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少數民族都有什麼體育項目啊
摔跤(蒙古族,那達慕大會),賽馬(哈薩克族),叼羊比賽(維吾爾族,每年3月21日諾露孜節日都有叼羊比賽,摔跤等活動)。
Ⅱ 什麼是民族傳統體育
民族傳統體育來是人類體育文自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帶有民族特點的文化形式的表現,又是一種頗具傳統色彩的文化形態。它既是人類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種體育文化,它應是不同的民族有目的的、能動地改造人類社會及人類自身的一種客觀物質活動;作為一種民族的傳統文化,它應具有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自身的形成、發展及生存的歷史過程,具有屬於其自身的突出而豐富的科學內涵和與其他相關文化形態相融、相隔的文化限定。
(2)回族體育項目踏腳擴展閱讀: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知識技能:
1、掌握武術、傳統體育養生、民族民間體育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2、掌握本專業的技術技能;
3、具有在本專業領域進行教學、訓練、指導與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國家所制定的與本專業有關的方針、政策與法規;
5、了解本專業的國內外發展動態;
6、掌握有關本專業的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Ⅲ 回族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
回族在飲食上有許多講究和忌諱;忌吃豬、馬、驢、騾、狗等不反芻動物的肉;忌吃虎、狼、豹、鷹、蛇等殘暴的獸類,以及吃肉食類的動物與飛禽;忌吃任何逢死的禽獸肉類;也忌吃一切動物的血;忌喝酒、抽煙等。這些習俗,原於伊斯蘭教;例如,回族為什麼不吃豬肉?據說,穆罕默德在創立伊斯蘭教時,當時的阿拉伯人,由於客觀條件,不養豬、不吃豬肉,並且視豬是一種不潔凈的畜類,為了沿襲阿拉伯人的習俗,穆罕默德後來就把豬當作禁食物列入《古蘭經》中,說:「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命而宰的動物。回族由受這些戒律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不吃豬、驢、騾馬和一切兇猛禽獸的肉,忌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物的風 俗習慣。現在,回族不僅不吃這些,而且連盛過這些禁食物的 炊具。碗筷、器皿也都不用,不接觸。有的連「豬」字都不提,一般稱豬為「狠賊惹」。(阿拉伯語音譯,意為豬)。姓朱的因與「豬」皆音,也改為姓黑。如果在旅途中若其它困難的條件下,惜用漢族的鍋,必須用大火多燒一陣,才能使用。回民可吃的牛、羊、雞、鴨等可食的動物、禽類,必須請阿匍宰,在特殊情況下可讓懂得宰牲規戒的回民宰。 回族忌酒的習俗,也是根據伊斯蘭的教規逐步形成的,據說,穆罕默德在創教過程中,有時教徒酒醉後,嘔吐胡說,打架斗歐,****婦女,結下入仇,影響團結,於是穆罕默德以安拉的名義下令禁酒:「 眾歸信的人們哪,飲酒、賭博、拜象、求簽,只是一種穢行,只是惡魔的行為,故當遠離,以便你們成功」。現在大多數群眾保持了不喝酒,不抽煙的習俗。他們咳嗽少、痰少,面目清秀,精神煥發。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往在城市的回民,遇到喜慶日子,隨漢族習俗,一般都喝點酒,但自己不多喝。回族在飲食上除了這些禁忌外,還有許多嗜好。在副食品中,特別喜歡吃的菜餚有:蒸羊羔肉、手抓羊肉、羊肉泡饃、滾粉羊肉、黃燜羊肉、過油羊肉、羊肉串、辣子炒雞。燒雞、燒牛肉等肉食類。素萊類有涼粉、釀皮、燒茄子、炒土豆絲、涼拌土豆絲、扁豆、綠豆。豌豆、黃豆等名種豆芽菜、豆腐 腦,鞭蓉發菜、油吃辣子、醋吃辣子。酸辣湯等之。主食以米 面為主,喜歡吃羊肉臊子面,炒麵、燴面、餃子、小籠飽子、炸羔、八寶飯、油香、麻花、饊子、干糧饃、糖酥饃等,還喜歡吃枸杞、蛋黃、海味。蓮蓉等各類清真糕點。常吃的方便食品有熟燕麥、小麥、麻子、豌豆等磨成的妙面;有用麵粉和揭羊肉混合炒成的油茶(也叫肉、面子);有四、五寸厚的乾麵鍋盔等等。這些方便食品,可作為早餐或旅途用餐。在喜慶的宴席上,回族喜歡先吃乾果,後吃以牛、羊、雞、魚為主的佳餚。宴席上的菜,一般分為四種:有「八碗一盤」,「十全」、「十三花」、「十五月兒圓」。 這些菜一般都是請回族廚師做的,味道 鮮美,別具一格。回族還有喝蓋碗茶、糖茶的嗜好。蓋碗茶通常有十二味: 茶葉、自糖、紅糖、冰糖、紅棗、核桃仁、元肉、芝麻、葡萄乾、柿餅、蘋果等。當你到回民家裡做客時,主人熱情招待,首先給你沏一盅,越喝越感到清香爽口,明目益思,精神振奮。 回族飲食禁忌: 禁食血液: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視動物傾流出來的血液為污穢不潔之物,並在《古蘭經》中明載禁食。故回民屠宰行可做血腸出售,但不自食。 禁食豬肉:回回等信仰伊斯蘭教諸民族的飲食禁忌之一。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傳布伊斯蘭教時,把禁食豬肉作為教規,視豬肉為污穢不潔之物。《古蘭經》中,有禁食豬肉的經文,稱為哈拉目(阿拉伯語,意為禁忌)。伊斯蘭教傳人中國後,這一禁食習俗同時傳人。 禁食自死物: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視自死物為不潔之物,故禁食。 禁食非反芻畜:回族飲食禁忌之一。回族禁食驢、馬、騾等非反芻動物的肉,也禁食食肉類動物如貓、狗的肉。 禁食猛禽猛獸: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不僅視猛禽猛獸及怪獸怪魚為不潔之物,而且認為其性兇殘、暴戾、性惡,人如食後會移性,故嚴格禁止。 踏腳,當地回族群眾傳承一百多年的防身之術,近二十年面臨消失的危機。然而,為數不多的切磋舞台——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還是給了這項傳統運動重生的機遇。 記者最近走訪了踏腳的故里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努力探尋這個回族傳統武術的蹤跡。對於在年輕人中普及度日益下降的現狀,幾位選手及教練員向記者呼籲:願武術踏腳不再以舞蹈形式出現,而是能成為中國的「跆拳道」。 踏腳是一種專攻腿法的傳統武術,由36路彈腿演化而來。與中國傳統武術中的腿法分為蹬、彈等不同,踏腳要求全腳用力,不能彈踢,分為平踏、後轉、背腳等三十多種招式。 走進涇源縣園子村,村前屋後男子對練踏腳作為娛樂方式的場景已經罕見。村裡能碰見的練習者,幾乎大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 在涇源縣大庄村,40多歲的村民郝寶平告訴記者:「小時候周邊幾個村的人,一到農閑,就湊在一起對練踏腳。現在年輕人打工去了,小孩子也不會。」 只在縣體育館里,記者才能找到踏腳的蹤影。伴著音樂,24名中年男子正在排演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表演項目「踏腳」。演員們大汗淋漓,然而一套又一套的套路里,踏腳的雄壯少了,柔和多了。 隊員馬軍文告訴記者,狀如舞蹈的踏腳,的確沒有武術踏腳的原汁原味了。教練李光輝則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期,寧夏隊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踏腳項目,一炮打響獲得金牌。近二十年來,寧夏隊連續參加5屆民族運動會,在表演項目中成績優異。 「但由於踏腳是寧夏獨一的項目,棋不逢對手,也就不能列入競技項目,」李光輝說,表演項目強調觀賞性,原有的對抗性自然就少了,而且增加了一些舞蹈的元素。
Ⅳ 民間有哪些民族體育項目
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有: 搶花炮 武術 木球 鞦韆 蹴球 摔跤 珍珠球 毽球 馬上項目 龍舟專 毽球。 耍中幡(回族) 跳火繩(彝族) 中國屬象棋 花式跳繩(回族) 投綉球(壯族) 武術 射箭(蒙古族) 搶花炮(壯族) 氣功 賽馬(蒙古族) 頂罐走(朝鮮族) 中國式摔跤 日爾嘎(彝族) 跳板(朝鮮族) 風箏 賽耗牛(藏族) 丟花包(布依族) 龍舟 大象拔河(藏族) 舞花棍(布依族) 疊羅漢 薩哈爾地(維吾爾族) 人龍(瑤族) 游百病 叼羊(維吾爾族) 苗家鞦韆(苗族) 雙飛舞(滿族) 上刀梯(苗族) 跳房子 扔沙袋(滿族)。
每個項目都有規則,太多了,沒有辦法完成。
Ⅳ 回族有哪些民族體育啊請大家快告訴我啊!!
趕木球
回族體育活動。先在場地上挖坑。坑數比人數少一,坑的標準是直徑20厘米,深20厘米。用一20厘米長的短木棒當木球。比賽時,參加人數不限,每人手拿一米長的木棒,站在坑前,另一無坑人則用木棒趕球,盡力將球趕入坑內,站在坑邊的人要用木棒阻攔,不讓木球擊進自己守護的坑內,一但木球被擊入坑內,所有守坑的人要輪換坑位,這時趕木球的人乘機占坑,未搶到坑的人就變為趕木球的人。以趕木球次數多的人為負。
摜牛
摜牛是回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比賽時將一頭公牛牽進場來,鬥牛者用技風逗挑公牛,用鞭子抽打,使他發怒。發怒的黃牛瞪著發紅的眼睛,怒不可遏地向人沖來,鬥牛者挺身而上,順勢抓住牛的角。和牛一來一往地格鬥,使牛消耗體力,然後通過爆發力和技巧,把牛摔倒。 爬木城
回族體育活動。以粗木桿製成一長4米、高3米的木框,中以橫木數根相間,如梯牆狀,固定豎在地上,稱"木城"。參加者在規定距離外快速奔向木城,以先攀登到頂者為勝。 木球
回族傳統體育項目。由清朝民間盛行的打卯球(即木卯釘)發展而來,後流行於回族群眾中。形成了受青少年喜愛的體育運動。比賽場地和蘭球場地一樣大,兩端各有一寬100厘米,高80厘米的門。每場由甲乙兩隊參加,各隊五名隊員,其中一名守門員,另外4名運動員手裡各拿一塊60厘米長,上寬3厘米,下寬10厘米,厚2厘米的木板,運動員通過運球、傳球等技術,避開對方的防守,用木板擊球人門,球入門得分,以球入門多少分勝負。若得分相等,以點球形式決出勝負。全場比賽40分鍾,分上、下兩半場,中間休息五分鍾。規則是雙方隊員擊球時,擊球板不得過膝,過膝則違例。如一隊員用手和腳觸擊球或推、抱、拉、踢對方隊員均為犯規,罰任意球。比賽中守門員在球區違例、防守隊員兩腳進進球門區、任何隊員嚴重犯規,由對方在距球門5米處罰點球。
擲子
也叫"扔石鎖"、"舉石鎖"。回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擲子是用青石打製成古銅鎖形狀的石器。以後由石質改為鑄鐵。演練擲子的動作有扔高、砍高、扔荷葉、接高、接荷葉,其名稱為;支梁、扇梁子、砍跟斗、撤荷葉、嘴巴荷葉等。近年來又發展了一些新的動作。這項活動可鍛煉身體的各部。
Ⅵ 民族傳統體育是什麼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個體育項目。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游藝」的摔跤、賽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賽氂牛;苗族的盪鞦韆、劃龍舟;壯族由青年男女表達愛情轉變為對抗性比賽項目的「投綉球」;朝鮮族的跳板;滿族的滑冰;侗族的騎木馬(踩高腳);瑤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風箏;柯爾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龍舟競渡、風箏、秧歌、圍棋、氣功、太極拳等,則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都共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仿龍造形,以龍取名的龍舟,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一個獨具民族風格的創造。龍舟競渡具有濃厚的娛樂性和激烈的競爭性,在南方的水鄉地區,更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風箏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飛行器。其製作在中國極為普遍,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四地的風箏自成一派,別具特色,聞名世界。每逢4月是濰坊一年一度的風箏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在此交流技藝,傳播友誼。
秧歌是在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因其舞動幅度較大,故由藝術表演逐漸變為健身運動,尤其受到中老年婦女的喜愛。
圍棋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關於圍棋的文字記載。後流傳到日本、韓國及歐美國家。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正式的體育運動競賽項目,現已在全世界得到傳播和發展。
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實戰形式為主的,既能健身自衛,又可養生保健的體育項目,幾千年來一直在民眾中廣泛傳播。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眾多拳種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它融合古代道家養生修煉術,並結合陰陽與經絡學說創編而成。太極拳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有陳式、楊式、武式、孫式、吳式等多種流派,動作舒緩連貫,要求以意導體,意、氣、體三者協調配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氣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它對祛病強身、陶冶性情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武術和氣功不僅風靡中國,而且還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還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各民族體育健兒歡聚一堂,競獻技藝。
Ⅶ 寧夏回族民間武術的寧夏回族民間武術價值及特點
《朔方道志》記載寧夏回族「勤苦潔凈,不染煙酒,有尚武精神」,概括了回族穆斯林良好的生活習俗和民族傳統。回族以習武為聖行且世代相傳,歷史悠久。回族人民對習武強筋壯骨,修心養性,延年益壽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並積累、總結和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功法,健身價值和特點各有所長。
銀北地區的丁德明是八極拳的故鄉——河北滄州孟縣丁村人,自幼習練八極拳,動作剛健朴實,內外合一,氣貫丹田,崩憾突擊,功力純正。八極拳是以剛為主,剛柔相濟的拳種,由於發力渾厚暴烈素有「八極硬開門」之說。久練八極拳筋骨強健,肌肉發達而靈敏,力量飽滿而猛烈。馬振武的十八羅漢拳則以羅漢造型和軟功見長而飲譽武林,馳名國內外,1988年在杭州舉行的國際武術邀請賽上,馬振武以82歲的高齡出場,他的腿功軟似面條,「劈叉」、「朝天蹬」、「燕子銜泥」輕松自如,十八羅漢造型亦庄亦諧,栩栩如生,跌撲滾翻,樣樣精絕,瀟灑利落,令人嘆為觀止。西夏軟拳柔而不軟,剛柔具備,發力猛烈。此拳對腰功腿功要求柔韌熟到,演練時卻以「變、快、脆、響」為要訣,以氣催力,以聲助勢,氣勢凌厲,多用腿法,強調「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充分顯示了西北回族穆斯林的氣質性格和陽剛之美。楊懷中先生自幼習練此拳,現在雖已年過六旬,仍然身手不凡,功力深厚。王新武出身武術世家,其太極拳確有名家之風范,出手落落大方,輕鬆柔和,自然圓活,勢若行雲流水,盤中走珠,沉穩而不失輕靈;綿軟而不失靈動,表現出爐火純青的武功造詣。太極拳在寧夏紮下了根而且遍地開花,對全區人民習武健身運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黃帝內經》曰「百病生於心」,此後中國道家主張「性命雙修」。這些思想對中國武術、氣功養生和其它健身功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以內為主,內外兼修,相濟互補的思想在明清時代成為中國武術健身的主導思想。穆聖創教初期就有「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的訓示。生活在華夏的回族一直在不斷地吸收漢族武術文化,有時是直接擷取,深受濡染,有時則改造為適合回族的形式,賦予回回風格和特徵。如「湯瓶七式拳」及「湯瓶功」就是以內為主,內外兼修,相濟互補的拳術和功法,練功要求「靜心守真元,低樁盤古根,日月同相伴, 功到自然成,意傳內氣行,手疾眼更明,靜如海中礁,動如雷轟鳴」。其外修功法有「六字九宮流水樁或獨字齊眉樁、沙袋功」和各種架子功、單練、對練以及器械。又如「穆斯林八卦太極拳」也表現出這一特徵。回族武術家於子祥以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又吸收八卦掌動作,「在陰陽變化中變革出穆斯林八卦太極拳」。使太極拳具有回族風格和特點,突出了回族武術的形式和健身價值。
「踏腳」是回族特有的民間武術項目。集娛樂、健身和擊技為一體的武術運動形式。在涇源縣園子村,從小孩到老人每逢農閑就聚集在一起進行熱鬧的「踏腳」活動。「踏腳」用腳不用手,可雙人對踏,亦可多人對踏和以少踏多。腳法有平踏、跛腳、背腳、連環轉、飛腳等。參加這一活動不僅可掌握各種各樣的腿技,也使練習者身體矯健、反應敏銳、身體強壯。
Ⅷ 民族體育項目
項目有:搶花炮、珍珠球、花炮、木球、蹴球、毽球、龍舟、鞦韆、射弩、陀螺、押加、武術、馬術、民族式摔跤、板鞋競速、高腳競速。舉重、拳擊、摔跤、短兵和步射;
表演項目有:武術(分石擔、石鎖、弓箭術、彈丸、爬桿、跳板、木杠、皮條、沙袋、地圍、跳桌、筋斗、疊羅漢、大武術、五虎棍、打術、跳術、跳繩、飛叉、中幡等22項)、騎術(各種馬上技巧表演9項)3大類;特邀表演有:馬球、蒙古式摔跤、獅舞、雜技等。其中維吾爾族的踩繩(即達瓦孜)、蒙古族的摔跤、朝鮮族的跳板、回族的武術以及內蒙古騎兵的馬術等。
Ⅸ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具體事項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即鞦韆、跳板、珍珠球、民族式摔跤、賽馬、毽球、武術、跆拳道、射弩、押加等,內含50個小項目.
賽馬是藏族民眾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是農牧民閑暇之餘的集會,交流農牧業生產經驗的場所,而且是藏民族精神的展示。在所有的民間傳承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藏族的節日民俗中,賽馬常以主題的形式在節日中顯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的濃郁感情基礎之上的藏族人民,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賽馬文化。
(一)江孜達瑪節
藏歷四月十日至二十八日,是後藏江孜人民傳統的節日——達瑪節,藏語意為跑馬射箭。相傳這開始於公元1408年,到了公元1447年,達瑪節娛樂活動更為豐富,逐步成熟,節目也開始定型。內容主要是展佛軸畫、跳神、角力、跑馬射箭、抱石頭等。
十七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加強了政教合一的統治制度,統轄全藏後,江孜達瑪節也由西藏地方政府派僧俗官員即江孜宗本,白居寺總管,主持節日活動。這時的宗教活動,只不過是象徵性地進行一下,主要進行大規模的跑馬射箭比賽,活動時間也由一天變成三天或四天,內容為:宗教儀式,跑馬比賽,射箭比賽,郊宴活動。
直到今天,江孜達瑪節又增添了許多時代的新內容,「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江孜達瑪節已成了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重要方式。
(二)藏北賽馬節
藏北賽馬節是藏北草原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故又稱「草原盛會」,每年藏歷六月舉行,為期五至十五天不等。
六月的藏北,風和日麗,碧空萬里,漫山遍野,花草相間。節日前幾天,藏北各地牧民,身著艷麗的節日盛裝,帶上青稞酒,酸奶子等食品,帶上各類圖案美麗的帳篷、卡墊,騎著馬,從四面八方湧向賽場。
節日期間,賽馬場上,彩旗飄動,賽馬場西邊站滿了觀眾,姑娘們用紗巾遮著面部,只露出兩只水靈靈的大眼睛。比賽開始時,只見近百名騎手身著薄薄的黃色緞子藏裝,頭戴雁翎,外鑲紅、黃布面緞,頭頂氈帽,腳穿毛線襪。女選手們打旗領隊,小騎手們隨後打鼓助威。他們分別由父親牽馬進入賽場。繞場一周後,再牽到指定地點。到達地點,小騎手們便下馬,整裝待命。發令聲一響,他們揚鞭抽馬,疾馳狂奔,沖向終點。
藏北賽馬是自願參加的。不受地方的任何限制,誰都可以參加。參加比賽一般從比賽前十天開始馴馬。民主改革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這一傳統節日。除了賽馬、射箭和各種馬術表演等傳統項目外,還增加了舉重、拔河等項目,並組織文藝演出,放電影,請民間藝人說唱《格薩爾王傳》等活動,同時還舉行大型物資交流會。
(三)康定賽馬節
康定是西康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節日文化與其他藏區差別不大,如四月釋迦誕辰,七月跳神大會等,而最具地域性特色的要算康定跑馬山會了,也就是康定賽馬節。
康定跑馬山會,又叫康定跑馬山賽馬大會,每年五月十三日舉行。傳說原土司舊衙在今色多衙門,某年五月十八日山洪暴發,摧毀了舊城。為了祈福於「山神」,永避水災,明正土司決定在每年舊歷五月十日將康定百姓、寺僧齊集於跑馬山,與四十八家鍋庄頭人共同祭祀所謂的「神山」。賽馬活動本來是為此目的的,但當地百姓卻以此會為貿易交換之會。賽馬會上,四十八家鍋庄各出人馬比賽,按鍋庄大小分攤定額馬匹人員。賽馬者通常是十二、三歲的放牛娃。
五月十三日一早,點馬官即開始唱名,各鍋庄選手依次牽馬排列。賽馬是沿跑馬山的緩坡進行的,以對面山上鳴槍為號,一時眾馬齊發,在萬眾喧囂的吶喊聲中,賓士而去。因山道不寬,群駿相擠,每次途中落馬的騎手不少,獲勝者由土司賞以獎品。相傳有一年,吉波娃鍋庄生意蕭條,無錢雇馬,更無錢請人參加賽馬會。臨賽前,吉波娃主人才借得一匹跛腳老馬,只好親自騎上去比賽。結果,跛腳老馬跑在最後,但土司以其精神可佳,賞給與第一名相同的獎品。
後來,康定賽馬會移至飛機場,但每年跑馬山上仍歡歌狂舞,連帳如雲,康定城為之舉城一空。
(四)盤坡賽馬節
盤坡賽馬節,又稱盤坡草原盛會,還稱峨堡會,是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附近的藏、蒙古、土、回、漢等各族人民盛大的賽馬會。於每年農歷八月間,秋高氣爽,膘肥馬壯的時候舉行。這是一個民族大團結的盛會。
節日的早晨,太陽從祁連山冉冉升起。參加比賽的騎手和附近的農牧民,紛紛趕到盤坡草原,寧靜的草原。頓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賽馬場外,鑼鼓喧天,彩旗飄揚。參加比賽的騎手們,颯爽英姿,駿馬昂頭挺立。一聲炮響,賽馬開始,只見一匹匹駿馬四蹄騰空,塵土飛揚。騎手們騎在馬上,好像閃電一樣,從人們面前一掠而過。此時賽馬場上響起了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跑馬比賽後,緊接著是走馬比賽。騎手們個個精神百倍,手握韁繩,分別列組,從起跑線外的三百米的地方動起來,臨近起跑線時,只聽哨聲一響,騎手們飛身上馬,駿馬一下子全都豎起來,前蹄騰空,一嘶長鳴,接著撒開四蹄,盡力奔跑,只見騎手健兒們勇敢鎮靜,騎在馬背上,好似草原雄鷹展翅飛翔。站在四周的觀眾,又一次為騎手們的高超騎藝和精彩表演,不斷地大聲叫好。
當夕陽西下,夜幕降臨,盤坡草原又是一派景色,一堆堆篝火熊熊燃燒起來,清脆的歌聲在各民族的樂器伴奏下,在草原上空回盪。藏、蒙古、土、回、漢等各族的青年男女在歌聲中翩翩起舞,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則約邀一起,舉杯共飲。此時,草原沉浸在各族人民團結友好和歡樂祥和的氣氛中。
(五)天祝賽馬節
天祝賽馬節是甘肅華銳藏區傳統的民族盛會。人們為了紀念古代在抵禦外部族的戰斗中,為本部落的生存而獻身的十三位華銳英雄,於是在每年八月一日要舉行賽馬會,並在開幕式上鳴炮十三響,以表示對這十三位英雄的敬意。
如今,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天祝賽馬節這項傳統體育活動,已經變得越來越豐富多采。在賽馬節期間,要興辦物資交流大會,歌舞團、雜技團也來會演助興,給廣闊、寧靜的大草原增添了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