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凤阳老体育馆南门拆迁吗
凤阳劳体育馆南门儿目前没有拆迁地方的。
⑵ 凤阳县政务新区在哪里
到合肥市政务新区的公交车有:(站牌名:市政务办公区)%D¢0路::芙蓉路公交站 - 莲花路 - 明珠广场 - 徽园 - 芙松路口 - 芙宝路口 - 芙叠路口 - 芙翡路口 - 省医科大新区 - 平塘站 - 祁圣路口 - 东圣路口 - 东怀路口 - 市政务办公区 - 民主党派办公楼 - 洪岗村 - 五爪塘 - 科大创新 - 黄科路口 - 桂花园 - 香樟站 - 蜀山森林公园 - 蜀山公园管理处 - 安徽名人馆(共24站)%D¡29路:火车站 - 旅游汽车站 - 新亚汽车站 - 胜利北路 - 元一时代广场 - 蓝鲸大厦 - 逍遥津 - 鼓楼桥 - 大钟楼 - 屯溪路 - 东陈岗 - 韩家洼 - 省立新安医院 - 中国科技大学 - 合肥学院 - 稻香村 - 合肥科技馆 - 总参干休所 - 电子工程学院 - 八里岗 - 轻机厂 - 肉联厂 - 彩虹站 - 市政务办公区 - 松雨站 - 翠澜站 - 香径站 - 安徽合肥体育中心(共28站)%D¡66路:安徽合肥体育中心 - 香径站 - 翠澜站 - 松雨站 - 市政务办公区 - 东石路口 - 双东路口 - 稻香楼 - 安徽报社 - 三孝口 - 城隍庙 - 百花井 - 逍遥津 - 小花园(共14站)
⑶ 苏州至凤阳路333号有多少公里
公交线路:89路 → 地铁2号线 → 夜9路,全程约42.1公里
1、从苏州市步行约320米回,到达附二医院(体育中心答)站
2、乘坐89路,经过3站, 到达三香广场站(也可乘坐304路、931路、308路、511路、38路、夜3路)
3、步行约120米,到达三香广场站
4、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13站, 到达高铁苏州北站
5、步行约250米,到达京沪高铁苏州北站
6、乘坐夜9路,经过9站, 到达洋沟溇村站
7、步行约270米,到达凤阳路
⑷ 凤阳县新城奥体中心有排球馆吗
凤阳县新城奥体中心有排球馆吗?有排球馆。
⑸ 凤阳县的经济
凤阳县从实行农业“大包干”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确定并实施了“强化工业、调整农业、开发旅游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战略规划,紧围绕构建“和谐凤阳、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和“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农业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09年,实现财政收入6.29亿元,粮食总产达71.6万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89亿元,一、二、三产业比达到29.1:39.4:31.5的水平,凤阳县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1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02元。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凤阳县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80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11元。 凤阳县是个综合性农业县,以小麦、水稻等粮食生产为主。建国前,由于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和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但是受1958年“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和“共产风”、“浮夸风”、生产瞎指挥等“左”的错误思想指导,加上“文化大革命”及持续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几经周折,发展缓慢。到1978年凤阳县粮食总产量为14770万公斤,亩产98公斤,人均收入不到100元。1979年起,凤阳县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业生产才真正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85年凤阳县粮食总产量为45029.78万公斤,亩产294公斤,总产是1978年的2.9倍,是1949年的9倍,亩产是1978年3倍,是1949年的7倍。结束了“吃粮靠国家,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贫困局面,并开始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983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2008年凤阳县被省政府授予“小麦高产攻关先进县”称号,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0年被省政府分别授予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称号。2011年出台了《凤阳县促进现代农业奖补办法》,被省农委向安徽省推广;编制了《小岗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示范带动了凤阳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349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7个、市级15个,总量在滁州市排名第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其中省级8家、市级18家。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凤阳县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327个,涉农协会41个。县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联合会获得“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50佳合作社”称号。挂牌成立了15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成了50万亩优质水稻和50万亩优质小麦等9大优质农产品基地,15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1年,凤阳县实现粮食总产74.7万吨,继续保持滁州第二,被省政府授予2011年度安徽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集体。因连续八年获得丰收,被央视“粮安天下、丰收中国”节目深度报道。2012年,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项目首次获得安徽省优秀等次。 清光绪《凤阳府志》记载:“凤阳自古号称蚕富丝枲、利冠诸郡,凤绢寿绸,致泽可喜。”到了民国初年,只有府城尚有织者,但所出无几。清朝末年,出现玉雕业,民国25年(1936年)从业人员有30余人,手工操作琢磨玩具,日军侵占凤阳后,玉雕业逐渐衰退。
民国3年,凤阳出现了民族工业。资本家安少成、党国庆、陈子衡等在临淮关创办了淮上火柴公司,雇佣500余名工人。生产的火柴除供应安徽省一些县外,还远销江苏、河南等省。民国6年,英美资本家在门台子开办烤烟厂,民国8年建成投产。民国27年,日军侵占凤阳后,淮上火柴公司倒闭,烤烟厂被日本人占领控制生产。
建国前,凤阳县手工业仅有酱园、豆制品作坊、砻(lóng)坊、油坊、槽坊、铁木坊、窑坊、棕草编织、手工卷烟、鞭炮、制香、制烛等。1949年,凤阳县工业产值375万元。
建国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重建烤烟厂,次年12月烤烟厂恢复生产。1951年12月24日,中共凤阳县委决定对凤阳县手工业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据调查统计,府城、临淮关两地私人手工业主要有铁业23户,从业人员92人;篾业37户,从业人员108人;木业35户,从业人员121人;织布业25户,从业人员100人。
1952年开始,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历时5年。据1956年统计,凤阳县已组织起来的手工业生产社、组达27个,社组人员567人;新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11个,职工698人。工业总产值859.2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327.8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8.15%。食品工业和纺织、缝纫及皮革工业是凤阳县工业中的主导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7.64%。
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业生产停滞不前。到1968年凤阳县工业生产总值由1965年的457万元下降到352万元,为1949年以来最低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生产稳步增长。1980年凤阳县工业产值4406万元,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0.4%。1981年以后,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落实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工业企业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与此同时,公社、大队办工业也迅速兴起。1984年,凤阳县工业总产值10210万元,首次突破一亿元大关。
2012年,凤阳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总数达78户。共投入技改资金22亿元,实施技改项目52个;爱尔思轻合金、润辉新型建材、斯特嘉汽车零部件、优优反光材料等一批非硅企业落户凤阳县,其中,投资4.5亿元的龙源风力发电一期项目即将并网运营,投资23.5亿元的滁州市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共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4亿元,开工建设园区道路29条34.4公里,架设供电线路30.3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20.4公里,园区开发面积达2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206家。初步形成了以凤阳工业园区、凤阳硅工业园、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为中心,以滁州市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小岗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浙商(凤阳)工业园、苏商(凤阳)科技产业园、大庙石英砂加工集中区、武店建材加工集中区为支撑的“三加六”产业发展平台。其中,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按照“四轴、两带、北园、南城”总体发展思路,初步规划15平方公里,启动了园区控制性规划修编和沿淮风景带、板桥河风景生态绿带两个专项规划编制,注册成立了凤阳凤宁投资有限公司,搭建了融资平台,各项工作走在安徽省四个县级南北共建园区的前列。 小学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在府东街宾兴公所设立凤阳县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在三元街设立凤阳府小学堂(今凤阳县实验小学),光绪三十二年在长淮卫(今属蚌埠市)设公立两等小学堂1所,在文昌街及府西街设立两等小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三年小学堂续有增设,有府城南门观音庵设立两等小学堂1所,临淮镇初等小学堂1所;另有私立初小3所,分别在府城西门外太平街、临淮关旧巡检署、城北卫东湾保。光绪三十四年在府城花铺廊大街增设公立小学堂1所,在临淮关西马公祠增设两等小学堂1所。
民国4年至民国8年,陆续在府城花铺廊大街、明中都皇城内南庵和刘府、大溪河、武店、殷涧、红心、井头(今属五河县)、长淮卫分别设县立第一至第九高等小学。民国15年全县有小学400余所。民国16年北伐后,全县小学几乎停办,至民国25年,全县共有小学162所,入学儿童8215人,占学龄儿童总数36849人的22.3%。民国27年日军侵占凤阳,仅府城、明中都皇城、私立崇文、临淮署街、立民5所小学开课,学生不足千人。此时由共产党、国民党及日伪三分政权,府城被日、伪军占领,小学恢复缓慢。
民国28年,新四军除在曹店乡戴庄村新建县立小学外,还指令县、乡、保三级创建小学。民国30年春,在宋集乡潘家村召开有教师、学生代表参加的宣教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发展解放区的教育问题,会后成立殷涧乡中心学校。民国31年,日、伪军进攻凤阳山区,戴庄县立小学遭焚毁,该校仍借用民房续办,常常白天上课,夜晚转移。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凤阳县乡设中心国民小学(完小),有学生3772人,保设国民小学(初小)有学生4344人。1949年凤阳县共有小学190所,学生13000余人(包括改良私塾)。经过整顿旧校,改造私塾,1950年,全县有小学117所,在校学生17663人。从1951年起,各区增设民办小学,至1958年,凤阳县有小学307所,在校学生48929人,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78%。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小学教育受到影响,1961年凤阳县小学下降为208所,在校学生只有22371人。1962年后小学数量有所增加。1964年,县教育局抽调14名干部在总铺区殷涧公社的青山、水库、大卢3个山区大队兴办10所耕读小学作为试点。1965年,凤阳县有民办耕读小学1210所,学生达33715人。1966年,凤阳县小学为1007所,1976年为1093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各公社完小改为中心完小,每个大队设一完小,邻近的生产队合办1所初小,这样全县小学有所精简。至1985年,凤阳县小学为372所,在校学生7637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2%。
截止2013年,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中心小学29所,村级小学210所,民办学校5所,均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地区。
中学教育
清光绪十九年凤阳知府在凤阳府衙东侧改建淮南书院(今凤阳中学),光绪二十七年改书院为“官立经世学堂”,旋改为凤阳府中学堂,民国期间为省立四中,民国期间凤阳县有省立中学三所,即省立四中、六中、第三女子中学。
建国初期,凤阳县仅存1所中学,即“凤阳县第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97人。民国38年2月,江淮军区在凤阳创办华东大学皖北分校和津淮中学,目的是培训干部。皖北分校历时8个月。后建立凤阳县第一初级中学。1952年创办临淮中学(首任校长耿基)。1956年,凤阳第一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校名改为安徽省凤阳中学,是凤阳县建国后第一所完全中学。1958年建立小溪河中学、黄湾中学。1959年,原烟草学校改为武店中学。1965年,凤阳县有普通中学6所,在校学生1998人。1966年,“五七”中学开办。1978年枣巷小学在原有初中班的基础上被批准为枣巷中学。至1985年,凤阳县共有中学42所,其中完全中学6所,在校学生21956人,教职工1273人。截止2012年,共有公立学校283所,其中,高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含职业中学)8所(包括保留高中建制的大庙中学),初级中学26所。
高等教育
凤阳县历来重视专业技术教育,民国3年曾创立蚕桑学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立凤阳府师范学堂(今滁州城市职业学院),1950年建立皖北高级农林学校(今安徽科技学院),1958年在武店建立烟草学校等。1961年,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今安徽机电工程学校),1960年凤阳县有初等技术学校6所,即凤阳初农、凤阳烟校、石门山林校、曹店林校、大银山林校、皇陵农校,合计19个班,学生725人;有社办农业中学7所,12个班,学生443人。
截止2013年,境内设有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1所、重点中专1所。 凤阳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之名,今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是“改革之乡”。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遗留的明中都皇城故城及其附属建筑、明皇陵、鼓楼、大龙兴寺、禅窟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城故城遗址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1955年著名凤阳花鼓老艺人刘明英和欧家林应邀赴北京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王三姐赶集》,凤阳花鼓被周总理比作东方的芭蕾舞,自此凤阳花鼓又称“东方芭蕾”,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2010年凤阳县图书馆、文化馆、16个乡镇(园区)综合文化站、244个农家书屋实现了免费开放。凤阳县新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已完工;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正式启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投资300余万元升级改造了老体育场,新体育中心的选址、设计工作正在推进中;圆满承办了全国篮球俱乐部女子青年联赛、全国少年古典跤锦标赛、全国少年自由跤锦标赛等赛事。
同时凤阳县内还盛行花鼓灯、花鼓戏、泗州戏、杈拉机等民间艺术..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凤画
凤画,即凤凰画,是凤阳独有的民间绘画艺术,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现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由于凤画造型独特,色彩艳丽,手法细腻严谨,因而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花鼓灯
花鼓灯起源并流行于淮河两岸,是汉族民间歌舞的杰出代表,以怀远、凤台、凤阳、颍上四县最为盛行,1953年蚌埠的冯国佩进京表演花鼓灯,受到周总理的称赞,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 韭山仙境
韭山,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产韭菜而得名。韭山有个洞,在山之东麓,出口在西侧半山腰。该洞早在唐代,就已是游览胜地。据南宋《濠梁志》:“洞水长流不绝,其(石)形如器物甚众,左右多唐人诗刻石,深崖中有石观音及石老人像”。明嘉靖方志云:其“后为峻崖,游者莫能至,愈水而还”。主洞长1472米,支洞长400米。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态千姿,身置其间,仿佛进了仙境。
明陵风雨
明陵即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时,不过是几座矮小的民家坟丘。朱元璋称帝后,将其扩建成“宫阙殿宇,壮丽森严”的一代帝王陵寝。明末清初,历经沧桑,到乾隆年间,“唯二碑及石人石马仅存而已”。昔日“郁葱王气接邱坛,云绕乾坤得大观”的皇陵,此时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马卧幽宫”。但是,每当风雨之际,皇陵好像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那一簇簇苍松翠柏,野花蔓草,随风雨摇曳,沙沙作响,如述说历史的兴衰;那一对对石人石马、残碑断碣,任风雨侵蚀,潸然泪下,象泣诉悲惨的遭遇。因进景致奇异,人称“明陵风雨”。
钓台春涨
钓台又称庄惠钓鱼台,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南郊老塘湖中,原为濠河边一个高岗。相传庄子和惠子曾于此垂钓,故得名。濠河有二源,东出濠塘山,西出镆邪山,由于春季雨水多,二水合流至此,湾洼地积劳成湖,数里之内,水天一色,唯钓台孤兀于水中。“草长平湖水满塘,春风掀动绿波扬。纷纷白鹭冲天起,荡荡渔舟鼓棹忙。”这是前人咏钓台春涨的诗句。乾隆《凤阳县志·八景之图》所绘第七景“钓台春涨”为:钓台四面环水,台下洪波北流,激浪拍岸;台上垂柳摇曳,掩映茅舍;青山绿水衬托着钓台,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浮桥烟锁
浮桥,又名临淮浮桥,原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北部淮河之上,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因桥用船作为桥墩串联而成,形如蜈蚣,故俗称蜈蚣桥。由于蜈蚣惧鸡,便在桥的两岸各置石鸡一只,以镇此桥。明清时期,临淮浮桥为南北重要津梁,官府差役,旅人商贾,川流不息,漕运船只,晨启暮泊,千帆云集,鱼火炊烟,如同雾幛云墙,真是“断虹垂百尺,横锁绝千寻”。此即凤阳八景之八的“浮桥烟锁”。浮桥建成以后,屡毁屡建,到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北伐军渡淮,为拒清军追击,焚毁浮桥。今桥址尚存,南岸的石鸡仍在。
龙兴晚钟
龙兴晚钟,龙兴指龙兴寺。原寺殿后山腰钟亭内悬挂大钟一口,为建寺时所铸。此钟是用合金材料铸成,高2.05米,重约4吨。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明清时,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龙兴寺众僧随着钟声开始早晚佛课。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建国后,钟亭毁于“文化大革命”,而钟幸存。后来钟被移上鼓楼,作为报警之用。1982年,县文物管理所收回龙兴寺内陈列。现宗教部门及僧人,重新建亭,悬挂洪钟于龙兴寺,供游人观赏。
谯楼归市
谯楼,即明中都鼓楼,位于原中都云霁街之东。该楼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诏建后,由“凤阳中等卫所拨军余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顾之,为守楼,并习吹鼓。凡遇公私,以便应用。如有损坏,例于军卫修葺”。因此有明一代,鼓楼完好无损。崇祯八年楼宇毁于兵火,十二年重建。后来失去报时作用,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登临观景之处。清乾隆二十年新建凤阳府城,将鼓楼包在中央,鼓楼四周成为全城重要集市。建国后,鼓楼基座保持完好,成为劳动人民登临观景的场所。
九华屏障
九华又称北九华,即今凤阳府城北里许之九华山。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渡海来安徽南方青阳九华山苦修。据传说,后又在凤阳九华山修行,故称前者为南九华,后者为北九华,简称九华。明初,凤阳府治原在临淮,洪武八年移至中都城内会同馆(即今凤阳中学)。清乾隆年间始建府城,唯九华山近压北城脚,由北门靖淮,西北门九华出城北去,必将绕过九华山。山虽不高,“全城秀气,全在此山;灵壑天然,永作北门屏障”。因此,古人称誉“九华屏障”为凤阳八景之二。如今,府城早已拆去,而九华山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被围在凤阳城中,成为南北“屏障”。
濠梁观鱼
《庄子·秋水篇》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后人为纪念庄惠观鱼,傍水建造观鱼台,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历代文人雅士喜往登眺,吟诗题咏,又给观鱼台增色不少,濠梁观鱼遂成为凤阳八景之一。 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凤阳县南部,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凤阳山风景区的东端,距离县城35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风景区包括禅窟寺、禅窟洞和狼巷迷谷三个景区,里面有苗寨、塔林、禅窟寺、玉蟹泉、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天石、瘦人谷、晕头转巷等大小景点40余处。整个风景区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绿色生态为重点、石灰岩溶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
韭山洞 韭山洞洞凤阳县城南三十公里处,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而得名,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地质历史,为喀斯特溶洞。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并留下多处唐宋题刻。朱元璋初起义兵时也曾据山屯兵,并在洞内外留下众多古迹 。
明皇陵 位于凤阳西南十五里,为朱元璋父母的葬地。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建,荐号英陵,旋改皇陵。皇陵虽非帝王之陵,即“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等同一制度。
明中都城遗址 全国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凤阳县城的西北隅,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发祥地凤阳所营建的一座却于中途夭折的都城。1369年,朱元璋为显示其新王朝的威势,开始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大兴土木,在凤阳营建中都。明洪武八年(1375年),“罢中都役作”。后因取材建龙兴寺、历战火等原因,城墙及宫殿被大量毁坏,至20世纪70年代初,仅剩残存的午门、西华门台基及1100米长的城墙,但察其规模布局和遗物、遗迹仍十分壮观。
鼓楼 又称中都谯楼,位于县城中央,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和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终明一代,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级旅游景区。
龙兴寺在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1981年被列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禅窟寺 中华名刹之一。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处的三峰山。地处江淮丘陵的东端,占地8.5平方公里。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初名桃花寺。主要景点有三峰浮玉、塔林、玉蟹泉、禅窟洞、蟠桃园等。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摩崖题刻。
小岗村 位于凤阳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隶属小溪河镇,由小岗、大严两个自然庄组成,距京沪铁路5公里,省道307线13.5公里,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20余公里。1978年12月,小岗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93年,小岗自然村与另外一个自然庄——大严村民组合并在一起成立为小岗村。
⑹ 想知道: 肇庆市 端州区江北路106 在哪
你打错了吧,肇庆市端州区没有江北路的,只有西江北路,你找的106号是在体育中心附近
⑺ 滁州的社会事业
滁州的交通四通八达,京沪铁路、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水蚌铁路贯穿境内,宁洛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速公路连接其中,所有县市区均可在半小时内驶上高速。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步伐。滁州的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水运依托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长江。
铁路
滁州地处安徽的最东端,历为南京的门户,被誉为“江北第一站”,地理位置优越。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宁西铁路、水蚌铁路穿行而过。境内设有六个客运站:滁州站、滁州北站、全椒站、明光站、定远站等。滁州是全国铁路里程距离南京最近的城市,乘高铁到南京最短只需15分钟,乘火车只需不到半小时。 滁州市境内铁路及高速铁路分布概况名称 境内普通铁路 境内高速铁路 客运站点名称 琅琊区 京沪铁路 无 滁州北站 南谯区 京沪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 滁州站 来安县 无 无 无 全椒县 宁西铁路 沪汉蓉高速铁路 全椒站 定远县 淮南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 定远站 凤阳县 京沪铁路、淮南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速铁路 凤阳站 天长市 无 无 无 明光市 京沪铁路 无 明光站 高等级公路
滁州市区:(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京台高速;(国道及省道):G104S206S311S331S312。
下辖各县市:(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沪陕高速、京台高速、蚌淮高速、长深高速、宁宿高速;(国道及省道):。
注:宁洛高速(南洛高速/蚌宁高速);宁驻高速(淮滁高速);扬武高速(马滁扬高速);沪陕高速(合宁高速);京台高速(合徐高速)。
水运航道
水运干线航道重点建设入江、入淮经济航道,形成南以滁河为骨干,北以淮河为依托,东以高邮湖为中心的航道网络。主要通过滁河航道、清流河航道进入长江,通过池河航道进入淮河,通过白塔河航道进入京杭大运河。
滁州港距南京港56公里,扬州港70公里。港区南部有滁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把中心港区(滁州市区)、全椒港区、来安港区与长江相沟通;北部有淮河、池河把凤阳港区、明光港区与淮河、京杭大运河相沟通;东有高邮湖、白塔河、铜龙河、秦栏河把天长港区与京杭大运河相沟通。
滁州港由中心港区(滁州市区港区)、天长港区、来安港区、全椒港区、凤阳港区、明光港区组成,主要承担所辖腹地的矿建材料、非金属矿、煤炭、石油、粮食和农副产品等的出口和中转,其中黄砂、石子、石英砂、长石粉居多,是安徽省8个区域重要港口之一。
滁州港拥有码头34座(处),港口陆域总面积约为73390平方米,水域总面积约为26820平方米,全港共拥有生产用泊位46个,泊位总长为1373米,设计综合通过能力297万吨,共有吊机9台,最大起重能力5吨,堆场面积总计为66660平方米,港区连接道路总长约为19.5公里。2005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为577.3万吨,其中进口91.5万吨,出口485.8万吨。 2014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56所,比上年增加11所,入园儿童4.2万人,比上年减少8.7%;小学396所,比上年减少35所,专任教师1.48万人,减少3.3%,在校生24.1万人,减少1.2%;普通中学289所,增加2所,专任教师1.59万人,减少180人,在校生21.53万人,减少2.7%;高等学校5所,专任教师2299人,在校生5.95万人,增加7.0%。
高等学校 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全椒分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示范高中 滁州中学滁州市实验中学滁州市第二中学来安中学全椒中学全椒慈济中学天长中学炳辉中学铜城中学定远中学凤阳中学明光中学 201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0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5020张,比上年增长4%,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4254张,比上年增加524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2.1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2万人,执业医生4424人,注册护士5996人,卫生防疫人员270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52.2万人,参合率101.66%。
三级甲等医院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甲等医院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皖东人民医院全椒县人民医院明光市人民医院天长市人民医院来安县人民医院凤阳县人民医院天长市中医院明光市中医院定远县总医院 缔结友好条约的城市有:国内:福建省泉州市、江苏省宿迁市、河南省商丘市(2005年4月16日缔结)、湖南省邵阳市(2003年11月9日缔结)、江西省吉安市(2006年3月3日缔结)。
国外: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新加坡新加坡市。
全面深化合作城市有:江苏省南京市(2008年9月27日签署)。
区域协作城市有: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淮安市、安徽省马鞍山市、安徽省芜湖市。 【公园】南湖公园、北湖公园、龙蟠河公园、清流河公园、菱溪湖公园、莲心湖公园、清流公园、双洪公园等;
【广场】人民广场、市府广场、吴楚史书广场等;
【影院】滁州大剧院、幸福蓝海国际影城、水石国际影城、中影国际影城、成龙影院、大地数字影城等;
【其它】滁州图书馆、滁州博物馆、滁州规划馆、滁州科技馆、滁州美术馆、滁州体育中心等。
⑻ 五河在那里
五河县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五河县卫星地图
五河县[1]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邻江苏省泗洪县。总面积1580平方千米。总人口72万人(2007年末)。 全县辖13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新集镇、沫河口镇、小溪镇、双忠庙镇、小圩镇、东刘集镇、头铺镇、大新镇、武桥镇、朱顶镇、浍南镇、申集镇、沱湖乡、临北回族乡。县政府驻城关镇,距蚌埠市区55千米。 地处淮北平原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海拔13-19.5米。县境东南隅属皖东丘陵。境内河湖众多,有“水乡”之称。淮河流经南部,于沫河口纳北淝河,浍河在城关镇南入淮,浍河、沱河在县境中部积水成湖。与江苏省交界处还有天井湖。年均气温14.7℃。年降水量896毫米。国家商品粮基地。特产有天井湖银鱼和沱湖螃蟹。淮河客运班轮上通蚌埠,下达柳巷。浍、沱等河亦可通航。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200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12亿元,比上年增长52.3%;财政收入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198元,比上年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4310元,比上年增长19.5%。[2]
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复属宿县专区,1983年7月1日改属蚌埠市。
编辑本段物产资源
五河县地处中国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物种丰富,物产丰饶。水资源是五河的第一大资源。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流,沱湖、香涧湖、天井湖三湖相连。 五河县沱湖
五河是安徽省水产大县,沱湖是全国保护湿地、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盛产的中华绒螯蟹,以其体大、色青、味甜而享誉海内外,侧身“中国十大名蟹”之列,占据安徽省河蟹出口的三分之一。银鱼、千头鱼、大青虾,沱湖野鸭,汉白玉贡米等名优特产,早已成为大中城市超市的抢手货。五河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丰富的矿藏。连绵起伏的大巩山藏金纳宝,掘金历史上溯于宋元时期,如今已经探明黄金储量10吨,重晶石储量40万吨,蛇蚊岩2万吨,初步展现了良好的开发前景。五河是华东电网重要枢纽,建有11万伏变电站,电力资源不受季节时段限制,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五河的一大财富,全县有2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县人才交流中心登记注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有2万人之多。五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位于县城西郊的10万亩沱湖,如诗如画。这里可赏渔歌唱晚图,可登朱元璋品蟹亭,可尝中华绒螯蟹,还可体验别有风味的渔家生活。东距县城5公里的大巩山、浮山、樵子涧景区,绿草如茵,青山如黛,碧水如镜,是天然氧吧,人间仙境。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留连吟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游浮山后留下来了“更无俗物当人眼,只有清泉洗客心。最爱晚庭东望好,大湖烟水绿沉沉”的美丽诗句。有待进一步开发提升的旅游资源魅力无穷。 [5] 因五河县处于淮河、浍河、漴河、潼河、沱河交汇地方,各种水产品非常丰富。 【特色水产品】 ◎螃蟹:五河螃蟹生产历史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五河螃蟹生产有了迅速发展,目前年产量450万斤,是五河的龙头和特色产业。五河螃蟹以沱湖螃蟹为最,沱湖螃蟹“青壳、白肚、金爪、褐螯”,2005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荣获“蚌埠市名优农产品”、“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中国十大名蟹”等美誉。除本地消费外,五河螃蟹外销到常州、无锡、上海、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地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大青虾:全部为野生,青虾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富含钙、磷等矿物质,是一种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名贵水产品,年产量60万斤,产品主要销往无锡、常州等地。 ◎四大家鱼,即青、草、鲢、鳙,年产量5600万斤。 ◎乌鳢:又名黑鱼,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栖息于茂盛的水草、苇荡丛中,有“鱼中珍品”之美誉。年产乌鳢60万斤以上。 ◎龙虾:五河龙虾色泽鲜亮、个大、肉嫩、膏多,五河每年上市商品龙虾80万斤左右。 ◎甲鱼:俗名团鱼、王八,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含量较高,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滋阴清热、平肝益肾、破结软坚及消淤等功效,其全身均可入药,五河年产甲鱼15万斤,其中野生5万斤左右。 ◎黄鱼桑 鱼:该鱼在湖内天然繁殖,以采食小型鱼虾为主,少刺、肉细、味鲜,五河年产野生黄鱼桑 鱼50万斤左右。 ◎千头鱼:又名虾虎鱼,为小型鱼类,一般体长不超过5公分,生长于湖区浅水草丛中,年产量80万斤左右。千头鱼味道鲜美、清肝明目,是招待佳宾的美味佳肴。 ◎红心鸭蛋:五河滩涂广阔,年饲养媒鸭、麻鸭150万只左右,年产鸭蛋20000多万枚。蛋鸭以湖内的小鱼小虾为食,所产鸭蛋皮脆、个大,蛋黄油足、心红,营养丰富。 ◎鲫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红烧、煮汤皆宜,沱湖年产野生鲫鱼300万斤,上市规格平均为3-4两/只,最大个体在1.5斤左右,一年四季批量供应上市。 ◎银鱼:五河银鱼通身晶莹剔透,洁白如玉,味道鲜美,年产量20万斤。特别是天井湖银鱼,以期独特的金眼圈特征,区别与国内其他水域银鱼,自明朝成为贡品,名闻遐迩。 ◎鳜鱼:以野生为主,五河鳜鱼肉质细嫩、厚实,蛋白质、矿物质含量较高。年产量稳定在50万斤以上。 ◎黄鳝、泥鳅:黄鳝年产量50万斤,泥鳅50万斤,主要以野生为主。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农业概况
该镇农业总产值32.7亿元,增长34.1%。粮食总产63.5万吨,增长 115.3%;经济作物总产88万吨,增长67.1%。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质品率达85%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达23万亩。肉类总产6.5万吨,增长3%;水产品产量4.5万吨,增长7.1%。 五河县银杏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1.6亿元,增长12%,实现利税3.2亿元,增长12.4%。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农场)”称号。 汉白玉贡大米、双丰面粉等4家企业被授予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沱湖螃蟹荣登“全国十大名蟹”榜,汉白玉贡米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自主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五优一号”在全国区域综合测试中位居第二,在安徽、河南、江西、江苏、湖北等省试栽成功。 林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完成成片造林3.7万亩,完成四旁植树280万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4万亩,改善防洪面积17万亩。
工业经济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税金3000万元。皖啤公司、江达公司、淮河建材、造船等一批规模企业生产能力逐步扩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第三产业
该镇第三产业健康发展,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增长10%。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1685万元,完成预算101.8%;完成财政支出23127万元,增长6.4%。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亿元,增长23.0%;各项贷款余额13.4亿元。
招商引资
该镇引进外资项目96个,协议资金6.1亿元,累计到位市外资金2.29亿元。淮河建材、恒源化工、永丰化工等企业通过招商引资,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城南工业园一期工程起步区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入园企业达10家。恒远管桩、金房子钢结构、斯诺帕面粉机械等一批外资企业相继落户园区。 五河县
安徽恒远管桩公司正式投产运营 该项目由杭州西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出资在县工业园区建设,占地120亩,一期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年产120万米¢300-800mm规格的预应力混凝土静压管桩,年产值可达1.6 亿元,是该县引进的第一个重大入园工业项目。 行政服务中心和投诉中心挂牌运行,审批效率明显提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改制企业16家,妥善安置职工4810人。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工作。 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入,免除农业税附加、减轻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及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得到落实。乡镇事业单位第二轮竞争上岗分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分流人员137名。实施城区环卫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城区环卫管理机制。公共财政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逐步规范,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编辑本段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285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6966万元,比上年增长 70.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920万元,比上年增长151.7%。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20km2总体规划、城南工业园4km2控制规划及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 该县完成县城三个出口改造及禾香、城西小区规划设计工作,银河路、中兴路北段、淮河路中段综合改造及大桥路至环城路慢车道修建工程相继完工,实施淮河路与闸桥路连接工程。青年圩广场建成对外开放,体育中心、禾香小区工程已开工建设。 该县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城区新建住房 6.8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沱湖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沫河口、东刘集、双忠庙三个中心镇规划编制工作。“两改一同价”工程顺利实施,先后改造140多个配电台区,新建110KV变电所1座,35KV变电所2座,无油化变电所改造11座。完成671个公用配变台区建设与改造任务,新建10KV线路220公里,改造10KV线路350公里,新建高低压线路2180公里,共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1400多万元。 晶源水务有限公司成立运作,总投资1000万元,注册资本1000万元,日供水规模达2.5万吨。全年共实施交通项目10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9公里。地表水厂工程、疾控中心工程、怀洪新河影响处理工程、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程等一批项目顺利实施。 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4695公顷,保护率 88%。收储城关地区国有土地620亩,挂牌拍卖土地8宗190亩,收取出让金2600万元。皖啤公司、江达公司实现了达标排放。
编辑本段交通建设
交通图
五河县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进程加快 农村公路工程建设总规模76公里,国债项目36.4公里,完成投资284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9.6公里全部竣工,续建工程国债项目15公里油层摊铺,完成投资额180万元;续建通达项目31公里油层摊铺,完成投资额382 万元。目前,该县已基本形成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依托,乡村公路为扩展的内通外联、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逐步改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8元,分别增长8.3%和32.6%。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1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完成交接,参保人数19024人,失业保险年末参保人数2.1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万人。 全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920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52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332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4万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1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4.4%,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10人。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政工作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2004年,民政工作再获全市总分第一,连续第十次获此殊荣,再次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称号,两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头铺镇屈台村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授予“民主法治示范村”。 积极开展国家科技工作试点县和省“一把手科技工程”试点县创建工作,县科技信息网站建成开通运行,长淮农业科技示范园被批准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特禽驯化繁殖场、远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授予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 “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核验收,以撤销乡镇教办、建立乡镇中心校、建立县教育财务管理中心、建立县教育人才管理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为全省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探索出了成功之路。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7667万元,实施危改项目258个,新建校舍13.6万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19.2万平方米。高考本科达线1012人,达线率37.4%。 巩固完善了“村村通广播”和县乡有线电视微波联网工程,完成3000W彩色电视发射设备项目,实施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工程。“一控双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沱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实施。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参加全省第六届花鼓灯艺术节,临北狮子舞、五河民歌《再唱摘石榴》等一批节目获得演出一等奖。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荣获安徽省首届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先进单位称号。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加快。深入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获全国计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编辑本段人文景点
五河县修复保护古菱齿象化石 该化石1998年出土于西尤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完整、同一个体的古菱齿象化石。西尤遗址古菱齿象化石及伴生动物化石的出土,为研究淮河流域晚更新世及前后的古气候环境、古生态、古生物演化与绝灭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县拨出专款,邀请全国著名文物修复专家对古菱齿象化石进行全面的修复保护。古菱齿象主要骨骼化石修复工作基本已经完成。 西尤遗址发现的意义 一、西尤古菱齿象化石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单个个体,保存骨骼86件,占象整体骨骼的80%。这为研究古菱齿象骨骼结构、生理特征可,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 西尤古菱齿象化石的发掘,层位清楚,地层年代准可靠,解决了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古菱齿象化石地层年代问题。 三、 与西尤古菱齿象化石共存的丰富的伴生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淮河流域晚更新世及其前后的古气候环境、古生古生物演化与灭绝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 西尤遗址旧石器的发现填补了淮北地区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为今后在淮北平原寻找旧石器提供了重要线索。西尤遗址旧石器的发现,把五河有人类生活的历史提前提前到了最迟在3万年以前。
编辑本段名优特产
有“鱼米水乡”美誉的五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水稻、大豆、花生、棉花、芝麻、油菜、绿豆、西瓜、蔬菜、酥梨、密桃、葡萄、苹果等,沱湖、天井湖、香涧湖水质优良,饵料丰富,无污染,具有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 水产品种类多、品质好。沱湖螃蟹个大味鲜,远销港澳地区,天井湖银鱼曾为历史贡品,大青虾畅销上海、浙江和苏南地区。五河野鸭是近年来开发的绿色食品,以其独特的滋补养生功效,倍受青睐。 五河县沱湖螃蟹荣登“中国十大名蟹”榜 2004年11月11日,由中国渔业协会主办,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螃蟹·文化节在苏州吴中举行,共有20家单位参与角逐,13位国内知名专家对参赛螃蟹的12项指标进行了测评。沱湖螃蟹以其个大、味美、营养丰富获专家的一致好评,荣登“中国十大名蟹”榜。
编辑本段五河城建规划和经济发展背景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285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6966万元,比上年增长70.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920万元,比上年增长151.7%。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20km2总体规划、城南工业园4km2控制规划及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完成县城三个出口改造及禾香、城西小区规划设计工作,银河路、中兴路北段、淮河路中段综合改造及大桥路至环城路慢车道修建工程相继完工,实施淮河路与闸桥路连接工程。青年圩广场建成对外开放,体育中心、禾香小区工程已开工建设。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城区新建住房6.8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沱湖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沫河口、东刘集、双忠庙三个中心镇规划编制工作。“两改一同价”工程顺利实施,先后改造140多个配电台区,新建110KV变电所1座,35KV变电所2座,无油化变电所改造11座。完成671个公用配变台区建设与改造任务,新建10KV线路220公里,改造10KV线路350公里,新建高低压线路2180公里,共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1400多万元。晶源水务有限公司成立运作,总投资1000万元,注册资本1000万元,日供水规模达2.5万吨。全年共实施交通项目10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9公里。地表水厂工程、疾控中心工程、怀洪新河影响处理工程、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程等一批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4695公顷,保护率88%。收储城关地区国有土地620亩,挂牌拍卖土地8宗190亩,收取出让金2600万元。皖啤公司、江达公司实现了达标排放。 农业:农业总产值32.7亿元,增长34.1%。粮食总产63.5万吨,增长115.3%;经济作物总产88万吨,增长67.1%。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质品率达85%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达23万亩。肉类总产6.5万吨,增长3%;水产品产量4.5万吨,增长7.1%。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1.6亿元,增长12%,实现利税3.2亿元,增长12.4%。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农场)”称号。汉白玉贡、双丰面粉等4家企业被授予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沱湖螃蟹荣登“全国十大名蟹”榜,汉白玉贡米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自主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五优一号”在全国区域综合测试中位居第二,在安徽、河南、江西、江苏、湖北等省试栽成功。林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完成成片造林3.7万亩,完成四旁植树280万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4万亩,改善防洪面积17万亩。 工业经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税金3000万元。皖啤公司、江达公司、淮河建材、造船等一批规模企业生产能力逐步扩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增长10%。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1685万元,完成预算101.8%;完成财政支出23127万元,增长6.4%。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亿元,增长23.0%;各项贷款余额13.4亿元。
⑼ 陕西凤阳文化特色有哪些民俗文化
凤阳,古称“钟离”、“濠州”,滁州市下辖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处于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北濒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
凤阳是全国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凤阳县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4.9万(2009年底),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西华路人民广场。凤阳县辖14个镇、1个乡。
凤阳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之名,今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是“改革之乡”。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遗留的明中都皇城故城及其附属建筑、明皇陵、鼓楼、大龙兴寺、禅窟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城故城遗址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1955年著名凤阳花鼓老艺人刘明英和欧家林应邀赴北京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王三姐赶集》,凤阳花鼓被周总理比作东方的芭蕾舞,自此凤阳花鼓又称“东方芭蕾”,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2010年凤阳县图书馆、文化馆、16个乡镇(园区)综合文化站、244个农家书屋实现了免费开放。凤阳县新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已完工;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正式启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投资300余万元升级改造了老体育场,新体育中心的选址、设计工作正在推进中;圆满承办了全国篮球俱乐部女子青年联赛、全国少年古典跤锦标赛、全国少年自由跤锦标赛等赛事。
同时凤阳县内还盛行花鼓灯、花鼓戏、泗州戏、杈拉机等民间艺术..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凤画
凤画,即凤凰画,是凤阳独有的民间绘画艺术,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现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由于凤画造型独特,色彩艳丽,手法细腻严谨,因而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花鼓灯
花鼓灯起源并流行于淮河两岸,是汉族民间歌舞的杰出代表,以怀远、凤台、凤阳、颍上四县最为盛行,1953年蚌埠的冯国佩进京表演花鼓灯,受到周总理的称赞,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