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的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有哪些
有:踩高腳.龍舟.拔河.踢毽子.鞦韆.土家族的拜手舞.苗族的苗鼓.舞龍.還有很多。
『貳』 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賽事介紹
第四屆全國民族運動會設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大類。競賽項目共9項:龍舟專、搶花炮、鞦韆、射弩、珍珠屬球、木球、摔跤、賽馬和武術,設金牌34枚;表演項目120項,設獎114個。本屆運動會不僅在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的數量上超過了歷屆,而且制訂了較為科學、系統的總規程、競賽項目規程和規則、表演項目評判辦法,使本屆運動會向著規范化的軌道邁進了一大步。大會還增設了「道德風尚獎」。 運動會期間,召開了民族體育表彰會,國家民委、國家體委聯合表彰了一批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體育事業做出貢獻的先進地區、單位和個人。 運動會間隙,56個民族的運動員、教練員和工作人員歡聚於南寧市青秀山,舉行了盛大的聯歡會,各民族代表歡歌勁舞,共敘友情。 大會期間還舉辦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圖片展覽」;來自全國各的12家藝術團體,為各族群眾演出30場文藝節目。 從本屆運動會開始,承辦單位舉辦了運動會歌曲徵集活動,民族運動會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會歌。由喬羽作詞、徐沛東作曲、青年歌手韋唯(壯族)演唱的《愛我中華》,從廣西南寧唱響全國,唱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叄』 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球類】正式項目有哪些
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
『肆』 第9界少數民族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有多少
高腳競速
高腳競速俗稱高腿馬或截竹為馬,故又稱竹馬。高腳競速是由運動員雙手各持一桿,同時腳踩桿上的踏蹬,在田徑場上進行的比賽,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的時間多少決定名次,是隊員在高腳馬上進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賽。
高腳競速所用場地為標准田徑場。高腳桿為竹、木或其他硬質材料製成。高腳桿高度不限,從桿底部向上30——40厘米處加制踏蹬,踏蹬高度的丈量從桿底至桿支點的上沿。
摔跤
摔跤運動歷史悠久.開展廣泛,深受各民族喜愛。每逢年,節及重大喜慶日都要舉行摔跤比賽。民族運動會設置五種民族式摔跤項目: 博克(蒙古族式摔跤)比賽設團體賽和個人賽,團體賽採用三人輪褰制.個人賽為單淘汰制。運動員均不分體重級別,倆人相遇以跤定勝負。勝負的標准:在比賽中,先倒地或膝關節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著地為負。 運動員一般穿著有金屬鉚釘鑲邊皮製的「卓得戈」(跤衣),「班澤勒」(跤褲),「策日布格」(綵帶),「淘術」(套褲),「果特勒」(蒙古靴或馬靴)和「布蘇勒」(皮製腰帶)。 且里西(維吾爾族式摔跤)比賽方法是:雙方運動員必須先抓好對方腰帶,裁判員發令後,比賽即開始。在比賽中,運動員雙手均不得離開對方的腰帶去抓握對方的其他部位。運動員可以用扛,勾,絆腳等動作將對方摔倒(肩胛骨著地,側身著地或臀著地)為勝。比賽不分年齡,按體重分為52公斤,57公斤,62公斤,74公斤,90公斤五個級別。比賽採取三局兩勝制。 格(彝族式摔跤)運動員雙手從兩側抓住對方腰帶,通過腰,腿,腳(勾,掰,翹,挑)等技術動作應用,將對方摔倒為勝。賽前一天稱量體重,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標准同前)。比賽採用三跤兩勝制。 北嘎(藏族式摔跤)雙方運動員必須雙手抓好對方腰帶(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後,或雙手在對方背後握抱)。運動員僅靠腰臂之力提起對方將其旋轉摔倒,禁用腳絆或蹬踹對方。運動員肩,背,腰,臀,髖,頭,體側,任何一個部位著地即為負。比賽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標准同前)。 絆跤絆跤是滿族,回族式摔跤。運動員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標准同前)。兩人身著摔跤衣,在10*10米的比賽場地上互摔,以巴對手摔倒為勝,並根據動作質量得1分,2分或3分,每場比賽三回合三分鍾,中間休息一分鍾。以三回合中得分多者為勝。如未到比賽終止時間,而一方已經超過對手10分,則超過10分者為勝。
陀螺
陀螺在佤、瑤、壯等西南少數民族中流傳已久,玩法多樣,陀螺形式各異,晶大的可達4、5斤重。 陀螺足項兩隊在比賽場地上按守、攻循序進行且互換守、攻的比賽運動。雙方遵照規則,從守方放陀螺開始,由攻方將自己的陀螺拋擲,觸擊守方陀螺,將守方陀螺擊出比賽場區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賽場區內旋轉的時問更長。比賽只記攻方得分,以當場比賽的累計得分決定該場勝負,得分多的隊為按勝隊。
武術
武術,這個被國際上稱之為「功夫」的民族體育運動,是由踢、打、摔、拿、擊、剌等構成的攻防格鬥技術,按照一定的運動規律組成套路和對抗兩種方式。講究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節奏鮮明的民族風格。其特點一是「擊」,二是「舞」。「擊」就是「技擊」,即從徒手搏鬥的拳術發展為搏擊敵人的武藝,在民間有根深蒂固的傳統。「舞」就是「武舞」,即現在流行的套路形式。它與「技擊」的搏擊性不同,而具有表演性。因此深受各族人民善愛,且各民族均有自己獨特風格和套路。主要分為拳術、器械、對練、集體表演、攻防技術等五個類型。武術項目在歷屆民族運動會上,武術項目是參賽運動員最多、爭奪最激烈的競賽項目之一。
珍珠球
珍珠球是滿族傳統體育項目,是由模仿採珠人的勞動演變而來。 比賽在長28米、寬15米的場地上進行(場地分水區、封鎖區、得分區),每隊上場6人。比賽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15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 比賽時,水區內雙方各有3名運動員負責進攻或防守,進攻者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拍、滾、運,目的是向站在本隊得分區內的持抄網隊員投球得分。封鎖區內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對方隊員,用封、擋、夾、按等動作,阻擋進攻隊員向網內投球。每隊有1名持抄網隊員在得分區活動,用拍網試圖抄(采)中本方隊員投來的珍珠(球)。每抄中一球得一分。在規定的比賽時間內,得分多者為勝隊。 球的外殼用皮革或橡膠製成,內裝球膽,表面應為珍珠(白)色。球的圓周長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球拍為蛤蚌形狀,用具有韌性的樹脂材料製成。抄網兜口為圓形,兜口內徑25厘米。 珍珠球這一民族形式的體育活動,源於生活、鮮明生動、多姿多彩。場上攻守往復,銀球穿梭飛舞,4隻蛤蚌急張忽合,一對抄網頻頻有所斬獲——其緊張激烈、精彩絕妙,令人目不暇接。珍珠球-------民族體育之珠,將體育運動之矯健與生活勞動之優美,兩者緊密融匯在一起了。
鞦韆
鞦韆比賽只限女子參加。歷屆運動會設個人高度和觸鈐,雙人高度和觸鈴及團體賽五個項目。高度比賽是以在規定的試盪次數內盪達的最高點計算成績。觸鈴比賽則是在規定的高度上和時間內以運動員觸鈴的次數計算成績。 比賽場地為20水x8米的長方形平坦地麗。鞦韆架高12米,起盪台(供運動員試盪開始時腳踏用)高1.3米。 高度比賽,單人或雙人比賽均有6次試盪機會。鈴桿的起盪高度均為6米。極限高度:雙人10.5米,單人10米。 觸鈴比賽,鈴桿高度:單人6.2米,雙人7米。單人或雙人觸鈴比賽均由一次試盪機會,時間10分鍾。
搶花炮
花炮是壯族、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悠久,具有強烈的對抗性和民族特色。比賽在長60米、寬50米的場地上進行,雙方各出場8名運動員;在場上激烈爭搶花炮。 花炮的發射方法,歷來沿用火葯發射法:在場地中央發炮鐵筒內裝填火葯點燃引爆,以其沖擊力吧火炮(鐵環)送入空中。但是,在群眾聚集的場合明火點燃火葯的危險作法,在現代社會被許多地區和城市禁止,火葯發射的不安全因素成為影響該項目發展的障礙。 第六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以加強競賽安全、避免人身傷害事故,提高競賽質量為目的,組織工程技術人員研製了科學、安全的電動發炮器:以電機旋轉為動力帶動花炮高速飛旋,其發炮方向、角度均可調節;並保持了原始方法發炮、聲音、炮煙三者齊出的民族項目特色。經過本屆運動會的技術改革,古老項目煥發青春。 花炮比賽全場共40分鍾,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2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比賽開始,搶得花炮一方快速向對方炮台區跑進,可用傳遞、掩護、假動作等戰術多人配合組織進攻。另一方可以攔截、阻擋、追趕、摟抱(合理部位)等方法,搶到花炮或阻止持花炮運動員前進。當持花炮運動員越過端線進入對方炮台區,把花炮投入藍內即為得一分,在規定的比賽時間內,得分多的隊為勝隊。
獨竹漂
獨竹漂是發源於赤水河流域的一種獨特的黔北民間絕技。獨竹漂高手們腳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 「獨竹漂」是指運動員腳踏漂流在水面上的單棵楠竹,依靠小竹竿劃動實現水上漂行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選手錶演時赤著腳選擇的竹子大頭直徑約20厘米,無扭曲,手執一根細竹竿為「槳」,表演「乘風破浪」、倒退、轉身、繞彎、換竿等絕技,頗有「一葦渡江」之妙。 標准化器材竹漂由3節總長7米、0.16米直徑的玻璃鋼圓管組合而成,它具有比天然竹子浮力大、速度快、不變形、可拆解、運輸方便的優點;劃竿為直徑0.04米,2節總長4.5米的玻璃鋼圓管組成。
押加
押加又稱「大象拔河」,是一項在藏族人民中廣泛流傳的體育運動。比賽時運動員背對背將以繩圈通過胯下套在脖子上,可雙手著地,將對方拉過中線為勝。本項比賽只限男子參加,按體重分別比賽。
木球
木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時"打籃子「趕毛球」演變而來。 比賽在長40米、寬25米的場地上進行。每隊上場隊員5人,手握擊球板,運用傳、接、運、搶和擊球射門等技術,避開對方防守,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得分。 全場比賽時間40分鍾,每半場時間為20分鍾,中場休息10分鍾。 木球比賽近似曲棍球和冰球。運動員持擊球板快速奔跑、傳接配合,被擊出的球快速飛出,瞬間入門得分。木球競賽顯示個人高超技巧與集體配合默契,深受回族青少年喜愛。 木球的形為長圓柱體,球體長9厘米。擊球板的竹、木或非金屬合成材料製成,全長70厘米,由板柄和板頭兩部分組成。球門寬2.00米,高0.8米,球門後裝球網。
毽球
毽球運動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愛的傳統體育運動,由手毽演變而來,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種水稻時,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動作啟發下產生的,是侗族帶有社交性質的體育項目。 毽球比賽將於2011年9月10日至19日在貴陽市舉行。比賽場地長11.88米,寬6.1米,中間以球網相隔。分為男子組和女子組2個組別,比賽雙方各派三名選手出場。其技法以踢、觸為主,可用頭、腳及身體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觸球。毽球打法類似於藤球、排球。 競賽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用分組循環賽;第二階段由各組優勝名次共8個隊,抽簽排定位次,採用淘汰賽及增加附加賽決出第1至第8名。第一階段分組循環賽根據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毽球比賽成績設種子隊,第二階段淘汰賽根據分組循環賽成績設種子隊。各項目參賽隊7個以下(含7個),則採用循環賽決出名次。執行國家體育總局最新審定的《毽球競賽規則》。 毽球是用四支白色或彩色鵝翎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內、與下部毽墊連結而成。比賽用球由大會統一提供。比賽採用三局兩勝制,得分方必須是發球方(第三局採取每球得分制),以先得15分者為勝一局。
射弩
說起奧運會項目射擊、射箭,人們肯定不會陌生,不過說起射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12月4日上午,趁著2010年全國射弩裁判員培訓班開班之際,記者跟著60位前來接受培訓的裁判員一起,聽擔任2010年全國射弩邀請賽總裁判長的李建雲講述射弩運動的「前世今生」。 「民族弩起源於戰國時代的楚國,又被稱為土弩,當時的人民用它作謀生、狩獵的工具。因為弩擊發無聲,射擊精準度較高,而且可以就地取材、製作簡單,可以用來打獵和射魚,也可作防身的武器,後期甚至廣泛用於軍隊征戰。」李建雲說,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迅速發展,射弩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民族體育活動,它在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區深受少數民族喜愛。 在1982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雲南、廣西選手進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這是射弩第一次出現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賽場上。在1986年8月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射弩被正式列為競賽項目。 「土弩是用木頭和竹竿手工製作而成,沒有添加任何金屬物品,目前只有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射弩選手還在使用這種土弩。隨著射弩運動的發展,射弩比賽中出現了用金屬製成的弩,也就是現在的民族標准弩。」李建雲說,以前由於比賽規則的滯後,民族弩和民族標准弩的選手是混在一起比賽的,為了使比賽更加公平合理,到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時,將民族傳統弩和民族標准弩分為兩個組,分別競賽。
馬術
馬術是我國眾多民族喜愛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區尤為盛行。1986年,在新疆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馬術首次被列為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由於各地民族習慣不同,賽馬項目與形式也各有千秋。歷屆運動會馬術項目設有速度賽馬、走馬、跑馬射擊、跑馬射箭和跑馬拾哈達五個項目的比賽。
龍舟
龍舟競賽規則規定,龍舟運動是一項集眾多劃手依靠單片槳葉的劃槳作為推進方式,運用肌肉力量向船後劃水,推動舟船前進的運動。龍舟比賽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運動員最多的項目之一,比賽時,鑼鼓喧天,舟行如飛,兩岸觀眾助威加油,氣氛熱烈,充滿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龍舟是一項在各民族中廣泛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壯、苗、傣、白、土家等諸多南方少數民族均有在節日賽龍舟的風俗。1991年在廣西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該項目第一次被列為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蹴球
蹴球是北京市民族傳統體育協會挖掘整理的一個體育項目,它來源於清代的踢石球,經過十幾年來不斷的表演、比賽,現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規則,進入了在群眾中推廣普及的階段。蹴球比賽是在一塊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上進行,分兩隊進行比賽,每隊兩名運動員。古代踢石球是用石頭琢成的健身球,現代用地擲球代替,每隊兩只球,分藍紅二色。甲隊編為1號和3號,乙隊編為2號、4號,比賽按1、2、3、4號的順序輪流蹴球。比賽方法是腳跟著地,腳掌觸球,用力蹴球。凡乙方球擊中對方球,根據規則可得1-2分,把對方球擊出場外則得4分,先積50分者為勝方,三局兩勝。蹴球由於器材簡單,場地面積小,可進行單人、雙人、團體賽幾種形式,競賽起來既有鍛煉身體價值,又有趣味性和觀賞性,老少皆宜,很受群眾歡迎,是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一個好項目。 蹴球,原稱踢石球,是古代蹴鞠運動的一種形式。蹴鞠所用的運動器材石球,早在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發掘中就有實物發現。殷商卜辭中有這么一句話:「庚寅卜,貞,乎品舞,從雨」據有關專家考證,「品」就是蹴鞠的意思。其中「0」表示球,而「品」是人雙足象形。這段話是說庚寅占卜,吉,呼跳「蹴鞠舞而得雨。通過這段卜詞,說明蹴鞠游戲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到了漢代,蹴鞠游戲更加普及,並且列入兵家,其規則傳說為「黃帝所作」,有二十五法。二千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就是一名蹴鞠的好手。到了宋代,民間有專事蹴鞠的行會組織叫「圓社」,元代雜曲更有大量關於蹴鞠游戲的描寫。到了清代,古代蹴鞠方法已大部分失傳,只有在踢石球、夾包、花毽等游戲中還可以看到蹴鞠二十五法中的一些影子。 蹴鞠原有二十五法,踢石球只是其中一法而已。關於踢石球在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有這樣的描寫「培銘「往東邊二門前來,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這里寫的踢球,就是踢石球。清末《北京民間風俗百圖》第六十四圖《踢石球》寫了踢球之法:二人以石球二個為賭,用些碎磚瓦塊鋪地,用一球先擺一處,二球離七、八尺遠,每人踢兩次。踢中為贏,不中便輸。關於清代踢石球的方法,筆者曾向愛新覺鑼.溥任先生請教。溥任先生系末代皇帝溥儀的四弟,從小在醇親王府中生活,他曾看到太監踢石球,所踢的球是老人們為了健身握在手中揉動的以活動筋骨的健身球,踢的方法是先用腳尖踩住球,然後用力向前踹,以擊中對方為勝。無論是圖畫記載,還是老人描述,均是用腳「踹」球,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類似足球運動的踢球。踢石球實際是「踹」球,因此踢石球游戲經過挖掘整理後,在成為正式群眾比賽的運動項目時,用了「蹴鞠」的「蹴」字,定名為蹴球。 蹴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體育明珠,這個球的挖掘整理成功,是千年古書上記載的蹴鞠以新的面目得到新生,為新形式下的全民健身運動作出了貢獻。
板鞋競速
是由多名運動員一起將足套在同一雙板鞋上,在田徑場上進行的比賽,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時間多少決定成績名次。目前正式的比賽項目包括:男女60米,男女100米和男女2×100米混合接力五個項目。板鞋競速是少數民族中較為盛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首次被列為競技比賽項目。 板鞋競速是一項節奏感及強的集體項目,可以培養人很高的靈活性和協調配合能力。
『伍』 第一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傳統體育運動會召開時間地點
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在天津市舉行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30年後,即1984年國家體委、國家民委將這次體育運動會定為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陸』 押加是我國少數押加是我國少數民族體育項目之一,又稱為大象拔河 比賽中,甲、乙雙方通過腿、腰、肩和頸
正確答案是ACD
http://wenku..com/view/a3206a74f5335a8102d22024.html
這個網址上選擇的14,試卷後有答案。
甲若勝,乙受拉力,地面的摩擦力。摩擦力小於拉力,所以向甲的方向移動。所以不選B。
拔河是比摩擦力,誰的摩擦力大誰勝,所以應選體重大的運動員。
『柒』 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運動會設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大類。競賽項目有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龍舟、獨竹漂、鞦韆、射弩、陀螺、押加、高腳競速、板鞋競速、少數民族武術、民族式摔跤、馬術、 民族健身操等17項。 鞦韆比賽為女子項目。運動員在鞦韆架上試盪,以盡可能少的預擺次數達到領先她人的高度或觸鈴次數,即為勝者。分55公斤級(含55公斤)和55公斤以上級兩大項,單人觸鈴、單人高度、雙人觸鈴、雙人高度四小項。
比賽場地:
為平坦的長方形土地或草地,長 20米,寬8米。比賽場地上空距地面15米高的空間內不得有任何障礙物。
比賽器材:
鞦韆架。用鋼管或相應的堅固材料製成。兩根立柱下端間距不少於3.5米,上端間距2米,兩立柱頂端為第一橫桿,距地面高度為12米;往下1米處為第二橫桿。鞦韆架應牢固地安裝在場地中央,間距均從內沿丈量。
鞦韆繩。使用伸縮性小的薴麻繩、棕麻繩或尼龍繩,其直徑為2.5 厘米—3厘米。繩的兩頭分別系在第一橫桿上,兩繩間距為 1米(從內沿丈量);再在第二橫桿上向系鈴架方向纏繞一圈垂落下來,在封閉的下端安置腳踏板,其下沿距地面0.8—0.9米。
腳踏板。單人腳踏板長30厘米,寬10厘米;雙人腳踏板長40厘米,寬10厘米,厚均為2.5厘米—3厘米,腳踏板應能牢固地卡在鞦韆繩上。採用大會提供的或自備的腳踏板均可。
起盪台。供運動員試盪開始時,上腳踏板用的檯子。檯面為長1米,寬1米的正方形,高1.3米(包括檯子的腳輪)。起盪台一側應設有供運動員上下的梯子。
系鈴架。與鞦韆架平行、並可隨意升降、前後移動的系有鈴鐺的架子,是高度和觸鈴比賽判定成績的標志。系鈴架兩根立柱的間距應不少於4.5米,並相互平行。從系鈴架頂端懸下一根3米長的橫桿為系鈴桿。系鈴桿上用線繩系有若干鈴鐺。
安全帶。每條安全帶均應承受100公斤的拉力。兩條腕部安全帶的兩端,分別套在鞦韆繩和運動員的手腕上。(另兩條腰部安全帶,運動員可選用)。可使用大會提供的或自備的安全帶。 花炮比賽是由兩個隊參加的集體比賽項目,每場比賽雙方以規定的人數,在規定的場地和時間內,以規則允許的行為,運動員手持花炮通過奔跑、傳遞,將花炮投入對方的花籃得分;並以阻截,搶斷等技術反搶,阻止對方得分。在規定時間結束時,以得分多者為勝隊。
比賽場地:
為表面平坦的長方形草坪或土地,長60米,寬50米。線寬12厘米。線的寬度包括在場地之內,長線叫邊線,短線叫端線。
接炮區。以場地的中點為圓心,畫半徑5米的圓圈為接炮區。
炮台區。在距離端線中點兩側4米處各向外畫一條4米與端線垂直的線,再畫一條線把其頂點連起來,與端線平行,這個區為炮台區,在炮台區兩側架設高2米以上的網牆。
罰炮區。以端線中心點為圓心,劃一條長20厘米、寬12厘米平行線,為罰點炮線。該線包括在距離花籃架的2米之內。
比賽器材:
花炮。花炮為直徑14厘米的彩色圓形餅狀,外圓呈輪胎形,厚2.5厘米至3.0厘米,用不會傷及隊員的橡膠做成,重200-240克。
送炮器。能把花炮沖上10米以上高度並落在接炮區內能發出聲響的發射器。
花籃架。高度80厘米,放在炮台區內端線中心點處。花籃架用直徑不超過20厘米的圓木做成。
花籃。籃口內沿直徑為40厘米,花籃高為30厘米的圓柱體,用竹或塑料做成,花炮固定在花籃架頂端。 珍珠球是滿族傳統體育項目,又被稱為「踢核」、「采核」、「扔核」。在滿族語言里,「核」是「尼楚赫」的約簡音,即「珍珠」的意思。滿族人把珍珠當作光明和幸福的象徵,采珍珠是古代滿族人民重要的生產和經濟活動。珍珠球就是由采珍珠這項傳統生產活動演變而來的。比賽分男子組和女子組。
比賽場地:
球場是一個長方形的堅實平面,無障礙物。場地長28米,寬15米。場地場邊的界線叫邊線,短邊的界線叫端線。場地內設水區、限制區、封鎖區、隔離區及得分區。各場區用顏色顯示。
比賽器材:
球。外殼用皮革或橡膠製成,內裝有球膽(可充氣),表面為珍珠(白)色。球的圓周長為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
球拍。為蛤蚌殼形狀,用具有韌性的樹脂材料製成,顏色與蛤蚌殼顏色相仿。球拍部分長35厘米,最寬部分25厘米,厚度0.3—0.5厘米。球拍邊緣用橡膠或軟質材料包裹。拍柄為橢圓柱形。球拍總長50厘米,重量390—410克。
抄網。抄網兜口為圓形,網圈用圓形金屬條製成,網兜用細繩或尼龍繩織成, 網柄為橢圓柱形。 比賽是一種可在廣闊的草地、泥土地或沙灘上進行的棒擊球入門的球類運動,依比賽總桿數或獲勝球道多少判定勝負。
比賽場地:
每一木球場地規劃為十二(或其倍數)個球道;沙灘木球場地可規劃為六(或其倍數)個球道。每一木球場的十二個球道之總長距離至少須有七百米以上;沙灘木球場六個球道之總長距離至少須有三百米以上。 球道地面以平坦為原則。球道依據地形規劃成直線式球道和彎曲式球道。球道上可設簡單障礙物以及臨時界線。木球場地視面積大小,規劃出長、中、短不等距離的球道,球道長度在三十米至一百三十米之間。沙灘木球場地的球道長度可在二十米至八十米之間。如因區域性氣候或地形影響,當地主辦單位可酌情規定適用規則,但不得違反規則有關精神。
比賽器材:
球桿為T字型,且為木質製成,球桿總重量約800克。球桿總長90±10厘米(含握桿和球瓶部分)。球桿頭的球瓶長為21.5±0.5厘米;瓶底套上一圓形橡皮帽,橡皮帽直徑6.6±0.2厘米,底厚1.3±0.1厘米,高3.8±0.0.1厘米,緣壁厚0.5厘米。 球須為圓形球體,且為木質製成,直徑9.5±0.2厘米;重量350±60克。 民族式摔跤有搏克(蒙古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且里西(維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鮮族式摔跤)、絆跤(回族式摔跤)六種比賽。搏克有男子團體、女子團體、男子個人 和女子個人比賽。北嘎、且里西、格、希日木和絆跤各有男子52公斤級、62公斤級、74公斤級、87公斤級、87公斤以上級比賽。
比賽場地及器材:
搏克。比賽在平整的天然或人造草坪,或土質地面上舉行,要求表面清潔,無碎石粗沙,不得有與地面鑲平的堅硬物(如磚、石、金屬物等),土質場地要保持適當硬度。如遇特殊情況可以在室內進行,但必須用中國式摔跤或柔道場地的設備、規格代替並罩帆布蓋單。或鋪設一定厚度的粗絨地毯。
北嘎。比賽採用方形或圓形場地均可,方形場地為邊長14米的正方形,圓形場地半徑為7米。比賽場地外為消極區。
且里西。正式比賽場地為直徑9米的圓形場地。 比賽場地由72塊海綿(棕)墊子組成,每塊墊子長2米,寬1米,厚8~10厘米,墊子四周可用帆布包裹、用木框或繩子加以固定。比賽場地分為比賽區和保護區兩大部分。墊子上鋪一塊14米見方的帆布蓋單或人造革蓋單。蓋單上畫出7米直徑的圓,為中心比賽區。在中心比賽區外有1米寬的紅色消極區,在消極區外有保護區。
格。軟土坪草地(可採用中國式或國際式摔跤場地)。比賽場地分為內場和外場,內場為比賽區,外場為保護區,比賽區和保護區之間為消極區。
希日木。為平坦細沙質場地或由摔跤墊鋪成。比賽場地分內場和外場兩部分,內場為比賽區,外場為保護區。比賽區呈圓形,直徑8米,沙層高度為30~70厘米。
絆跤。場地採用10×10米中國式或者國際標准摔跤墊鋪設。 武術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分為單練和對練。少數民族武術比賽有男子、女子拳術和男子、女子器械和男子對練、女子對練三大項。拳術比賽分三類:A類(各種長拳、南拳、太極拳) B類(形意拳、八卦掌、八極拳、通臂拳、翻子拳、劈掛拳、地躺拳、象形拳、查拳、華拳、花拳、炮拳、紅拳、少林拳)和C類(除A、B組以外的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拳術套路)。器械比賽分三類:A類(長拳類刀、劍、槍、棍)、 B類(各種單、雙、軟傳統器械)和C類(除A、B組以外的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器械)。男子對練、女子對練是3人以內的各種對練套路(不允許男女混合及陪練)。運動員需穿適合比賽的運動服或民族服裝參賽。
比賽場地:
單練和對練項目的場地為長14米、寬8米,四周內沿標明5厘米寬的邊線,周圍至少有2米寬的安全區。集體項目的場地為長16米、寬14米,四周內沿標明5厘米寬的邊線,周圍至少有1米寬的安全區。
比賽器材:
槍:全長不得短於本人直立、直臂上舉時,從腳底到指端的長度。
棍:全長不得短於本人身高。
劍:本人直臂反手持劍時,劍尖不得低於耳上端。
刀:本人直臂抱刀時,刀尖不低於本人耳上端。 毽球又稱踢毽子,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運動,是在中國流傳很廣,有著悠久歷史的漢族民間體育活動。經常進行這項活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健康。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於中國漢代,盛行於六朝、隋、唐。中國毽子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廣州市體委於1956年舉辦的,並制定了簡單的規則。1984年春,《毽球競賽規則》誕生,它是根據踢毽子的特點,吸收了幾種球類比賽的形式綜合而成的。分男子、女子組比賽。
比賽場地:
比賽場地採用羽毛球場雙打場地,長11.88米,寬6.1米。場地上空6米以內(以地面計算)和場地四周2米以內不得有障礙物。比賽場地有清晰的界限,線寬4厘米,線的寬度包括在場地面積之內。較長的兩條邊界叫邊線,較短的叫端線。連接場地兩邊線的中點與端線平行的線叫中線。中線將場地分為均等的兩個場區。在中線兩側各畫一條與中線平行的線叫限制線(此線包括在限制區內)。中線至限制線的距離為2米。距兩端線中點兩側各1米處向場外各畫一條長20厘米與端線垂直的短線叫發球區線(此線不包括在發球區內)。發球區線向後無限延長的區域叫發球區。
比賽器材:
球網。球網長7米,寬76厘米,網孔2厘米見方。球網上沿縫有4厘米寬的雙層白布,用繩穿起,將球網張掛在網柱上。球網必須掛在中線的垂直上空。球網為深綠色。網柱安在中線以外,距邊線50厘米處。球網的中部頂端距地面垂直高度為1.60米(男子),1.50米(女子)。網的兩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相等,兩端的高度與中間的高度相差不超過2厘米。在球網的兩端,垂直於邊線和中線交接處,各系有一條寬4厘米,長76厘米的白色帶子,叫標志帶。在球網上連接標志帶外側系有兩根有韌性的桿,叫標志桿。兩桿內側相距6米。標志桿長1.20米,直徑1厘米,用玻璃纖維或類似材料製成。標志桿高出球網上沿44厘米,並用鮮明對比的顏色畫有10厘米長的格紋。
毽球。由毽毛、毽墊等構成。毽毛為四支白色或彩色鵝羽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內,每支羽毛寬3.20 — 3.50厘 米。毽墊直徑3.80 — 4厘米,厚1.30 — 1.50厘米。毛管高2.50厘米。毽球的高度為13 — 15厘米。毽球的重量為13 — 15克。 獨竹漂是一項由運動員赤足站立在漂浮於水面的單棵竹子(或形似材料)上,利用手中的劃竿劃水使其前進,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的時間多少決定名次的運動項目。比賽分男子直道競速60米、100米和女子直道競速60米、100米。
比賽場地:
比賽設在靜水水域,起點線與終點線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根據參賽隊數和水域條件,設3 — 6條航道。航道線設置浮標,浮標的顏色為黃色和紅色。比賽場地設檢錄登竹漂處、起點發令台和終點裁判台。
比賽器材:
竹漂。採用復合材料製作,由3節長度2.5米的漂體連接而成,總長度7.5米(±0.05米),直徑0.16米(±0.005),總重量30(±1)公斤。採用天然竹材製作,規格與復合材料竹漂相仿。
劃竿。採用復合材料製作,由2節長度2.25米的竿體連接而成,總長度4.5米(±0.005米),直徑0.04米(±0.005米),重量3.5(±0.5)公斤。採用天然竹材製作,規格與復合材料劃竿相仿。
航道牌。距竹漂的前端5厘米處設置一高30厘米、寬20厘米的航道牌,牌上標有航道編號。 是一項兩隊在比賽場地上,從守方旋放陀螺開始,由攻方將自己的陀螺拋擲,擊打守方陀螺,將守方陀螺擊出比賽場區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賽場區內旋轉的時間更長的比賽項目。比賽只計攻方得分,以當場比賽的累計得分決定該場勝負,得分多的隊為獲勝隊。分男子、女子團體和男子、女子個人組比賽。
比賽場地:
比賽場區為長20米(女子比賽場區長19米),寬15米的長方形。設守方預備區、攻方預備區、死陀置放點、旋放區和進攻區。
比賽器材:
陀螺。比賽一般採用非金屬平頭陀螺。陀螺不得上色,除錐尖金屬釘外,不得填充或裝飾金屬或其它材料。陀螺直徑為9 — 10厘米,高度(含釘高度)為10 — 12厘米,陀螺圓柱體高度5—6厘米,重量800克 — 900克。
鞭。鞭由鞭繩、鞭桿(無鞭桿亦可)組成。鞭繩不得用金屬材料製作,其粗細不限,鞭繩長度男子為6米,女子為5米(不得少於2米)。如有鞭桿,鞭桿長度不長於0.6米。 是中國眾多民族喜愛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區尤為盛行。1986年,在新疆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馬術首次被列為比賽項目。民族運動會馬術分為走馬、速度賽馬、跑馬射擊、跑馬射箭、跑馬拾哈達5個項目。
比賽場地:
走馬場地。走馬比賽的場地通常為1000米的橢圓形跑道。跑道必須平坦,土質不宜過松,無碎石、沙丘。跑道寬度為15 — 25米,跑道外沿設有高1.5米的木(鐵)欄桿,跑道里沿設有高1米的固定欄桿。跑道里沿欄桿支柱必須向跑道外側傾斜,與地面約成60° — 70°角。在賽馬場跑道內沿每隔20米插一面旗,顏色依次為白、紅、藍、黃、綠旗各10面,規格80厘米×30厘米。
速度賽馬場地。平坦的自然草地、人工草坪或三合土場地橢圓形馬場,賽道一周長1200米,比賽時馬匹以順時針方向跑動。
跑馬射擊場地。平坦的自然草地、人工草坪或三合土場地,呈長方形。長250米、寬50米。主跑道長100米、寬1.5米,起點距場地一端為25米,主跑道的一側距場地一側邊線為10米。
跑馬射箭場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坪或三合土跑道。呈長方形,長250米,寬50米。主跑道:長110米,寬1.5米,起點距場地一端為20米,主跑道的一側距場地一側邊線為10米。在場地四角和場地邊線上插若乾麵紅色標志旗,以示觀眾止步。射箭方向(靶後方)100米之內不得有觀眾。
跑馬拾哈達場地。平坦的天然草地、人工草坪或三合土跑道。呈長方形,長250米,寬50米。主跑道:連接場地兩條端線的中點畫一條直線,並以此為基準,設一條寬度為1.5米的主跑道。 在場地四角和邊線上插若乾麵紅色標志旗,以示觀眾止步。在主跑道兩側各設置一個擺放哈達的區段。主跑道左邊的為左置哈達區段,主跑道右邊的為右置哈達區段(簡稱左區段和右區段)。左區段擺放10條藍色哈達,右區段擺放10條白色哈達。起跑線距第一條哈達的距離為20米。終點線距最後一條哈達的距離為10米。每條哈達之間的距離為2米。
比賽器材:
槍。比賽用槍為56式軍用半自動步槍,子彈為軍用56半自動空彈。
弓箭。弓箭為竹或木製品,不得使用金屬弓、塑料弓、合金弓和玻璃鋼弓。
哈達。哈達為白、藍色,各25條,長1米。 板鞋競速是由多名運動員一起將足套在同一雙板鞋上,在田徑場上進行的比賽,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的時間多少決定名次。分男子三人板鞋、女子三人板鞋和三人板鞋4×100米混合接力三大項。男子三人板鞋和女子三人板鞋分60米、100米、2×100米接力三小項。
比賽場地:
在標準的田徑場地上進行。場地線寬均為 5 厘米,跑道分道寬2.44—2.50米。可根據比賽的需要和場地狀況設置跑道的多少。
比賽器材:
比賽板鞋。以長度為 100 厘米,寬度為 9 厘米、厚度為 3 厘米的木料製成(以三人板鞋為例)。每隻板鞋配有三塊寬度為 5 厘米護足麵皮,分別固定在板鞋規定的距離上,護皮以套緊腳面為宜。第一塊護皮前沿距板鞋前端7厘米,第二塊護皮在第一塊護皮與第三塊護皮的中間,第三塊護皮後沿距板鞋末端 15 厘米(護皮在符合規定的條件下可自備)。 高腳競速是由運動員雙手各持一桿,同時腳踩桿上的踏鐙,田徑場上進行的比賽,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的時間多少決定名次。分男子、女子和4×100米混合接力三大項。男子、女子分100米、200米 、2×200米接力三小項。
比賽場地:
在標准田徑場上進行,場地線寬均為5厘米,跑道分道寬2.44-2.50米。接力比賽的接力區,接力區中線為寬5厘米的虛線,前後5米處各畫一條直的實線,高腳桿為竹、木或其它硬質材料製成(簡稱桿)。
比賽器材:
高腳桿。高度不限,從桿底部向上30-40厘米處加制踏鐙,踏鐙高度的丈量從桿底部至踏鐙與桿支點的上沿距離為准。 蹴球是按照競賽規則,雙方運動員用腳底「蹴」球,使球通過腳底向前移動,依據所「蹴」之球碰擊對方或本方球的情況計算得分,以任一方先達到或超過規定分數而決定勝負的體育競賽項目。分男子單蹴、男子雙蹴、女子單蹴、女子雙蹴、男女混合雙蹴。
比賽場地:
場地規格:長 10米、寬10米的正方形平坦地面。
畫線:線寬不得超過5厘米,邊線及各線段均為場內和各區內的一部分。
停球區:在場地正中心,為一個半徑20厘米的圓圈。
中心圓:在場地中央,為一個半徑2.4米的圓圈。
發球區:在場地四角,每角一個,為半徑0.5米的扇面,按逆時針方向編號為1、2、3、4區。
比賽器材:
比賽用球為硬塑實心球,直徑10厘米±0.2厘米,重量1000克±10克。分兩種鮮明顏色,分別標有1、2、3、4號。1、3號球為同一顏色,2、4號球為同一顏色。 是一項在各族少數民族中廣泛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壯、苗、傣、白、土家等諸多南方少數民族均有在節日賽龍舟的風俗。1999年,在廣西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該項目第一次被列為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龍舟競賽規則規定,龍舟運動是一項集眾多劃手依靠單片槳葉的劃槳作為推進方式,運用肌肉力量向船後劃水,推動舟船前進的運動。標准龍舟比賽分男子、女子直道競速250米、500米、800米、1000米和男女混合直道競速250米、500米、800米、1000米以及男子5000米、女子5000米環繞賽。小龍舟比賽分男子、女子直道競速250米、500米和男女混合直道競速250米、500米。
比賽場地:
賽場設在靜水水域,各航道都是同樣的寬度,航道線與起航線和終點線相垂直。根據報名隊數和場地條件設4或8條航道,每條航道的寬度至少12米。
比賽器材:
龍舟比賽均採用標准龍舟,龍舟總長18.40米(含龍頭、龍尾),舟長15.50米,舟寬1.10米(中艙最寬處),同一次使用的所有比賽龍舟最重與最輕的差距不得超過5公斤(含龍頭、龍尾和舵槳)。 比賽是由2名運動員在比賽場地上,將一條長綢布帶做成的圓環分別套於頸部(帶子從兩腿間通過),四肢著地並背向對方,向自己的前進方向用力,以一方將置於兩者之間的墜條拉過自己一側的決勝線為勝利。分55公斤級(含55公斤)、61公斤級(含61公斤)、68公斤級(含68公斤)、76公斤級(含76公斤)、85公斤級(含85公斤)、95公斤級(含95公斤)、95公斤以上級比賽。
比賽場地:
比賽在平整硬質地面上進行。比賽場地為長方形,長9米,寬2米。場地的丈量從界限的內沿量起。比賽場地有明顯的標線,兩條長邊為運動員比賽限制線。
中線。連接兩條邊線的中點。
決勝線。距中線兩側各1.2米處的一條與中線平行的線為決勝線。
比賽器材:
帶子。長6.5米,用紅色綢緞(幅寬1.2—1.6米)製成。帶子兩端呈圓環形,圓環周長為1.0 —1.10米。帶子中間系一條可移動的、並有適當重量的墜條,作為判定勝負的標志。
護墊。為長30厘米、寬15厘米、厚2厘米的海綿,以軟布包裹後,固定在帶子兩端圓環處的受力處,用於保護脖頸。
標志帶。用於鑒別雙方運動員的比賽綢帶,標志帶為兩種不同顏色。 這一民間體育活動,在雲南、貴州、海南、湖南、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比賽分團體項目和個人項目。團體項目有民族傳統弩混合團體和民族標准弩混合團體。個人項目有民族傳統弩、民族標准弩兩項,分男子立姿 、跪姿和女子立姿、跪姿。
比賽場地:
射弩場地平坦、開闊,室內、室外均可。長不少於30米,寬度可根據所設靶位數酌定。
比賽器材:
民族標准弩(簡稱標准弩):全弩重量不得超過3.5公斤。弩身用竹、木或復合木等材料製成。只准使用柱形準星和缺口式照門且方向高低可修正的瞄準具,不得使用水平儀和光學瞄準具。
民族傳統弩(簡稱傳統弩):全弩為手工製作,重量和弩身長度不限。弩身、弓片、箭槽、瞄準具等用竹、木材料製成。允許使用箭孔觀察鏡,可放在發射區或掛在身上,但不得設置在弩身或與之相關聯的部位。 民族健身操(競賽版)是由國家民委為第十屆全國少數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健身操比賽組織創編的規定套路。
這套操以眾多民族典型的舞蹈元素為動作素材,把健身作為第一要素,將民族舞蹈的柔美與健身操的力度自然、流暢、合理地結合在一起,突出動作的健、力、美,使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健身完美結合。
『捌』 少數民族運動會為什麼會設置蹴球、押加與陀螺這些項目
蹴球顧名思義,蹴帶有踢的動作,蹴球就是踢球的意思。蹴球記載起源於清朝,是一種娛樂比賽。大家都知道清朝是個少數民族王朝,少數民族繼承前人的傳統也是很正常的事。他們將其進行更好的改造以及發揚,使前人們的寶貴智慧得以流傳。其的比賽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單人,雙人,團體賽等多種形式。
其實不止少數民族有這些比賽,我們漢族也有設置相關的比賽形式,只是可能名字並不相同,每個民族都有其民族最深層的底蘊,這些遺傳下來的娛樂活動也是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很好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做的同樣也是保留精髓,在前人們的基礎上不斷的發揚光大。這也告訴我們道理,前進的道路上總是還是要聽前人的話的,畢竟指導意義可是十分明顯且有效的。
『玖』 少數民族運動會里,為什麼會設置蹴球、押加與陀螺等這些項目
這有什麼的,只是人家民族的愛好而已,沒啥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