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鼓浪嶼解放前和解放後的歷史
解放前
明代鼓浪嶼得以開發,1573年日光岩上出現了全島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岩創建了蓮花庵。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岩安營紮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台」、「拂凈泉」等遺址。明末,陳示京隨魯王由海入島,協助鄭成功起義抗清,其墓葬於雞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艦隊攻戰鼓浪嶼,設炮台於山頂控制廈門。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爾後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洋行經理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菲律賓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占鼓浪嶼。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回到廈門人民手中,從此結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
抗日後
被國民黨軍隊占據,1949年9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解放了閩南大陸,形成對金門、廈門國民黨軍三麵包圍的態勢。10月15日,該兵團三十一軍、二十九軍開始對廈門發動越海作戰,當日18時,三十一軍二七一團、二七七團各兩個營的船隊率先分別由海滄等地分兩路向鼓浪嶼西南部進發。在支前船工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解放軍指戰員搏風擊浪,冒著守敵猛烈的炮火,奮勇前進,在此山下搶灘登陸。一時炮火紛飛,勢崩雷電;軍聲肅殺,氣奪海山。二七一團團長王興芳等數百位指戰員和張水錦一家等支前船工不幸在戰斗中光榮殉國。經兩晝夜的浴血戰斗,我軍終於解放了廈、鼓全島,取得最後的勝利。青山疾忠骨,史冊耀丹心。廈、鼓解放後,人民群眾將此山(原名「旗仔尾山」)稱為英雄山。從而寄託著人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緬懷!公元2000年,鼓浪嶼人民政府在山上闢建「英雄園」,讓這光輝的革命史跡與南國秀麗的景色交融在一起,使人們在大風海濤的淋浴之中,永遠勿忘往昔血與火的洗禮。
解放後,鼓浪嶼歷史不見於世,小人查不到 - -
⑵ 鼓浪嶼的歷史有哪些
鼓浪嶼原是個渺無人煙的綠洲,又稱「園沙洲」或「園仔洲」。元末始有人跡,逐步形成半漁半耕的村落。島的西南端有一個海蝕溶洞的礁石,每當海濤沖擊,發聲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留傳至今成為勝景,島也因之得名「鼓浪嶼」,並在明代得以正名。
明代鼓浪嶼得以開發,1573年日光岩上出現了全島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岩創建了蓮花庵。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岩安營紮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台」、「拂凈泉」等遺址。明末,陳示京隨魯王由海入島,協助鄭成功起義抗清,其墓葬於雞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艦隊攻戰鼓浪嶼,設炮台於山頂控制廈門。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爾後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洋行經理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菲律賓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占鼓浪嶼。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回到廈門人民手中,從此結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
鴉片戰爭以來,一百餘年鼓浪嶼發展的獨特歷史,使鼓痕嶼形成了具有濃厚人文景觀、復雜歷史情趣、諸多國家風格、中西合璧的「萬國建築博覽會」。該島因人均鋼琴和小提琴擁有量居全國之首而被譽為「琴島」、「音樂之島」。而因島內面積1.87平方公里的全步行方式被稱為「步行島」。鼓浪嶼成為擁有人文景觀、建築景觀、藝術與風景旅遊、歷史與音樂等多種精晶薈萃的著名島嶼。
⑶ 鼓浪嶼的由來
鼓浪嶼,孤懸廈門西海中,宋元時時稱「圓沙洲」,明代始稱鼓浪嶼。回因為島的西南海邊,有答一塊大岩石,長年累月被海潮拍擊,中間沖刷出一個大洞,每逢潮漲,海浪撲打岩洞,發出如擂鼓的聲響,人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得名。據考證,鼓浪石系一億零八百萬年前中粒花崗岩經歷漫長歲月受到海水沖蝕逐漸形成的。
⑷ 鼓浪嶼有多少年的歷史
鼓浪嶼,孤懸廈門西海中,宋元時時稱「圓沙洲」,明代始稱鼓浪嶼。因內為島的西南海邊,有容一塊大岩石,長年累月被海潮拍擊,中間沖刷出一個大洞,每逢潮漲,海浪撲打岩洞,發出如擂鼓的聲響,人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得名。據考證,鼓浪石系一億零八百萬年前中粒花崗岩經歷漫長歲月受到海水沖蝕逐漸形成的。
鼓浪嶼歷來屬於廈門的行政管轄范圍。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廈門島上就有人類生活
⑸ 在鼓浪嶼體育場門前,坐落著一尊銅鑄的雕像,是誰簡要介紹事跡
馬約翰雕像位於鼓浪嶼人民體育場。 馬約翰,1882年生於鼓浪嶼,1911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曾兩次留學美國,1936年曾以總教練的身份率中國隊參加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1914年起,在清華大學認教達52年之久,是中國傑出的體育教育家,著有《體育的遷移價值》等專著。中華人民國和國成立後,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民國3年(1914年)應聘至清華學校,最初任化學系助教,後因關心學生體育運動,強調「健身與勵志相結合」,得到校長周詒春賞識,受聘為體育幫教[2],三個月後,即被學校推為北京體育協進會的代表並被舉為評議員。後升任清華大學教授、體育部主任並直至病逝。民國8年(1919年)5月,作為評選委員會委員,他參加了在馬尼拉舉行的第四屆遠東運動會。同年,馬約翰利用公假到國際頂尖體育院校美國春田大學進修體育教育,進行學習和考察。翌年,在他的畢業論文《體育歷程十四年》中他憂慮地指出中國迫切地需要體育。民國14年(1925年),他第二次赴美春田大學攻讀碩士,所寫論文《體育的遷移價值》闡述了體育重要的教育作用。回國後,擔任美國春田大學在中國的委託介紹人至1936年。民國25年(1936年)任中國體育代表團總教練,與王正廷共同帶領中國隊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此次盛會上,中國人第一次集體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精神和風采。利用這次機會,馬約翰順路到歐洲和蘇聯進行考察和講學,進一步充實自己。馬約翰下了一番工夫,根據中國人的體質情況和特點,編寫了近百套的徒手操和拉力器訓練法。抗戰時期隨學校南遷至長沙,在南京淪陷後長沙臨時大學的抗日誓師大會上,激發同學們從軍參戰。後轉移至昆明於西南聯大任教,生活十分艱苦。國民政府在四川江津成立了一所體育專科學校,高薪聘他擔任校長。但他不為名利心動,婉拒了教育部的好意,繼續在昆明過著清苦的教員生活,這在當時的教育界和體育界都被傳為佳話。 [3]1949年曾任美國體育研究會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了在學校教學外,馬約翰依然積極投入到中國的體育事業中。1949年10月和1952年6月,他兩次當選為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任,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為國家體委委員,1954年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6年10月,當選為全國體育總會主席,並擔任了第1屆和第2屆全國運動會總裁判等職務。1966年10月31日,馬約翰因心臟病逝世於北京阜外醫院,享年84歲。
http://ke..com/linkurl=J_bCkjJ0g3se0_Yq
⑹ 廈門鼓浪嶼旳歷史
鼓浪嶼原是個渺無人煙的綠洲,又稱「園沙洲」或「園仔洲」。元末始有人跡,逐步形成半漁半耕的村落。島的西南端有一個海蝕溶洞的礁石,每當海濤沖擊,發聲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留傳至今成為勝景,島也因之得名「鼓浪嶼」,並在明代得以正名。
明代鼓浪嶼得以開發,1573年日光岩上出現了全島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岩創建了蓮花庵。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岩安營紮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台」、「拂凈泉」等遺址。明末,陳示京隨魯王由海入島,協助鄭成功起義抗清,其墓葬於雞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艦隊攻戰鼓浪嶼,設炮台於山頂控制廈門。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爾後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洋行經理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菲律賓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占鼓浪嶼。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回到廈門人民手中,從此結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
鴉片戰爭以來,一百餘年鼓浪嶼發展的獨特歷史,使鼓痕嶼形成了具有濃厚人文景觀、復雜歷史情趣、諸多國家風格、中西合璧的「萬國建築博覽會」。該島因人均鋼琴和小提琴擁有量居全國之首而被譽為「琴島」、「音樂之島」。而因島內面積1.87平方公里的全步行方式被稱為「步行島」。鼓浪嶼成為擁有人文景觀、建築景觀、藝術與風景旅遊、歷史與音樂等多種精晶薈萃的著名島嶼。
⑺ 帶孩子玩鼓浪嶼, 都去哪玩
島上值得一去的有菽庄花園,孩子們最喜歡在菽庄花園的石洞里躲貓貓了。版鋼琴博權物館也是可以帶孩子去的,感受一下高雅藝術的熏陶。日光岩也可以上去,但要准備換的衣物,因為爬山會流汗,避免感冒。
在島上吃的話,就到龍頭路的小吃,小吃就足夠填飽肚子了。如果還有時間的話,可以去廈門科技館玩一玩,裡面也有很多小孩愛玩的。
⑻ 中國最早的體育場地是哪個
2月12日,由廣東宏大爆破有限公司和解放軍沈陽軍區工程科研設計院共同承擔的沈陽五里河體育場爆破任務,下午3點整成功實施,6.6秒鍾後體育場化為廢墟。
本次爆破拆除建築物,不論是單體面積還是一次爆破面積都是世界之最,也是世界上首次超大規模的環保拆除爆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爆」。
五里河體育場留給我們的記憶永遠不可能被復制。在那裡,中國隊第一次踏上了世界盃決賽圈之路;在那裡,曾盪漾起的幸福感染過整個中國。然而,民間一片挽留的疾呼並沒有改變五里河體育場被拆的命運。在2007年2月12日,這個中國足球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見證人」將在所有人的視角中消失。
2月12日將成為中國足球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日子,見證了中國足球光榮與夢想的沈陽五里河體育場,將在這一天的12時15分實施爆破。2001年十強賽上,國足在這里首次闖進世界盃,五里河體育場因此被稱為「中國足球聖地」,但這個體育場在走過了近20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今後將變為一片繁華的商業區。對於中國足球而言,記憶中碩果僅存的一次輝煌,也將隨之被雨打風吹去。
按照爆破日程,2月6日上午,五里河體育場爆破現場開始封閉,17時30分進行了一次試驗性爆破,2月7日開始全面清理現場,2月12日實施主體最後爆破。據悉,2月12日爆破當天,五里河體育場爆破現場周圍200米以內都將警戒,警戒圈內實施交通管制。在五里河體育場拆除後,鋼筋能賣800多萬元,爆破費用大概需要180萬元左右,堪稱一項大工程。目前,距離爆破還有一天的時間,五里河體育場外圍拆除工作已經基本完畢,只等實施最後的爆破拆除。據介紹,之前體育場四周已全部封閉,在鐵皮牆內每三五步就有一名士兵站崗,僅在西南側留下唯一的一個出口,並由士兵晝夜把守,進入者必須出示證件。對於這個中國最知名體育場的爆破,中央電視台非常重視,相關記者已經趕到沈陽,幾天來一直在錄制五里河體育場拆遷過程,爆破當天將直播全過程。
在五里河體育場成為歷史之後,沈陽將新建一個奧林匹克中心來取代它,據了解,新籌劃的奧林匹克中心位於沈陽渾河南岸,主體育場佔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可以容納6萬名觀眾,投資為8.5億元,加上游泳館、網球館其他部分的費用,整個奧體中心的投資近18億元。新的奧體中心建成之後,仍然會沿用五里河的名稱,這也是沈陽市政府出於保護五里河品牌的考慮。不過,新的奧體中心能否成為中國足球新的福地就很難說了。節選自東南快報
⑼ 鼓浪嶼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南寧時期命名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礁石,每當漲潮時,海水沖擊礁石,聲如敲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由此得名。2017年7月8日,鼓浪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麼鼓浪嶼有哪些有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呢?鼓浪嶼又有哪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呢?
從公元8世紀左右,島上就開始有中原居民遷居於此,鼓浪嶼島有新島、嘉禾里之地名。明代鼓浪嶼得以開發,1573年,日光岩上出現了全島最早的時刻「鼓浪濤天」。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岩安營紮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台」,「拂凈泉」等遺址。鄭成功就是從這里出兵收復了台灣。
1840年鴉片戰爭後,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鼓浪嶼成為西方人居留地,先後有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等十幾個國家在島上設立領事館或領事機構,並逐漸吸引大批閩台富商、華僑及文化精英上島。
中國歷史上最的足球隊,幼兒園都在此創立,近代的林語堂、弘一法師、馬約翰、林巧稚、盧戇章和當代的舒婷都曾與鼓浪嶼結下不解之緣。
鴉片戰爭以來,鼓浪嶼經過獨特的歷史,形成了具有深厚的人文價值、歷史情趣、中西合璧的萬國建築博覽會。鼓浪嶼因鋼琴的數量居全國之首,被譽為「琴島」、「音樂之島」。全島全步行方式,被稱為「步行之島」。鼓浪嶼創造了中國近現代史上150多個第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之無愧。
⑽ 鼓浪嶼具有歷史變遷的路名
1.8 平方公里的鼓浪嶼,歷經唐宋元明清王朝、公共租界、日偽統治、國民政府、人民政府各個時代,至今的30條道路地名,起了滄桑變化,究其由來,問津有門。
鼓浪嶼——地形橢圓,周圍沙灘,「在河之洲」(水中可居者曰洲),因此,唐朝叫「圓沙洲」,俗稱「圓洲仔」,行政建制也就命名「沙洲都」。宋末元初,嵩嶼李氏漁民前來開墾這小島的西南隅,發現一個海蝕洞,風浪沖擊時發出擂鼓聲,俗稱「鼓浪石」;明朝,日光岩山麓也發現一塊山石,敲之類似鼓聲;萬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題有石刻「鼓浪洞天」,鼓浪嶼之名就定稱了。 「鼓浪洞天」成為廈門「大八景」之一。鼓浪嶼還有「海上花園」、「音樂島」、「琴島」、「萬國建築博覽會」之譽。
鼓聲路——橫介泉州路、康泰路。海濱有 「鼓浪石」,海潮擊石音若鼓聲而名。其路段有俗稱的「五個牌」,據說早時有一墓群,五個並列墓碑(方言「牌」);又據說清末,方、黃兩家為爭奪墓地而訴訟。因此,「道光十四年十二月欽加知州海防總捕駐鎮廈門分府任,為方氏祖墳山界事」,而判決立告示牌,先後立五個牌,故名。鼓聲路附近於 1988 年開通一岩洞,仍以路名為名「鼓聲洞」。
鼓新路——交叉於內厝澳路、三明路與福州路,原有英商和記洋行建棧房於此,取行名為地名,叫「和記路」,海濱有洋行專用碼頭叫 「和記路頭」,附近有斜坡,俗稱「和記崎」。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佔領鼓浪嶼的1943年8月,日偽政權成立地名改正委員會,廢除一切具有英美及其行業字樣的地名,也把和記路改為「維新路」,寓有「明治維新」之意。解放後更改今名。路的中段有「八卦樓」(今博物館)。還有一條斜坡通往英華書院(今二中)的路段,舊稱「書院路」。
內厝澳路——交叉於康泰路、公平路。元末明初,嵩嶼李氏漁民避風來此停泊漁船,逐漸開拓半漁半農的村落,故名「李厝澳」 (厝為方言的住宅,並有村的含義;澳為海船可停泊之處)。後來,雜姓共居,以李、里同音,里、內同義,轉化為「內厝澳」。建村時築一座供奉吳夲的小庵(後遷四 鬆起名「種德宮」,與晃岩路的「大宮」區別,俗稱「內厝澳大宮」),庵前一河也就叫「舊庵河」,並成為內厝澳舊路段的俗稱。另有以集美鎮為名的「集美路」,以99級石階直上筆架山宛如塔形的「九層塔」、以水井為名的「大井腳」、以18個水泥洗衣槽為名的「十八腳桶」,也都是舊路段的俗稱。
康泰路——交叉於興化路、鼓聲路。內厝澳漁民在海灣淺灘撈取「公逮」(一種海塗貝類)喂鴨,故俗稱「公逮灣」。後以方言近音雅化為「康泰垵」(垵是方言,有平緩坡地的意思。另有「康泰鞍」的俗稱,取義地形似馬鞍。其舊路段的「嵩嶼路」,是以開拓者祖籍地為名。
龍頭路——交叉於中華路、鼓輪渡。因首端位於龍頭山(日光岩舊稱)下得名。舊路段有:以鼓浪嶼首創電燈廠所在地為名的「電燈巷」;由黃奕住開辟,以黃氏在廈開設「日興行」為名的「日興街」;以麻將牌 (方言麻雀牌)作坊為名的「麻雀街」;由黃仲訓改造「通商碼頭」和福記米行專用的「福記碼頭」,以族氏為名的「黃家渡」。
晃岩路——交叉於福建路、港後路。明朝池顯方在日光岩下結廬叫「竹林」,號「晃園」,可見日光岩早有晃岩的稱呼,起自岩下的道路就叫晃岩路,其始端也就俗稱「岩仔腳」(今屬永春路)。舊路段有「洋墓口」(俗稱番仔墓口)因路旁原有洋人(方言番仔)墓園;番仔球埔(昔為洋人球場,今為人民體育場);大宮口(路旁原有「興賢宮」)。
港後路——縱橫於晃岩路、田尾路。因在港仔後海灘附近,故名。其路段舊稱「山谷路」,海墘路,都以地處山海附近而名。
鼓山路——橫介安海路、筆山路。以福州鼓山為名,也有「鼓浪嶼之山」的意思,並與鼓聲路、鼓新路,三足鼎立,都以鼓字冠頭,都屬內厝澳范疇。
鹿礁路——多頭多向交叉於龍頭路、福建路、漳州路、鼓輪渡。以附近海濱有鹿耳形的礁石為名。鹿礁路原分上下兩段:上段叫「頂鹿耳礁」,下段叫「下鹿耳礁」(後來劃歸福建路)。其路段舊稱有:「博愛路」 (昔日本博愛醫院所在地);「教堂路」(天主教堂所在地);「新加坡路」(取外國名)。
福建路——交叉於鹿礁路、晃岩路與復興路。由呂宋路、岷里拉路、雪霧路(均取自菲律賓地名),以及同安路合成,以福建省為名。
福州路——交叉於龍頭路、錦祥路、三明路。舊俗稱「垵海角」。解放後由「香港路」、「廣東路」、「汕頭路」、「南靖巷」合成,以福建省會為名。
漳州路——交叉於晃岩路、中華路、復興路。1907—1925 年潯源中學設此,學生多系漳州人,故名。「馬君路」(倫敦公會馬約翰牧師曾居此,以其人氏為名)、「大德記」(19世紀中葉英商德記洋行「大寫」住此,以其行號、職稱為名)、「李家莊」、「廖厝」(均以私人住宅為名),均為其路段舊稱或俗稱。
永春路——多頭多向交叉於內厝澳、晃岩路。以永春縣為名。早年種有芒果俗稱檨仔的「檨仔腳」,是其路段舊俗稱。
安海路——交叉於鼓新路、永春路。以晉江的安海為名。「龍坑井」(有一井水甘如「龍液」)「禾山路」(以廈門郊區為名)、「荔枝宅」、「時鍾樓」(均為私人住宅,或宅內種有荔枝或樓頂有時鍾造型,取以為名),均其路段舊俗稱。
三明路——縱橫交叉於鼓新路、福州路。以三明市為名。舊稱三和路(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在此修建「三和宮」故名)。「三丘田」(早時有三丘田畝)為其路段俗稱。
海壇路——交叉於龍頭路、永春路。以福建海壇縣為名。由龍頭河填成,所以俗稱「河仔墘」。「竹林」(原有竹樹)為其路段舊稱。
興化路——縱橫於康泰路、燕尾山(形似燕子尾巴)。臨海有屠宰場,設有興化地區運來的毛豬專用的「豬壟」碼頭,故名興化路。
雞山路——交叉於康泰路、泉州路。因附近雞母山而得名。又因在雞母山口而俗稱「雞母咀口」。「公山路」(公共山地)為其路段舊稱。
田尾路——位於海灘岸上,據說早年馬巷洪氏家族在此墾田直至海邊盡尾,故名。又據說當時種田,水土流失,沖下海灘,積久成溝,形似五條龍狀,所以老一輩叫鼓浪嶼為「五龍嶼」。
公平路——橫介內厝澳、永春路。因德商寶順洋行高級職員曾住此而原名「寶順巷」。日偽時期改為公平路。其中有一段路因昔日種有樹蘭花而俗稱「樹蘭花腳」。
中華路——交叉於安海路、田尾路。因位於島中,早期稱為「中路」。後與「草埔仔」 (花草地)合並,因花通華,遂稱中華路。「褚家園」、「雷厝」(均為私人住宅),為其路段舊時俗稱。
烏埭路——交叉於中華路、永春路。原稱「烏埭角」(因取用原有的「土地公河」污泥填築成路,並因「壅水為堰曰埭」,故名。「金魚埕」( 舊有私人養金魚出售的池地)為其路段舊稱。
市場路——交叉於海壇路、晃岩路。1927年王某向「工部局」申請專利建築市場,故名。 「石碼巷」(以石碼鎮為名)、「蘆竹腳」(原種有蘆竹)、「講古腳」(原有說書場;說書方言講古)為其路段舊時俗稱。
復興路——橫介鹿礁路、漳州路。「梨仔園」 (原種有梨樹)、東山頂、同安路(以省內地名為名)等均其路段舊稱或俗稱。辛亥革命、中華復興,取其美詞為名。
錦祥路——交叉於龍頭路、福州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尼舊僑郭春秧在此建店屋出租,以其在廈所開的茶行「錦祥」為路名。
旗山路——橫介復興路、升旗山麓(1877 年廈門海關把設在白鹿洞作為引港停輪、預報大風、升旗為號的「升旗台」遷來原叫「彌勒山」後稱「石窟山」,故名)。
旗尾路——交叉於鼓聲路、晃岩路、港後路。因附近有「旗尾山」 (今英雄山),故名。
虎巷——交叉於中華路、永春路、海壇路。1916年,一虎從南太武山泅水來鼓浪嶼,被槍殺於此,故名。俗稱「虎行路」。
筆山路——交叉於內厝澳路,鼓山路。路在形似筆架的「筆架山腳」(即俗稱),故名。
「後厝路」(以山後居民住宅為名)為其路段舊稱。其中界於內厝澳與龍頭兩大地區之間,穿透筆架山的一個平戰結合的防空隧道,於1975年改造建成地下通道,也就命名「筆山洞」。
環島路——1987年新辟,起自鼓輪渡,經皓月園、大德記浴場、觀海園、菽庄花園、延平公園、港仔後海灘、鼓聲洞、亞熱帶植物引種場、美華海灘、三丘田旅遊碼頭、航海俱樂部、鼓浪公園等名勝游覽點,回歸鼓輪渡,繞島一環,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