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個關於運動會的口號,符合歷史系特色的
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虔誠治學,豁達泄世,修剪自我。厚德載物 天道酬勤 奮發向上 問鼎群雄虎踞龍盤今勝昔 歷史學子爭第一
B. 民族運動會的由來和歷史
由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該運動會是在1953年舉辦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和競賽大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國家體育行政部門聯合主辦、地方承辦,每4年舉行一屆。
歷史:1953年11月,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在天津市舉行。在1981年9月召開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座談會後,國務院便批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由國家民族事業委員會和原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辦,由地方承辦,每四年舉行一次。
同時又把1953 年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追定為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86 年的第三屆民族運動會首次啟用了會徽、會旗、會標,這標志著民族運動會逐步走向正規化。這屆民族運動會正式確定了民運會設項分競賽和表演兩大類,共設7 個競賽項目和115 個表演項目。
第四屆民運會不僅增加了賽龍舟等經過規范化、科學化之後的項目,而且還制訂了較為科學、系統的總規程、競賽項目規程和規則、表演項目評判方法,使民族運動會向著規范化的軌道邁進了一大步。
2015年8月,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舉行,舉辦地涵蓋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全部民族自治區以及北京、天津、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
從1953年的5個競賽項目22個表演項目到1999年的13個競賽項目和161個表演項目再到2015年的17個競賽項目和140個表演項目。少數民族運動會參賽民族涵蓋了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
(2)運動會的歷史擴展閱讀
民族運動會——民族團結的紐帶和橋梁
如果說,多少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青藏高原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被視為遙遠和神秘的土地;那麼,隨著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拉薩分賽場的成功舉辦,拉近了西藏與祖國各地的距離,人們對西藏的親近感進一步增強。這是全國民族運動會所帶來的重要成果。
新中國成立5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少數民族在政治上得到翻身解放,經濟上取得飛速發展,和漢族的兄弟姐妹一起,共同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
民族運動會的創辦,保護和發揚了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和體育傳統,給各民族提供了一個接觸外界、展示自身的舞台,在各民族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和理解的橋梁。
1982年在呼和浩特舉行的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首次實現了全國56個民族的大團圓。從那以後,四年一個周期,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在少數民族集中的各省、自治區輪流舉行。
運動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參加比賽和表演的各民族選手越來越多,運動會本身也越來越健全。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這個傳統的民族盛會早已超出了體育的范疇,成為各民族間全方位加強交流與聯系、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重要渠道。這個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所無法替代的。
本屆民族運動會拉薩分賽場的成功舉辦,也充分表現了藏族人民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和對各兄弟民族的深情厚誼。為了當好東道主,藏族人民克服了種種困難,充分提供了運動會所必須的各項設施;西藏登山隊從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上為運動會採集了聖火。
開幕式大型歌舞《吉祥頌》展示了藏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運動會期間,藏族群眾熱情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代表,對因高原反應而身體不適的客人給予了及時的治療。
所有這些都充分證明,藏族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心連心,西藏與祖國大家庭密不可分。民運會上一幕幕各民族兄弟情誼深的感人場景,是對西方敵對勢力和達賴集團企圖搞分裂活動的有力回擊。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經過47年的風雨歷程,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成為加強民族團結的紐帶和橋梁。民運會拉薩分賽場聖火今天雖然熄滅了,但從珠穆朗瑪峰採集的民族運動會聖火火種即將傳遞到北京去,傳遞到新的世紀。
C. 歷史上第一次運動會是什麼時候舉辦的
根據希臘神話,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在奧林匹亞贏得了一場比賽的勝利後下令,類似的比賽應該每四年在奧林匹亞舉行一次。另一個傳說則稱,宙斯在戰勝泰坦巨人克洛諾斯後創立了奧林匹克運動會。奧運會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公元前9世紀的Elidos爆發內戰,Elidos的國王Iphitos於是詢問女祭司,如何才能使人民免予戰亂。女祭司告訴他必須為眾神舉辦運動會。國王於是決定每四年舉辦一次運動會,交戰的各方同意在運動會期間停止戰斗,並且把運動會命名為「奧林匹克」,因為希臘的奧林匹斯山是眾神聚集之地。
運動會是在祭神的奧林匹亞舉行,那裡有一個12米高的用象牙和黃金鑄成的宙斯神像,這個神像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奧運會於公元前776年舉行,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之前奧運會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只有短跑(希臘人稱之為「斯泰德」Stadion,意為「場地跑」,英語中「體育場」stadium一詞就出於此)一個項目,長度為192.27米,因為這是大力神腳長的六百倍。奧運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後來希臘人還將奧運會作為一種計算時間的方式,一個「奧林匹亞」就是兩次奧運會之間的時間——4年。
後來,其他項目逐漸地加入到奧運會中:拳擊、摔跤、古希臘式搏擊和田徑(包括場地跑、跳遠、標槍和鐵餅)。新項目的加入使得運動會的長度從1天延長到5天,其中3天有比賽,其他2天則從事宗教活動。最後一天所有的參賽選手都可以參加一場盛宴,享用在比賽第一天時供奉給宙斯的100頭牛。奧運會項目獲勝者的獎品是橄欖枝編成的花環以及莫大的榮譽。雕塑家們還為獲勝者雕刻人像。古人曾經約定奧運會舉行期間,各城邦互不交戰,久而久之,橄欖枝就成了和平的象徵。
許多人以為在奧運會期間所有的戰爭都必須停止,其實不一定,不過參賽的士兵可以被允許脫隊,而且在進入敵軍的陣地時不會被攻擊。
D. 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史(英文)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
Pindar, the Greek poet wrote in the 5th century BC:"As in the daytime there is no star in the sky warmer and brighter than the sun, likewise there is no competition greater than the Olympic Games.
According to historic records, the first ancient Olympic Gam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776 BC. They were dedicated to the Olympian Gods and were staged on the ancient plains of Olympia. Initially they had a religious character and combined a number of ancient sporting events, many of which were based on ancient Greek myths.
The ancient Games actually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fe of the Greek ancestors. An Olympiad was a time unit, measuring the four-year interval between two Games. Participants came to compete from every corner of the Greek world aiming at the ultimate prize: an olive wreath and a "heroic" return to their city-states. But apart from the glorious victory, it was the Olympic values themselves which accorded special meaning to the Games: noble competition and the effort to combine body, will, and mind in a balanced whole.
As the Games developed, so did a set of proceres such as a standardized schele of events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Olympic Truce. They continued for nearly 12 centuries, until Emperor Theodosius decreed, in 393 AD, that all such 'pagan cults' be banned. He asserted that the Games placed an excessive public focus on athletic and spiritual affairs. The games was abolished until the 19th Century. Intellectuals such as Evangelos Zappas and Demetrios Vikelas who believed in the spirit of noble contests and the Olympic ideals, lent their voices and efforts to the revival of the Olympic Games.
However, it was French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 who orchestrated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Games, by advocating the marriage of sports and Greek classicism, leading the way to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in 1896.
The Greek public embraced the revival, and joined the efforts to organize the Games. An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Greek state at the time, were met through the mobilization of people and benefactors alike. The marble renovation of the ancient Panathinaikon Stadium that hosted the first modern Games was financed by George Averoff, a Greek benefactor from Northern Greece.
With the revival of the Olympic Games, a number of symbolic Olympic Traditions were also developed and established (i.e. the Olympic Anthem, the Olympic Creed, the Olympic Flag, the Olympic Flame and Torch).
Over the years, the Olympic Games traveled to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ontinents, and now finally in 2004, they returned to the country of their birth and the city of their revival for the hosting of the XXVIII Modern Olympic Games.
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抒情詩人品達曾寫道:「正如在白天天空中沒有星星比太陽更溫暖,更明亮,同樣,沒有比奧運會更激烈的比賽。
據歷史記載,第一屆古代奧運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為紀念奧林匹亞神在奧林匹亞的古代平原上舉行。起初他們信仰宗教並綜合了許多古代運動項目,其中很多都源於古希臘神話。
古代奧運會在古希臘人的生活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奧運會每四年舉行一屆,來自希臘各地的參賽者參與角逐,目標就是最終獎賞:一個橄欖花圈和「英雄」般的返鄉。除去勝利的光榮,奧林匹克價值本身賦予了奧運會特殊的意義:高尚競爭,把身體、意志和精神平衡的結合於一體。
隨著奧運會的發展,一系列程序,如標准化的項目時間表和奧林匹克休戰的實踐也在完善。這樣持續了近 12個世紀,直到西奧多斯大帝在公元393年頒布法令,取締所有「異教徒」。他宣稱,奧運會使公眾過於注意運動及精神。 18世紀,奧運會被廢止。知識分子們,如塞帕斯和維克拉斯,堅信高尚比賽的精神和奧林匹克理想,為復興奧運會而努力奔波。
法國人顧拜旦通過提倡運動和希臘古典主義的結合,使奧運會復興起來,為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的舉行鋪平了道路。
希臘民眾迎接了奧運會的復興,並努力組織起了這次奧運會。當時希臘政府所面臨的資金難題,都被人民和捐助者所解決。舉行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的古潘那斯那康體育場,其大理石更新便是由來自希臘北部的捐助者艾沃奧夫資助的。
隨著奧運會的復興,形成了很多具有象徵意義的奧運會傳統,如奧林匹克 會歌、奧林匹克格言、奧林匹克旗、奧林匹克火焰和火炬。
經過許多年,奧運會旅行了許多不同的大陸和國家,今年,也就是2004年,她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回到了當年復興的城市,舉行第 28屆現代奧運會。
E. 中國歷史第一個參加運動會的人是誰
劉長春是中國早期著名男子短跑銘心個,第一個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 劉長春1909年出生於遼寧省金縣,擅長短跑。他的技術特點是步頻快、步幅大、動作向前性好。1929年5月31日至6月2日,劉窗春在沈陽舉行的第14屆華北運動會上,一舉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3個短跑項目的全國記錄,成績分別是10秒8、22秒4和52秒4。當時這些成績非常令人鼓舞,因為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100米冠軍的成績也是10秒8。在愛國將領張學良的支持和幫助下,劉長春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唯一成員,1932年首次參加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論實力,他已具備了世界水平,但由於25天的長途跋涉,他的體力和運動能力都下降了很多,到達洛杉磯的第三天即參加100米預賽,僅以11秒1的成績名列小組第五名,未能進入下一輪比賽。在200米比賽中,他跑出了22秒1的好成績,發揮了自己的水平,但僅獲小組第四名,也未能進入復賽。比賽結束後,劉長春因路費不夠,而無法回國,後來是在當地華僑的捐助下,才回到了祖國。1933年在舊中國第5屆全國運動會上,劉長春以10秒7和22秒的成績再創100米、200米兩項全國記錄,並獲冠軍。其中10秒7的100米記錄保持長達25年之久,直到1958年才被解放軍運動員梁建勛打破。 1936年劉長春第二次代表中國,參加第11屆奧運會,同樣由於28天的海浪顛簸,體力消耗較大,而未能取得好的成績。從30 年代起,劉長春歷任東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北中正大學體育助教、講師、副教授。1964年當選為常務委員。著有《田徑指導法》、《田徑裁判法》等書
F. 大學生運動會有什麼歷史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素有「小奧運會」之稱,由「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法語: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Sport Universitaire)主辦,只限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不超過兩年的大學生(年齡限制為17-28歲)參加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始辦於1959年,其前身為國際大學生運動會。 截止至2009年3月,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已舉辦過24屆。 歷屆大運會 第一屆·1959年·義大利·都靈 第二屆·1961年·保加利亞·索菲亞 第三屆·1963年·巴西·巴雷格里港 第四屆·1965年·匈牙利·布達佩斯 第五屆·1967年·日本·東京 第六屆·1970年·義大利·都靈 第七屆·1973年·俄羅斯·莫斯科 第八屆·1975年·義大利·羅馬 第九屆·1977年·保加利亞·索菲亞 第十屆·1979年·墨西哥·墨西哥城 第十一屆·1981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第十二屆·1983年·加拿大·埃德蒙頓 第十三屆·1985年·日本·神戶 第十四屆·1987年·南斯拉夫·薩格勒布 第十五屆·1989年·德國·杜伊斯堡 第十六屆·1991年·英國·謝菲爾德 第十七屆·1993年·美國·布法羅 第十八屆·1995年·日本·福岡 第十九屆·1997年·義大利·西西里 第二十屆·1999年·西班牙·帕爾馬 第二十一屆·2001年·中國·北京 第二十二屆·2003年·韓國·大邱 第二十三屆·2005年·土耳其·伊茲密爾 第二十四屆·2007年·泰國·曼谷 第二十五屆·2009年·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 第二十六屆·2011年·中國·深圳 第二十七屆·2013年·俄羅斯·喀山 第二十八屆·2015年·韓國·光州 冬季大運會 第一屆·1960年·法國·夏蒙尼 第二屆·1962年·瑞士·韋爾勒斯 第三屆·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什平德萊魯夫姆林(今捷克) 第四屆·1966年·義大利·塞斯特里 第五屆·1968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 第六屆·1970年·芬蘭·羅瓦涅米 第七屆·1972年·美國·普萊西德湖 第八屆·1975年·義大利·利維尼奧 第九屆·1978年·捷克斯洛伐克·什平德萊魯夫姆林(今捷克) 第十屆·1981年2月24日——1981年3月4日·西班牙·哈卡 第十一屆·1983年2月17日——1983年2月27日·保加利亞·索非亞 第十二屆·1985年2月16日——1985年2月24日·義大利·貝納通 第十三屆·1987年2月21日——1987年2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什特爾布斯凱普萊索(今斯洛伐克) 第十四屆·1989年3月2日——1989年3月12日·保加利亞·索非亞 第十五屆·1991年3月2日——1991年3月10日·日本·札幌 第十六屆·1993年2月6日——1993年2月14日·波蘭·扎克潘 第十七屆·1995年2月18日——1995年2月25日·西班牙·哈卡 第十八屆·1997年1月24日——1997年2月2日·韓國·全州 第十九屆·1999年1月23日——1999年1月30日·斯洛維尼亞·布萊德 第二十屆·2001年2月7日——2001年2月17日·波蘭·扎克潘 第二十一屆·2003年1月16日——2003年1月26日·義大利·塔爾維希奧 第二十二屆·2005年1月12日——2005年1月22日·奧地利·因斯布魯克 第二十三屆·2007年1月17日——2007年1月27日·義大利·都靈 第二十四屆·2009年2月18日——2009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哈爾濱 第二十五屆·2011年1月27日——2011年2月8日·土耳其·埃爾祖魯姆 第二十六屆·2013年·斯洛維尼亞·馬里博爾 第二十七屆·2015年·西班牙·格拉納達
G. 大運會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大運會」是復「世界大學生運制動會」的簡稱。
上世紀20年代初,當時的國際大學生組織就已開始計劃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1923年5月,在巴黎召開了世界大學生體育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次年舉行第一屆國際大學生運動會。1924年,首屆「國際大學生運動會(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Games)」在華沙舉行,設田徑、游泳和擊劍3個比賽項目。此後,運動會不定期舉辦,至1939年共舉辦了8屆。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運動會被迫中斷,1947年恢復舉行。但從1951年起因國際形勢的變化,分裂成東西方兩個運動會,西方的名為「國際學生體育運動會」,東方的叫「青年學生運動會」或「青年友好運動會」。兩個陣營各自組織和舉辦自己的大學生運動會。
1957年,為了慶祝法國全國學聯成立50周年,在巴黎舉行了國際性的大學生運動會和國際文化聯歡節。經與會30個國家的代表一致同意,決定以後定期舉辦世界性的大學生體育比賽,定名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World
University
Games
或
Universiade)
」,原則上每兩年舉行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