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給介紹下仫佬族的民俗啊
仫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他們自稱「伶」、「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 佬」。「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建國後統稱仫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境內,與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雜居。
婚俗
佬族青年男女歷來實行自由戀愛,除節日、集會和趕集時的交往相識之外,主要的戀愛方式就是在「走坡」中傳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節是陽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輕人身穿盛裝,男女各自結伴,到集市上尋找對歌的夥伴。找到滿意的對手後,就邀到風景美麗的山坡草坪上開始對唱,以歌為媒,一問一答,相互滿意,互贈信物。最後托媒人通報家長,確定婚期成親。
媒人先由男方拜託,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兒的生辰八字交給媒人轉遞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後,認為與兒子的八字相合,這門親事基本大功告成。接親方式各地略有差別,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新娘過門前一個月,同村寨的同輩姑娘自願組成十人儐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與新娘日夜相伴,幫她做新鞋,縫嫁衣,備妝奩。成親的那天,十姐妹與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樣,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撐同樣的「姐妹傘」,剪同樣的發型,扎同樣的辮子,甚至連舉止姿態都相近相似。
若非親友,真不知誰是新娘,誰是儐相。到了新郎家,十一個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熱鬧非常。
接親的當天,許多地方都有設「歌卡」的習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親時,要唱答盤問方能通過「歌卡」進入新娘家。同樣,女方送親隊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問歌才能進新郎的家門。有時從早一直唱到晚,圍觀看熱鬧的人擠得水泄不通。最後若答不上來,那就自問自答,或由家長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欄門歌」結束。在長時間的對歌中,主人要供應好吃好喝給客人,以保證對歌時精力旺盛,情緒飽滿。
新娘進屋後,許多地方要「鬧歌堂」,即在洞房內外擺擂台賽歌,男女唱答。高潮時,喝彩聲、歡笑聲響成一片,成了青年人顯露才華的極好場所。
結婚的當天,新婚夫婦並不同宿,新郎和新娘都要陪伴著賀客和親友過夜。次日早餐後,新娘便隨同送親的人一起回娘家。直到第二年二月的社日,男家才接新娘回自己家過節。而到這天晚上夫妻才得同房共宿。次日新娘仍回娘家居住,平時祗有在農忙季節,新娘才暫時回男家短住幾天,直到懷孕生子後才不再回娘家久住。
服飾
仫佬族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因長期與漢、壯族交錯雜居,互相影響,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
仫佬族服飾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著古代僚人的特點。如婦女上衣很短,僅及腰,袖背上全部綉上鱗狀花紋。下穿無褶筒裙,腳上穿的是鉤尖鞋。男子多穿對襟衣,男女均以長帕包頭。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自縫。近代都已改裝,與當地漢、壯族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男子穿的都是對襟上衣、長褲,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過去姑娘梳辮,出嫁後結髻,現在多已剪發。飾物有銀質的耳環、手鐲、戒指等。
飲食
仫佬族大都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飯和比較豐富的菜餚。農忙季節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為飯。紅薯是仫佬族主要輔助糧之一。黃豆平時的都經炒、煮後吃,節日和婚喪大事時用來製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醬,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飯菜煮熟之後,晾涼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熱。平時一般都喝生水。仫佬族烹調肉類習慣於「白氽」,即把大塊豬肉或宰凈的整個雞鴨放入水中白煮,然後切成小塊,食用時再加鹽,或蘸鹽水。魚類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單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腌制各種腌菜,有腌豆角、蒜頭等。民間早、中兩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飯。蔬菜習慣先用水煮,再加油鹽。當地特產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燒飯、菜、燒茶的飲具。
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餚;白饃,仫佬族傳統點心,用熟糯米飯製成。
食俗
仫佬族主要聚居於中國南部廣西等地。"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聚居地山
巒起伏,奇峰聳立,山多地狹,可耕田面積較少,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小麥等。所以仫佬山鄉的飲食以玉米、大米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歡飲酒吸煙,不吃動物心。
以稻米為主食,麥類、薯類、玉米、豆類輔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為節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大都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飯和比較豐富的菜餚。農忙季節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為飯。紅薯是仫佬族主要輔助糧之一。有時把紅薯煮熟,除去外皮,搗成糊狀,與麥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黃豆平時的都經炒、煮後吃,節日和婚喪大事時用來製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醬,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飯菜煮熟之後,晾涼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熱。平時一般都喝生水。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腌制各種腌菜,有腌豆角、蒜頭等。民間早、中兩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飯。蔬菜習慣先用水煮,再加油鹽。當地特產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燒飯、菜、燒茶的飲具。
重陽酒是仫佬山鄉農家最喜歡的傳統飲料。重陽酒醇香撲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時醉了都不曉得,醒來頭不暈。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選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陽酒的製作方法與漢、壯族地區的甜酒製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時間後才開壇飲用。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製成,後用桐葉包住,形狀似狗舌,其名由此得來。它松軟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無窮了。它還具有特殊的意義,要不然山歌怎麼將它與愛情唱在一起呢!原來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時節。坡場上青年男女唱罷山歌後,便圍坐在一起相互交換各自帶來的"狗舌糍粑",意味著愛情像芝麻糖那樣香甜。
枕頭粽
逢年過節,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都包枕頭粽歡度佳節。傳說,枕頭粽是一群砍柴的壯家兒童傳教給放牛的仫佬族兒童的。枕頭粽每隻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個就夠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幾個小時,撈出晾乾後放些鹼水拌勻;然後把粽葉背面一層層地攤開約一尺多寬,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葉子圍邊,疊上一層葉子,鋪放一層米,像谷圍圍穀子一樣。最後用繩子綁緊牢,放進鍋里邊去煮一個晝夜。包枕頭粽的季節在二月社日。
鴨醬
鴨醬是仫佬山鄉味美色鮮的調味佳品,殺鴨時留下鴨血(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壇內的酸水,用筷子拌勻,以血液變成略為烏黑為適度,然後加入少許食鹽和薑末。有的不煮,認為這樣保留"血鮮";大多略煮一下,一滾即得。用鴨醬調味而吃。
編輯本段建築仫佬族聚居區內,山嶺綿延起伏,武陽江、龍江流貫其間。在大石山與土山丘陵的交錯中,有縱橫不等的峽谷平壩。仫佬族多住在山區或半山區,依山傍水建立村落。仫佬民居,多為磚牆、瓦頂、矮樓建築。無論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牆基以火磚砌成。人住底層,樓上是倉房。民居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地爐建於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中。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中用磚砌好爐子,爐旁安放一個大水壇,壇口與地爐口都略高於地面,以避污水流入。爐前砌一個煤坑,上面蓋塊活動的板子。爐子除掏灰的爐門外,以及壇子的周圍,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還得打上三合土。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總有熱水。除隨時可架鍋做飯外,冬天象土暖氣設備一樣,使堂屋舒適溫暖。特別是在潮濕多雨的季節,屋裡的糧食和衣物等都不致發霉。逢年過節,家人親友就圍著地爐吃「火鍋」,非常方便。因為仫佬族地區產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十分普遍。
經濟生活
仫佬族至漢朝開始以族為姓。仫佬族之有姓有名,是漢族文化影響的結果。近代仫佬族中有羅、銀、吳、謝、潘、梁、周、韋、張、黃、呂、包、覃、盧等姓,其中以羅、銀、吳、謝為大姓、人口最多。仫佬族多是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有的族內設有族長,通過推舉產生,有的沒有。但都有「冬」的組織,設「冬頭」,冬下設「房」,這是血緣聚居的遺跡。
由於自然條件及社會因素,羅城仫佬族長期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經濟沒有得到大的發展。據一代廉吏於成龍的描述,其古時的狀況是「蒿草彌漫,無人行徑」;「黃毛直抵城下」;「城內居民六家,茅屋數椽」。因此,其艱苦條件可見一斑。在羅城成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之時還是國家一級貧困縣,但是在省政府的重視下羅城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擺脫了舊日的貧困面貌。
仫佬族居住的地區青山環繞,溪水長流。江河兩岸,山間壩子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仫佬族以種植水稻著稱,早在宋代,龍江沿岸人民(包括仫佬族)即已「種稻似湖湘」。此外,仫佬族還種植玉米、紅薯、芋頭、穀子、小麥、蕎麥、高粱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黃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鐵制農具和畜力耕種。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與附近的漢壯民族大體相當。仫佬族地區的手工業也很早就有了發展。《說蠻》、《大清一統志》都有關於仫佬族「善制刀,,的記載。仫佬族打制鐵器工具和燒制缸瓦及陶器手工業,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鐵匠。仫佬族製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帶很有名。
由於仫佬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硫磺資源,素稱「煤鄉」,因此,仫佬族人民采礦形成了傳統。明清時代的文獻記載,有仫佬族人民採煤為生,掘地為爐、燒制沙罐。民國時期,仫佬族地區的煤礦開采量擴大,礦廠僱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礦31)。使仫佬族成為生產工人占人口比重較大的少數民族。仫佬族地區如今擁有煤礦、水泥、化肥、農葯、農機修造、建築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許多企業。交通運輸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根本變化。
文化藝術
仫佬族人民日常講話用仫佬語,唱歌卻用漢語小方言「七拐語」。仫佬族民歌可分為隨口答、口風和古條。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這是他們歷來用以歌唱生產、生活與感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藝術形式。歌的種類有:「隨口答」,是即興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隨問隨答的對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數為六字頭七字尾,押腳韻;「古條歌」,即為敘事式歌謠。有歌舞,其內容為民間流行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以15--30首為一條組成的長歌,叫「古條」,是民間歌手世代相傳下來的;「口風」,是一種諷刺性歌謠,亦稱口角歌,內容不拘,隨編隨唱,有「正口風」和「爛口風」之分。前者較文明,後者較粗俗,都富有機智、幽默、詼諧。
仫佬族現代詩人包玉堂,繼承了仫佬族民歌的傳統,又吸收了漢族詩人寫詩的藝術技巧,創作了許多富有詩情畫意的敘事長詩,著有《鳳凰山下百花開》、《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兩岸》、《迴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詩集。
傳統節日概述
仫佬族「依飯」節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仫佬族特殊的節日有:三月初三婆王節(又稱小兒節),其活動是以村寨為單位舉行祭祀;四月初八牛節,其活動是讓牛休息,並拜祭牛欄神;五月初五端午節。除具有與當地漢族、壯族的端午節相同的內容外,各村寨還抬紙船巡田垌驅蟲,以保豐收;六月初二為吃蟲節,是發揚除蟲方法的傳統節日;八月十五為後生節,是各地青年男女開展「走坡」社交活動的節日。還有三年一大慶、一年一小慶的依飯節,每逢立冬後「吉日」舉行,大慶以村寨(宗教)為單位,備辦豬羊祭宗廟,舉行演戲、舞龍舞獅、唱山歌等活動;小慶則一家一戶單獨活動。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為隆重。依飯節在立冬後的「吉日」舉行。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常用老薑、雞蛋、芝麻、黃豆、老公雞、魚以及豬的心、肝、肺、腎、腸、謂等十二種食品供祭。全村舞獅耍龍,唱歌唱戲,連續進行三天,因影響生產現已不多見。每逢節日,除進行各種慶賀活動外,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米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正月十五過小年要搗糍粑;二月春社要包粽子;四月初八要蒸糯米飯;八月十五要做狗(牛)舌粽;十二月二十四要做水圓(湯圓),蒸年糕;大年初一吃水圓,初二開始請客。出了嫁的婦女初二回娘家,並要帶豬肉、雞、鴨腿做為拜年禮品,返回婆家時照例也要帶回一些節日食品。糯米製品是各個節日和喜慶日子裡的主要食品。結婚、小孩滿月等均要製作糍粑,此外還要做豆腐,辦酒席。仫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酸食和酸品侗族有"侗不離酸",仫佬族的飲食也離不開酸。在仫佬山鄉,無論是哪一家,酸食是少不了的。諸如酸檸檬、酸木瓜、酸蘿卜等。包桐葉粽每年的八月秋社和中秋節,仫佬族家家包桐葉粽。此粽扁長,形似狗舌,又稱為狗舌糍粑。這種糍粑松軟而有彈性,味道鮮美而可口,老幼皆宜,是仫佬族的風味美食。
喝重陽酒
仫佬山鄉的農歷九月,稻子收獲了。人們使用最好的糯米釀製成濃醇而後勁很大的糯米酒。因是重陽節,故稱「重陽酒」。走坡又稱坡會、歌坡、走坡節,是仫佬族傳統的青年男女聚會唱歌、尋覓知音而進行社交活動的一種形式,多在春節期間或八月十五中秋節舉行,一般選在野外風景宜人的山坡上或峒場間,"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尋找意中人的大好時機。這一天,女的盛裝打扮,撐著紙傘或花傘,男的也上下新裝,三五成群結伴而來,看準哪家姑娘,便以歌傳情,若女方也有意思,自會與之對唱下去,你來我往,互相贊揚,盤問姓名、年庚、住地等,並相約再會,互贈信物(一般男的送女的花手巾,女的給男的新布鞋),定下終身。"走坡"反映了仫佬族青年戀愛的自由,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仫佬族傳統文化的映照。
會親
是仫佬族婚姻的表現形式之一。所謂「會親」,就是媒人由男女雙方商定,由男方家先備辦酒席一擔,放在預定的十字路口,然後迴避。接著是女方家的父母、叔伯、兄弟和親友來到路口,進食一餐,吃不完的全部帶回去。第二天,女方家也備有酒席一擔放在路邊,由男家父母、親友去進食一餐。
依飯節
又稱「敬依飯公爺」、「喜樂願」、「祖先願」、「賀香火」等,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護人畜平安和慶豐收的祭祀活動,是他們傳統的盛大節日。「依飯節」為期兩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飯,殺雞鴨,邀請親友來家飲宴。如今,仫佬族過"依飯節"時,加入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東西,如演新戲,唱新歌,進行各種體育比賽及經貿活動等,增進了民族的團結。
搶糍粑
搶糍粑是仫佬族最熱鬧的活動。他們三人為一「冬」(組),共三「冬」人輪番用長筷子去搶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三個人只能共用三隻腳著地,全靠手拉手、腳扣腳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搶到的粽子也會掉下地。一時之間滿場喝彩吶喊和擊鼓助威聲不絕,直到缸里的粽粑搶完為止,搶得粽粑最多的一「冬」為勝者。三角粽是仫佬族依飯節的吉祥物,仫佬族人相信,誰搶得多,得到的福氣也越多。
禁忌仫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時不許講不吉利的話;進門時不能踏門檻;忌食貓肉、蛇肉,有的地方還忌食狗肉和豬心。
宗教信仰
仫佬族沒有統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發展到信仰多神。過去仫佬族地區佛寺眾多,即信佛教,又信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兩種。仫佬族信仰多神,十分復雜,有家神和外神兩種,這是仫佬族地區科學技術沒有完全普及的緣故,人們過去對自然界許多現象,對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現象迷惑不解,於是把美好、善良的願望寄託於鬼神的意志。如今仫佬族地區信教的群眾已經很少了。
仫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
『貳』 寮國的主體佬族在中國是什麼稱謂
中國的壯族和寮國的佬族是同根生民族.壯族和佬族不僅在語言、習俗方面有著許多相同之處,而且在文學方面,特別是民間文學方面也有著驚人的相似.這其中有反映壯佬原始宗教信仰的關於"圖額"(壯族、佬族地區流傳的一種像蛇的動物)娶人間女子為妻的故事;有流傳久遠的人熊故事,壯族叫<埡歪>,佬族叫<埡彎>的故事;還有相當多的動物故事;以及大量的機智人物故事等等.通過對壯佬民間故事比較研究,不但可以了解壯佬兩族當時社會狀況的異同及其產生異同的原因,而且還可以為"壯族和佬族是同根生民族"這個觀點提供論據.……
『叄』 佬仫族的來歷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發展演變而來的,晉人常璩《華陽公志。南中志》中,即有關於「僚人」在雲貴高原雲嶺山脈南沿一帶活動的記載。唐宋以後,《嶺外代答》、《溪蠻叢笑》等史籍中出現了「僚」、「伶」人們共同體的記述。《天河縣志》、《大清一統志》說:「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見仫佬與僚、伶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學術界一般認為,仫佬族是從僚、伶中分化出來形成的單一民族,其時間大約在宋代。
據歷史記載,宋太祖開寶五年(972),以桂州琳洞地置羅城縣,先隸融州,後屬慶遠府。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所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羅城一帶地區。
明朝繼承宋、元制度·在羅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區設立流官,社會基層設立里甲。同時在縣官之下,增設土巡檢司、鎮和寨堡等機構,利用當地頭人任職,把流官與土官統治結合起來。人民須向朝廷交納夏秋兩稅。
清代將仫佬族地區縣以下劃分為「里」,在「里」下設「冬」。每「冬」約十餘戶,有「冬頭」,由大家推選,負責籌糧收款。「冬」原為繳納糧款而劃分的社會基層單位,由於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 以下又分「房」,實際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組織。
1912年後,設立團總、保董、甲長等,利用原來的「冬頭」為保、甲長,統治仫佬族人民。1933年以後,隨著國民黨勢力的深入,建立了區、鄉、村的保甲制度,鄉長兼任民團隊長及小學校長,實行所謂「三位一體」、「五戶連保」的反動統治。仫佬族中一些「鄉老」、「族長」也往往上通官府,下攬族權,左右與土匪勾結,強迫群眾遵守「鄉約」、「族規」,竭力維護封建宗法制度。仫佬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封建統治的斗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一批先進的仫佬族青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柳北抗日挺進隊和柳北人民解放總隊。羅城縣的解放就得到了仫佬族人民的有力配合。
『肆』 仫佬族和仡佬族有啥區別嗎
仡佬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437997人。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是仡佬族的發祥地。現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高於全國平均數,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 文化類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 ,目前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
仡佬族吃苦耐勞,忠勇善戰,在歷史上常被徵募當兵打仗做先鋒,明嘉靖年間被征調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浙江王江涇(今嘉興縣北)戰役中立有戰功。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黔西南仡佬族地區時,曾留下部分傷病員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養傷,受到群眾全力掩護,未遭到反動派的殺害。在建國初的剿匪斗爭中和抗美援朝運動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應有貢獻。
『伍』 仏佬族簡介...
仫佬族,民族語言為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也有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多數聚居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東門、四把、黃金、龍岸、天河、小長安等地。
少數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融水、融安等縣。在貴州省,主要居住在麻江、凱里、黃平、都勻、福泉等縣。1956年,經過民族識別,國務院正式確認為仫佬族。
(5)佬族體育項目擴展閱讀
仫佬族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由於仫佬族沒有文字,只有語言,這就決定了仫佬族歷史上留下來的文學主要是民間文學,諸如神話、傳說、詩歌、故事、戲曲等。
仫佬族的神話形態豐富,包括創世神話與英雄神話。創世神話有講述天地起源的神話,如《天是怎樣升高起來的》,洪水泛濫與人類再生神話,如《伏曦兄妹的傳說》,民族風俗形成神話,如《依飯節》等;英雄神話有《稼》、《懇王山》等。
民歌在仫佬族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過去幾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老歌手,他們把教青年人唱歌當作自己的義務。唱歌活動多在「走坡」和喜慶節日期間舉行。
『陸』 佬族的人口分布
全球有佬族人口約6800萬,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緬甸北部、寮國、泰國等地區。
寮國有佬族人口約老500萬,是寮國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寮國地勢平緩地區。
『柒』 佬族的介紹
佬族(Lao),一般是指寮國境內的傣泰民族(泰老民族),是寮國的主內體民族。佬族(Lao)原容稱「泰族(Thai)」,寮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後,寮國當權者為區分泰國等資本主義陣營的「泰族(Thai)」,遂將「泰族(Thai)」更名為「佬族(Lao)」,實際上與泰國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hai)、越南的泰族(Thai)、緬甸的撣族(Shan)、中國的傣族(Dai)、印度的阿薩姆族(Assam)是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同一個民族,自稱均介於「Dai」與「Tai」之間的發音,越往北自稱越接近「Dai」,越往南自稱越接近「Tai」。
『捌』 莫佬族的歷史,是什麼時候的
佬族(Lao),一般是指寮國境內的傣泰民族(泰老民族),是寮國的主體民族。
佬族(Lao)原稱「泰族(Thai)」,寮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後,寮國當權者為區分泰國等資本主義陣營的「泰族(Thai)」,遂將「泰族(Thai)」更名為「佬族(Lao)」,實際上與泰國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hai)、越南的泰族(Thai)、緬甸的撣族(Shan)、中國的傣族(Dai)、印度的阿洪族(Ahom)是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同一個民族,自稱均介於「Tai」與「Dai」之間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