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短跑名將卡爾劉易斯為什麼沒有選擇打籃球
卡爾·劉易斯曾經參加過1984年NBA選秀,當年公牛在第一輪第3順位選中「飛人」邁克爾·喬丹、第十輪第208順位選中了劉易斯。由於順位比較低,再加上父母親都是田徑教練。母親艾夫琳年輕時是跳欄和跳遠運動員,曾入選美國隊參加泛美運動會。父親比爾·劉易斯年輕時也是美國短跑和足球運動員。直接選擇了田徑而不是籃球。
卡爾·劉易斯(Carl Lewis),1961年7月1日出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伯明翰,美國田徑運動員,主攻100米和跳遠,被譽為「歐文斯第二」。
1980年,劉易斯開始職業生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獲得100米、200米、跳遠和4×100米接力四塊金牌。1988年漢城奧運會獲得100米與跳遠金牌。1991年第三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劉易斯獲得100米和4×100米接力冠軍,並以9.86秒刷新了100米世界紀錄。1994年,劉易斯再次刷新了自己的世界紀錄,將成績提升至9.85秒。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劉易斯連續第四次獲得奧運會跳遠金牌。
1997年,劉易斯宣布退役。職業生涯,劉易斯在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上共獲得17枚金牌、2枚銀牌和1枚銅牌,共13次打破100米、200米及跳遠的世界紀錄。
㈡ 美國籃球國家隊主教練是誰
綽號「老K「教練的邁克·沙舍夫斯基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首先,作為NCAA教練,每年三月底、四月初就結束賽季工作,因此他有充裕時間備戰夏天的國際比賽,而NBA教練一般到五月才結束俱樂部工作。布朗去年奪取NBA總冠軍,已是六月下旬。待球員教練休假後集中訓練,距奧運會開幕僅有兩星期。美國隊去年在希臘慘敗,組隊倉促是重要原因。 科朗吉洛為首的2008美國國家隊遴選委員會,定下「尊重國際籃球社會,挽回美國籃球名譽」的基調。沙舍夫斯基有比所有NBA教練都豐富的國際比賽經驗。1979年,他在西點擔任美國軍事學院男籃主教練時,就擔任泛美運動會美國男籃助理教練;1990年,他擔任友好運動會和世界錦標賽的美國隊主教練;1992年,他是巴塞羅那「夢一隊」教練組成員。對於NBA和FIBA的規則區別,沙舍夫斯基有清楚認識,「FIBA40分鍾的比賽,12名隊員不可能全上場。隊中必須有明確的主力隊員。」 沙舍夫斯基對於籃球的理解,符合科朗吉洛組建一支「肯定不是一支NBA全明星隊」的組隊思路。此外,挑選NCAA教練,也是為了改變靠球星打天下的思路。沙舍夫斯基過去15年訓練的杜克大學「藍魔」3次拿下NCAA總冠軍。考慮到NCAA全國錦標賽都是一場定輸贏,最終奪取冠軍容不得半點閃失,3個NCAA冠軍的分量不比3個NBA總冠軍輕多少。而他注重整體的思路正是NBA教練所缺乏的。
㈢ 問下巴西籃球明星,誰能提供
1、奧斯卡-施密特(Oscar SCHMIDT)
出生:1958年2月16日
身高:2米05
位置:前鋒
奧斯卡-施密特或許是巴西最著名的非足球運動員,1977年-1996年,他一共代表巴西隊征戰過5屆奧運會,4屆世錦賽。根據統計,施密特代表巴西隊總共出戰了326場,有7693分入帳,他不僅是巴西男籃歷史得分王,還是世錦賽(893分)和奧運會(1093分)史上得分王!1978年世錦賽,施密特率領巴西隊獲得第3名。1987年泛美運動會,以及3屆南美籃球錦標賽(1977年、1983年、1985年),施密特率隊奪取金牌。2010年9月12日,施密特正式入選國際籃聯名人堂。
2、帕索斯(Amaury PASOS)
出生:1935年12月11日
身高:1米91
位置:大前鋒
帕索斯職業生涯一共代表巴西隊出戰96場,這其中包括3屆奧運會和4屆世錦賽。其中1959年和1963年兩屆世錦賽,帕索斯都是巴西隊奪冠成員,這也是巴西男籃歷史上僅有的2次世錦賽封王。此外1954年世錦賽,帕索斯力助巴西隊獲得第2名;1967年世錦賽,他幫助巴西隊位列第3位。而1960年和1964年兩屆奧運會,帕索斯幫助巴西隊摘得銅牌。還有就是,帕索斯曾幫助巴西隊贏得過泛美運動會第2和第3名。2007年9月12日,帕索斯入選國際籃聯名人堂。
3、佩雷拉(Ubiratan PEREIRA)
出生:1944年1月18日
身高:1米99
位置:中鋒
佩雷拉是巴西隊奪取1963年世錦賽冠軍的主要成員,此外他還幫助巴西隊獲得1970年世錦賽第2名。1970年世錦賽,當時佩雷拉場均有14.8分入帳在得分榜上排在第2位。還有就是佩雷拉力助巴西隊在1964年奧運會上摘得銅牌;佩雷拉還率領巴西隊2奪世錦賽第3位,5奪南美籃球錦標賽冠軍,2奪泛美運動會第3位。2009年9月22日,佩雷拉入選國際籃聯名人堂。
4、馬查多(Marcelinho MACHADO)
出生:1975年4月12日
身高:2米01
位置:後衛
作為現役巴西男籃隊長,馬查多擁有豐富的大賽經驗。事實上1998年世錦賽他就代表巴西隊打過比賽,而2002年世錦賽馬查多大放異彩,場均20.9分讓他成為巴西隊最頂級得分手。2004年南美籃球錦標賽,馬查多當時場均有21.2分6.2籃板8.2助攻入帳,表現可以說近乎完美。雖然如今的馬查多早已過了自己的巔峰期,不過他仍是球隊的大心臟。值得注意的是已經37歲的馬查多從未參加過奧運會,今年的倫敦奧運會他或許能首次在奧運賽場亮相。
5、巴博薩(Leandro BARBOSA)
出生:1982年11月28日
身高:1米91
位置:後衛
速度極快的巴博薩綽號「閃電」,目前在NBA步行者隊打球。在巴西國內,巴博薩是最出名的後衛之一。2009年美錦賽,當時巴博薩場均有21.1分2.2籃板1.9助攻入帳。巴博薩不僅榮膺那屆美錦賽得分王稱號,還率隊奪取冠軍。事實上職業生涯3次出戰美錦賽,巴博薩的場均得分都在20分以上。而2010年世錦賽,巴博薩場均拿下16.2分。今年的倫敦奧運會,巴博薩已經入選了大名單,他表示一定會盡自己全力幫助巴西隊爭取獎牌。
6、瓦雷喬(Anderson VAREJAO)
出生:1982年9月28日
身高:2米11
位置:中鋒
在NBA賽場,瓦雷喬是絕對的硬漢,他曾是勒布朗-詹姆斯在騎士隊的內線好幫手。如今的瓦雷喬還在騎士隊打球,他是目前這支巴西隊最出色的內線。09年美錦賽,當時瓦雷喬場均有13.6分8.4籃板1.2助攻入帳,力助巴西隊奪取冠軍。而2010年世錦賽,瓦雷喬雖然場均得分只有4.3分,但他搶下7.0籃板。是的,那屆世錦賽瓦雷喬以場均8.4籃板排在全隊第2位。今年的倫敦奧運會,瓦雷喬將與另一位NBA悍將內內聯手撐起巴西隊的內線。
7、沃拉米爾(Marques Wlamir)
1963年當巴西隊奪取歷史上第2個世錦賽冠軍後,沃拉米爾成為巴西國內家喻戶曉的明星,知名度堪比足球巨星貝利和加查林。那屆世錦賽,沃拉米爾場均有18分入帳,他不僅是巴西隊奪冠的功臣,還榮膺1963年世錦賽MVP稱號。事實上4年前的1959年世錦賽,巴西隊首度封王那次,沃拉米爾的表現也不錯,場均貢獻19.3分。沃拉米爾絕對是巴西男籃歷史上最著名的球員之一,他最後1次參加洲際大賽是1970年世錦賽,當時他場均拿下12.1分。
8、德-索薩(Marcel DE SOUZA)
出生:1956年12月4日
奧斯卡-施密特是巴西男籃歷史上最偉大球員,當時在他身旁有1人不得不提,叫做德-索薩。1978年世錦賽,當時德-索薩場均有18.9分入帳,力壓施密特的17.7分成為那屆世錦賽巴西隊內的頭號得分手,也是球隊獲得第3名的功臣之一。而1988年奧運會,德-索薩場均拿下16.8分2.1籃板1.4助攻。還有1990年世錦賽,德-索薩場均貢獻12.9分。目前德-索薩已經入選了國際籃聯名人堂候選名單,相信他入圍只是時間問題。
㈣ 籃球運動中裁判員是退役球員嗎
在聯盟近73年歷史上,只有3名球員在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之後決定成為NBA裁判。下面,讓我們一起認識他們吧:
3、 伯尼·弗萊爾(非現役裁判,原7號裁判)
伯尼·弗萊爾在1972年的NBA選秀中被菲尼克斯太陽隊選中,從此開始了他的NBA球員生涯。伯尼·弗萊爾於1978年作為NBA裁判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弗萊爾逐漸地成為了NBA最受歡迎的裁判之一,並在NBA吹罰了1800多場比賽。他的裁判生涯結束於2007年的NBA總決賽後,並在2008年成為NBA副總裁兼官員主任。
㈤ 奧斯卡·施密特的籃球生涯
奧斯卡·施密特(Oscar Schmidt)1958年2月16日生於納塔爾,直到14歲時才開始打籃球,盡管身高達到2米05,但施密特更多依賴外線進攻得分。他的進攻才華在奧運會和世錦賽上得到了最好的展現,在這兩個最重要的賽事中總得分分別為1093分(場均28.8分)和916分(場均26.2分)。奧斯卡在1980到1996年期間參加了5屆奧運會,盡管從沒有得到一塊獎牌,但他卻在其中3屆比賽中成為得分王。他在奧運會上最出色的表現來自1988年的漢城,他總共砍下驚人的338分,場均得分高達42.3分。他在世錦賽上最出色的表現則是率領巴西隊在1978年勇奪銅牌。
1987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的泛美運動會籃球決賽中,獨得46分的施密特率隊擊敗大衛·羅賓遜領銜的美國隊,奪得男籃比賽冠軍,也是美國隊首次在本土遭遇敗績。奧斯卡·施密特被球迷親切地稱為「奧斯卡」,他是巴西籃球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職業生涯長達不可思議的26年。他五次參加奧運會保持著奧運會男籃比賽總得分紀錄。1987年率隊在泛美運動會男籃決賽上以120比115勝出,使美國隊在本土首嘗敗績,比賽中那一記超遠距離絕殺已經永遠載入籃球史冊『。
施密特在他職業生涯參加的頂級比賽中總共得到49703分,也正是因此,他在國際籃球界有「世界第一得分手」之稱。1980年至1996年間他打滿了五屆奧運會,並且以1093分成為奧運會歷史上的得分王。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施密特總共砍下驚人的338分,場均得分高達42.3分。巴西人更是給施密特起了一個「神聖之手」的綽號。
㈥ 泛美運動會的舉辦簡介
1995年3月,為期16天的第十二屆泛美運動會在阿根廷的馬德普拉塔舉行。來自美洲42個國家的5144名運動員參加了34個項目的比賽。本屆運動會共打破1項世界紀錄和30多項泛美運動會紀錄。美國獲得169枚金牌、146枚銀牌、109枚銅牌,名列第一。古巴獲112枚金牌、66枚銀牌、60枚銅牌,名列第二。加拿大獲得48枚金牌、60枚銀牌、69枚銅牌,名列獎牌榜第三。
第十三屆泛美運動會於1999年7月23日至8月8日在加拿大的溫尼伯舉行。來自北美、南美和中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42個國家的50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射箭、體操、田徑、羽毛球、棒球、籃球、沙灘排球、拳擊、皮劃艇、自行車、跳水、馬術、擊劍、曲棍球、柔道、空手道、現代五項、牆網球、藝術體操、輪滑、賽艇、帆船、射擊、足球、壘球、壁球、游泳、花樣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手球、網球、保齡球、鐵人三項、排球、水球、滑水、舉重、摔跤39個項目的比賽。比賽結果,美國獲得106枚金牌、110枚銀牌、79枚銅牌,名列第一。古巴獲71枚金牌、40枚銀牌、47枚銅牌,排名第二。東道主加拿大獲得64枚金牌、52枚銀牌、80枚銅牌,名列獎牌榜第三。巴西獲得25枚金牌、32枚銀牌、44枚銅牌,名列第四。阿根廷獲得25枚金牌、19枚銀牌、28枚銅牌,排位第五。
本屆比賽歷時17天,規模龐大,共耗資1.4億加元。除來自西半球各國的優秀運動員外,參加運動會的還有2000多名教練員和官員,以及2500多名記者、攝影師、電台播音員、電視評論員和其他傳播媒體的工作人員。比賽期間,在溫尼伯的歌舞劇院和主要街道上還舉辦了盛大的文化藝術節表演,加拿大的專業和業余藝術家演出了具有濃郁北美風格的文藝節目。美洲各國共有近4億電視觀眾觀看了本屆運動會的比賽轉播。
㈦ 卡爾劉易斯以前是打籃球的嗎
卡爾·劉易斯的運動項目是:田徑。
1961年7月1日,卡爾·劉易斯出生於美國伯明翰的一個體育世家。他的父母親都是田徑教練。母親艾夫琳年輕時是跳欄和跳遠運動員,曾入選美國隊參加泛美運動會。父親比爾·劉易斯年輕時也是美國短跑和足球運動員。
1973年,年僅12歲的劉易斯獲得了紀念傑西·歐文斯田徑比賽年齡組的跳遠冠軍,得到了歐文斯本人鼓勵。 1979年,18歲的劉易斯進入休斯頓大學,遇到了對他影響巨大的湯姆·戴勒斯教練。戴勒斯一見到劉易斯,就發現他具有優秀運動員的素質。根據劉易斯的特點,戴勒斯給他以積極的指導,使劉易斯形成了23步,長達52米的跳遠助跑,速度達每秒11.80米,超過了所有跳遠運動員。這驚人的速度,給他贏得了一秒半的騰空時間,運動成績也由此突飛猛進。
他從來都不是籃球運動員。
1997年,劉易斯宣布退役。職業生涯,劉易斯在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上共獲得17枚金牌、2枚銀牌和1枚銅牌, 成為史上獲得短跑世界冠軍最多的選手(後來被尤塞恩·博爾特打破)。曾經13次打破100米、200米及跳遠的世界紀錄。
答案:他不是打籃球的。不是籃球運動員。不是籃球運動員出身。
如果你要問他有沒有打過籃球,這個你去問他自己吧。
㈧ 美國籃球對主教練是誰
綽號「老K「教練的邁克·沙舍夫斯基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首先,作為NCAA教練,每年三月底、四月初就結束賽季工作,因此他有充裕時間備戰夏天的國際比賽,而NBA教練一般到五月才結束俱樂部工作。布朗去年奪取NBA總冠軍,已是六月下旬。待球員教練休假後集中訓練,距奧運會開幕僅有兩星期。美國隊去年在希臘慘敗,組隊倉促是重要原因。科朗吉洛為首的2008美國國家隊遴選委員會,定下「尊重國際籃球社會,挽回美國籃球名譽」的基調。沙舍夫斯基有比所有NBA教練都豐富的國際比賽經驗。1979年,他在西點擔任美國軍事學院男籃主教練時,就擔任泛美運動會美國男籃助理教練;1990年,他擔任友好運動會和世界錦標賽的美國隊主教練;1992年,他是巴塞羅那「夢一隊」教練組成員。對於NBA和FIBA的規則區別,沙舍夫斯基有清楚認識,「FIBA40分鍾的比賽,12名隊員不可能全上場。隊中必須有明確的主力隊員。」沙舍夫斯基對於籃球的理解,符合科朗吉洛組建一支「肯定不是一支NBA全明星隊」的組隊思路。此外,挑選NCAA教練,也是為了改變靠球星打天下的思路。沙舍夫斯基過去15年訓練的杜克大學「藍魔」3次拿下NCAA總冠軍。考慮到NCAA全國錦標賽都是一場定輸贏,最終奪取冠軍容不得半點閃失,3個NCAA冠軍的分量不比3個NBA總冠軍輕多少。而他注重整體的思路正是NBA教練所缺乏的。
㈨ 泛美運動會奪8金,為何阿根廷體育集體項目如此強
北京時間8月19日,阿根廷隊官方公布新一期的國家隊大名單,無緣美洲杯的羅霍回歸,在世青賽和泛美運動會上表現出色的小將阿道夫-蓋奇首次入選成年國家隊。
為何阿根廷體育集體項目如此強、
足球方面,阿根廷是世界強國,但由於國際足聯不強制俱樂部放人參加泛美運動會和奧運會,參賽的不是一線球員。即使這樣阿根廷還是獲得男子冠軍,女子在點球大戰中輸給哥倫比亞獲得亞軍。
首先,他們體現了強烈的集體歸屬感
阿根廷的隊伍都有自己的昵稱,足球的隊員叫「兄弟」,橄欖球的隊員叫「美洲豹」,曲棍球的隊員叫「美洲獅」,手球的隊員叫「角鬥士」。這些都可體現出他們的熱愛程度。
還有是機制上的因素。與個人項目不同,阿根廷集體項目也是機制性的,有各級的體育聯合會,運動員們可以參加各種俱樂部比賽。體育聯合會投入資金,培養青年運動員、省一級優秀運動員和國家級運動員,每年會組織大量賽事。
而且阿根廷全民喜愛體育。雖然足球在阿根廷依然是第一運動,但在阿根廷有很多年輕人喜歡橄欖球、手球、籃球、排球和曲棍球。而這些項目也在全國教育體系之中,有專門的體育教師。
這些因素,加上阿根廷完善的體育設施,讓阿根廷運動員們可以有足夠培養的機會。
這就是阿根廷集體項目如此強的原因了吧。
㈩ 英聯邦運動會和泛美運動會都有那些謝國家參加啊
英聯邦運動會:
英聯邦運動會始創於1930年,最初叫「大英帝國運動會」,從名字就可知其性質。參加國都是英聯邦成員國或者附屬國和地區。至今這個比賽仍舊對維系英聯邦成員協會的鬆散關系起一定的作用。
英聯邦運動會聯合會共有71個成員,主要成員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印度、南非、馬來西亞等,英國是以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等協會名義參賽。這個運動會慢慢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大型賽事之一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在田徑、游泳上的不斷進步,使得比賽水平越來越高。眾多世界一流高手參賽,讓比賽確實有了世界級水平,也得到運動員的重視。
比如這次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第18屆比賽中就有男子百米世界紀錄保持者、牙買加的鮑威爾,奧運會和世錦賽女子400米金牌得主、巴哈馬的威廉姆斯-達令;游泳方面有剛剛打破世界紀錄的女子100米蛙泳選手、澳大利亞的瓊斯,以及大批世界冠軍。
此外,英聯邦運動會獨有的板球、英式橄欖球、草地保齡球等比賽也有其特點。雖然這些比賽不是奧運會項目,但在英聯邦成員國內有相當多的擁躉,因此吸引了很多球迷。英聯邦運動會觀眾超百萬,全世界電視觀眾過10億,足見其影響范圍。
就像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這次墨爾本英聯邦運動會上說的:「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歷史,但我們有共同的目的,就是團結、友愛和共同利益。」
參加英聯邦運動會的完整國家和地區表
亞丁殖民地 1962
安圭拉島 1982, 1998—
安地卡及巴布達 1966–1970, 1978, 1994—
澳大利亞 1930—
巴哈馬 1954–1970, 1978–1982, 1990—
孟加拉國 1978, 1990—
巴貝多 1954–1966, 1970–1982, 1990—
貝里斯 1978, 1994—
百慕大 1930–1938, 1954–1982, 1990—
波札那 1974, 1982—
英屬蓋亞那 1930–1938, 1954–1962
英屬宏都拉斯 1962–1966
英屬維京群島 1990—
汶萊 1958, 1990—
喀麥隆 1998—
加拿大 1930—
開曼群島 1978—
錫蘭 1938–1950, 1958–1970
庫克群島 1974–1978, 1986—
塞普勒斯 1978–1982, 1990—
多米尼克 1958–1962, 1970, 1994—
英格蘭 1930—
馬爾維納斯群島 1982—
斐濟 1938, 1954–1986, 1998—
甘比亞 1970–1982, 1990—
迦納 1958–1982, 1990—
直布羅陀 1958—
黃金海岸 1954
格瑞那達 1970–1974, 1994—
根西島 1970—
蓋亞那 1966–1970, 1978–1982, 1990—
香港 1934, 1954–1962, 1970–1994
印度 1934–1938, 1954–1958, 1966–1982, 1990—
愛爾蘭 1930
愛爾蘭自由邦 1934
馬恩島 1958—
牙買加 1934, 1954–1982, 1990—
澤西島 1958—
肯亞 1954–1982, 1990—
吉里巴斯 1998—
賴索托 1974–
馬拉維 1970—
馬來亞 1950, 1958–1962
馬來西亞 1966–1982, 1990—
馬爾地夫 1986—
馬爾他 1958–1962, 1970, 1982—
模里西斯 1958, 1966–1982, 1990—
蒙塞拉特 1994—
莫三比克 1998—
納米比亞 1994—
諾魯 1990—
紐芬蘭 1930–1934
紐西蘭 1930—
奈及利亞 1950–1958, 1966–1974, 1982, 1990–1994, 2002—
紐埃 2002—
諾福克島 1986—
北婆羅洲 1958–1962
北愛爾蘭 1934–1938, 1954—
北羅德西亞 1954
巴基斯坦 1954–1970, 1990—
巴布亞紐幾內亞 1962–1982, 1990—
檳城 1958
羅德西亞 1934–1950
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 1958–1962
聖赫勒拿島 1982, 1998—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1978, 1990—
聖露西亞 1962, 1970, 1978, 1994—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1958, 1966–1978, 1994—
薩摩亞和西薩摩亞 1974—
沙撈越 1958–1962
蘇格蘭 1930—
塞席爾 1990—
獅子山 1966–1970, 1978, 1990—
新加坡 1958—
索羅門群島 1982, 1990—
南非 1930–1958, 1994—
南阿拉伯保護國 1966
南羅德西亞 1954
斯里蘭卡 1974–1982, 1990—
史瓦濟蘭 1970—
坦噶尼喀 1962
坦尚尼亞 1966–1982, 1990—
湯加 1974, 1982, 1990—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34–1982, 1990—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1978, 1998—
吐瓦魯 1998—
烏干達 1954–1982, 1990—
萬那杜 1982—
威爾士 1930—
尚比亞 1970–1982, 1990—
辛巴威 1982, 1990–2002
英聯邦運動會
1978年年英聯邦運動會 - 埃德蒙頓, 艾伯塔省, 加拿大
1982年年英聯邦運動會 - 布里斯班, 昆士蘭州, 澳大利亞
1986年年英聯邦運動會 - 愛丁堡, 蘇格蘭
1990年英聯邦運動會 - 奧克蘭, 紐西蘭
1994年英聯邦運動會 - 維多利亞, 卑詩省, 加拿大
1998年英聯邦運動會 - 吉隆坡, 馬來西亞
2002年英聯邦運動會 - 曼徹斯特, 英格蘭
2006年英聯邦運動會 - 墨爾本, 維多利亞州, 澳大利亞
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 - 德里, 印度
2014年英聯邦運動會 - 格拉斯哥, 蘇格蘭
泛美運動會
開放分類: 體育、比賽、美洲
泛美運動會(Pan-American Games)是北美、中美和南美洲地區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創辦於1951年,每四年舉行一屆,迄今已舉辦過13屆。
泛美運動會的誕生曾經歷了許多年的艱難曲折。早在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期間,國際奧委會中的南美代表就萌發了成立一個體育組織,以促進美洲業余體育運動發展的構想。在這一想法的推動下,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美洲國家代表聚會並通過了定期舉辦泛美運動會的決議。
1940年,美洲16個國家的代表匯聚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參加了首屆泛美體育代表大會(Pan-American Sport Congress),會議通過了成立泛美體育運動委員會(Pan-American Sports Committee)的提案,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A·布倫戴奇當選為主席。該次會議決定,1942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第一屆泛美運動會。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原定的運動會未能如期舉行。
1948年,英國舉辦了二戰後的首屆奧運會。參加倫敦奧運會的美洲國家體育領導人舊誼重敘,理想猶存,召開了第二屆泛美體育代表大會,會議決定重新舉辦泛美運動會。
1951年2月25日,來自美洲21個國家的2513名運動員終於相聚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總統胡安·庇隆在10萬人的歡呼聲中,宣布第一屆泛美運動會開幕。經過14天的比賽,在獎牌榜上列前四名的國家是:阿根廷、美國、智利、古巴。
泛美運動會的領導機構是泛美體育運動委員會,1940年成立,1955年被重新命名為泛美體育組織(Pan American Sport Organization)。目前,泛美體育組織的成員國有北美、中美、南美和加勒比地區的42個國家,其總部設在墨西哥城,正式工作語言為西班牙語和英語。
四年一屆的泛美運動會定於奧運會的前一年舉行,就其設置的比賽項目和參賽運動員人數來說,90年代以前曾是世界上僅次於奧運會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盡管它只是地區性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但後來亞洲運動會的規模超過了泛美運動會。
一般說來,泛美運動會的賽項設置百分之八十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此外還有一些在美洲廣泛開展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運動項目。但也有追求"大而全"的例外,例如1987年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的第九屆泛美運動會,除設置了當時夏季奧運會所有的全部23個賽項外,還增設了棒球、輪滑、壘球和跆拳道,共有27個比賽項目。
最近兩屆泛美運動會的簡況如下:
1995年3月,為期16天的第十二屆泛美運動會在阿根廷的馬德普拉塔舉行。來自美洲42個國家的5144名運動員參加了34個項目的比賽。本屆運動會共打破1項世界紀錄和30多項泛美運動會紀錄。美國獲得169枚金牌、146枚銀牌、109枚銅牌,名列第一。古巴獲112枚金牌、66枚銀牌、60枚銅牌,名列第二。加拿大獲得48枚金牌、60枚銀牌、69枚銅牌,名列獎牌榜第三。
第十三屆泛美運動會於1999年7月23日至8月8日在加拿大的溫尼伯舉行。來自北美、南美和中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42個國家的50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射箭、體操、田徑、羽毛球、棒球、籃球、沙灘排球、拳擊、皮劃艇、自行車、跳水、馬術、擊劍、曲棍球、柔道、空手道、現代五項、牆網球、藝術體操、輪滑、賽艇、帆船、射擊、足球、壘球、壁球、游泳、花樣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手球、網球、保齡球、鐵人三項、排球、水球、滑水、舉重、摔跤39個項目的比賽。比賽結果,美國獲得106枚金牌、110枚銀牌、79枚銅牌,名列第一。古巴獲71枚金牌、40枚銀牌、47枚銅牌,排名第二。東道主加拿大獲得64枚金牌、52枚銀牌、80枚銅牌,名列獎牌榜第三。巴西獲得25枚金牌、32枚銀牌、44枚銅牌,名列第四。阿根廷獲得25枚金牌、19枚銀牌、28枚銅牌,排位第五。
本屆比賽歷時17天,規模龐大,共耗資1.4億加元。除來自西半球各國的優秀運動員外,參加運動會的還有2000多名教練員和官員,以及2500多名記者、攝影師、電台播音員、電視評論員和其他傳播媒體的工作人員。比賽期間,在溫尼伯的歌舞劇院和主要街道上還舉辦了盛大的文化藝術節表演,加拿大的專業和業余藝術家演出了具有濃郁北美風格的文藝節目。美洲各國共有近4億電視觀眾觀看了本屆運動會的比賽轉播。
第十四屆泛美運動會於2003年在多米尼加首都聖多明各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