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騎馬、射箭、摔跤是下列哪個民族擅長的體育運動項目()A.蒙古族B.苗族C.傣族D.漢
每年的七八月,蒙古族聚居的地方紛紛舉行傳統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游戲的意思,來源於摔跤、射箭和賽馬三個體育運動項目.
故選:A.
② 蒙古的體育為何不強蒙古民族不是擅長體育嗎
競技體育和身體好是兩碼事。
③ 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長期的游牧生活和草原環境,形成了蒙古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尤其是在傳統的那達慕大會上,更成為許多傳統體育活動的大展示。在蒙古族的體育活動中,代表性的傳統項目主要有射箭、摔跤、布木格、賽馬、馬術、套馬、賽駱駝、打布魯、沙塔拉(蒙古象棋)棋等。
賽馬:是草原上最激動人心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傳統的賽馬比賽人數多少不限,少則二、三十,多則上百人;賽馬人的年齡,有五、六歲的男、女兒童,有青壯年,也有白發蒼蒼的老人。賽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華里。賽手不穿靴襪,只穿華麗的綵衣,頭上束著紅、綠、黃綢飄帶,顯得既輕便又英武。比賽開始,賽馬人躍馬競馳,爭先恐後,揚鞭飛奔,觀眾歡呼聲震撼大草原。當駿馬疾馳的時侯,賽馬人騎在馬上如騰空一般,表現出嫻熟的騎藝。此賽結束時,取上名次的馬匹排列在主席台前,由一位口才超眾的民間老藝人端著馬奶子,捧著哈達,對著跑了第一名的駿馬,即興吟誦。對馬的身姿,甚至馬的每一個部位備加贊揚,並表示美好的祝願。最後將一些奶子抹在駿馬的腦門上,剩餘的敬給賽馬的騎手,並將哈達系在駿馬的脖子或韁繩上,隨後依次授獎。
摔跤:蒙古語稱「博克」,一般通稱「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民族最喜愛的體育活動。蒙古族的摔跤,即不同於中國式摔跤,又不同於日本的相撲,它在規則、方法、服裝、場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於軍事訓練,後改為娛樂的活動。射箭分靜射和騎射兩種。弓箭的式樣、重量、長度、拉力都不限,一般規定每人射九箭,分三輪射完,以中靶的箭數多少評定名次,對優勝者給予獎勵。比賽的路道常為四米寬,半米多深,八十五米長的一條溝。靶位設三個,第一靶是在二米高的木架上掛一個一立方尺的彩色布袋;第二靶是個約一立方尺的白布袋;第三靶是等邊三色形的白布袋,三個布袋裡裝的都是棉花。第一、二靶位在射手的左側,第三靶應在射手的右側,靶位之間相距約二十五米,跑道中心線與靶位之間相距二米。比賽開始前,射手身穿緊身彩袍,背上弓箭,乘馬到起跑線。當裁判員發令後,便開始起跑,同時抽弓搭箭,瞄準箭靶,當射中靶上的某一環時,靶環便自動脫落,觀眾不斷給優勝者喝彩助威。這種比賽活動,直到今天仍然是廣大牧民所喜愛的一頂娛樂活動。過去,鄂爾多斯地區的射箭比賽只有騎射一種。箭靶是內裝灰土的三個糟羊皮口袋。射程一般為三、四十步。以箭靶流灰為中,比賽者每人射三次,以中靶多寡分出名次。在阿拉善和其它草原地區,靜射和騎射同時並舉。
繩索套馬:原是蒙古牧民的生產方式,近些年來逐漸演化為體育活動。在進行這項活動前,先選一匹難馴的烈馬,並使其疾馳。參加這項活動的選手,每人手持打著活結的繩索,躍馬緊追,追到一定距離後使向烈馬拋出繩索,以先套隹並制服烈馬的選手為勝。在節日中,蒙古還有舉行揮桿套馬的習慣,揮桿套馬和繩索套馬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參加套馬的選手手中各持一根長約3米的桿子,在桿頂上扎一根繩環,套馬手在追趕急馳的烈馬到一定距離時迅速出桿,將繩套套住奔馬的脖子,然後勒緊繩索,直到烈馬體力不支,馴服為止,最先馴服烈馬者為勝。無論是繩索套馬,還是揮矸套馬,場面激烈、氣勢壯觀,成為一種賽膽量、賽體力、賽技巧的競技項目。
馬術:是一種表演性體育項目,具體項目很多。如:其中跨越障礙一項,就是要比賽的選手在跑道上疾弛如飛的連續跨越幾個高一米的跨欄,並且還要在跑到終點之前,穿過一個直徑約兩米的火圈等,最先到達終點者才算獲勝;再比如:在跑道一側長度200米——250的地方米樹立起幾十個目標,由乘馬選手邊揮舞手中的馬刀沿途進行劈斬,所有的目標均在騎手的手起刀落中命中所有目標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馬球比賽:是流行城市附近牧民喜愛的運動,參加比賽的雙方隊員相等,拇隊員都手持一根「T」形拐棒,騎在馬上爭球,並尋找機會射門。其比賽方法和規則類似達斡爾族民間體育活動「波依闊」;但場面激烈、驚險,極富觀賞性。
另一種騎術是技巧性很高的「輕乘」。所謂「輕乘」是泛指選手在馬背上各種技巧。如:平衡、支撐、倒立、空翻、轉體、飛身上馬和側身隱蔽等技巧高超的動作。其中又分別包括單人雙馬,雙人雙馬和多人多馬。參賽的選手多是從八、九歲開始接受專門訓練。近些年,很多女孩也紛紛加入了馬術表演的行列。
馬術一般多在節日喜慶,或各種重大社會活動中進行表演。參加那達慕比賽時,主要是比技巧難度和選手的體態、姿態優美,由評委打分,以分數高為勝。
賽駱駝:主要流傳於被稱為「駱駝之鄉」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地區,日期不定。其比賽內容是以賽速度為主,在一定的距離中(一般五公里)以最先到達終點為勝。
賽駱駝與賽馬的跑法不同,跑馬都是前雙腳和後雙腳分別同時落地,觀感中呈前後波浪狀;而跑駱駝是左雙腳與右雙腳分別同時落地,所以在觀感上此起彼落,給人一種左右搖擺的感覺。雖然駱駝體態龐大,看似笨重;但在跑起來的時候最快可達六十公里,並且比馬還有耐力。所以,牧民在追尋那些桀鷙難馴的跑馬時,總是騎駱駝去追。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肯胡都格鎮,曾舉辦過一次一百峰駱駝的賽駱駝活動,當時努爾蓋鄉的參賽駱駝,十五公里的比賽最高成績為四十分零四秒。當時激動的牧民展開哈達,捧著斟滿奶酒的銀碗向獲勝的選手和駱駝祝福。
因此,在1982 年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賽駱駝還被邀為運動會的表演項目。
投擲:蒙古語「布魯」。廣泛流傳於各地蒙古族牧民中間。布魯原是一種打獵的工具,是一種狀似鐮刀自然彎曲的小木棒,用銅、鐵、鉛等金屬裝飾和澆注於木棒中,以增加其重量和美觀,總重量在150克至400克之間。
投布魯作為生產工具,平時隨身攜帶,並且隨時可以進行彼此之間的比賽。正式比賽一般多在節日期間進行,有的那達慕盛會也設有這個比賽項目。作為正式比賽,有投遠和投准兩種形式。
投遠是比距離,投擲法與擲手榴彈的方法相似,以投擲的遠近為勝負;投准比賽類公其他民族的擊木活動相同,即在30米外豎立三個高約五十厘米,上徑約4厘米,下徑約6厘米的木立柱,立柱之間相間約10厘米。比賽時選手直接將布魯向圓柱拋去,每人限投擲三次,其投擲姿勢不限,以擊中木柱多少計分。其計分方法是凡一次擊倒三個木柱為10分,擊倒兩個為6分,擊倒一個為2 分。由於各地不同,比賽的方法也不一致,有的地方規定間接擊中的計分與直接擊中的計分要低。
蒙古族象棋:蒙古語稱「「沙特拉」,約在公元13世紀由歐洲而傳到草原。它的棋盤是由顏色深淺交替排列的六十四個小方格組成的正方形,與國際象棋的的棋盤一模一樣。棋子也分白黑兩種,共三十二個,雙方各有一王、一帥、雙車、雙象、雙馬和八個小兵。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駱駝,把兵刻成獵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氣氛和特色。據《綏遠通志稿》記載,蒙古象棋「以小木雕成各種模型。計諾彥旅二,獅虎各一,駝、馬各四。車輪二。寶盆二。小獅八。小虎八。共計三十二枚。弈時,雙方各持十六枚。一方為諾彥、獅、駝、馬、車輪、小獅。一方為諾彥、虎、駝、馬、寶盆、小虎。兩方公塗紅黃二色。用方紙畫為六十四格。各佔三十二格。弈法;置棋子於方格中間,後行八格中,二格置諾彥與獅子。左右置駝、馬、車輪。前八格各置小獅。對方布置亦如之。對弈時誰先走誰後走,沒有一定規矩。官長或右、或左、或前,只走一步。獅與虎左右前後斜可走八面。駝向前斜面。馬走拐格。車輪、寶盆如象棋之車,可走前後左右。小獅、虎向前走一步,若走至對方底格,即可當虎獅之用矣。以困死一方諾彥為終局,其中運用無窮。」
④ 蒙古族傳統民族聚會項目除摔跤·射箭·舞蹈外,還有
還有布木格、賽馬、馬術、套馬、賽駱駝、打布魯、沙塔拉(蒙古象棋)和鹿棋等。
1、布木格
布木格,蒙古語指「球」,又稱踢行頭或踢熊頭,很可能是狩獵生產時期的一種游藝方式。將豬、鹿、羊之類的動物膀胱充足氣,氣口結死,外面縫上羊皮套,成為一個輕便的球,類似現代的足球、排球之類,然後踢著玩。
⑤ 蒙古族有哪些體育
蒙古族傳統體育
長期的游牧生活和草原環境,形成了蒙古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尤其是在傳統的那達慕大會上,更成為許多傳統體育活動的大展示。在蒙古族的體育活動中,代表性的傳統項目主要有射箭、摔跤、布木格、賽馬、馬術、套馬、賽駱駝、打布魯、沙塔拉(蒙古象棋)和鹿棋等 。
代表性體育項目
射 箭
射箭,是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區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悠久的歷史。
史載,十三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落後,曾大力發展和推廣射箭活動,騎射之風聞名於世。而他的軍隊中,每個戰士都配備有射箭用的弓和箭筒。成吉思汗的軍師木華黎,就是一個著名的射箭能手。據《元史·列傳》就記載了木華黎的事跡,說他「猿臂善射,挽弓二百強。」
歷史上,蒙古族射箭比賽使用的多是牛角弓、皮筋弦、木製箭和鐵鏈等,每次射的距離只有15米、20米。箭靶是五種不同顏色塗成的「氈片靶」。靶的中心是活的,箭射著中心後就會掉下來。還有一種比賽是不設箭靶,從幾十米處遠射堆在地面上的目標。該目標是堆砌起來的,呈塔形,箭射中並全部倒塌,為優勝。
定居在新疆的蒙古族中也盛行射箭比賽。比賽用的弓箭是土弓箭,其中弓長二米三,弓寬四厘米,兩頭尖扁圓形,為白色木製品;箭桿長1米左右,桿粗一指,木製;箭頭象小孩拳頭那樣大,長五厘米,木製;箭靶有三排羽毛,為牛筋等皮條繞起來的拳頭大小的圓球。比賽距離有10米、20米和30米。
一般來說,蒙古族射箭主要分靜射和騎射兩種。
靜射比賽時,參加比賽的射手身穿彩袍,腳蹬馬靴。裁判員一聲令下,眾射手盤弓搭箭,一齊射向靶心。凡是射中的,靶心自行脫落。每人射4箭,分3輪射完,以中靶次數多少評定勝負。比賽完畢後,觀眾給予熱烈喝彩。最後由大會主持者一一發給獎品。
騎射比賽,是蒙古族傳統射法。這種射法早在遼金元時期已經很興盛了。每逢重大節日,多舉行各種騎射活動。遼有「射免」活動,金有射柳之戲,元以騎射立國,以弓失為作戰的重要武器。歷代騎射技藝的發展,為後來騎射比賽的完善奠定了基礎。當代蒙古族的騎射比賽,分為大、中、小型。其中大型的騎射比賽,參加者多達百餘人;中型的約20~30人;小型的也有10~20人。比賽共設3個靶位,靶位與靶位之間相距25米。三個靶都各掛一個約1尺見方的彩色布袋,每個布袋裡邊裝的都是棉花。第一、二靶位在射手的左側,第三靶位在射手的右側。比賽規則規定1馬3箭,即每人每輪射3支箭,共射9支箭。不分男女老少,凡參加比賽的人都要自備馬匹弓箭,弓箭的式樣、弓箭的拉力、箭的重量和長度等不限。比賽時背上弓,把3支箭插在背後箭袋裡,騎馬到騎馬線。裁判員發令後,開始起跑,同時取弓抽箭,搭箭發射。每輪跑完全程沒射完3箭者,被認為最不光彩。
當代,古老的弓箭已經逐漸由鋼弓、塑料弓、尼龍弦、金屬箭所代替,蒙古族射箭技藝也將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加走向完善。
馬 術
作為草原民族,馬與蒙古族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除了賽馬,人們以馬作為平台而進行的各種技巧活動,也成為蒙古族的一項民族體育項目,這就是馬術。
蒙古族民間流行的馬術運動,形式多樣。人們在馬上進行的不同形式的技巧表演,多是技藝驚險,緊張激烈,引人入勝。這些技巧形式若按項目來分,主要包括馬上技巧、乘馬斬劈、乘馬射箭、超越障礙、賽馬、馴馬和馬球等。
為了推廣蒙古族的馬術活動,早在1951年,內蒙古自治區就建立了馬術隊,有計劃地培訓骨幹,制定規劃,舉辦競賽,以提高騎術。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在各個項目上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除了能在馬上做各種平衡、支撐、倒立、空翻、轉體、飛身上馬等動作外,還能在賓士的馬背上疊羅漢和進行雙杠表演。其動作高難,優美精彩,深受觀眾喜愛。尤其是隨著近年來旅遊事業的發展,馬術表演成為當地旅遊活動項目之一。
內蒙古馬術隊還積極參加全國比賽,不斷獲得好的成績。自1958年首次參加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開始,歷屆民運會上都能見到蒙古族馬術隊的身影,其精湛技藝博得觀眾稱贊。近幾年,蒙古族的馬術運動更加彭勃發展,那達慕、全區運動會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均有馬術項目表演。為了與國際奧委會奧運會競技項目相適應,培訓相關人才,還增加了國際奧林匹克場地障礙和現代五項的馬術訓練。這對推動蒙古族以至全國馬術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套 馬
套馬,原為蒙古族民眾草原放牧生活中的一項內容,在後來的發展中,人們將其運用到體育娛樂中,形成為一項民族特色濃郁的傳統體育項目。
蒙古族的套馬活動,一般是在喜慶節日中表演或比賽,主要為兩種形式。
第一種為揮桿套馬。比賽中,青年騎手數人為一組,雲集草原,各持一長約3米的竹竿。竹竿頂扎一繩環,環的大小以能套住馬頭為宜。先讓一烈馬疾奔,套馬手們縱馬飛馳,緊追不舍,到適當距離時即迅速揮桿將馬套住。以先套住馬頭,拉住烈馬者為勝。
第二種是繩索套馬。這一種形式原為放牧時約束馬匹的一種手段,而作為一類比賽項目,首先要選一烈性難馴之馬,先令其疾馳,參賽的成群騎手,手持打有活結的繩索,騎馬緊追,到一定距離,拋出繩索套馬,以先套准並能束住烈馬者為勝。
賽駱駝
賽駱駝,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除了馬,駱駝也是蒙古族聚居地常見的一種被人馴服的牲畜。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盟、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錫林郭勒盟,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蒙古族聚居區,駱駝是經常見道德,而當地男女老幼也都習乘駱駝。
駱駝的特點,是耐飢渴、耐寒暑、能負重,並善於在戈壁沙漠行走,因而有著「沙漠之舟」的美稱。尤其是在以牧駝為主的牧區,牧民尊駱駝為萬牲之王。歷史上,駱駝在蒙古民族的經濟、軍事上建立過卓越的功勛。
與馬相比,駱駝的體軀龐大魁梧,行走穩健,耐力強,人乘騎可日行80公里。但由於生長環境和馴養情況的差異,駱駝的習性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普通用作馱運貨物的駱駝,行動緩慢而又十分頑固執拗,倘若它生氣或不悅,便會就地躺倒,這一類是不能勝任比賽的。因此,凡參加賽跑的駱駝必須通過挑選,以身軀高大、勻稱,四肢修長者為佳。然後還要經過嚴格的訓養,方能上陣角逐。
經過多年的發展,結合現代體育比賽方法,牧民們對賽駱駝項目進行了規范。如增加了快速跑圈賽,這樣可以增強比賽的氣氛。此外,還新增加了團體比賽和接力比賽項目,使它更富有趣味性。擁有多達19萬峰駱駝的「駱駝之鄉」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早在1985年就專門修建了跑道為2000米的橢圓形賽駝場,使得場地駱駝速度賽可以達到1000米、2000米和3000米的不同形式,比賽規則基本同於賽馬規則。每當賽駱駝比賽時,場上總是歌聲、樂器聲、歡呼聲響成一片。尤其是老人們,特悶展開潔白的哈達,捧著斟滿奶酒的銀碗為獲勝的選手敬酒[2] 。
⑥ 蒙古族歷史悠久文化繁榮,中國還有哪些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⑦ 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是什麼
1、射箭
射箭,是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區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悠久的歷史。
史載,十三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落後,曾大力發展和推廣射箭活動,騎射之風聞名於世。而他的軍隊中,每個戰士都配備有射箭用的弓和箭筒。成吉思汗的軍師木華黎,就是一個著名的射箭能手。據《元史·列傳》就記載了木華黎的事跡,說他「猿臂善射,挽弓二百強。」
2、馬術
作為草原民族,馬與蒙古族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除了賽馬,人們以馬作為平台而進行的各種技巧活動,也成為蒙古族的一項民族體育項目,這就是馬術。
蒙古族民間流行的馬術運動,形式多樣。人們在馬上進行的不同形式的技巧表演,多是技藝驚險,緊張激烈,引人入勝。這些技巧形式若按項目來分,主要包括馬上技巧、乘馬斬劈、乘馬射箭、超越障礙、賽馬、馴馬和馬球等。
3、套馬
套馬,原為蒙古族民眾草原放牧生活中的一項內容,在後來的發展中,人們將其運用到體育娛樂中,形成為一項民族特色濃郁的傳統體育項目。
4、賽駱駝
賽駱駝,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除了馬,駱駝也是蒙古族聚居地常見的一種被人馴服的牲畜。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盟、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錫林郭勒盟,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蒙古族聚居區,駱駝是經常見道德,而當地男女老幼也都習乘駱駝。
5、摔跤
可解釋為摔倒在地上、競技體育運動項目。摔跤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兩運動員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規則,以各種技術、技巧和方法摔倒對手。
⑧ 蒙古族體育運動與現代體育運動有什麼不同
長期的游牧生活和草原環境,形成了蒙古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尤其是在傳統的那達慕大會上,更成為許多傳統體育活動的大展示。在蒙古族的體育活動中,代表性的傳統項目主要有射箭、摔跤、布木格、賽馬、馬術、套馬、賽駱駝、打布魯、沙塔拉(蒙古象棋)和鹿棋等。
現代體育的很多項目如馬術、摔跤、射箭等都是由蒙古同類項目演化而來。
⑨ 蒙古族的民族風情!!!快快快!!急急急!!
蒙古族人民居住蒙古包,有著待人熱情誠懇的傳統美德,以粗獷豪放、胸懷坦盪、誠實熱情而著稱。
飲食:以糧、乳、肉、奶茶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黃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貴客的宴席,獨具民族特色。
(一)奶品:黃油、奶豆腐、酸奶、奶皮、奶酒、乳酪等等,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食品,也是招待遠方客人的上好佳品,一碗醇正綿喉的馬奶酒,讓遠方的客人感受到草原人好客的盛情。草原上的奶食品都用牛、馬、駝、羊奶製成,是牧民一年四季的主要食品,蒙古語叫「查干伊德」。
(二)炒米、奶茶、手扒肉:奶茶是蒙古族人民每日必需的飲料,早晨起來,喝上一碗乳香飄溢的炒米奶茶,再加上幾塊奶豆腐、幾片手扒肉,便開始了一天的牧人生活。到草原做客,主人會給你端上奶茶,奶茶旁擺著一盤炒米,手抓炒米放入奶茶,外加鹽或糖調和,再放上幾塊奶豆腐,飲起來非常可口。
(三)肉類:肉類是蒙古族牧民自古以來游牧生活的主要食品,通常通過煮、涮、烤後進食。其中「手扒肉」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客人到蒙古包內作客,通常會遇到邊喝酒、邊吃「手扒肉」,馬頭琴聲悠揚、草原長調奔放的場景。傳統肉食中比較講究的還有「烤羊腿」、「烤全羊」等。(烤全羊是蒙古族人民最考究的烹調技藝,其色、香、味、形馳名中外,尤其是烏珠穆沁肥尾羊更是讓人喜聞樂道,贊不絕口。)
服飾: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長袍腰帶,穿高腰靴子。
(一)長袍:長袍是蒙古族人民自古以來所喜愛的服飾,袍子肥大、不開叉,尤其是牧人放 牧時,可以暖身禦寒。
(二)腰帶:穿蒙古袍必須扎腰帶,一般用布或綢緞製作,顏色和袍子要協調一致,多為丈二長。
活動:祭敖包、那達慕、射箭、博克等。
(一)祭敖包:那達幕是蒙古族的傳統活動和特有的民族風情。
每年農歷5月13日舉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敖包在蒙古語中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在游牧地域分界之處或在辨識方向上壘石為記,謂之敖包。敖包通常設在風景優美、視野開闊的草原高丘上,堆積石頭為台,台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層,由三個低平的圓柱體重疊而成。有單個的,也有敖包群。敖包上插桿子掛旌旗。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敖包逐步演變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地方。每年春夏之交或是秋季,牧民們便舉行祭敖包活動,將經文寫在紙條或布條上,展掛於樹枝,插在敖包上。有條件的地方會請上活佛和喇嘛,由喇嘛吹奏法號、焚香、誦經,祭祀人群自左向右繞包走三圈,祈神降福。
祭祀活動結束後,一般要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人們三三倆倆圍坐一起開懷暢飲,交談。有的青年男女藉此機會避開人群,溜到草叢中談情說愛,相約再見日子,即成所謂的「敖包相會」了。
(二)草原盛會——那達慕:那達幕是蒙古族的傳統活動和特有的民族風情,蒙古族語意為娛樂游藝,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
那達慕始於13世紀初,當時那達慕只舉行射箭、賽馬或博克的某一種比賽。如今的那達慕除了傳統的男兒三藝博克、賽馬、射箭比賽之外,還增添了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放映電影、篝火晚會等等新內容,同時開展經貿活動,進行物資交流,還要表彰勞動模範,其內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豐富和發展,那達慕這一古老的活動正煥發出新的活力,已成為融文體、經貿、旅遊於一體的草原盛會。
那達慕盛會傳統的項目為男兒三藝比賽,即博克(摔跤)、賽馬、射箭。 充分展示了燦爛的馬背民族文化。
1、賽馬:蒙古族素有「馬背民族」之稱,賽馬是蒙古族傳統的娛樂項目。草原上的賽馬活動場面十分隆重,數百名少年騎手身著華麗的服裝,頭纏鮮艷奪目的頭巾,揚鞭躍馬,歡呼聲和馬蹄聲響成一片,激盪著藍天、白雲下的綠色草原。
2、射箭: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
蒙古族一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藝而著稱。蒙古族的射箭比賽分騎射和靜射。射手身穿窄袖緊身短袍,身背弓箭,策馬到起跑線,令發後,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準射靶。靜射一般皆規定距離,比賽時射手立於固定地點發射。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數評定優勝,並頒獎。
3、博克:博克是蒙古族最喜好的體育娛樂活動。
蒙古族的博克(摔跤)起初具有很大的軍事體育性質,主要用以鍛煉力量、體魄和技巧。而現在的博克主要成為蒙古族男子比力量、技巧與本事的體育娛樂活動。蒙古族博克具有獨特的比賽規則,勝者有優厚的獎品。根據那達慕的規格參賽選手的數量不同,旗級那達慕博克參賽先鋒為512名。跤手參賽時,上穿「照德格」(鑲有銅釘的皮坎肩),下著白色跤褲,腰系綵綢做成的圍裙,腳蹬蒙古靴或馬靴,坦胸露背,有的跤手脖子上還掛著五顏六色的布條製成的「姜嘎」(在歷次比賽中獲勝的象徵物),像即將出征的武士。在比賽開始時,跤手們在粗獷的蒙古族樂曲中,跳著雄健的「鷹步」列隊上場,一隊跤手比賽完畢後,雙雙再跳著「鷹步」面向觀眾示意退場。
勞動習俗:蒙古族在養牧、圍獵方面有獨特風俗。
(一)養牧:蒙古族自古以來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遷徙,無城廓常居"。故養牧為其主要生產方式。
解放前純牧區駐牧之地有冬夏營盤之分。冬營盤則尋山谷的陽坡、沙丘柳林的避風處住紮,以避風雪;夏營盤擇水草豐美之地,結帳於平原,游移自由。營盤轉換,春在五月,秋在十月前後。對牲畜的飼養,通常是男主外,女主內。日間放牧為男人活,馬牛羊駝皆結群,出牧時有頭畜(羯羊、公牛、公馬)帶領圈斂,日落歸牧後,入圈、接羔、擠奶、燒茶皆女人負責,因此牧區勞動強度女人要大於男人。
牧畜抓膘也有季節性,《東齋紀事》記載:"牛馬有熟時,一如南人養蠶也。有雪而露出草一寸些,此時牛馬在熟;如無雪或沒草,則不熟"。這一習俗迄今牧區仍保留。即牛馬羊只有吃了著霜或落雪之草膘才成熟。
牧畜去勢(公畜閹割),是畜牧業生產一重要活動,各地均在春季選固定吉日進行。牛馬羊多在農歷四月初五、十六兩日,駝則入冬後的九天進行,公馬去勢多在3~4歲間。一村集中割勢,由當家人執刀,睾丸割除後,用燒紅的烙鐵烙焦傷口止血,並敷以鵝毛灰消毒。割出的牛馬羊睾丸,煮熟給兒童或老人吃,以滋補強身。一村去勢結束後,還要擺宴飲酒,以示慶祝。
牲畜"烙印"也是一種生產習俗,俗稱"招福"。烙印開始前,將牛馬趕在山腳下平坦的草地上,弄起杏木疙疸火,將帶有標記的長柄鐵印子在火里燒紅,將剛成年的牛馬順序趕過,持印人將鐵印在牛角或馬的後胯上,留下終生不褪的印記。舊時有印記的牲畜,丟失易辨認。
(二)圍獵:圍獵是蒙古族古老的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
清代及民國初年,赤峰地區仍有虎、狼、黃羊、野豬、狐狸、兔等圍獵。其規模有聯旗獵、地區獵、屯鄉獵、單獨獵等。數旗聯合一起要有幾千人參加,稱"阿巴"。"阿巴"活動集約性很強,原昭烏達盟阿魯科爾沁、翁牛特、巴林、奈曼等旗傳統的三大"阿巴"分別在農歷四月十六、五月十七、五月二十五日在格斯爾、杏仁台、好力寶(皆在阿旗)三地進行。"阿巴沁"(獵手)從遙遠的家鄉用勒勒車帶上帳蓬、食物、獵具到指定地宿營,翌日日出前到圍點集合,成千上萬的"阿巴沁"同時出動,在方圓數十里的獵場上,頓時喊聲如雷,塵土飛揚,被驚起的動物四處奔跑。"阿巴沁"們縱馬驅犬,掄槍張弓,投擲布魯(獵具),爭先恐後撲向獵物。最先撲到者,須用韁繩套住獵物的脖子,後到者均以先後次序把定獵物的四足、胸肋、脊尾,宰殺後循慣例將各自所得部位一一分割。小型、分散狩獵活動稱"固若勒乎",三五獵手徒步行圍,用火槍、布魯或繩套撲殺獵物,獵畢合理分配所得,老幼優先,公平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