無可置疑的。但就是因為失去平衡的嫉妒心理作崇,槍殺了另一個我國優秀的留美博士生,接著又殺死了他的導師、主任和一名副校長,最後自殺。教訓告誡我們,以發展特長代表個性培養顯然是有害的。
2違背學生意願。
特長教育應當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是,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選擇,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是,某些學校由於認識上的錯位和客觀條件的局限,恰恰違背了這條原則,他們將擬定的一些特長項目,像新生編班那樣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分進聲樂組就學唱歌,分進書畫組就學書法、繪畫……他們也自有他們的理由:"人的才能都是練出來的,'馬得騎,人得逼',只要逼著練,寫字差的(分到書法組)可以練好;手拙笨的(分到小製作組)可以變巧……"這是典型的"教育選擇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選擇教育",其要害是違背了個性發展的規律。青少年如果被強制去發展特長,其個性發展就無從談起。
對學生的特長培養,大都是從小學開始的,按照個性發展的規律,不僅從特長培養的起始階段就應當尊重學生的意願、選擇;即使在與初中銜接培養的過程中,也應該允許學生特長的變更、遷移。這是因為,少年兒童正處於個性發展階段,他們的身心發育遠未定型,認識水平正在發展,社會實踐剛剛起步,隨著對"特長"的認識和理解逐步加深,對特長還存在著再選擇和再定向的問題。過早地讓學生確定某些特長專向發展,或者不允許學生特長志向的中途轉移,都有可能埋沒人才。青年時代的巴爾扎克,父親逼他學法律,他說"毫無興趣","興趣在文學"。倘若屈從父命,世界上可能就少了一個大文豪。
3選擇發展對象。
有些有升學任務的初中和高中,對特長生的培養是有選擇的。選擇的基本條件有兩類:一類是各門必修課程都合格(有的還強調統考學科達到良好以上標准);另一類是個別學科雖然成績不佳,但能對口升學的特長(如美術、音樂等)較為突出。其理由是:"學生的特長要得到發展,必然要佔用部分精力和時間,一個連必修課程都學不好的學生,難以有餘力去發展特長;以犧牲學必修課的精力去發展特長,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前途(升學)。"顯然,這樣的選擇是以"升學"的效益為前提的,其實質是以"特長教育"粉飾"應試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都獲得成功。宋代學者朱熹曾說過:"聖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而選擇式的特長教育之"誤",就在於將部分學業差的學生排斥在"特長發展"的門檻之外。素質教育培養的人,最終是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即使學生某些功課考不好,考不上大學,能學好一項特長,掌握一技之長,有何不好?這不恰恰是學會生存、學會創造的需要嗎?
人的成功,關鍵在於其個性、特長得到健康的發展。許多人都知道,著名詩人臧克家是以數學零分、國文98分的成績考入青島大學的。如果要求各門功課都合格才能發展特長,臧克家的文學特長有可能也被扼殺了。高密一中1996年收了個叫賀鵬的委培生,剛入學時,他學習不好,屢犯校紀,老師同學都感到棘手,後發現他上課常偷偷地畫畫,便把他吸收到校書畫協會,並給他配上指導教師。當他的作品入選全市中學生畫展並獲獎後,他第一次看到同學們對他敬佩的目光,於是找回了久違的自信。從此,刻苦學習,尊敬師生,熱愛集體,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被評為十佳"特長之星"和優秀中學生。這個例子說明,限定條件發展特長是不可取的,這會扼殺學生的個性,扼殺個性就是扼殺人才。我們曾對輟學的初中生作過調查,輟學的主要原因75%以上的是厭學。他們的功課學不好,上課如同"坐文明監獄";其個性特長又得不到發揮,久而久之,失去了自尊和自信,選擇輟學便在情理之中了。
4急功近利
有些學校追求名生效益,對特長生寄予過高的期望,總希望出一批方方面面的"小能人",在各種競賽活動中,上檔次,領大獎,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這種心態,也迎合了一些家長的需求,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盡早出人頭地,光耀門庭。按說,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無須指責。問題就在於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實踐,卻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第一,急功近利,跟上來的是高目標,硬手段,這免不了一個"逼"字,逼學,逼練,逼進;進一寸不足,進一丈不夠……甚至要拔苗助長。逼的結果是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加重了學生心理壓力,等於給學生套上了另一種精神枷鎖。不僅欲速不達,而且有害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第二,違背了基礎教育基礎性的原則。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應把著力點放在全面打好基礎上,讓學生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得到和諧的發展,而不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少數"名生"上。即使對特長明顯的學生實行優生優培,也不能破壞他們個性發展的和諧性。試想,讓學生用超量的精力和時間去追"名"逐"利",能不影響其全面打好基礎嗎?當然,誰也不會懷疑少數天資聰明的兒童少年,在良好環境的熏陶和教育下,會凸現出某些超常的才能。但是,如果他們打不好基礎,那麼,他們的潛能就不可能得到持續地開發,今天的特長"小明星",到了應當鑄造人生輝煌的年齡,卻有可能隕落了。
特長生培養的急功近利,還往往忽略素質教育的靈魂--創造力的培養。譬如,某初中對書法特長生規定的目標是臨歐、柳、顏、趙四大家的任何一家。兩年寫"像",四年寫"真"。且不說四年難以寫"真",即使花十年時間寫"真"了,至多是又出了一批歐、柳、顏、趙,我們的書法藝術也只能停留在先賢的水平上,還會有發展嗎?發展學生任何方面的特長,都不應當重"繼承",輕"創造",應當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貫穿於特長教育的始終。達·芬奇所以能創作出舉世公認的傑作《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與他少年時代的善於模仿和那段艱苦畫蛋的基本功訓練不無關系。然而,他能創立世界美術史上第一套系統的繪畫理論,能在廣闊的領域里摘取十幾項"大專家"的桂冠,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源於他的創造思維。
5. 為什麼要取消義務教育特長生招生
教育部出台的取消特長生招生政策是針對中小學招生說的。
教育部要求2020年前取消各類中小學特長生招生。尚未全面取消體育、藝術等加分項目的地方,要從2018年初中起始年級開始執行。
6. 取消特長生招生是否意味著取消了特長生教育
取消特長生招生,不等於取消特長生教育
取消特長生招生不能取消對特長生的教育,要利用現有方式和開發更多方式,讓有所特長的學生得到成長。
因此,在已有的特長生招生實踐以及當下的各種社會環境中,取消特長生固然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學校不能過於功利,應該重視有所特長的學生,讓這些孩子能夠獲得相應的成長。
概而言之,取消特長生招生跟教育規律並不一定吻合,但是目前有其必要;不過,取消特長生招生不能取消對特長生的教育,要利用現有方式和開發更多方式,讓有所特長的學生得到成長。從國內外的教育效果來看,特長生能夠獲得相應成長,不僅是學生本人能夠有所收益,而且也會給社會發展帶來更多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可能。
7. 什麼是特長生
廣義上說,特長生是指具有某種技能或特長的學生和學生群體;從狹義上說,特長生是指資質特別優秀的學生或學生群體。
一般來說,特長生群體,其共同特徵是:智商較高、學習成績優秀、思維活躍、具有潛在優秀特質的在校生群體。通常是指那些智商高、學習成績優秀、各方面條件均屬強勢的學生群體。
特長:
一般的高校招生對藝術特長生有一個專業加試考試。這個專業考試在每年的年初進行。有一些特長生可以憑借自己的特長進入某些僅僅靠文化課考試不能夠去的學校或專業,可以享受高考分數上的傾斜政策。
而更深刻意義上的特長生是指:在某一些學科方面突出於常人,有特別的興趣與偏好,有成為傑出人才潛力偏長的學生。
如:80後一些從事文學的,互聯網,專利發明創造的,等等,即一切更需要通過高度的智慧思考而成就學業事業的學生!
(7)特長生教育擴展閱讀:
相關規定:
加分規定:
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
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要求,改革招生錄取機制,減少和規范考試加分,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
國內他部分地區中考目前仍然存在藝體特長生的現象,符合條件的招生學校可以提出申報,按管理許可權,分別報市、縣(市)區教育局審批同意後納入普通高中招生計劃,並經教育部門批准。例:《深圳市教育局關於做好2016年公辦高中體育藝術特長生招考工作的通知》。
招生規定:
2018年2月23日,為進一步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解決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教育部公布《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對推進多校劃片、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加強普通高中招生考試管理等作出具體規定。
嚴格控制大班額大校額:
通知要求,要整體謀劃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並提出「三個統籌」:
一是統籌制訂招生入學辦法,各省(區、市)要統籌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公辦和民辦中小學、戶籍學齡人口和隨遷子女、重點大城市和市縣招生入學工作。
要落實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不低於50%的要求,並適當向薄弱初中、農村初中傾斜。要將民辦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納入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並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
二是統籌保障不同群體入學,加快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義務教育隨遷子女入學政策,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
三是統籌做好教育資源配置,依據區域內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合理規劃布局中小學校,加快學校建設,保障足夠學位供給。
嚴格控制大班額、大校額,確保2018年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目標。統籌城鄉師資配置,著力解決當前鄉村教師結構性缺員和城鎮師資不足問題。
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
通知要求,要積極穩妥推進所有地市、縣(區)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全覆蓋,為每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科學劃定服務片區范圍;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積極穩慎推進多校劃片;
對於有空餘學位的公辦熱點學校和報名人數超過招生人數的民辦學校,引導學校採取電腦隨機派位方式招生;要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
要加強普通高中招生考試管理,合理確定普通高中招生總體規模,嚴格控制跨地市、縣區招生的學校數量;依法規范民辦普通高中招生行為,根據核定的招生計劃和確定的招生范圍加強監管;
要嚴格規范普通高中學校自主招生辦法和程序,並嚴格控制比例;繼續清理和規范中考加分項目,尚未全面取消體育、藝術等加分項目的地方,要從2018年初中起始年級開始執行。
8. 教育部將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為何能贏得輿論一片叫好
近日,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此舉贏得輿論一片叫好,普遍表示為特長生開「綠燈」已經弊大於利。
輿情點評
在教育評價機制單一的時代,特長生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但如今為特長生開「綠燈」已經弊大於利。減少乃至最終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特長生招生的政策一經出爐,立即引起輿論的熱烈反響。從輿論整體反應來看,取消特長生招生,回應了很多家長這些年來的呼聲以及社會輿論。近年來,「特長生」加分政策不斷遭到輿論詬病,頻繁曝出的加分亂象、培訓亂象,遭到輿論普遍批評。此次教育部取消特長生招生,獲得輿論廣泛認可,也引發輿論對「是否又回到唯分數論」「忽視培養孩子稟賦興趣」的擔憂,建議教育部門在落實政策「不跑偏」的同時,還應進行相應的辦學改革,讓藝術、體育成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
9. 教育部取消哪些特長生
教育部取消了體育類和藝術類特長生的高考加分政策。
已經取消的高考加分項版目包括權:
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
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加分項目。
科技類競賽加分項目。
省級優秀學生加分項目。
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加分項目。
10. 教育部為什麼要取消特長生招生
1、因為特長生的一些加分項目設置不合理,招生違規現象時有發生,影響教育公平,所以要取消特長生招生。
2、特長生加分既不能促進學生興趣發展,又製造出嚴重的不公平現象,所以教育部明確要求大幅減少、嚴格控制加分項目,取消體育、藝術等學生加分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